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明光市石坝河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的思考*

2014-02-09於忠祥

关键词:明光市示范区土地利用

陈 琨,於忠祥

(1.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36;2.安徽农业大学国土资源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6)

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也日益尖锐。目前,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到中期,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但是,我国农业却存在先进与落后、集约与粗放、开放与闭塞,甚至幸福与煎熬的巨大差距,这些同时呈现在乡村大地。为了改变农业如此的差距,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部把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5年取得明显进展、10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阶段目标并从“加大示范区建设力度”和“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两方面进行了部署,目的就是要在点上寻求突破、进而示范带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全国已认定了15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十二五”期间总体上要“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创建300个左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了保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质量和持续性,2012年6月,安徽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坚持高起点规划,引领建设发展”“坚持高标准建设,示范带动发展”“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实行动态管理,推进规范发展”和“实行部门联动,加强指导服务”等5条建设意见,明确了规划的高起点、建设的高标准和管理的动态性,提出了考核淘汰制。基于此,明光市积极跟进,于2012年10月,组织编制了《安徽省明光市石坝河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3—2017年)》(以下简称《规划》),由此引发的一些理念和经验值得借鉴。

一、研究区域概况

明光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边缘,居江淮分水岭北侧,地处东经117°49′—118°25′,北纬32°26′—33°13′之间。与滁州市南谯区接壤;北临淮河,与五河县相接;东与江苏省盱眙、泗洪等县相邻;西邻安徽省定远、凤阳两县。明光市石坝河现代农业示范区位于明光市中部,属淮河流域,涉及明光市的石坝镇、涧溪镇、明光街道、明东街道等两镇两街道。核心区及辐射区布局在石坝镇,涧溪镇以官山为规划区域建设油桃生产基地;明光街道和明东街道主要依托抹山等景观打造休闲农业中心。示范区总面积为11 541.20hm2(如图1)。

图1 石坝河现代农业示范区区位图

(一)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及土壤

示范区内核心区及主导产业辐射区位于明光市中部岗、塝、冲区域,平均海拔50m,岗、塝面积比冲、畈大,有的岗顶开阔平坦,塝地发育不明显。岗地和高塝地主要以旱作为主,中低塝及冲多为水田。核心区与辐射区内土壤主要是黄褐土以及以此为母土发育的水稻土。黄褐土和水稻土下层质地均较黏重。抹山与官山两地土壤以粗骨土为主,土层薄,砾石多,质地为重壤至黏土,养分含量较高。

2.水资源与水文地质

示范区水系属淮河流域,为七里湖和水库灌区。北有女山湖与七里湖环绕,南有石坝水库,石坝河是核心区及主导产业辐射区的西界,贯通了石坝水库和七里湖,再加之示范区内几座小型水库和众多坑塘的补充,正常年份可满足人工灌溉用水之需。核心区和主导产业辐射区范围内无良好含水层发育,不利于降水入渗和贮存,地下水资源贫乏,单井出水量一般小于200吨/日,农业利用价值不高,但水质良好,属碳酸型淡水,矿化度小于1%,可作为补充水源和人畜用水。局部岗丘地区岩系孔间裂隙水较发育,单孔出水量300—500吨/日,个别的高达800—1 000吨/日。

(二)社会经济条件

1.地理及交通区位

明光市是皖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境内穿越京沪铁路、宁洛高速及多条国道、省道,淮河流经境内60公里,水路通江达海。核心区和主导产业辐射区位于明光市东部,离市区约13公里。309省道从其南侧经过,规划明盱高速延长段呈西南—东北向贯穿该区域,095县道贯穿该区域南北。

2.人口及经济发展

石坝镇农业总人口42 150人,全镇有劳动力32 162人,富余劳动力15 026人,外出务工人员12 000人,占全镇劳力的37.3%,占富余劳力的79.8%;工农业总产值30 42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3 003万元,第二产业2 260万元,第三产业5 158万元,人均纯收入5 040元。

