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拍”中的选择问句

2014-02-09杨妍

文教资料 2014年9期
关键词:关联词真性假性

杨妍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汉学院,河南 新郑 451100)

“二拍”中的选择问句

杨妍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汉学院,河南 新郑 451100)

“二拍”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本文在定量的基础上对“二拍”中的选择问句形式进行了简单描写分析,展现了“二拍”时期正反选择问句和并列选择问句的基本形式,并分析了“二拍”选择问句中真性问句和假性问句的分布情况。

“二拍” 正反选择问句 并列选择问句 真性问 假性问

一、引言

选择问句是汉语疑问句系统中的重要形式,目前研究者对其内部小类的名称有不同看法。本文采用并列选择问句和正反选问句的分类名称。并列选问句是并列几个提问项目,让回答者选择一种回答,如:“你是去北京还是去上海?”若选择项目是一件事的肯定或否定两方面,则为正反选择问句(或称反复问句),如:你去不去北京?”半个多世纪以来,选择问句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也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一些学者对近代专书中的选择问句进行了研究,如:刘子瑜(1994)敦煌变文中的选择问句;刘镜芙(1994)《金瓶梅词话》中的选择问句;傅惠钧 (2000)《儿女英雄传》选择问句研究;李焱(2003)《醒世姻缘传》正反疑问句研究等。本文对《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中的选择问句进行描写研究①。“二拍”为凌蒙初模仿“三言”创作的,文章的语言风格比较统一,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二拍”共有八十章篇目,由于二刻卷二十三《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与《初刻拍案惊奇》同卷篇目相同,卷四十《宋公明闹元宵杂剧》系杂剧,故实有小说七十八篇。本文选用了其中七十八篇短篇白话小说作为研究的语料。

二、正反选择问句的形式

(一)VPneg

“二拍”中的VPneg共有九十六例,否定代词有 “否”、“未”、“无”、“不曾”、“未曾”、“不是”,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VP+否

“二拍”中共有八十四例否定词为“否”,其中十五例为“可+VP+否””。如:

不知可有些缘法否?(初第二十八卷)

三例为“莫+VP+否”。如:

①郎君莫不要知后来事否?(初第四十卷)

②老者道:“要招牌何用?莫非有别样高术否?”(二刻第一卷)

③小孩子莫惊怕否?(二刻第五卷)

“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莫非”、“莫不是”,是个表示测度疑问的副词。“莫+VP+否”句式中,“否”已经丧失称代性否定功能,而变成帮助表达疑问语气的语气词,整个问句是测度疑问句。

四例为“还+VP+否”,如:

④尊翁、尊堂还在否?(初第三十四卷)

⑤当初我曾把好言相劝,还记得否?(二第二十二卷)

⑥郎君隔阔许久,还记得奴否?(二第二十九卷)

⑦王氏道:不知晚间谨慎否?(初第二十七卷),其中的VP“谨慎”为形容词。

“二拍”中除有“还+VP+否”外,还有“还+VP”、“还+VP么”各一例,如:

⑧还记得我赍发你两贯钱?(初第三十五卷)

⑨大爷青年短寿。今不曾生得有公子,还与他立个继嗣么?(二第三十二卷)

2.VP+未

否定副词为“未”的,有六例。如:

⑩竟忘了大娘曾吃早饭未?(初第六卷)

⑪相公曾娶妻未?(初第三十四卷)

3.VP+无

“二拍”中仅有一例。

⑫相公但差人到宫山一查,看西廊僧人踪迹有无?(初第三十六卷)

4.VP+未曾

“二拍”中有两例为此句式。

⑬有下处也未曾?(初第三十四卷)

⑭公子曾吃早饭未曾?(二刻第二十二卷)

5.VP+不曾

在“二拍”中有两例。

⑮曾到我家去报不曾?(初第二卷)

⑯曾回去家中不曾?(二第九卷)

句式“VP+否”、“VP+未”、“VP+未曾”、“VP+不曾”共有的特点是句中往往出现表示时间范畴为“过去”的成分的时间状语“曾”,有的有“了、过”。

6.VP+不是

仅有一例。

⑰头在你家上三家铺架上不是?(二第二十八卷)

