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

2014-02-12黄幼菲袁素瑛

图书馆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师生图书馆

黄幼菲 袁素瑛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14)

目前,国内图书情报界对“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1]这一论点已取得广泛共识,但在泛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如何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仍是一个新的课题。以“泛在网络”为技术平台的泛在网络环境,已经改变了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行为方式,引发了高校校园文化深层次的嬗变,成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载体和基础,对高校图书馆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产生着复杂的影响。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大量的、多元化的、便捷的网络信息极大地扩展了高校师生的眼界,校园文化从相对封闭的状态变为开放的状态,高校图书馆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环境呈现出平等、民主、自由的氛围;从消极的一面来看,网络信息获取的广泛性、便捷性、模糊性、误导性,致使网络信息真伪难辨,良莠不齐,对高校图书馆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为此,有必要研究泛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1 泛在网络环境下的新情况、新特点

“泛在网络”(Ubiquitous Network),又称U网络,源于拉丁语的Ubiquitous,原意指天神,英文中的解释是如同空气和水那样,“无所不在、普遍存在”。“泛在网络环境”是建立在“泛在网络”基础上的“一个多语言、多媒体、移动的、语义的网络环境”[2],其有3个最重要特征[3]:一是知识信息的泛在化,即用户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泛在网络环境”自由、开放、平等地获取信息资源的服务;二是服务能力的智能化,即它具有超强的信息、资源、语言感知、组合、解析能力,用户可以隐蔽地、自然地、无形地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三是基础设施的多维化,即它将“泛在网络”强有力的技术平台和基础设施进行充分整合,构建形成一个无缝、互动的信息平台。泛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对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

1.1 无法适应高校师生阅读习惯、方式、行为发生的重大改变

泛在网络环境下,“一系列新的信息生态环境正在形成”[4],上网浏览、手机阅读、在线购买已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交流、传播、应用知识和信息的主渠道,高校图书馆已经无法适应高校师生阅读习惯、方式、行为发生的重大改变。据CNNIC第32次抽样调查报告显示[5],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所占比例达到29.5%;在校学生所占比例达到26.8%,在各职业群中排第一。另据专业学术机构CMI的“互联网下的90后——大学生网络化生活研究报告”显示,90后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很强,70.5%的人几乎每天上网,14.4%的人一周有4~5天上网,二者比例之和达84.9%[6]。特别是网络微博用户中,18~30岁的用户超过67%,其中大学本科以上用户占63%[7]。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校师生是网络用户群体中主流的和最成熟的群体。

据海南大学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分析看[8],关于学习资料,在纸质教材之外,网络信息资料成为首选,53.7%的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会选择上网求助,51%的学生认为网络上有其需要的学习资料;关于学习途径,79.6%的学生选择浏览网站,71.9%的学生选择下载资料,仅35.3%的学生选择图书馆数据库;关于学习工具,89.1%的学生选择百度百科,30.8%的学生选择网上数据库,仅22.1%的学生选择图书馆。

1.2 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使图书馆的知识中介作用被严重削弱

泛在网络环境下,“知识提供者(作者)-供应商(出版商)-中间商(图书馆)-消费者(读者)”这一传统的线性知识交流链被“撕扯”成非常复杂的信息网络(information network)[9],变得极为混乱和难以控制。一方面,知识出版商不断整合多种数字资源,充实服务内容,改变服务形式,形成新的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向用户提供全文数字文献。另一方面,网络搜索商也不断提升对深层次信息资源组织、发现和提供的能力,不断改变着信息资源的交流环境。2008年,Google就投入1亿多美元,把世界各国主要的学术期刊、会议文献、世界名著、优秀遗产,包括中国的古籍文献都推上网络供人们免费阅读[10]。从而使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知识中介作用被严重削弱,面临电子出版商、搜索引擎商等所有与知识有关的潜在竞争。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对陕西省18所职业院校1590名学生的调研结果显示,在接受人文知识途径方面,21.8%的学生选择“网络”,仅18.7%的学生选择“图书馆”;在获取人文知识方式中,26.6%学生选择网络,仅25.5%的学生选择借阅书刊;在课外阅读物来源方面,44.8%的学生选择“网上浏览”,仅33.1%的学生选择在图书馆“借阅”;在人文书籍和资料需求方面,仅有12.8%的学生认为学校图书馆可以满足自己对人文书籍和资料的需求。