二、土地利用现状

(一)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示范区土地总面积11 541.20hm2,其中农用地10 124.31hm2,占示范区土地总面积的87.72%;建设用地1 186.83hm2,占示范区土地总面积的10.28%;其他土地230.06hm2,占示范区土地总面积的1.99%。示范区产业类型以农、林、渔为主。农用地中,耕地面积7 965.48hm2,用地规模较大,占农用地面积的78.68%;其次是林地,面积为774.57hm2,占农用地面积的7.65%;园地面积为136.92hm2,占农用地面积的1.35%。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最大,面积为1 065.72hm2,占建设用地面积的89.80%;公路用地65.40hm2,占建设用地面积的5.51%。其他土地中,以河流水面占地面积较多,为28.99hm2,占其他土地的12.60%(见表1)。

表1 示范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土地利用功能的发挥以及用地效益的提升[1]。示范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中,以耕地、水域及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最大,园地面积相对略少,仅占总面积的1.19%,且分布较散;农村居民点面积偏大,占总面积的7.86%,布局散乱,土地利用率不高;废弃坑塘水面面积较多且分布零散;耕地经营规模小,功能区划不明确,限制了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生产。

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条件,使农业种植结构不再受自然条件制约,促进了粮食的高产稳产[3]。示范区相应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突出表现在田间基础设施所占比重小,设施标准偏低,灌溉与排水设施规模及覆盖不够,已经渠道硬化改造的灌溉干渠比例低,无法满足灌溉、排涝、运输和防灾抗灾的需要。

土壤肥力不高。土壤肥力是非常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维持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示范区主要地形为岗、塝、冲相间,土壤类型主要为黄褐土,肥力不高,养分不足,缺磷、缺氮、缺少有机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差,实施地力保持和培肥工程难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

三、示范区建设规划主题内容

(一)发展定位

紧紧围绕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皖东区域休闲农业示范区”的总体目标,凭借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和安全的主导产业示范与辐射基地。集合示范推广、产业孵化、探索创新、集聚扩散、农业升级与农民增收、科普培训与旅游观光和生态建设示范为功能定位,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以现代种植业为主体的原生态型休闲农业,使之成为明光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典范和标杆、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展示基地。

(二)发展理念

根据《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部署要求,坚持区域化、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农业发展思路,充分展示资源支撑和科技支撑相结合的平台,全面体现高效生产、科技示范、生态循环和观光休闲的农业多功能综合开发理念,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合理布局农业各产业和新农村建设,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规划布局

为进一步优化园区布局,根据规划区域的自然与农业发展条件及资源特色,结合规划区域的地形地貌、线状地物和行政村界线等,科学合理地将示范区发展布局总体定位为:以“两区”为基质,以“十园”为斑块,以道路、水系和绿化带为廊道,打造“一核一轴两翼”的空间结构形态(如图2)。

图2 明光市石坝河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图(2013—2017年)

核心区与辐射区中八园并称为“一核”,另在“一核”东西两侧设有“两翼”,分别是坐落在明东街道北部的抹山休闲农业园和涧溪镇的九塘油桃产业园。规划扩建了110县道呈东西向贯通了东西,形成了连接一核两翼的轴线,即称“一轴”。规划依托“两区十园”,重点建设具备竞争优势和生产能力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把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以现代种植业为主体的原生态型休闲农业园。

针对示范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利用规划进行科学、合理地调整,保持耕地、园地、林地和水域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用地的基本稳定,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与建设,最终形成以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为主体的生态型现代农业示范区。调整后除耕地与园地面积有明显增加外,水域及湿地等生态用地也略作增加。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采取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以及其他工程措施增加了农村道路及沟渠140.45hm2(见表2)。

表2 示范区建设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对比表

四、借鉴与思考

(一)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体现传承与创新统一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必须要将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技术进行组装,形成高产稳产和生态的农业技术体系,充分体现继承与创新的统一,避免只追求创新而抛弃优良的传统农业技术。如本次《规划》组装的农业技术体系,在充分吸纳精耕细作、豆科和禾本科作物轮作以及秸秆生态利用的基础上,积极引进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如实现大豆全程机械化作业等。

(二)生态保育和土地整治并重,体现天人合一

受粮食安全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观念的影响,我国土地整治的着眼点基本都落在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的产能上,忽视了生态保育,导致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不惜填塘造地,以及把自然形成的沟渠截弯取直造地等;为了节水和运输方便,对灌溉渠道和田间道路实施硬化工程等,严重破坏了整治区域的原生态环境,长此以往,“寂静的春天”就离我们不远了。因此,土地整治要实现向生态整治转变,要突出生态保育优先的原则,要尊重自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如本次《规划》,以石坝河和九曲溪等自然形成的水系为主脉,两岸选用多种当地树种进行绿化,形成林分复杂的生态群落,充分展现其原生态的景观。人在“蛇曲”河岸上行走,具有曲径通幽的感觉,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三)功能分区既独立又融合,体现个体与整体统一

