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漫漫修远 唯上下求索——我们如何学名师

2014-02-06曹鼎毅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30期
关键词:挖井名师学习者

曹鼎毅

对于向名师学习,按其态度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不闻不问,我行我素,任其翻江倒海,我独岿然不动,以传统的或一己之法和尚撞钟或孤芳自赏。二是认为高不可攀,深不可测,是专家、学者的专属领地,岂是我等小辈能涉猎焉?三是俯身侧耳,虚心学习,以求灵丹到手,成终南捷径。

第一种人可气,第二种人可悲,第三种人可敬。

我们探讨的当然是第三种人了。应当指出的是,凡是有向名师学习的愿望和态度,并在实际中去践行的,都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态度决定一切。

学什么?怎么学?也有几种情况。一是仿其“术”,把名师经典的教学案例、教学模式挪移到自己的课堂中去。二是知其“道”,名师的理念、思想,能罗列出一二三四。三是将名师的“术”与“道”相结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验证。四是在前三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摸索出适宜自己和本地区的教学实践。

在笔者看来,向名师学习,这四种情况都要历练一番,简言之,学名师就是学名师求“道”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自我发展。因此学名师就应该有如下的过程:悟“术”,学“道”,习“得”,制“宜”。悟“术”是起始,学“道”是发展,习“得”是成长,制“宜”是跨越。

一、悟“术”

“术”是名家通过课堂教学展现出来的别具一格的形式,而这种外在形式最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因为这种独到的形式是和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储备相比对、相冲突的,让人觉得耳目一新甚至大相径庭。经验的重新建构会使学习者燃起效仿的心态,一心一意地“按图索骥”,于是从课前预习的设置,到新课的导入,到知识、能力、情感的生成,巩固练习、检测反馈的选择,课堂小结等,“照用完整的教学设计,套用精彩的教学语言,甚至连名师的过渡语、评价语都一字不差地用上了”。我们姑且先不去谈论此种做法的成效(不言而喻),仅就态度而言,就值得肯定,至少我们想学习,想改进,想提高,“出水才见两腿泥”,虽然“嚼别人嚼过的的馍,没味”。同时,名家们展现出来的“气象万千、浑然天成”的教学艺术确有我们学习的地方。抛却他们理念、思想的内核,他们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情境的创设,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深度挖掘,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学生情绪的调动,应急和空白艺术手段等等的表现形式,都是需要我们学习的。见多识广,广泛累积,也可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灵光一现”。“术”,得学,得多学,并且边学边悟,思考“名师为什么是这样的形式”。

现在是考验我们的时候了:教学设计与名师一样,实际的教学效果与预想的却相距甚远。怎么办?大体有两种选择,退或进。退的理由有N个,不想多说,一句话就是“心”退了;进的方式呢?——

二、学“道”

全国小学语文名师——于永正

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吴正宪

如果说“术”是外在的表现形式,那么“道”就是内在的精髓。“术”是“道”的外化,“道”是“术”的升华。“术”是观音变化的千手,“道”是观音内在的法力。“道”行深厚,“术”才能“气象万千”。何谓道?就是名师们的理念、思想。我们常说,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道就是解决“所以然”这个问题的。名师们所有的教学设计形式,都源于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所以我们应该就“气象万千”的表象,溯源而上,求万变不离的“其宗”。这就需要学习。只有学习,把他们的理念、思想挖深,吃透,才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才可以“豁然开朗”。

学什么?一学名师们自己发诸报刊的文章;二学专家学者对名师理念、思想的解读;三学支撑他们理念、思想的前沿教育理论。学的过程就是悟“术”的过程,也是更新已有观念、重新充实自己的过程,更是构建自己为践行名师之路奠定理论基础的过程。

悟其“术”,学其“道”,很多人自然会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尝试,去模仿。由于有了理论做基础,此时的模仿不同于第一阶段的“盲人摸象”。这一过程,是“重走长征路”,我把它概括为——

三、习“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习者,践行也,是小鸟扇动羽翼学习飞翔的实践。这时已不再是把名师的教学案例在自己的头脑中过电影似地温习一遍,也不是头脑中再现名师的理念、思想,而是在名师理念、思想的导引下,尝试名师的教学设计或教学模式。但我们看到的只是名师的一个“点”,要把名师的经验绘成“面”,其余的“点”就得我们自己去“习”,去践行。这一过程是勇敢者的过程,是痛苦的过程,将来可能是幸福的过程。因为在践行的过程中,诸多矛盾会接踵而至,学生配合方面的,自我提升方面的,预想和现实的差距,同行和领导的质疑等等,不一而足。许多人怀疑了,许多人停滞了,只有那些不畏艰险的人,踽踽独行,才有可能登上理想的顶峰。

如何做?知耻而后勇。认识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学习,勇敢地实践,不断地改进。不求“一口吃成个胖子”,而需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蚕食”。相信这时会有很多人给你指点迷津,会有很多人助你一臂之力。站在智者的肩膀上,集同伴的智慧大胆地实践,把自己的苦与乐、误与思、得与失真实地记录下来,或许成功,可能失败,但你自己已经获得了独到的体验,这其实已经是一种“成功”,如玄奘的西天取经之“得”。

国画大师齐白石有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其实已给我们指明了学习名师的终极目标:在“习得”这一过程中的“阵痛分娩物”——

四、制“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习得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幸福和成功也会悄然而至。因为在践行名师的过程中,在痛苦和反思的交织中,你会走出另一条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现实状况,摸索出适宜自己和本地区的教学实践,并在这个实践中摸爬滚打。“只有变才是不变”,“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公理。一成不变地模仿名师,只能是邯郸学步;领会其思想精髓,摸索出适宜自己走的路,这才是真正地学名师。“智者当借力而行”,名师宝贵的财富应是你登高远眺的肩膀。如此,名师们也会欣慰一笑。

从燃起效仿名师的心态起步,溯源而上,探求名师们的理念、思想,在践行名师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适宜自己的教学思路,这其实就是名师的求“道”之路。

行文至此,忽地想起漫画“挖井”,寓意不言自明。但延伸细品,要想挖出一眼井水,缺不了如下环节。一是要有挖井的意识,这是前提。二是找准适合挖井的区域,这对向名师学习者而言,已不是问题。三是借助工具,最好是先进工具,这就是前沿、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四是锲而不舍地挖下去,这就是自我践行。惟其如此,才可清泉四溢。挖井如此,学名师亦然。

“踏平坎坷成大道”。“大道”不敢言,“坎坷”必很多。但“道”应是想向名师学习者或立志成为名师者的终极目标。明知“修远”,但需不畏。路径只有一条:“上下而求索”。

鲁迅先生有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诚哉,斯言。

猜你喜欢

挖井名师学习者
喝水不忘挖井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