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思路的探讨※

2014-02-05袁卫玲孟静岩张国霞史丽萍仲强惟马佐英李晓康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基础理论精品课程双语

袁卫玲 孟静岩 张国霞 史丽萍 仲强惟 马佐英 李晓康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300193)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思路的探讨※

袁卫玲 孟静岩 张国霞 史丽萍 仲强惟 马佐英 李晓康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300193)

《中医基础理论》为专业基础课之一,在整个中医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明确建设思路,加强人才梯队培养;注重基础教学,突出教材建设;深化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注重各层次人才培养;完善课程建设规划五个方面,探讨了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的建设思路,进一步强调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建设在中医药大学的整体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中医基础理论》为专业基础课之一,作为基础课程中授课覆盖面最广的课程,也是学生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的基础。我校自1958年开始进行该课程的教学,1978、1998年分获硕、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成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全国较早的中医基础理论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之一。1986年被评为院级重点学科,1993年被评为天津市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被评为天津市重点学科,2004年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2005年又被评为天津市级精品课程。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完整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体系,并组建了一支治学严谨、专业优秀、团结实干、双语教学特色鲜明的课程组团队。本文就《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建设略谈几点认识。

1 明确建设思路 加强人才梯队培养

本学科以整体推进、重点突出为策略,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形成覆盖较全、结构合理的布局,并突出重点,形成亮点,使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形成互动,科研与教学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努力创造对中医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理论成果和标志性成果。

学科人才梯队的培养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本课程组现有专职教师7人。年龄在50岁以上者4人,40~50岁者1人,30~40岁者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课程组中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2人。学校131人才工程中青年名师2人,天津市131人,创新型人才培养第三层次入选1名。双师型的教师(具有教师资格、医师资格)为100%。

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课程组采取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的方式,以提高教师素质,同时也保证了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和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是保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源泉[1]。

2 注重基础教学 突出教材建设

本课程组承担本科生、本科七年制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中医药学概论》《中医药膳学》《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英)》《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日)》《中医自然疗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医学初级日语》《中医临床日语会话》等课程讲授。其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药学概论》作为中医学的主干课程,授课对象覆盖面广,涉及中医学院、针灸学院、中药学院、护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部门。本学科组中四名教师可流利全程用英文、日文讲授《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英)》《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日)》及相关双语选修课程。

课程组成员积极参与各种专业教材及参考资料的编写工作。作为副主编、编委参加了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及相关习题集的编写工作。先后有6人参加20余部全国统编教材编写工作。通过教材编写促进了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所选用的教材能体现实际需要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自2003年起采用的七版教材为新世纪全国中医院校规划教材,是目前国内高水平的中医药学精品教材,可满足课堂理论教学的需要。

针对学科发展及教学实践,在更新教材的同时,也及时充实和引入了教学参考资料,对所使用的教材进行适时地补充,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能够反映本学科的发展概貌。特别是在本科七年制和研究生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

3 深化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

本课程组立足改革,更新观念,以厚基础、重实践为原则,突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注重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

3.1 实施PBL教学改革 通过课题立项,本课程组设计并实施启发式、整体互动式教学方法,选取相关章节,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定体系。加速了由灌注填鸭式教学向能动性教育方式转变的过程。

3.2 积极开展双语教学 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人才的需要,本课程组多年来在七年制必修课中,开设《中医基础理论》的英语和日语双语教学。同时鼓励五年制本科生继续双语学习,并设置《初级日语》《中医临床日语会话》《中医基础理论双语》等选修课为我校专业双语(日语、英语)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们初步掌握了专业英语、日语技能,提升学生临床即时翻译训练及参加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专业翻译水平。

3.3 建立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 为了更好地支持和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学校通过引进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互动式自主学习。教师可自主结合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学生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主动访问教学资源,自由发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并逐渐体验到基于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的乐趣。

4 注重各层次人才培养

课程组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特点,进行适宜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对本科生培养强化基础教育,注重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方式入手,改变中医基础理论、内经等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实验室、多媒体等方式方法辅助教学,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对硕士研究生培养在明确研究方向的同时,注重夯实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中医临床技能和基础实验科学能力的培养。从研究生招生复试、课程教育考核、课题设计实施、资料搜集整理、论文撰写修正、毕业答辩等方面严格要求把关,突出基础理论对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指导意义。

对于博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基础理论的深化研究,以及在临床疑难病的基础研究。强调创新意识和严谨求实作风的培养,对博士学位论文要求既要有鲜明的创新点,同时又要有充分丰富的论据,以提高博士毕业生的整体水平。

5 完善课程建设规划

“十二五”期间本课程组为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的良性发展,在原有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规划目标。

5.1 加强队伍建设 促成学科稳步健康发展 进一步稳定学科队伍,及时吸收培养青年教师,并在资金、人员等各方面给予扶持,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老教师充分发挥帮带作用,在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精心指导,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独立承担国家课题,确保团队持续保持高水平运作和健康稳步发展。

5.2 深化发展教学改革成果 优化课程设置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不断探索、深化教学改革,在对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结构、知识结构长期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学、发展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对该学科所承担的主干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和《中医教学概论》进行更准确的定位、全面优化。

5.3 加强与国内 外相关学科的交流 通过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教学研究项目,联合培养硕博士研究生,派遣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吸收不同知识背景的优秀毕业生等方式及时跟踪学科前沿发展,丰富学科队伍知识结构及学缘结构,开阔视野。

5.4 追踪新技术发展 及时引进消化 学科将密切追踪新技术的发展,适时引进消化,及时探索研究,使之转化成为支撑基础理论发展的新技术力量。计划性引进设备配套,占领学术制高点,与相关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研发工作。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精品课程建设需要较长时间的积淀,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这需要课程组全体教师辛勤耕耘,坚持不懈地努力,共同建设和培育,才能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精品课程,使其在中医药大学的整体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孟静岩.建设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的思路与举措[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4):206-207.

Discussion on Construction Thought of High-Quality Course of basic theory of TCM

Yuang Weiling Meng Jingyan Zhang guoxia Shi Liping Zhong Qiangwei Ma Zuoying LiXiaokang
(College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Basic theory of TCM is an introductory course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the whole Chinese medicine professional knowledge.In this paper,we discuss construction thought of high-quality course of TCM by through confirming the clear construction ideas to strengthen the talent cultivation,paying attention to basic education to reinforce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deeping the reform of course system and content;emphasizing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improving the planning course construction.All these would further emphasize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theory of TCM courses has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CM.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igh-quality Course;Construction;Thought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3.044

1672-2779(2014)-03-0065-02

杨 杰 本文校对:王洪武

2013-10-24)

教育部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金资助项目[教高函No:2007-29-55];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基金资助项目[No:TS10093]

猜你喜欢

基础理论精品课程双语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党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以南宁市委党校精品课程建设为例
高校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技术的研究
高职院校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探索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理、情、技”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