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的核心是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功能区布局,其结构最终要通过功能区发挥作用。因此,每个功能区的布局规划,都要因地制宜,体现个性,以发挥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益。但是,示范区本身又是一个大系统,只有各功能区互相衔接,互为条件,才能保证大系统的良性循环。否则,一个功能区生产的尾料,不仅是自己的负担,甚至会对周边的功能区造成污染。这就要求在功能区的设计时,要通盘考虑各功能区的关系,达到技术延伸、产业链延伸和功能辐射的目的。如本次《规划》,从宏观上分两大区,即核心区和辐射区,核心区的各项技术都能在辐射区得以示范推广,体现技术延伸;从中观上分成两区十园,体现生产与休闲的衔接;微观上划分十园,每个园为一个功能区,十个功能区通过水系和道路两个“廊道”贯穿,为休闲农业和产业链延伸奠定基础。

(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体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相统一

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节约利用资源和物质,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如本次《规划》设计的“稻—鱼”“稻—鸭”等多种类型的立体种养模式,首先体现了资源节约型的土地利用理念,即在同一块土地上,既种水稻又养鱼、放鸭;其次,体现了生物共生型,即稻田养鱼、放鸭,实现了水资源稻、鱼或鸭共享,鱼粪可以肥田,鸭可为稻田松土、除虫等,促进水稻增产;第三,这种种养模式,促使土地经营者自觉地放弃猛施化肥和喷洒农药的不良行为,保证了环境友好和食品安全。再如,《规划》设计的设施农业园,就是充分利用其他园区的秸秆作为原料,发展食用菌等,避免了焚烧秸秆等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不良现象发生。

(五)发展休闲农业,体现生产与休闲一体化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也在加快。截止到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3.73%(数据来源于2014年国家统计局)。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左右。城镇人口的大量增加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将导致人们的休闲时间增加。很多工作在喧嚣城市的人产生了享受田园风光的欲望,从而就给休闲农业发展带来了契机,客观上要求必须要拓展农业单纯作为第一产业的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实现生产与休闲一体化。发展休闲农业,要依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强化乡土特色。如本次《规划》,依托了抹山的历史遗迹、原生态的山水和官山的油桃基地,打造了“一核一轴两翼”的休闲农业空间格局,让游客在不同的季节可以观赏到不同的农业景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其重要目标之一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城乡统筹联动。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从而制约着“四化”同步发展的进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必须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引领,各功能区布局既独立又互相衔接,便于农业技术装备的运行和农业技术体系的实施,形成“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科学化、商品化”的生产与休闲之基地,更重要的是示范区要坚持示范、推广和辐射的总基调,其根本宗旨是带动周边或更大范围内的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达到繁荣农村和富裕农民的目的,切忌将示范区建成“花瓶式”农业。

[1] 鲁春阳,杨庆媛,靳东晓,等.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7):861-868.

[2] 於忠祥.基于生态与景观学理论的土地整理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6):87-91.

[3] 崔铭.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概念和特征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信息,2011(11):779,825.

[4] 王万茂,李志国.关于耕地生态保护规划基本问题的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9(4):54-63.

[5] 田秀.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北方环境,2011,23(11):210-211.

[6] 贾丽,於忠祥.土地整理中的生态安全问题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4):51-52.

[7] 於忠祥,谈迎新.论安徽省节约集约用地的方法和途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3):43-48.

[8] 刘黎,张建林.基于立体循环农业思想的生态示范园规划建设——以四川华蓥市圣源生态示范园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2(1):173-175.

[9] 高源,李斌欣.观光农业园功能分区规划探讨[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7(12):29-31.

[10] 李晨,刘新峰.基于规划视角下的省级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4042-14044.

猜你喜欢

明光市示范区土地利用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习作点评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县域“精神文明”创建的难点分析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安徽省明光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张桂年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
执行《农业技术推广法》 促进“三农”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