1.3 难以向师生提供的知识服务,资源共建共享严重受阻

泛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师生的需求是全方位、动态化、智能化的,师生不但要方便、快捷地获取文献,还要与其他相关内容和对象进行动态链接,挖掘其相互的逻辑关系,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创造。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大体都是一个整合的中央控制系统,缺乏共建、共享意识,大部分馆仍是各自为政,独立建库,知识服务遇到了系统异构障碍,互联互通互享问题远未解决,无法向师生提供全方位、动态化、智能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当师生向某高校图书馆请求服务时,只能由这个图书馆提供服务;当这个图书馆不能提供服务时,师生就得不到服务。为此,师生往往要耗时、费力地往返在多个系统之间以获取所需信息资源。通过对我国“211工程”的106所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整合情况调研发现,基于跨库检索整合的有45家,占42.45%;基于链接系统整合的仅有7家,占6.6%[11]。

以上数据表明,泛在网络环境已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高校图书馆不再是他们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唯一途径,师生对图书馆的依赖越来越小,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始越来越远离知识链的中心,渐渐被“边缘化”了[12]。同样,高校图书馆对校园文化建设传统的引领途径(图书借阅、知识服务、演讲比赛、读书活动、学术研讨、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等)和作用亦受到严峻的挑战,学生对于信息的选择和关注不再受权威的引导。

2 高校图书馆应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自觉和特有的文化现象,是广大师生在校内所表现出的各种文化生活方式的总和,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它反映着一所高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1]。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高校各个层面和部门的系统工程,高校图书馆则应首当其冲、责无旁贷。

2.1 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泛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虽然受到挑战与冲击,弱化了在信息收集、管理、利用方面的垄断地位,但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丧失了主导地位。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的文献信息中心,仍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不容低估。它既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既是校园文化建设汲取营养的源泉,又是高校师生丰富、完善自身精神文化修养乃至创造精神文化新成果的基地。同时,高校图书馆优雅的建筑、先进的服务设施、良好的服务态度、丰富的文献资源、浓郁的人文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能全面支持、支撑、服务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有调查显示,高等学校学生的课余时间有一半是在图书馆度过的[13]。因此,泛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具有的教育促进作用、价值导向作用、精神陶冶作用,对校园文化建设总体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毋庸置疑。

2.2 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14]明确提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但是,泛在网络环境下,由于信息获取的广泛性、便捷性、模糊性、误导性,使得网络信息真伪难辨,良莠不齐,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造成强烈冲击:高校师生人生价值观取向呈多元化趋势,部分师生出现“理想真空”“精神贫血”“价值悬浮”的现象;校园主流文化及传播渠道面临威胁和挑战;师生信息道德意识弱化,心理素质受到不同程度冲击等。在此情况下,认真探讨泛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如何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新的课题,就显得尤为必要。

2.3 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行性

泛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利用泛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难得机遇,为实体图书馆注入虚拟部分,把自身固有的优势与泛在网络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以其特有的功能和特点引领、支撑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高校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在4个方面具备同一性[1]:主体对象同一,两者的主体都是在校的广大师生;教育目的同一,两者的教育目的都是使大学生成为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基本功能同一,两者都是通过隐性的、高雅的、潜在的渠道发挥作用,以塑造师生的品质、陶冶师生的情操;结构层次同一,两者都包括物质、制度、精神、行为4个层次。由此可见,泛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特色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意义重大、非常必要,而且可行。

3 高校图书馆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3.1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氛围

校园文化是高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高校图书馆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与校园文化一脉相承,为此,高校图书馆必须抓好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以增强图书馆对广大师生的吸引力、凝聚力。一方面,要抓好图书馆的物质文化建设,使图书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文明载体。图书馆馆舍建设应坚持“三统一大”(统一层高、统一柱网、统一荷载和大开间)和“三自利用”(对自然光、自然风和自然力充分利用)的原则,保证图书馆的通风、换气、防晒、防霉、防虫、防湿,营造明亮、整洁、和谐的阅读环境;应突出网络化、智能化的特色,合理构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实现信息服务和管理服务手段的智能化;应合理构建计算机机房,其设备须实用、安全,保证全馆数据中心、控制中心、服务中心能全天候运行。另一方面,要抓好图书馆的精神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高层次的、和谐的文献阅读环境;绿化周边环境,大厅、书库、阅览室等室内布置要格调高雅、装饰美观;馆员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作风、言语、行为等。

