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强不息 修琢人生

2014-02-12■袁

天津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同学老师

■袁 驷

我今天和同学们作一个交流,主题叫“自强不息,修琢人生”。我主要讲自己求学和成长的经历。前四个字“自强不息”是清华校训,校训的后四个字是“厚德载物”,内涵太大了,我讲不了,我讲“修琢人生”。我是以学长的身份和大家交流,不是说教,是和同学们共勉。

我出身贫寒,不是家境贫寒,而是学业贫寒。我的基础比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差。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没有客观的理由,将来做得比我差,这是我的期望。我没上过初中,没上过高中,没上过正经的大学,大家就知道我的基础如何了。我是2003年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当时引起媒体的关注,《南方周末》的一个记者电话采访我,问我有什么感受,我说我已经“物超所值”了——我的基础能做到这个程度,应该说“物超所值”了。但这不是说我不再努力进取了,我还是要努力,不断地修琢人生。

我1953年出生在北京,1966年小学毕业。196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的邻居——一位教授贴了一张大字报,后来“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我是小学六年级毕业,毕业考试考完应该接着升学考试,但是就再也没有接上,再也没有上中学的机会了。全国都是一片混乱,这段历史不细说了。

然后是上山下乡,中学生里年长一些的,就组成各种“红卫兵”兵团、战斗队。小学生年纪比较小,我们就在家里待了两年,1966年呆到1968年。后来毛主席说要“复课闹革命”,就近入学。我住的离北京十三中近,就入了北京十三中。它没有南开中学这么有名,但也出了几个名人。我说一个人,大家肯定知道——刘心武,他的成名作叫《班主任》,写的就是“复课闹革命”后他的经历。我在十三中混了半年,之后就上山下乡了,那是1969年。

那一年,北京所有中学毕业的知识青年“连锅端”,到黑龙江去。我到了黑龙江最偏远的一个地方叫兴凯湖,与苏联交界。兴凯湖过去叫兴凯湖农场,是以前公安局关押劳改犯的地方。农场在兴凯湖中,有一条湖道和外界相连,那条湖道要是断了,里面的人就都出不来了。这是毛主席的一个战略部署,因为当时中苏关系非常紧张,我们沿着中苏边界部署了六个师,“建设钢铁边防”。一个字一个师,我在四师,是“铁”字。我们兵团营以上的干部都是现役军人,我们都是半军事化的劳动工人。

我在兵团呆了五年,1974年离开兵团。这五年有时候很迷茫很消沉,当时常以“天生我材必有用”聊以自慰。在兵团的五年都干什么呢?前三年做了木匠,后两年做了“赤脚医生”。做木匠有的是技术活,有的是功夫,比如拉锯,你再有灵气没三年也出不了徒。当时我请教师傅,问我的木匠活怎样,他就说:“以后干活再泼辣一点。”我就知道自己干活太不给力,就自己告诫自己干活要玩命。我在工程连,全团就这一个工程连负责基础建设,这也是以后我上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基础。

做木匠就是做门窗、桌椅板凳,包括棺材。那边没有火化,死多少人都是用我们做的棺材,所以那边每年死多少人我们都有数。做棺材不简单,棺材分级,最高级的叫五鼓三圆,也就是底是平的,除了底就剩下鼓面,五鼓就是上面和朝面、帮子都是圆的,三圆指上面的盖前边是圆的,两边的朝帮前面也是圆的。所以各位想,这个棺材不是一般人享受的了,只有烈士才行,一般的人都是平的。这个五鼓三圆不好做,当时得八级木工才能做出这样的棺材头。这是空间几何,当时不觉得,后来上了大学琢磨琢磨,当时很多事情都是很有学问的。再比如吊顶,过去要往上钉板条,往上是反抡锤子,手很容易酸的,五寸的钉子三五下就钉进去了。还有伐木,伐木非常苦,因为我们是工程连,那时木料都是自己上山伐。把木头扛上卡车,七八个人扛上去。当时是八个小伙子跟一个女生,女生拿本计量长度直径,小伙子扛木头,12米长的木头。

