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学生政治行为特点、成因与教育对策

2014-02-06张明芳程相锋

职教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高职生政治高职

张明芳 程相锋

政治行为是指政治主体在一定政治思想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政治意图而进行的全部实践活动,是政治主体政治心理的外部表现。[1]它包括内在反应如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外在行为主要指政治参与。高职生政治行为不仅有利于高职生综合素质提升和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整体政治素养。“重庆市大学生政治行为调查”课题组于2013年6-7月选取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460名高职生进行调研。调研主要形式是问卷调查,辅以座谈法和个案调查法。共发放问卷460份,回收有效问卷415份,有效率达97.65%,使用Spass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一、高职生政治行为特点分析

(一)政治认知一致性与肤浅性共存

政治认知是指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2]高职生政治认知是其参与政治活动的出发点,对政治行为能力具有制约性。调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制度”、“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赞同情况,选择“同意”的高职生分别为77.1%、67.6%、65.9%、65.0%、69.4%,表明绝大部分同学对重大政治体系、方针、政策以及政党制度等都持肯定态度,政治主流价值取向明确。但在问及一些具体政治事实和对有关政治现象进行鉴别时,高职生政治认知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性。仅有不到一半(49.9%)的同学知道“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本科生(69.5%)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同时,高职生对具体政治事实了解还不够深入,只有43.4%的同学知道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由七人组成。此外,高职生并未真正内化政治观念将其真正付诸实践。高职生认为“周围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好”和“较好”总和仅为53%,而36.3%的同学“一定会”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用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选择“可能会”和“视情况而定”的同学分别占40.9%和20.6%。

(二)政治参与多样化与盲从性共在

政治参与是一种直接的外显政治行为。关于政治参与概念界定很多,本文倾向于采纳“所谓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影响政府决策与公共管理的行动。”[3]高职生积极参与学校以及社会有关的政治活动,可增强自身政治主体意识与责任感。高职生政治活动参与形式呈现多样化,其中参与比例位居前三名的分别是“政治理论学习”(50%)、“选举活动”(48%)与“党团活动”(42%),而“集会、游行、示威”(30%)与“学校事务管理”(12%)也分别占据一定比重。58.3%的同学会“积极主动参加”学校团委组织的“我的中国梦”主题团日活动,证明绝大部分高职生参加党团活动积极性较高。“积极报名,志愿参军”的高职生(66.3%)比本科生(61.8%)略多,“不主动报名,但如果被征就参军”的高职生与本科生分别为26.9%和31.3%,可见高职生勇于挺身而出的精神相比本科生更明显。政治参与盲从性可从自主参与程度加以考察。高职生在参加“我的中国梦”主题团日活动时,“辅导员要求才参加”的同学占14.8%,“视情况而定”的同学为20.6%。班干部选举是高职生较为熟悉的政治参与形式,25.5%的同学却支持直接由辅导员任命班干部。分析表明:部份高职生政治参与主人翁意识较为缺乏,存在一定盲从性。

(三)政治情感热情性与冷漠化共生

政治情感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关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4]。政治情感作为内在心理动力,主要通过高职生外在政治参与意愿与政治关注得到体现。调查得出:高职生对国内外时事政治关注度较高,关注内容丰富,对关乎国家切身利益的主权问题、和平统一问题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重大事件尤为重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高职生饱满的政治热情。在调查学生“是否愿意参加政治活动”,选择“愿意”、“比较愿意”、“一般”总和达 91.2%,大部份同学会积极投入政治实践活动愿望较强。但是部份高职生政治情感却存在冷漠化趋势,可表现为去基层就业意愿和对党的情感态度。49.7%的同学选择“志愿到基层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就业,可以去基层”的占32.4%,将近30%的同学选择“不去基层”。部份高职生对党缺乏正确认识,爱党情怀不够充分,认为“身边党员先进性不足,有的党员干部腐败”和“觉得自己不需要这种信仰”,而不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

