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价值观认同度初探

2014-02-09OliviaYu

关键词:价值观念问卷价值观

王 洁,何 霓,Olivia Yu

(1.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100101;2.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124;3.美国东北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马萨诸塞州波士顿02115;4.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环球学院,科罗拉多州格林伍德村80111)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发展的连续性看,新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割断传统,也离不开对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从历史上来看,价值体系的转换必须建立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成功。”[1]本文通过利用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分析现阶段民众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度,并对不同的社会群体进行比较,解析对价值观念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以期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一、价值观的定义与研究

价值观一直是哲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多个著名社会学家如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和默顿(Robert K.Merton)的理论中,价值观是分析社会与行为的主导因素之一[2]。价值观念不同于价值。根据李德顺的观点,价值是指主客体之间的客观关系状态;价值观念是对这一客观状态的主观认识或表达[3]。本文认同李教授的观点,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主观意识。

在国内,许多学者视儒家文化为中国价值观取向的源头,并对此进行了很多理论提炼和阐释。首先,在价值观内容方面,很多研究认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主要传统观念包括“民本”[4]“和谐”“仁爱”[5]“义”“利”“中庸”[6]等。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在历史某阶段都曾是社会主导价值观,发挥了价值引领的功能,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运行。

其次,在价值观表现形式方面,既有研究强调中国传统价值观立足于以家族本位为特征的整体主义,强调个人与家庭、家族、国家以及文化传统之间的联系[7]。譬如,有研究认为民众的价值观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结果,“小农价值观的核心内容,集中表现为非主体性价值自我和执着‘和谐’的价值目标,而这又是通过小农的自然崇拜、祖宗传统崇拜和个人权威崇拜具体表现出来的”[8]。传统价值观表现形式多样,其对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构建精神家园方面曾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上可见,国内学者主要是从理论和逻辑上对价值观进行研究,大多数学者都是通过解析传统经典著作特别是儒家学说来分析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较少采用实证研究、量化研究方法对传统价值观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

在近年部分研究中,一些学者开始采用实证法分析价值观。这些研究着重于分析传统价值观与消费行为的联系。譬如,张梦霞采用实证方法分析儒家、道家和佛家这些传统文化对民众消费行为的影响[9]。潘煜等采用实证方法分析了传统文化价值观对中国的手机消费行为的影响[10]。这些研究为中国传统价值观与商品消费建立了联系,也摆脱了“以价值论价值”的研究传统。

实证量化研究已在西方学术界形成风气,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也不例外。价值观的主观性特点使得大多数实证研究采用抽样问卷的方法收集资料。美国著名政治学者罗纳德·英格尔哈特通过对连续多年在欧洲、美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证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其研究结果发现,社会变化中,首当其冲的是重大经济转变,或发展或倒退;其次是民众的推动,特别要有国家实权人物(如国家领导人)的认知和推动;再有就是民众价值观念的转变,如果没有这一转变,就不能使国家成功转型[11]。这一重大研究成果对包括南非在内的很多国家转型都有解释力。

例如中国的经济改革就是先从领导层的价值观念的转变开道的。改革之初,改革派的权威领导人抛弃了“政治挂帅”和“阶级斗争压倒一切”的意识形态,提出以科技革命带动经济,大力启用科技人才,提倡教育的重要性,为立足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大造舆论声势[12]。领导层价值观念的转变,不仅促进了思想解放的深入,而且促进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化,由此将中国带进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大发展时期。

如今,经济建设与对外开放已经进行了30多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带动了中国民众价值观的变化。那么当今社会总体的价值观念是什么?它的发展趋势如何?这些就是本文通过问卷方法要回答的中心问题。

二、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数据资料来自2009年3月收集的《社会和谐和调控问卷调查》,调查主办单位是中国政法大学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为了测量民众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度,该问卷以“您相信下列格言吗”提问,提供五个选择范围:坚信不疑、相信、无所谓、不太相信和根本不信,请受访者依照其个人理解对每一个格言作出认同度选择。我们从该问卷中选取了13个与个人价值有关的日常生活格言(民谚)①(见表1)来进行价值观数据分析。民谚以俗语和名言的形式揭示千百年来民俗意识中潜在的价值观,既有民族代表性,又通俗易懂,能够减少答题者对问题的理解差异。