“VP+不是”主要对行为、状况然否提出询问。这一形式常表示反诘语气,多用于假性问。“VP+否定词”是一种继承上古中古汉语而来的正反选择问句式。从先秦到六朝,“VP+否定词”式正反选择问句经历了否定词的词汇替换过程,先秦进入此格式的否定词是“不、否”,汉代,“未、无”进入“VP+否定词”框架,“无”只能与“有”相对,六朝时仍如此,当“无”出现在与“有”相对的语境中时,其否定词性质仍很强。“无”在唐代大量进入“VP+否定词”,而且不再局限于与“有”相对的语境,可以出现在与其他非“有”义动词相对的语境中。“二拍”中这一句式中的否定词有“否”、“未”、“无”、“不曾”、“未曾”、“不是”。“否”、“未”、“无”、“不曾”、“未曾”始终出现在不完全式中,位于句子的末尾。不完全式是正反选择问句的一种,不完全式是否定词的后面没有第二项,而且这一项是补不起来的。如:未知功名有分与否?表已然体的“未曾、不曾”进入“VP+否定词”,是唐五代时期所没有的。

(二)可+VP(+否定词/语气词)

“可”字正反选择问句最早出现于唐五代,但一直到宋代都不多见,元代以后渐趋多见,明清白话小说中大量出现。从具体形式看,“二拍”中的“可”字句共有七十三例,其中有“可+VP”(6例)、“可VP么”(41例)、“可VP否定词”(26例)三种形式,由此可见,“可VP么”是正反选择问句中带语气词的主要形式。语气词“么”使得语气显德婉转缓和,有时有明显的商量、请求的意味。如:

⑱你可认得襄阳赵司户么?(初第二十五卷)

⑲要烦你带西堂,与我侄儿说此事,如若未娶,待与他圆成了,可好么?(二第三卷)

“可+VP”、“可VP么”句式的特点是:句中不出现否定的一面,用“可”加肯定的一面提问。在这些句式中,“可”后的VP为“是”(21例)、“要”(6例)、“有”(9例),“动词+得”(15例),其他为一般动词。如:

⑳可是你写的票?(二第十卷)

㉑你可要学么?(二第十九卷)

㉒可有香客与男僧来往么?(初第三十四卷)

㉓可做得来的么?(二第十卷)

“二拍”中还有一例“可VP+没+VP”,不过仅此一例。

㉔看说的可有理没有理?(初第三十七卷)

(三)VP-neg-VP

这种句式最早见于《睡虎地秦简》,但是这种句式在中古突然消失,入唐以后,这种句式才逐渐增多。VP-neg-VP的否定副词为一般否定词,不具称代性。在“二拍”中这种形式不多,共十例,“二拍”中的否定词有“不、未、没”,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VP+不+VP

㉕管你行得也不行得?(初第十五卷)

㉖不道他舍得也舍不得?(二刻第四卷)

㉗小的们有一计在此,不知中也不中?(二刻第四卷)

㉘是有个哥哥,多年隔别了,不知是也不是?(二刻第六卷)

㉙不知人肯服不肯服?(初第三十七卷)

㉚竟出来照旧送茶,看他认得出认不出?(初第二十一卷)

㉛兴哥道:“怎的不确,见有衣囊行李在此,可认一认看,是不是?”(二刻第四卷)(是不是)

㉜你且说那小厮,果是你的侄儿不是?(初第三十三卷)

肯定词与否定词之间有语气词“也”字,起到延缓语气的作用。

2.VP+没+VP

㉔看说的可有理没有理?(初第三十七卷)

3.VP+未+VP

㉝正当妙龄,不知成亲与未成亲?(二刻第三卷)