做了三年木匠。有个老大夫跟着上山了,团里没有医生了,于是就把我想起来了。当时中苏关系很紧张,随时准备打仗。1968年和苏联打过一仗,珍宝岛战役很惨烈,兵团战士都上去了,特别是卫生员。所以我刚到兵团的时候参加了火线医疗培训班,对一些知识青年进行培训,包括摸爬滚打,战场急救包扎,等等。我经过了三个月的火线培训,后来让我上卫生所做“赤脚医生”,也叫卫生员。这个把我难坏了,我只和老大夫做了一天的交接。这段时间锻炼我的应急能力和自学能力。我当时是这么应付的,有病人来说症状,我假装镇定把病情记下来,说去里面拿药,进去就翻《赤脚医生手册》。也不能老翻啊,翻书外面也听得见,就拿几种药让病人吃着试试,不好再来。病人还挺喜欢这种方式,因为以前的老大夫开药直接,一个包写上六天,一个星期以后再说,不让老来。其实我给他的是维生素,吃了也没害处,干力气活的可能回去喝点水睡个觉也就好了,就不来了,没好的再来。我已经记了症状,再翻书,他来了我再给他对症下药。我还不是穷对付,后来治病的技术确实很高了,治好了很多人。那时候扎针灸,在自己身上试,我治好过肺气肿,一个病人,一个老大疑难,治了三个月见效,我大受鼓舞,又治了两三个月他可以干活了。这是我很得意的一个病例。

当时对前途感到迷茫,为自我鼓励,我写过一首打油诗《边疆思念有感》:“四岁踏边疆,田渊苦乐忙。纸鸢高有线,井桶在下长。鸡雀无大羽,扇翅不过房。无为空自叹,有为在志长。”回过头来看,这首诗还是给了自己很大的勉励。我那个年代就是同学们现在这个年龄,上山下乡的时候十六岁。有时候不想混日子,找一点书来看,马上就会挨批,说你不安心,不扎根边疆闹革命。

希望同学们好好珍惜现在的好条件。当时上大学的条件是“个人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当时毛主席也说了,学校还是要办的,要从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工农兵中选拔学员。所以从1970年开始,有一些同学陆续回来了,我是1974年回来的。“个人报名,群众推荐”都没有问题,但是“领导批准”就有问题了,政治上还说我有“海外关系”。后来清华大学到那里招生,有一个北京知识青年的指标,我阴错阳差地还真被选上了,上了大学。

那个时候上大学,叫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管大学、改大学,老师是“臭老九”。当时的工农兵学员说批评老师就批评老师。其实那个时候的老师也是学业非常荒疏,学术生涯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上大学以后,我的劳动木匠活干得不错,但做作业就不行了,初中数学都不会,只能恶补,有的不需要基础知识的科目还可以。我的工程制图很好,当时有个老师指导我画图,我不服气,觉得他画得也不比我好。老师当时说了句话,我至今铭记:“你再谦虚点吧,你再努力努力就超过我了。”我就觉得我对老师的境界的理解太肤浅了,我以为老师是要显示自己,其实人家是希望我超过他。虽然那个年代人格、人性都有些扭曲,但是一些老师的高尚境界令人叹服。

当时没人学英语,大家都觉得毕业后做个工长、技术员就不错了,根本没有什么希望,学英语干吗?我坚持学了。有一天下午下大雨,上英语课,没有人去,我做了一番思想斗争,披了一块塑料布就去了。那天下午的课就一个老师和我一个学生。当时老师说了一句:“其实你倒不用来,因为你的英语水平超过了这个课的内容。”现在我在大学里还能遇见这位英语老师,我的心里很坦然。后来毕业了,四年没学什么东西。当时的工农兵学员就像面包,一捏就扁。毕业时就是1978年了。

当时就要改革开放了。清华要改革,工农兵学员原则上一个不留,我们老师希望我找个好的工作,特别推荐我去北京建工学院。我拿着报到证去,但是建工学院不要我,他们问我初中是哪里毕业的。我是1966年小学毕业的,初中就没怎么上。他们当时是技校升级为大专院校,市里给了他们权力,报到来的人不满意可以退掉。他们就把我退掉了,要我回去重新换报到证,这对我打击很大。我当时决心考研究生,为了什么?为了摘帽子,摘掉工农兵学员的帽子。

我拿了同济大学的一本高等数学的习题集,有2996道题,就算3000道吧,5月份要考试。当时一算时间,每天得解30道题,而且我还没学过。我重新被分配到北京地铁的大修厂筹建处,正好筹建时期也没有太多事,我就看书。当时有两个老师知道我要考,很支持,给我写推荐信,帮我联系老师做指导,我每个星期去一次清华大学,找一位教数学的康秉南老师,请他把我一个星期遇到的问题解答一遍。当时有六个同学相约报名,最后参加考试的就我一个,数学没考好,没及格,我非常沮丧。