3.2 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网络导航系统

高校图书馆必须依照“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的原则,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信息传播中心和枢纽的作用,不断提升师生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的能力,应对不良网络信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

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应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图书馆成为间接渗透、轻松愉悦的思想道德教育课堂,提升师生抵御不良网络文化侵袭的能力;要尽快完善涉及网络信息的管理责任、检查筛选、危机干预等制度,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和现有基础设施,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对不良网络信息进行过滤清除,净化和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要构建校园网络新文化,让师生通过校园网及图书馆数字化网络系统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开阔视野、明辨是非、提升素质。

②构建良好的网络导航系统。高校图书馆要根据师生的需求,对师生广泛使用的数据库、专业网站进行整合,构架虚拟“知识树”和开放的信息导航系统;馆员要分析师生的信息需求,甄别信息、厘清思想、引导思潮,帮助师生确立“惟真是从、惟长是取”的理念,即时、互动、个性地为师生进行信息导航;各项服务工作要与时俱进,实现图书馆服务手段网络化,开设“新书推荐”“热点话题”“学术动态”“网上论坛”等栏目,针对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选择、有针对地向师生推荐信息和优秀书刊,保证校园文化稳定有序地健康发展。

③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要平衡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的比例,努力搜集、整理各类电子文献,增加虚拟馆藏,构建顺应泛在网络环境、适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保障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保证高校教学科研需要的科学合理的馆藏体系;要加强特色数据库建设,结合本校学科设置和专业特性,对网络上大量分散的信息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开发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库,满足师生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要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积极推出“我的个人数字图书馆”,满足师生对相关数字资源的个性化需求。

④加强对师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高校图书馆要对师生进行网络法规、网络道德、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提升师生在线阅读的自觉性和自控性,避免网络越轨、违法甚至犯罪行为的发生;要对师生进行学习品德的教育,培养他们严谨的学风、负责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⑤利用社交网络工具,促进师生与图书馆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工具技术平台,使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动态消息、专题培训、新书通告等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发布出去,以扩大图书馆信息的传播范围。另一方面,要通过社交网络工具技术平台构建图书馆快速、高效、灵敏的信息反馈机制,使师生的意见和建议通过阅读、回帖、评论、链接等形式能很快地在网上反映出来,以促进师生与图书馆的良性互动与交流。浙江工商大学举办的“书香商大”微博书评大赛[15],就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促进了师生与图书馆的良性互动,保障了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3.3 加强阅读指导工作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16]。但是,随着泛在网络环境的形成和影响,不少高校师生对图书馆的优秀图书、经典著作的依赖却越来越小,“年阅读量呈下降趋势”,阅读力度呈“浅阅读”趋势[17]。据某高校的调查,有85%的大学生不阅读中外名著,阅读过中国四大文学名著的只有7%左右[18]。为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对广大师生的阅读指导工作。

①倡导经典阅读,解决师生“读什么”的问题。随着泛在网络环境的成熟与发展,经典阅读并不局限于纸本载体,同样存在于网络电子载体。为此,高校图书馆必须以新技术、新方式、新途径展现和传播经典著作,帮助师生树立明确的阅读目标,提升师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与能力,引导师生“走近大师、品读经典”、提升品味,使经典阅读成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

②开展阅读指导活动,解决师生“怎么读”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师生面对图书馆丰富多样的文献资源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影响了师生阅读的有效性。为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对师生文献检索技能的培训工作,开展灵活多样的阅读指导活动,使师生了解和掌握纸本资源、网络资源的检索技术和方法,掌握阅读中浏览、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面的技能,提升师生阅读的有效性。

③发挥“泛阅读”的作用,提升师生阅读的愉悦性。“泛阅读”是相对于深阅读而言,指广泛的、轻松的、休闲式的阅读。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校园“第三空间”的最佳载体[19],必须发挥包括多功能厅、展览厅、声像视听室、休息厅在内的一切现代化设施的功能,收藏、整理、展示文艺书刊、画册、音像制品等休闲娱乐文献资源,举办美术、摄影、书法等作品展览和各种演讲、讲座、辩论赛等活动,为师生搭建一个绚丽多彩的“泛阅读”舞台,使师生在“泛阅读”过程中聆听智慧的声音。

