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

2014-02-10黄晋太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发展

黄晋太

(太原理工大学 期刊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4)

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属性本质的阐释,以及唯物史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奠定了社会历史发展和群众观的科学基础,并成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理论源泉。毛泽东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出发,大胆解放思想和坚持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发展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成功道路,提出了“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科学论断。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领导集体更是坚持群众路线,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人学思想都是以自然的、个体存在的或先天人的概念为逻辑起点,即便儒家思想的形成,或是哲学的诞生发展,对于人的问题思考,也都是懵懂的、难以摆脱人的自身范畴。儒家提倡人要修身明德,道教则主张天地人和,其最终目的是要维护统治者的权威,为统治阶级服务。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哥拉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有一句万世不渝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则将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歌颂人的伟大,提倡人的尊严。以往的任何时代、任何思想,都没有根本地解决人的本质问题,以及明确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但是不可否认,哲学思想的进步催生了自然科学的成果,同时又推动了产业化的进程,带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成功,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并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类社会。正是基于对以往哲学思想的理性思考,加之借鉴批判,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马克思第一次认识到了人的本质,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有这一切,无不与马克思终生追求人性的解放相联系,也无不与马克思所追求的社会公平相关联。

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人的绝对精神本质的批判,吸收了费尔巴哈的人的异化观点,也接受了黑格尔认识主体能动性的思想,认为人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不仅创造着自身生活,而且也改变着整个自然社会,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肯定了劳动是人的本质。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再次从实践的视角来认识人,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化。着眼于人的整个生产劳动、人的现实的历史活动,以及人的社会关系的客观实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6。正所谓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2]270。社会属性也即社会关系,它决定了人的本质。人脱离不了社会,社会关系是变革的,因而人的本质也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不同于以往的哲学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群众观。19世纪40年代中期,通过与鲍威尔兄弟有关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所谓“英雄”精神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3]104。从对人的特质的认识到群众观的形成,在此过程中认知的逐渐成熟,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也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总体认识。在反复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面考察,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经济危机进行分析,并吸收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内核,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代表共产国际起草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随后的1867年和1875年,二人又发表了《资本论》,撰写了《格达纲领批判》,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原理进行了深刻论证。从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共同登上了历史的政治舞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梦想开始遍布全球。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性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集合了哲学、经济学、社会管理学、行为科学等理论组成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群众观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理论探索的结果,而且更是调查研究和实践的结晶。可以说,没有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的本质理论、群众观点的科学探究,就不可能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没有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群众观点的思想也就失去了光华。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渴望人性解放,期盼世界大同,谋求公正和谐正是马克思主义的追求所在。科学社会主义自从诞生开始,就为共产党人和全世界无产者所接受。

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并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的一切具体情况。这是痴想。我们只知道这条道路的方向,我们只知道引导走这条道路的是什么样的阶级力量;至于在实践中具体如何走,那只能在千百万人开始行动以后由千百万人的经验来表明。”[4]11走什么样的道路,建立怎样的国家,谋求什么样的利益和为谁谋利益,这些疑问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团结和组织人民,充分地相信和依靠人民,为人民指明前进的方向,让国家成为人民的国家,人民当家做主享有自由民主才能得到答案。“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5]347“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6]57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和发展

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变为了现实。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革命和建设的旅程。

与十月革命不同,中国革命经历了更加复杂曲折的历程。这不仅因为革命的性质和对象不同,而且还因为革命的阶级构成多变,革命的任务、依靠力量、最终目标也历经了坎坷的发展变化。“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7]3为此在1925年,基于党内只注重与国民党合作,以及只注重工人运动和忽略农民运动的两种错误倾向,毛泽东作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革命的依靠力量是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1927年3月,毛泽东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给予了农民运动的肯定和极高评价,群众观从此在毛泽东思想中扎根。1928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报告中提出依靠人民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1929年9月,党中央正式提出“群众路线”概念。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铸就了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结果。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领导无疑是制胜之三大法宝;动员和发动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团结和服务群众,则是这法宝中的核心。正如毛泽东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所讲到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8]1031,“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8]1039,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和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我们的党“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的为人民利益工作的”[8]1004。因此,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本质表现。选择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是人民当家做主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体现。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步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多党派民主协商制度,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这是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公有制,实行农业互助和建立人民公社,“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这是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党重新审视了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解放思想和坚持实事求是,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作出了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并为此进行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全方位的改革,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新的光彩。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观点和实践群众路线,最根本的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最主要的就是让人民满意。“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社会主义怎么能战胜资本主义?”[9]10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应当成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搞活经营,发展生产,深化改革,盘活体制,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鼓励有条件的人和地区先行致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

