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营分证之“口干不欲饮”谈温病伤阴

2014-02-05张晓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18期
关键词:肾阴温病津液

张晓艳

(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郑州 450046)

温病营分证是卫气营血证候中较为深重的一个阶段,临床以热灼营阴,扰神窜络为病机特点,常见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舌红绛,脉细数等临床表现。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将上述临床表现划分为四组症状,即特殊热型、必有症状、矛盾症状、标志症状来解释,特殊热型即身热夜甚,必有症状指心烦不寐等神志改变,矛盾症状是口干不欲饮,标志症状指绛舌。其中唯 “口干不欲饮”这一矛盾症状学生较难理解,教材中多以营热蒸腾作释,仔细斟酌后终觉此解释稍作牵强,研读相关著作后,偶得一解,故撰此文以飨同道。

1 阴伤轻重 胃肾相关

温病尤其是温热类温病在传变过程中由于热势较盛,阴伤是较为突出的病机特点,且阴伤程度的轻重直接关系着温病的转归与预后,

故而历代温病学家均十分重视保存阴津。如叶天士 《三时伏气外感篇》强调: “温病热变最速,若发散风寒、消食,劫伤津液,变证尤速”。 《温热论》中亦云: “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吴鞠通 《温病条辨》中更进一步指出津液对温病预后的重要影响: “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耗之水未尽则生,耗之尽则阳无以恋,必气绝而死矣。”然阴伤程度有轻重,其又与哪些脏腑相关呢?叶天士 《温热论》明确告知: “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实指出阴伤与胃、肾关系密切,且有轻重之别。这一观点在 《温热论》条文中多处出现,如第5条: “癍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为何叶天士如此重视胃津、肾水?实因胃为阳土,位居中焦,职司受纳腐熟水谷,喜润而恶燥。后天水饮需胃之受纳腐熟后方可转为津液为人体所利用,故 《素问·经脉别论》篇: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肾为水火之脏,居于下焦,内守真阴,亦畏燥热。且肾阴虽禀赋于先天,亦须赖后天之胃纳入食饮之后,得其所化之津液充养,方能不断充盈旺盛。此先天之肾液与后天之胃津,共同构成了人体阴液之根本。由此可知,胃之与肾虽脏腑有别,但均为柔润之质,不耐燔炽之火热,故温邪肆虐,最易耗损胃津、肾液。故后世有 “先天之阴阳藏于肾,后天之阴阳本于胃”之说。

2 辨清轻重 灵活养阴

临床辨治温病尤其是需养阴生津之时,正确认识胃、肾与津液的关系,就掌握了辨治的重点,就能提纲契领,就能如金钥投锁般暗合契机。一般而言,温病伤阴多先伤胃津,多见于温病的初中期阶段,相对较轻;肾阴不足多见于温病后期营血分热邪炽盛劫灼肝肾真阴,病位较深,病情较重。胃津和肾液相比,胃津易复而肾液难滋。故救胃津是治疗的第一要务,胃津得复也就掌握了温病救阴的主动权,因 “人之阴气,依胃为养,热邪内灼,胃液干沽,阴气复有何资?”此即叶氏所谓: “救阴必扶持胃汁”的真谛。救胃津叶氏强调 “主以甘寒”。

因胃喜润恶燥,甘寒既可生津,亦可清热,深切病机。津伤较轻者可投食疗之法以养阴生津,较重者需投以甘寒重剂,如玉女煎等。若患者为阴津不足之质,尚需在甘寒中辅以咸寒以养肾阴, “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总不离甘寒清热养阴之旨,此法以白虎人参汤、玉女煎、五汁饮、益胃汤等为代表,所选药物均是甘寒、濡润生津之品,临证时可酌加麦冬、玉竹、天花粉、石斛等以可增强疗效。若 “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有不克少阴癸水者”,土燥水竭,出现肾阴不足,吴鞠通强调需分清虚实, “若脉沉实者,仍可下之”,可投以咸苦寒之剂,急下以存津液; “若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需以加减复脉汤甘酸咸寒并用,以复其津液, “阴复则阳留,庶可不至于死也。”温病学家重视胃津与肾液,认为胃津伤者病轻,肾液亏者病重,强调养阴以胃、肾为主的思想,实与仲圣 《伤寒论》中阳明、少阴病急下症均用大承气急下存阴有异曲同工之妙,是深谙仲圣之旨而深明其大义也。

3 口干不欲饮重释

津液与胃、肾之关系既明,为何在营分阶段现“口干不欲饮”的矛盾症状之病机已然趋于明了。口渴是人体津伤后最直接的反映,因 “水主之气不能上荣”,故在卫分证时,由于邪浅病轻,津伤较轻,仅现口微渴之证;至气分后,邪传肺胃,热势炽张,津伤加重,故现口大渴喜冷饮之重证。口渴与津伤之病机变化丝丝相扣。热邪深入营分后,热势未减,津伤未复,病人反 “口干不欲饮”,一方面与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病人烦躁,判断失准有关,再者主要与人体应激后津液的重新分配有关。前已阐明人体之津液主要由先天之肾阴与后天之胃阴构成,胃阴可养肾阴,而肾阴可促胃阴。

当胃阴不足之时,人体肾阴勉为其难,暂代濡润之职,故虽口干反不欲饮。此症相较卫分证之口微渴,气分证之口大渴喜冷饮貌似减轻,实则更加深重,因此 “不欲饮”之症实乃饮鸩止渴,真阴将亡之先兆,故治疗营分证不仅仍需清营热,更需急救营阴,其较之卫、气分证之甘寒养阴,叶氏多用犀角、玄参、羚羊角等咸寒血肉有情之品以急养真阴。

综上所述, “存得一分津液,便保得一分生机”, “口干不欲饮”深刻体现了胃津、肾液的关系并反映了温病热盛津伤程度的轻重,临证辨治时必须抓住胃津与肾液这一关键,以 “甘寒益胃,咸寒滋肾”的法则为旨,随症加减,灵活应用养阴生津之法。

猜你喜欢

肾阴温病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冬季熬夜比夏季 更伤肾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从脾论治干燥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基于《医宗粹言》探析新安医家罗周彦“元阴门”学术思想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