(四)政治信仰坚定性与功利性交织

信仰是人的思想认识的高级层面,是指人们对一定观念的信服、尊崇和持有,以其为行动准则。[5]它以信念为基础,是一切信念中最根本发挥着统摄作用。江泽民同志提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信仰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任何时候都丝毫不能动摇的。”[6]高职生政治信仰也应该涵盖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仰以及对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信心与信念。调查显示:30.9%的同学信仰“共产主义”,选择“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信仰的各占15.6%、47.0%。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信心状况,信心水平达到“一般”及以上的高职生为96.6%。说明高职生主流政治信仰积极、健康、向上,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信心,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肯定成效时,也要注意到高职生在入党动机方面凸显的功利化倾向。在表达对“早知如此,我也去混张党票”的看法,15.7%的同学认为“为了找好工作,可以理解”。71.9%的同学表示是为“谋求仕途发展”而选择入党,63.2%的同学认为入党可 “增强就业竞争力”。将入党与找工作挂钩,价值取向偏离,入党功利化突出。

二、高职生政治行为特点成因剖析

(一)内在原因:高职生定位的“职业化”倾向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生主体发展诉求是希望毕业就能上岗,掌握特定岗位或者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为个体成才标准,同本科生希望成为“理论型”或“设计型”人才的发展理念存在很大差异。这样的目标定位狭隘单一,简单认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高”的本质是单纯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忽视自身综合素养提升。在调查“影响你参与政治活动的个人因素”,排列前三位依次是 “没有时间”、“担心参与政治活动会影响学习”与“对政治不感兴趣”。高职生受主体思维与视野局限,只一味重视专业课学习而轻视政治理论学习,没有深入关注相关政治事件和全身心投入班级或者学校组织的政治活动。不能清醒认识到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既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与可持续发展基础,也是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国家发展对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呼吁。

(二)主导因素: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相应机制缺失

教育部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党的发展方针,实现高职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人才服务。高职德育教育机制对于高职生政治认知形成、政治情感培养与政治信仰坚定具有引领作用。其有效发挥主要依赖于学校德育工作各部份协调,涉及德育教育目标、德育教育内容、德育教育途径与方法以及德育教育评价等方面。但是高职院校由于对德育工作缺乏重视,在制定德育目标时主要立足于社会本位而忽视学生主体政治需求,德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与时效性,教育途径与方法缺乏创新性,德育监督评价体系形同虚设,未真正建立一套从德育目标制定,德育资源与条件配套,相应德育工作实施与监督机构健全的机制系统,导致高职德育教育实效性不强,政治教育功能不够凸显。

(三)潜在影响:家庭教育引导作用未充分发挥

家庭是以姻缘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文明时代社会组织的一种最为普遍的形式。[7]家庭教育对高职生政治行为具有特殊作用。调查得出:高职生认为家庭影响“很大”与“较大”总和达63.2%,而选择“一般”的占24.1%,可见家庭教育作用较为明显。父母作为子女第一任教师,相比学校专业教师更熟悉孩子政治行为特点,对子女政治行为影响具有潜在性与持久性。父母通过“生活化”的沟通方式,更能走进孩子内心深处,进行情感交流。部份父母由于错误认知,认为只要孩子进入大学,对子女政治教育责任都应向学校倾斜,不重视把握孩子政治思想动态。此外,家庭与学校教育方式“脱节”问题也要引起高度关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或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这一细致、复杂的任务。”由于家庭教育随意性较强,如果父母只是“孤军奋战”,不与学校进行有效沟通,势必导致与学校教育相背离的教育结果。

(四)外在诱因:社会环境复杂化所形成的冲击

社会环境对高职生政治行为的影响无处不在,在探讨社会环境对高职生政治行为作用之前,首先要明确社会环境应该涵盖政治文化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与网络环境。随着全球化推进,东西方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不断融合与碰撞,西方一些非社会主义甚至敌视社会主义的腐朽思想观念也随之侵入,对思想不够成熟的高职生群体形成冲击,高职生面临更加复杂的政治环境,可能出现一些与主流价值取向相违背的政治行为。同时,由于市场化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利益化取向,学校周边“问题场所”(如网吧、游戏厅、休闲中心、出租房等)日益增加,部份高职生经不住诱惑,常出入这些地方,不仅荒废学业,而且易沾染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此外,网络媒体日益盛行,对高职生政治行为影响程度与范围也逐渐明显。它虽为政治信息快速沟通与传递提供新途径,利于高职生更自由表达政治观点。但是政府对网络政治信息缺乏监督控制,高职生过度自由发表政治言论极易滋生偏离的政治行为,势必影响良好社会环境氛围的营造。