问卷由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在春节探家期间发放回收,他们的家乡分布在全国15个省市的地县城镇③。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受访家庭中16岁以上的家庭成员。学生们共收回问卷800多份,其中628份有效。为了方便统计分析,我们对数据进行重新编码。年龄编码为三类:29岁及其以下;30岁到49岁;50岁以上。教育程度编码为三类: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及以上。职业编码为五类:农民、农民工;工人、企业职工、个体户(考虑这三者都有一定收入,比农民群体高);学生;公务员、教师科研人员、公司经理;其它(包括军人、无业人员、其他)。家庭人均月收入编码为三类:1 000元以下;1 000元至2 000元;2 000元以上(以上以下都不包括本数)。婚姻状况编码为两类:未婚和已婚。长期居住地编码为三类:村、镇和城市。受访者来自各种不同行业,其中绝大多数受访者认真回答了问卷中的问题。受访对象男性(52.7%)比女性(47.3%)稍多,年龄主体主要在30岁到49岁之间(50.2%),居住在城市的人(426人)比居住在村镇的人(198人)高出一倍还多。本文的数据研究主要选取居住在城市、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 000元以下的群体作为样本(详细情况见表2)。问卷中的部分结果与北京大学的《全国公民价值观调查》中关于对司法机关满意程度结果十分接近,这一比较增强了此次《社会和谐和调控问卷调查》数据的可信度。

表1 13个传统格言

表2 调查问卷受访者基本情况(N=628)

三、调查数据结果

(一)探索共同价值元素

本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是初步尝试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中国的价值观问题。我们在选取这些传统格言进行分析时,经过反复比较,发现其背后可能存在一些共同价值元素:譬如,格言“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要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三个主要就是强调“道义取利”,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与“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则反映了一种“自利主义”价值观等。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些俗语格言价值观念背后是否可能有潜在的或隐藏的主导价值理念,我们采用因素分析方法④对这些价值观念进行数据分析⑤,发现有三组因子的标量高频率地聚在一起,而且比值都比较高(见表3)。经过对三个因子中的数据信度再次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数据从统计学角度看比较成熟,因子一中的每个因子Cronbachα值大于0.809⑥,表明数据比较可靠。因子二中的每个因子Cronbachα值大于0.659,因子三中的每个因子Cronbachα值大于0.526,表明数据相对可靠。由此加深了我们对这三个可能在本质上存在共同价值元素的判断,有一定的数理依据可以将它们萃取为抽象的价值观念。由此也进一步促进了我们对全民价值观认同度的研究。

表3 传统价值观因子分析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三个因子背后的确存在一些共同价值元素。首先,在第三因子里面包含的价值元素都是符合传统社会规范的为人、处事(世)的行为模式,可概括为“道义取利”。道义取利是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基础。其次,因子一中也存在着共同价值元素。这一部分的价值观念是应对性、权宜性、务实性、实用性等特征。同时,这些价值观念基本上都植根于一种“自利主义”,主要是从主体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己”为中心考虑和评价社会规范。最后,因子二中的四个格言则主要反映一种强者制胜的价值观念,可概括为“适者生存”。

可以看出,以上三个价值元素与“十八大”报告中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道义取利强调诚信,其是中国古代信守的基本价值;而自利主义和适者生存价值观念需要通过倡导公正、平等、文明等价值要素对其进行调适,整合价值观资源,以推进文化强国的建设。

以下我们将对这三种价值观念在当代民众中的“相信比率”进行研究,以探寻当今社会实际的主导价值观,并观察这些观念在不同的群体中的认同度是否有差别。

(二)传统价值观在当代民众中的排序情况

调查结果按整体认同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于表4中。如表所示,交回问卷的大部分参与者(77.1%)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持认同态度的。如今市场经济日益发达,金钱已经成为国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多数答题人仍然信奉以义取财的传统观念,如果人们实际上也以此行事,这对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自然是有利的。

