APP下载

镇海区图书馆构建总分馆制全域化阅读圈的实践与探索

2014-02-12吴永忠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4年4期
关键词:馆制分馆总分

钱 俊 吴永忠

(宁波市镇海区图书馆,浙江 镇海 315200)

1 阅读圈的模式选择与服务功能

1.1 模式选择

镇海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于2010年启动,当时国内可资借鉴的分馆模式很多,经过比较考察,最终将“嘉兴模式”的总分馆制作为参考样本。为此,我区在总分馆实施中,对财政投入主体进行了明确。当然,与此也有所不同:一是嘉兴模式主要是市、县两级投入,我区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投入;二是当前嘉兴模式主要推进到市、县、镇(街道)三级,而我区重心是向村(社区)体系突破,因此在实施的内容和实施的对象上有区别,这决定模式的选择不是简单复制,需要在融会中找到自我创新的突破点。

1.2 主体构成

我区将总分馆制作为创新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举措。2009年完成区图书馆与镇、街道图书馆“一卡通”,实行通借通还;又经两年时间,将“一卡通”升级为总分馆制。2012年开始,将总分馆制向村(社区)推进,实行“屋、馆、室”整合模式,完成“100%村(社区)建成图书分馆和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2013年又陆续投入企业图书分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到年底分别完成10个,分布于商圈、园区、企业等网点,形成全域化网络。

1.3 功能成效

当前我区构建的“屋馆室”总分馆制公共阅读圈,初显成效,据统计:阅读圈已覆盖城乡,年分馆网点新增藏书3万册,办证4千多个,外借文献近20万册次,公共电子阅览人数达5万人次。全年以元宵文化节、世界读书日、未成年人读书节、暑期读书节、全民读书节等为主题举办的趣味阅读、亲子故事、电脑培训、健康讲座、主题展览等阅读推广活动达100场次,形成读书品牌多个,还连续三年举办全员培训及进行分馆年度考核,在阅读圈的网络覆盖、特色服务、品牌打造和长效管理等方面形成可持续发展。近几年,在服务创新上取得不少成绩:3个镇、街道分馆被评为市级先进,1个社区分馆被评为省级示范点、获评2012年省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先进单位,实施的分馆标准化项目纳入我区省级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重要课题。

2 阅读圈的创建实践与主要举措

2.1 统筹网点布局

最重要的是明确建设主体,在实施中明确区图书馆作为建设主体,在一体化网点布局中发挥主导作用。如将分馆原有图书进行编目,建立采、编、借和读书活动一体化的服务规范和业务标准,对分馆前期选址、馆舍改扩建及设备配置全程指导。与此相应地,投入经费也由区馆统一支配,突破层级,做到统筹推进,统一模式。

2.2 推动模式整合

网点布局的重点在于模式整合,其中一环是“屋馆”整合(指农家书屋和图书分馆的一体化共建)。即将村(社区)已有的农家书屋、图书室(流动站点)等资源纳入总分馆制,制定了“屋馆”共建标准:如规定年增图书100册,复本不超过5本,每周开放不低于30小时,图书流转每季度一次,报纸当天、期刊当月上架,每年举办农民选好书、阅读进乡村、科普视频播放、实用知识讲座、农村电脑培训班等主题活动。另一环是“馆室”整合(指图书分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的一体化共建),实施标准:如规定馆室面积不少于80平米、阅览座位不少于20个,图书不少于2000册、期刊100种、报纸20份,年新增500册,每季度到区总馆或镇(街道)分馆更换图书一次100册,社区分馆电脑10台、宽带接入4兆,村5台、宽带接入2兆;配备专职人员1人,每年举办至少5个主题活动、4个精品活动等。

模式的整合推动了标准化建设和均等化服务,促进了常态化管理和长效化运作,在加强服务资源建设、扩大覆盖人群和提升服务水平方面,出现不少先进范例:如澥浦镇、庄市街道、骆驼街道分馆被评为市优秀分馆;贵驷、南一、中官路、陈倪路等社区分馆一次增加藏书2000册;南一社区还购置了电子阅报机,集借阅、上网、特藏室、多功能室于一体。自行开展的读书活动也呈百花齐放的格局。