“与”位于一正一反的两个并列性动词成分中间,起到连接作用,使句子具有更明显的选择问语气。从结构上看,“VP+否定词+VP”句式中的“VP”的成分有: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短语结构。单、双音节词的正反选择问句形式是在动词之间加上否定词,如“是不是”,有的在否定词之前还加上语气词“也”,如“中也不中”、“是也不是”,属于“动+(语气词)否定词+动”,“有理没有理”属于“动宾+否定词+动宾”结构,“是你的侄儿不是”属于省略后项宾语,是“动宾+否定词+动”式,“行得也不行得”属于“动得不动得”式,“认得出认不出”这种动补结构的正反选择问句是肯定形式之后重复动词,然后对补语进行否定。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VP-neg-VP中VP有所发展,但VPneg在正反选择问句中占优势。与唐五代相比,“二拍”中的的正反选择问句的形式与唐五代差别不大,不少是前代形式的留存,或是在前代已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五代时已有“VP+不+VP”和“VP+未+VP”,“二拍”中除了这两式以外,还出现了“VP+未+VP”式。“二拍”中的VP还出现了动补结构,如“认得出认不出”,“动宾+不+动”也是唐五代时期没有的,“动”和“不动”之间插有语气词“也”的用例也不少。具体见表1。

表1 “二拍”中的正反选问句

三、并列选择问句的形式

“二拍”中的并列选择问句共有十七例,具体形式有:

(一)是A,是B?有四例,如:

㉞是我不是?是他不是?(初第三卷)

㉟街上唤你是刘妈妈,唤你是李妈妈?(初第三十八卷)

(二)是A,还是B?有一例,如:

㊱不知到底是救醒了?还是面庞厮像的?(初第十一卷)

(三)还是A,还是B?有四例,如:

㊲还是去与人挪借,还是去与朋友们结会?(初第十五卷)

㊳闲中问道:“听小师父口谈,不是这里本处人,还是自幼出家的?还是有过丈夫,半路出家的?”(初第二十七卷)

(四)还是A,B?共两例,如:

㊴晚间还是我到你书房来?你到我卧房来?(初第十八卷)

㊵还是男僧在内?女僧在内?(初第三十四卷)

(五)A?还是B?有一例,如:

㊶这等,女儿百年之后,可往俺刘家坟里葬去?还是往张家坟里葬去?(初第三十八卷)

(六)A,B?有两例,如:

㊷不知大官人轿去马去?(二第八卷)

㊸你要官休?私休?(二第三十四卷)

(七)是A,B?有两例,如:

㊹王氏欲待叩门,心里想道:“这里头不知是男僧女僧?”(初第二十七卷)

㊺知是张三李四?(初第三十九卷)

(八)为A,为B有两例,如:

㊻不知为凑钱不起,不知为疑心不真?(初第四十卷)

㊼抑且不知你为儒?为商?(二第三卷)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二拍”中的并列选择问句多是用关联词语的,现代汉语并列选择问句中也是以用关联词语为常的,并且关联词主要是“是”、“还是”,“为……为”做选择问记号的不多见,并且“二拍”中的并列选择问句句尾大都没有语气词,仅有一例在选择前项句尾带有语气词“也”,带语气词“也”使句子的语气显得委婉。对于并列选择问句的句尾带不带语气词,蒋绍愚和曹广顺认为:“初步来说,与文献的文白程度、选择问句式本身的句式特点有一定关系。语料显示,不带语气词的并列选择问句,其语言肢一般都是简单句子形式,有的干脆就是单、双音节词语的并列式,而带有语气词的选择肢,其所处句子的结构形式往往较为复杂,句子的音节数码较多,句子一长,必然需要有语气上的停顿,这应该是造成并列选择问句选言肢句末语气词有无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认为可以用这一观点解释“二拍”中并列选择问句中选择前项和后项都不带语气词的现象。同时,不带语气词也与并列选择问句大量使用连接词紧密相关。

唐五代的并列选择问句中“A,B式”出现的频率最高,“二拍”中的并列选择问句多带有关联词语,即“(关联词)+A,(关联词)+B”式出现的频率最高。“二拍”十七例并列选择问句中,两例不带关联词,15例带关联词。徐正考(1988)认为,“A,B”式虽是唐五代出现频率最高的格式,但句子一般都很简单,对称性强,语义上也有限制,表达不了复杂的选择问语义内容。“是A,是B”式可以弥补“A,B”式以上诸方面的不足。唐五代并列选择问句中只有后项可以用“还是”、“但是”这类双音节形式,前项只能用“是”。但“二拍”中存在“还是A,还是B”和“还是A,B”,前项也可以用双音节形式。由此可以看出,从唐五代到明代,并列选择问句的形式有所发展。