(三)传统价值观在“80前”和“80后”之间的区别比较

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都是处在价值观念反思与变革的动荡之中。有学者指出,这个转变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变化,是人的观念的变化”[13]。这种价值观念变化在我们的调查数据中同样显示出来(见表5)。虽然在排序靠后的几种价值观念上,“80前”和“80后”⑨这两个群体比较一致,但是简单对比就可以发现,这两个群体的主导价值观念不同。“80前”的主导价值观念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你不要抢”(80.1%);而“80后”的主导价值观念是“只有自己救自己”(81.7%)。将代际因素和价值观念所作的交互分析进一步表明,这两个群体在6个价值观念上有明显差异(P<0.05)。

表4 传统价值观在当代民众中的相信比率比较(N=628)

为了验证价值观念的变动速率和变动方向,我们将“80前”与“80后”的排序值相减,算出1980年后出生的人与1980年前出生的二者排序差异值(见表5)。正号表明,与“80前”相比,“80后”所崇尚的价值或者说所相信的价值观念在上升,同时也表明“80后”认为该价值更重要;负号说明,与“80前”相比,“80后”崇尚的价值在下降。

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代际差异比较显著:首先,“80后”在“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你不要抢”和“马瘦被人骑,人弱被人欺”这两个传统格言信奉比例排序与“80前”的排序顺序相比差异显著,其差异绝对值为3。其次,我们还可以发现“80后”认同“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只有自己救自己”“马瘦被人骑,人弱被人欺”价值观的比率上身明显,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80后”在价值观念上,比“80前”可能更倾向于信奉“适者生存”价值观。最后,尽管表5数据表明“80前”和“80后”在6个价值观念上排序没有变化,其差异值为0,但是,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最后四个“自利主义”价值观上,“80后”信奉比例(42.3;41.6;37.1;27.1)都高于“80前”的相信比例(40.8;34.8;34.6;26.7)。这一研究发现与学者新近对在校“80后”大学生的调研结果相印证,该调查发现当下部分在校大学生“责任感缺位”“功利主义成为普遍认可”[14]。

关于这种代际之间的差异,学界很多研究表明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改革开放国策;二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15]。改革开放所造成的人口大流动,不仅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而且也直接导致观念变化。而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得长期以来传统的男权社会受到挑战,男女开始走向平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引起整个社会基本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发生相应变化。

90年代后由于网络的兴起,“90后”见的更多,思想也更加独立些[16]。但是由于调查问卷答题者的对象主要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90后”在这次问卷调查中人数非常有限,不具有样本分析的最低要求,需留待以后研究。

表5 传统价值观在1980年前出生和在1980后出生民众中的相信比率比较

四、主要数据的意义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大部分民众的价值观念都应该和因子三的“道义取利”价值观念相吻合,民众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规范也都应和第三因子中的传统格言所反映的价值理念相一致。在全民价值观念排序中,“道义取利”的价值观念都排在前面,而且比率都很高(77.1;74.1;68.1;63.4),“适者生存”混杂在中间(76.4;72.9;52.2;40.8),“自利主义”价值观靠后(50.3;46.2;37.3;35.5;26.5)(见表4),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个基本价值观念并没有发生紊乱,也没有引来大规模的价值失范。整个社会价值观念主流面还是非常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念,尽管没有哪一个核心价值观念可以完全主导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至少没有完全进入分化状态。

不过,在我们所研究的传统价值之中,我们应该主要关注第一个因子(即自利主义价值观)。尽管在前面几个表格里面都能看出价值观的主导面是积极的,但是我们也仍需非常谨慎小心地进行判断。调查问卷中用来进行实证分析的13个价值观,特别是在那些自利主义价值观中,也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相信或者坚信不疑,相信比率最低26.5%(“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最高到50.3%(“有权不使,过期作废”),这其实表明,当前社会上价值观念非常混杂,没有一个绝对主导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需要重新整合。这与“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需要相印证。