我党经历了长期实践与发展的过程,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坚持调查研究,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尤其是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调查研究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基础,也是为人民服务的最基本要求。“我们党同广大群众的联系,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是六十年的斗争历史形成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够改变的。”[10]2661998年到2002年是改革开放最艰难的时候,企业改制进入攻坚阶段,职工下岗和再就业成为社会主要问题。解决群众困难,关心群众生活,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党的群众路线面临着严峻考验。江泽民对此明确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11]572企业改革三年脱困,奠定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坚实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民生问题日渐为全社会所关注,社会管理和领导干部作风问题也日渐为民心所系。为此,胡锦涛指出:“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我们作出的决策、采取的举措、推行的工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12]535始终牢记宗旨,时刻不忘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表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13]诠释了党执政为民,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的坚定立场。

(三)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成果举世瞩目,社会主义中国面貌也日新月异。但是不可否认,也不能忽视存在于党内和人民群众中的各种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贪污腐化,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一些党员纪律松弛,作风涣散,为人民服务意识观念淡薄;少数地区社会组织缺失,管理混乱;部分人民群众难题得不到解决,干群关系紧张,民生问题突出。

毋庸置疑,经济的繁荣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但同时也滋养了社会腐化堕落的土壤。如果不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的错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会变为泡影,我们的党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为此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深刻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14]加强社会组织与管理,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推动党和人民血肉关系理性回归,这不仅是坚持党为人民服务宗旨所必需的,而且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需的。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增强党和人民血肉联系,凝聚民心,首先要贯彻实践好群众路线,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相信和依靠群众,联系和发动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作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改革开放必然会有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出现。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是改革发展的主要实践者。我们既不能凭借手中权力高高在上,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听人民群众的意见;也绝不能以权谋私、贪图享乐和腐化堕落,剥夺和抢占人民群众应享的发展成果。贯彻和实践好群众路线,必须转变作风,增强为人民服务意识;必须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听民声,知民意。调查研究是党工作的最基本方法,也是联系人民群众最有效的途径。近几年官僚主义作风的滋长,无不与脱离人民群众有关,也无不与缺少调查研究相连。民生难,民生问题难以根除,不少群体性事件无不折射出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折射出一些领导脱离群众的病症。加强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必须从改变作风抓起。“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必须经常抓、长期抓,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14]达到和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彻底改变领导作风问题,建立联系群众制度,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根本。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增强党和人民血肉联系,凝聚民心,就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今天中国的改革发展已进入最关键的时期,能否解决好诸多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已成当务之急。为此,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5]。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在城乡社会和谐发展中着力解决农村、农民问题,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6]改革开放奠定了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尽管摆在我们面前的矛盾很多、难题很多,但只要抓住群众路线这条根本,扭住经济建设这个核心,围绕改革发展这个主题,我们就会无往而不胜,我们既定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改革开放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照搬,只有大胆地闯,大胆地试,甚至有时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开放搞活,以点带面,内外兼修,政策保障,争议搁置,少说多干。虽然我们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但也让我们找到了承前启后的法宝[17]。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促进改革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 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3] 习近平在常委见面会上的讲话[EB/OL].[2012-11-15].http://news.sina.com.cn/c/2012-11-15/12192558 7435.shtml.

[14]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18日)[EB/OL].[2013-07-29].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difang/henan/20130 7/2013070021942 3.shtml.

[15]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发布[EB/OL].[2013-11-14].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tj/2013-11-14/c_118121513.htm.

[16]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3-04-28].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4/28/c_115589215.htm.

[17] 黄晋太.人民满意与为人民服务的必然回归[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5.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群众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