四、“二拍”中的真性问、假性问

近年来,一些学者引用真性问与假性问观点和方法研究汉语疑问句,为疑问句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系统功能学派的Halliday认为,言语交际中最根本的言语角色只有两个:求取与给予。以此观察汉语疑问句,人们发现,疑问句从表达功能上也分为两大类,一类目的在于求取信息,为真性问;一类目的在于采用问句形式给予信息,为假性问。傅惠钧(2000)曾分析了《儿女英雄传》中选择问句真性问与假性问的分布情况,为从功能的角度研究汉语疑问句的发展,提供了一些信息。下面我们对“二拍”选择问真性问与假性问的情况展开分析,具体见表2。

“二拍”中共有选择问句一百七十例,其中正反选择问句一百五十三例,并列选择问句十七例。分析后发现,“二拍”中假性问有八例,所占比例比较小,下面对这八例进行分析。VP-neg-VP都为真性问句,VPneg中有五例假性问句为:

㊽比尊夫手段有差池否?(初第十七卷)

㊾男子未娶妻,先娶妾,有此礼否?(初第二十三卷)

⑰头在你家上三家铺架上不是?休要缠我。(二刻第二十八卷)

50旁边一个护身的家丁,慨然向前道:“秀才饮酒不乐,得非为家姬失去否?”(二第二十七卷)

51况严蕊乃守公所属意,即使与交,肯便落了籍放他去否?(二第十二卷)

“可+VP+么”中有一例为:

52又不消自提,享着安乐茶饭,这可好么?(初第二十二卷)

这些假性问句多是出现在对话的形式中,从上下文的内容看,给出的回答也都不是简单的对问句的肯定或否定。例㊽㊾51表否定,⑰ 50 52表肯定。其中,51中的VP为形容词。

并列选择问句有两例:

㉞前日有一事,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是我不是?是他不是?(初第三卷)

53笑他是拖来也,是抱来的人?(初第二十卷)

㉞是肯定后项,根据小说中上下文的意思,53既不肯定前项,又不肯定后项,只是为了表达对事情的怀疑。

表2 真、假性问的分布情况

五、结语

本文通过定量分析,对“二拍”中的选择问句进行了描写和简单说明,“二拍”中正反选择问句的基本形式是“VP-neg”、“VP-neg-VP”式,“可VP么”是正反选择问句中带语气词的主要形式,“VPneg”式否定词有“否、无、未、不曾、未曾、不是”。最常用的是“否”,最常用的疑问副词为“可”。“VP-neg-VP”式否定词有“没、不、未”,并且出现了动补结构的正反选择问句,并列选择问句的主要形式是“(关联词)A+(关联词)B”。总的来说,“二拍”中的选择问句形式与唐五代差别不大,句式中的语气词、否定代词与疑问副词变化也不大。假性问在“二拍”选择问句中所占比例很小。

注释:

①本文选用的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为2000年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珍藏版.

[1]刘子瑜.敦煌变文中的选择疑问句式[J].古汉语研究,1994(4).

[2]傅惠钧.《儿女英雄传》选择问句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0.

[3]刘镜芙.《金瓶梅词话》中的选择问句[J].中国语文,1994(6).

[4]徐正考.《清代汉语选择问句系统》[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5).

[5]陈金妹.汉语假性疑问句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4).

[6]李焱.《醒世姻缘传》正反疑问句研究[J].古汉语研究,2003(3).

[7]傅惠钧.关于正反问历史发展的几个问题[J].古汉语研究,2006(1).

[8]祝敏彻.汉语选择问、正反问的历史问题[J].汉语研究,1995(2).

[9]何瑛.宋代选择问句句式考察[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10]徐正考.唐五代选择疑问句系统初探[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2).

[11]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60.

猜你喜欢

关联词真性假性
用关联词造句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高中挚友情谊长
Your high school friends are your lifelong friends
超声引导下压迫联合瘤腔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建筑原真性探微
非真性询问疑问句与传信语的异常态“同现”
8例血小板假性减少结果分析
管电流对肾囊肿假性强化的影响
真性,真孝,真才子——为丰坊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