3.4 创建高度协同高校图书馆联盟和信息服务合作机制

泛在网络环境下,要向高校师生提供全方位、动态化、智能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以促进高校图书馆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作用的发挥,必须有计划地将分散在区域内的高校图书馆组成一个有机的联合体,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例如,“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平台”整合了广州地区12所高校图书馆的资源[20],建立了资源统一检索平台、外文期刊联合目录、免费电子全文库、创新参考文摘库、期刊评价与投稿系统、信息素质教育在线等数字资源系统等,实现了区域资源的共知、共建和共享,为广州地区12所高校的教学、科研及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较全面的文献保障服务。目前,该联盟已实现对8亿页的中文图书进行全文检索,包括290万种中文图书(占国内已出版的中文图书的95%以上)、1.9亿条中外文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等元数据;同时,还向师生揭示、展示相关知识体系,提供多方面分析结果,免费提供原文传递服务,让师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所需文献信息。

同时,高校图书馆必须走出高校,融入社会,广泛寻求与Google、Yahoo、Baidu、Amazo 等“网络信息服务商”和超星等“元数据商”的合作,建立广泛的信息服务合作机制,借助社会力量加快高校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的步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全面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与服务。

3.5 提高馆员对泛在网络环境的适应能力

泛在网络环境下,要提升高校图书馆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准,就必须提升馆员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知识结构和组织能力。一方面,馆员要转变观念,认真研究泛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强化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适应读者阅读心理,开拓电子信息资源,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层次特点分明的知识服务,主动迎接泛在网络环境的挑战。另一方面,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引进图书情报信息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要对现有馆员进行继续教育,提高馆员对网络环境的适应能力,使馆员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数据库技术及网络搜索方法,具备一定的数据保存、数据处理、数据管理能力;要提升馆员的学术修养和文化品位,发挥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和师生读者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满足师生在泛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需求。

4 结语

探讨和研究泛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如何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还有助于推进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全面开展,使高校图书馆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高校图书馆曾经是莘莘学子心中的精神家园,我们期待着高校图书馆在泛在网络环境下能再展宏图。

[1] 黄幼菲.试论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5):4-9.

[2] 胡海波.泛在网络环境下的政府信息服务[J].情报资料工作,2011(3):83-87.

[3]黄幼菲.泛在知识环境下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及走向[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0):20-25,37.

[4] 约瑟夫·布兰宁.吴钢,翻译整理.21世纪研究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核心竞争力[J].图书情报知识,2009(2):8-11.

[5]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7-17)[2013-07-18].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P020130717505343100851.pdf.

[6]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校园营销研究所.互联网下的90后——大学生网络化研究报告[EB/OL].(2011-11-06)[2013-07-08].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106/13/1277406_162208627.shtml.

[7]霍文琦.微博:宣传思想文化的新阵地——访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李殿仁中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6-07(460).

[8] 石晓岩.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新东方,2011(5):73-76.

[9] 吴燕,张志强.泛在智能与图书馆的未来发展[J].情报科学,2007(1):25-29.

[10]唐小梅.无处不在的网络让整个大学校园都变成图书馆[J].中国信息界,2009(6):53-55.

[11] 夏明春,强切云.我国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的现状:调查与建议[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39.

[12] 陈维军,李亚坤.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06(9):3-6.

[13] 王玉红.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做的工作[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7):160.

[14]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EB/OL].(2004-12-13)[2013-07-16].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512/index.html.

[15]关于开展“书香商大”微博书评大赛的通知[EB/OL].(2011-11-30)[2013-07-18].http//yjs.zjgsu.edu.cn/action/normal?action=load_web&id=1309.

[16] 朱永新.回到教育的原点[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123.

[17] 陈书梅.从台湾阅读推广活动之现况谈公共图书馆之阅读指导服务[J].图书馆建设,2006(5):78-81.

[18] 岳修志.当代大学生阅读问卷调查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4):81-85.

[19]吴惠茹.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第三空间的价值及其实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5):14-17.

[20]“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概况[EB/OL].[2013-07-18].http://www.th.superlib.net/.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师生图书馆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图书馆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去图书馆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