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缪刺泻络通窍法治疗耳鸣

2014-02-05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络脉通窍灵枢

于 川

(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针灸科,北京101200)

浅析缪刺泻络通窍法治疗耳鸣

于 川

(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针灸科,北京101200)

缪刺;泻络通窍;耳鸣

耳鸣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条件下患者所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如感觉耳内有蝉鸣声、流水声、嗡嗡声、嘶嘶声等响声,而实际上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声音,是患者的一种主观感觉。耳鸣多发于中老年人,“聋为鸣之渐,鸣为聋之始”,因此耳鸣会对患者的工作、学习、家庭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数千年来,中医学者在整体理论和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运用方药,针灸、按摩、导引等疗法治疗耳鸣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采用缪刺泻络通窍法配合辨证针刺治疗耳鸣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对该法做如下简述。

1 络脉理论对耳鸣病机的认识

古代医籍中对耳鸣的论述很多,早在《黄帝内经》中说就有“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上气不足……耳为之苦鸣”的记载。《景岳全书》云“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多劳伤血气,精脱肾疲,必致聋溃,故人于中年之后,每多耳鸣,如风雨,如蝉鸣,如潮声者是皆阴衰肾亏而然。”耳鸣大体上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多因风、火、痰、瘀所致,虚证多由肾元亏损、中气下陷所致。急性耳鸣,起病突然,多为实证,由风、火、痰、瘀痹阻耳窍所致;慢性耳鸣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患。国医圣手干祖望先生认为耳鸣虽病出耳中,但源于血脉,上升之脉气竭,空窍乏清灵之气,清不升则浊不降,浊不降则阳郁而内动,故耳鸣矣[2]。

《灵枢·脉度篇》渭:“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是说由经脉分出的络脉又分出无数细支的孙络,络脉最大的特点就是“支而横者”。《素问·缪刺论》:“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这是指邪气从皮毛侵入,进入孙络后,逗留而不去,由于络脉闭塞不通,邪气不得入于经脉,于是就流溢于大络中,从而生成一些异常疾病[3]。若风、火、痰、瘀之邪留滞于耳窍相关的大络之中,就会导致耳窍痹阻,进而导致耳鸣。

2 缪刺泻络通窍法的理论依据

《素问·缪刺论》又曰:“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可知邪气侵入大络后,从左边流窜到右边,从右边流窜到左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但只是影响到络脉而不能进入经脉之中,并随络脉流布到身体各部;邪气流窜没有固定地方,也不能进入经脉、腧穴,所以病气在右而症状见于左,病气在左而症状见于右,必须右病刺左,左病刺右,才能中邪,这种刺法叫做“缪刺”,由于缪刺是刺其络,因此在临床上常取相关的经络在四肢端的井穴(四末为阴阳之大络)及皮肤部出现郁血的络脉[4]。卓廉士[5]认为,缪刺不单纯指井穴,应多取四肢末端或靠近末端的腧穴。刘瑞华[6]认为,缪刺,首先是指(趾)端的络脉,其次是耳,很多络脉都入于耳。缪刺的方法,完全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充分发挥的络脉—经脉—脏腑这一系统的协调作用,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濡养筋脉、熄风止痉之效[7]。《灵枢·血络论》则提出了血气郁滞于络的治疗原则为刺络,又叫泻络,通过针刺放血,来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变经络中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变化,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8]。

笔者总结了《内经》中有关耳鸣、耳聋治疗与络脉关系的论述,如《素问·缪刺论》:“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灵枢·厥病》说:“耳鸣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针灸甲乙经》载:“耳中生风耳鸣耳聋时不闻商阳主之”。由以上文字发现耳鸣的治疗与络脉关系十分密切。

依据以上理论,采用缪刺泻络通窍法治疗耳鸣,取耳鸣对侧商阳穴、中冲穴、足中指末端及耳前血络明显处,点刺放血来泻络通窍,以达降浊阴,升清阳,通耳窍之效,并配合毫针辨证取穴,主穴:耳门、听宫、听会、翳风,肝胆火旺者加行间、丘墟;脾胃虚弱者加足三里、三阴交;肾精亏虚者加太溪、肾俞;气血亏虚者加气海、足三里;外感风邪者加风池。

3 典型病例

周某,女,31岁。2013年1月3日初诊。主诉:左耳鸣2年余。患者2年前因妊娠早期剧烈呕吐突发左耳耳鸣,耳内轰轰作响,五官科诊为“神经性耳鸣”,曾间断采用口服中成药耳聋左慈丸及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类西药,耳鸣仍时轻时重,每逢劳累后症状加重。现症见:左耳耳鸣,面色黯,两颊有黑斑,时觉头眩,午后常觉阵发性心慌,四肢困倦,二便尚调,纳可,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诊断:耳鸣,证属脾胃阳虚,痰瘀阻窍,治以温阳健脾,化痰通络。毫针取穴:耳门(左)、听宫(左)、听会(左)、翳风(左)、关元、足三里(双)、太溪(双)、肾俞(双),日一次,每周治疗五次;取右侧商阳穴、中冲穴、足中指末端及右耳前血络明显处,点刺放血,每穴放血约1~2ml每周治疗3次,治疗2周后,患者自觉耳鸣稍减,头晕、心慌较前减轻,病证同前,立法处方不变,治疗4周后,患者自觉耳鸣大为减轻,四肢轻便。

[1]钟渠,宋红梅,袁淼,等.豁痰祛瘀法配合针刺疗法治疗耳鸣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2,27(11):1529.

[2]卢祥之.国医圣手干祖望经验良方赏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04.

[3]李雪青.再议缪刺巨刺[J].四川中医,2013,31(5):23.

[4]李雪青,石志敏,王宏彬,等.论缪刺之时机[J].陕西中医,2013,34(3):336.

[5]卓廉士,杨国汉.试论水证可以缪刺[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3):158.

[6]刘瑞华.略论缪刺与巨刺[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9):31.

[7]李文丽,葛建军.丛刺阿是穴配合缪刺法治疗面肌痉挛30例[J].陕西中医,2006,27(3):338-339.

[8]谢慎,葛君芸,胡薇,等.《灵枢·血络论第三十九》学术思想探源[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5):1.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3.082

1672-2779(2014)-03-0125-02

杨 杰 本文校对:申 斌

2013-10-15)

猜你喜欢

络脉通窍灵枢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变异性鼻炎应用通窍鼻炎片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的效果观察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化瘀通窍中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通窍活血汤家兔体内移行成分川芎嗪的分析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
鼻舒通窍合剂制备工艺的优化
结肠络脉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