2.3 建立长效机制

受多头主管和层级体制的局限,总分馆制普遍存在管理松散的缺陷,我区也面临这一先天不足的境况。然而,为突破松散管理弊病,我区着力推行四项机制以应对:第一个是常态管理机制,建立了统一服务导航,公开借阅电话和服务制度,设立公共图书馆群,建立图书配送、流转及动态数据填报等常态管理机制。第二个是常态化工作机制,主要以总分馆读书活动为推手,每年确定几个主题,如近期策划“世界读书日静读一小时”、“首届市民读书节”、“电脑培训班进社区”等活动,并联合举办,形成互动效应。第三个是长效考核机制,加强对分馆考核和管理员考核,量化目标管理,引导特色发展和服务创新,打造多元化的阅读生态圈。第四个是标准化建设,配合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建立村(社区)分馆服务标准,探索阅读圈服务体系的均衡和示范发展。

2.4 探索特色发展

创新总分馆制特色服务,我区也经历两次转变。一次是提出“一馆一特”发展,在镇(街道)分馆全覆盖的2011年,明确了招宝山分馆慈孝文化、庄市分馆商帮文献、骆驼分馆外来务工服务、澥浦分馆石化产业、蛟川分馆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及九龙镇分馆生态农家服务等特色主题,并提出特色文献资源、特色服务人群、特色品牌活动等系列,纳入考核加分。在总分馆协作机制还不健全的模式下,特色发展的优势并不突出。当总分馆制进一步向村(社区)覆盖,公共电子阅览室、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及企业图书分馆等项目纳入总分馆体系后,我区再次提出“全域化阅读圈”实施计划。这一计划拓展了数字化阅读、电子书借阅机服务、24小时自助阅读服务,并且针对不同群体,打造社区圈、企业圈、科技圈、成人圈、少儿圈等群体,使阅读的形态更加丰富,服务的产品更加多元,服务品牌更加突出。当前,在企业阅读、社区阅读、科普阅读方面,区图书馆与当地产业园区、社区学院及区科协等单位,建立合作机制,推动了海创园区分馆、大学科技园区分馆、中鑫毛纺分馆、夏厦齿轮分馆等7家分馆的创建,还被授予“十大社区学习圈基地”、“优秀科普活动基地”等称号。

3 实践总结与发展方向

图书馆总分馆制阅读圈的创建,以区图书馆为建设主体,在推动城乡均等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主管部门主要在经费投入和考核管理上进行扶助,有利于建构统一的体系模式。经过近三年的运行,保障了公共阅读所需的文献提供,也强化了对镇(街道)一级图书馆的人员配备,对村(社区)一级图书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分馆模式将农家书屋、基层图书馆(站)等分散设施进行整合,从分散到集中,有效提升了设施标准和利用率。其次,通过网点布局和体系覆盖,将服务资源延伸到村(社区)、园区、企业,促进了公共资源的均等化。而且,阅读圈集中读书、上网、讲座、展览、培训等服务资源,通过一体化共建共享,集约了服务资源,壮大了公共平台,带动了服务的升级。

从发展趋势看,当前我区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还在不断深入数字化、自助化、智慧化阅读形态,不断为阅读圈注入新的元素,整合新的服务模式和载体。当前,我区还在构建一张全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将展览、讲座、品牌读书等资源进行网上订单式阅读服务,打造雄镇展厅、雄镇讲堂、雄镇读书等服务品牌,还更加注重群众的品质化和便捷化需求,引入网络化、数字化、移动化、智慧化阅读载体,加强微信、微博等服务互动,紧跟科技发展带来的阅读变化,持续激发全域化阅读圈的创建活力,保持阅读圈的持续生长力。

〔1〕李超平.嘉兴模式的延伸与深化:从总分馆体系到图书馆服务体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14—18

〔2〕程 远.构建公共图书馆网格化服务体系探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6):57—61

〔3〕江东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江东:一体化公共图书馆体系打造居民“十分钟阅读圈”〔J〕.宁波通讯,2013(15):48—49

猜你喜欢

馆制分馆总分
关于图书馆分馆建设的思考
民族地区博物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青海省博物馆为例
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推进实施路径研究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浅谈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模式
商务印书馆双甲子
“总分馆制”让文化服务伸向远方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提高分馆服务效益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