我下了决心,不管结果怎样,我要把这个过程走下来。现在想,当时的我就有点自强不息的意思了。后来没想到让我准备面试,去了发现数学还有比我更差的,是一个老大学生,这都是“文化大革命”摧残的。最后说明谁能坚持到底,谁能自强不息,谁就上了。如果当时我放弃了,就没有今天了。到了研究生阶段就不说了,六个研究生他们都是老大学生,只有我一个工农兵学员。所以这阶段我是和高手下棋,然后我在清华读硕士、读博士,最后留在清华大学工作。

我给大家说一个例子。当时考数列函数,很紧张,我们工程学院争分夺秒啊,题都做完了,没有题了。后来我找了本书,拿出一道题说咱们做做吧,做了十分钟谁也做不出来。然后隔壁屋进来一个学生,他当时数学考了88分,是个数学高手,现在是东南大学教授,他就拿去做了。过了20分钟,我做出了这道题,但那个学生也没做出来。第二天考数列函数,最后一题和我们昨天晚上做的题一模一样。清华的传统是最后一题分不高,但是相当难。出来后这几个同学给我鞠躬作揖,后来受到表扬。后来系里找我留下来继续读博士,就留下来了。我们的导师龙先生2008年八十大寿的时候,我们给他祝寿,送他一块匾。大家都想词,最后那十六个字是我想的,给龙先生看,龙先生也很高兴。我是用心来描述做老师的一种境界,一种大师的境界:“心甘于学,业精于勤,行胜于言,功大于名。”后来另一位建筑大师看到这十六个字,祝寿时送匾,他点名就要这十六个字。

还有一个故事我一定要讲,我当时做博士论文的时候,非常专心致志。当时条件没这么好,用计算机编程序要提前在家里用纸写好,骑车去计算机中心让程序员弄。有一个程序我通了好几个月也没通过去,毛病找不着。那时候也没经验,其实作为程序员0和O他分不清楚,字母和数字的错误有时候找不出来。我早上整资料的时候用茶缸加水煮鸡蛋,资料弄好了,夹着书包就走了,忘了煮鸡蛋的事了,结果宿舍着火了,桌子烧没了,救火车都来了。我写检查全院通告,赔几十块钱,我得给我导师汇报,龙先生说了一句话,我到现在还很感动。他说:“你今天晚上有地方睡么?要是没地方就搬我家来住。”这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理解和信任。我是清华大学土木系自己培养的第一个博士,土博士。当时龙先生经常帮我改论文,用我的话说是大学教授帮我改小学的问题。1997年建工系70周年系庆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愿以勤奋报师恩》。说我不见得有什么大的造就和造诣,但我愿以我的勤奋来报答老师对我的恩情。这篇文章被收入《世纪清华》第一辑,同一辑里还有朱镕基总理的文章。

我读完博士,我们的系主任把我“轰”出国去,说:“你尽快出去,出去后多呆几年,不要着急回来。什么时候回来,等你能用英文讲课、用英文写书的时候再回来。”我是1984年拿到博士学位,1985年出国,1989年回来的。两年之后,1991年做了教授,1993年做了博士生导师,接着是后面一连串的成绩。这都不是我事先设计的,所以我说“物超所值”。我在东北兵团修理地球的时候,根本没想过我有一天会去清华大学,还做到清华大学的副校长,后来还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我是比较习惯面前无路自己找路的人,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别不把自己当回事儿,也别总把自己当回事儿。你们是正金字塔,基础厚实;不像我,倒金字塔,底子薄弱,小学毕业,没上过初中、高中,要自己给自己动力。“自强”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里,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自己才叫强。“自强不息”不是为了追功求名,还要“厚德载物”,承担社会责任,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做出贡献。“自强不息”强调的是自觉的强字,自发的强字,自信的强字。“自强”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强调目标。“自强”是一种精神,“厚德”是一种境界。我们要育自强之精神,兴厚德之境界。祝同学们自强、自勉、自尊、自爱,写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以上是袁驷同志于2011年12月12日在南开公能讲坛上所作的报告,本刊登载时有删节。)

猜你喜欢

同学老师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同学
同学情
追老师
请假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