此外,表6数据显示的“80前”和“80后”价值观念上的排序变化表明,“80后”整体上比较倾向于“适者生存”和“自利主义”价值观,这样一种价值观念趋向与社会应该提倡的“道义取利”有所偏离。“道义”是传统社会中获取功名利禄的手段,“道义”也是衡量仁义礼致信的标准,“道义”代表着民族精神的精髓。因此可以说“道义取利”是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最基本规范。如果这些价值观念不被遵从和信奉,社会就可能不稳定,甚至走向失衡、断裂,乃至崩溃⑩,因而是国家和社会应该继续提倡并且呵护、培育的价值观。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现阶段,国内正在大力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许多富有时代精神和生活实践气息的理论内容不断被发掘出来,但是到目前为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还不能说已经很成熟和很有影响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还缺少理论的深刻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特别是缺少有分量的实证研究成果来做支撑。如何采用新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问题,如何从传统价值观中发掘价值资源并进行富有时代精神的创造性阐释,仍然是国内价值观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有待于做更加深入细致的开拓。

注释:

①这些格言不是随机抽样的,而是依据问卷的设计者对行为规范及其对价值观念的影响进行研究之后,挑选一些人们耳熟能详、比较符合问卷测试的进行问卷调查。就目前的研究而言,我们发现这13个价值观念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有价值,随后研究价值观对其他行为的影响可以随之深入。

②本表中所列出处都是根据百度百科搜索的资料整理,不一定完全符合史料。不过本文不在于考察这些格言到底是出自何处,这对本文所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影响不大。就传统格言而言,本文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跨度;二是民众认同度。

③这15个省市是北京、广西、云南、山东、安徽、辽宁、吉林、江苏、湖南、江西、河北、四川、湖北、河南和陕西。

④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是一种数据简化的技术。参见Craig A.Mertler and Rachel A.Vannatta,2002,Advanced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Second Edition),Copyright by Pyrczak Publishing,第249-279页。

⑤由于因子载荷阵是不惟一的,所以应该对因子载荷阵进行旋转。目的是使因子载荷阵的结构简化,使载荷矩阵每列或行的元素平方值向0和1两极分化。有三种主要的正交旋转法:四次方最大法、方差最大法和等量最大法。

⑥学术界普遍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值),检验数据可靠性。Cronbachα,1951年提出的信度判断标准是α<0.35代表低信度,0.35<α<0.70代表中信度;α>0.70代表高信度。

⑦有效百分比(Valid Percent)是指在排除迷失值(Missing System)后计算的百分比。在坚信不疑竖栏小括号中的数字是按照坚信不疑的百分比排序值。

⑧按此次样本中选择坚信不疑和相信的累积百分比(Cumulative Percent)从高到底排列。

⑨“80前”和“80后”分别指代1980年前出生的人和1980年后出生的人。这样一种代际区分同样见于西方论文著作之中。由于这一概念基本上已经得到社会与学界认同,因此下文将不再另外加双引号表示是一特殊称谓。

⑩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2003年出版《断裂——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一书,其中“断裂社会”的理论观点被海内外报刊广泛转载。2004年,出版《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和《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提出社会断裂的基础是社会权利的失衡,学术影响较大。

[1] 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2013(3):11-15.

[2] [美]帕森斯.新版序言[M]//[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 李德顺.价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99-222.

[4] 黎昕,林建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163-167.

[5] 贾磊磊,潘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谐·仁爱·自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6-60.

[6] 马俊峰,李德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觉醒——国内价值哲学研究三十年述评[J].社会科学战线,2009(3):1-14.

[7] 赵馥洁.核心价值体系和传统智慧[J].人文杂志,2011(3):25-30.

[8] 袁银传.中国农民传统价值观浅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1):101.

[9] 张梦霞.中国女性购买行为的价值观动因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5(10):54-61.

[10] 潘煜,高丽,陈小燕,等.中国传统价值观对于消费行为影响研究——以上海手机市场为例[J].中国通信,2011(3):115-132.

[11] INGLEHART R,WELZEL C.Modernization,Sultural Change and Democracy:The Human Development Seque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12] [英]科斯,王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M].徐尧,李哲民,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33-61.

[13] 侯玉波.改革开放与中国人观念的变迁[J].政工研究动态,2008(19):13-17.

[14] 陈慧敏.缺失与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信仰重建中的价值与实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16-121.

[15] 胡鞍钢.稳健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稳定未来人口规模[N].经济参考报,2009-11-26.

[16] 陈玲,王建基.网络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探究[J].人民论坛,2012(10):212-213.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问卷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问卷网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混血家庭的悲剧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