三、高职生政治行为教育对策思考

(一)提高高职生政治认知水平

高职生政治认知水平提高主要依赖于高职教师教育与自我教育。高职生政治认知形成有其规律,教师需根据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地域高职生政治认知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高职教师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立足于“两课”,加强主流政治导向,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时事政治和学会客观、理性与辩证地看待各种政治现象,在丰富政治认知事实性知识的同时,能对各种政治热点与难点形成独特政治见解。同时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多融入新的政治教育题材开展情境教学,增强学生学习与探讨的兴致,改变学生反映强烈的“理论与实际脱节”“内容抽象难懂”“教学形式呆板单调”三大突出提问。同时,高职生要加强自我教育,转变对政治理论学习与政治实践活动的态度。坚持全面发展观,由传统只学一“技”转向理论与技能双素质并重。积极关注政治热点,增强对党和国家依赖感与信任感。多进行自我批评与反思,真正做到学有所思、做有所用,促进个体政治人格塑造与政治素养提升。

(二)开展丰富的政治活动,增强政治参与主人翁意识

为有效提高高职生政治参与主体意识,增强政治参与热情与政治效能感和责任感,实现政治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多样化的政治实践活动是必要途径。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可借助党团组织、学生会以及各种学生社团和班级团体组织各项政治活动与社会实践。积极动员高职生通过参与班干选举以及校学生干部选举,充分发挥民主选举权利。党团组织可以开展有关的党团知识竞赛和党团、团员“传帮带”活动以及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进行参观学习拓展学生政治活动范围。同时,利用寒暑假组织高职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开展志愿者服务项目以及进行有关社会热点问题调查丰富学生社会实践生活。同时,要加强政治活动效果评估,保证其“质”与“量”完美结合。学校与教师要增强高职生群体主动参与意识,激发高职生参与政治活动的兴致,尽可能减少盲目性参与。高职生要学会发挥主体能动性,用心体会与感受有关政治活动的目的与意义,积极内化成个体政治认知与政治情感,将其运用于实践调整规范自身政治行为。

(三)搭建政治行为,塑造家校联动育人系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家校联动育人系统有较强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需加强高职院校直接主导作用,重视家庭教育潜在影响。第一,需树立一致性育人理念。高职院校与家庭应根据高职生主体性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才”理念,共同引导高职生形成正确政治观与价值观、坚定政治立场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二,增强育人责任感。高职院校要明确自身主导角色,大力完善学校各项德育育人机制,创设浓厚校园德育氛围。家长更要增强责任意识,注重家庭成员政治实践能力提升,加强对孩子政治情感与政治信仰培养。第三,高职院校与家长需多深入沟通交流。高职学校要积极引导、宣传、鼓励家长参与该合作机制,通过家长会、电话交流、网络沟通等方式多听取家长意见与建议。家长也要主动与学校保持联系,随时关注子女思想动态,共同协商寻找恰当的教育方式,共促孩子健康成长成才。

(四)创建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氛围

由于高职生群体思想不稳定成熟,政治行为自控能力不强,容易受社会中不良思潮与社会动态的影响。所以,国家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与网络媒介全方位着手打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氛围。首先,重视物质基础。经济状况是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得以维持的前提。要切实关注高职生学习与生活状况,建立健全国家贷款项目与高职贫困生补助系统,完善就业服务系统。以满足高职生物质需求为基础激发高职生政治参与热情。其次,加强政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已有政治制度,尤其是三项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具体政治制度,推进制度规范化、合法化与民主化。发挥政治制度保障作用,鼓励高职生积极参与各项政治活动,更好实施公民选举权与监督权等,提升政治参与意识。再次,国家要大力宣传主流政治文化。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吸收传统政治文化精髓,同时要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高职生成长营造浓郁政治文化环境。最后,要大力规范网络环境。网络政治信息多元化与复杂化,对高职生政治观念与政治行为形成冲击。所以加强网络立法规范,利用舆论监督弘扬正气,防止敌对势力以及西方不良政治信息煽动导致高职生出现异化政治行为。

[1]黄蓉生.西部地区青年大学生政治行为研究报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2]汪路金.当代大学生政治行为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6.

[3]陈振明.政治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2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张果,李家富,孙楚航.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现状、原则及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

[6]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8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贺幸平.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

猜你喜欢

高职生政治高职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