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教学启示

2014-02-05廖素华

镇江高专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题审题

廖素华

(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福建福州 350015)

“年年考前谈审题,岁岁考后话走题。”面对当今高考作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有人甚至提出高考前写不写作文无所谓,审题训练才是关键,于是大量的语文写作课变成了作文审题训练课。这种作文教学现状应当加以改变,而改变的途径涉及的层面有很多,也已引起众多专家们的重视。本文拟从高考作文命题特点角度作些思考,希望借此找出明确的努力方向。

1 从高考作文命题形式说开去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主要有“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三种。

2013年高考作文,“新材料作文”独领风骚,也许它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高考作文的基本命题形式。事实上三种命题形式之间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不在于运用哪种命题形式,若能注意取长补短,能将开放性与规范性有机结合起来,则三种形式都有各自的生命力。我们应该把命题注意力以及审题重心从概念转移到内容方面,“如果把命题追求形式完美转向内容的现实意义上,有复杂回归到简单的意义。”[1]有助于从命题内容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

2 审视2013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

2.1 文题力求“熟悉”“公正”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认为“熟悉和公正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两大原则”[2],笔者深以为然。

先说“熟悉”,也即应当保证让尽量多的考生有话可说。越是普通的、看似平常的题目,越可能是考出学生实力的题目。反之,命题若无法保证学生有“熟悉”感,题目过于追求深奥、玄虚,是不符合“学情”的。例如2007年山东省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浙江省的《行走在消逝中》等,都是缺乏亲和力的文题。可喜的是,2013年的18份高考作文题中过于追求唯美色彩的“雷题”已逐步淡出了高考舞台,命题已经整体回归朴素。

“公正”,也即指要尽量让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话可说。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公平性,在2009年高考后一度成为“热议”的焦点,2009年高考作文中江苏的《品味时尚》、江西的“兽首拍卖”、安徽的“弯道超越”、辽宁的“明星代言”等被指城市化倾向明显,对农村学生有失公正。基于此,高考作文题不妨考虑用“多项题”形式出现,以此来适度兼顾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兴趣爱好的考生。

2.2 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人生

从2004年全国十几个省市的高考开始自主命题起,到2013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内容”整体趋向是关注当前社会现实的题目大幅度上升,命题内容越来越常态化、现实化、理性化。命题者的视角应多关注斑斓多彩的生活、日新月异的社会。从这个角度讲,2013年高考作文有大部分都是不错的题目,如新课标II全国卷高考作文:探讨“同学关系”,即暗合了室友投毒事件。可见,用“若即若离”来概括高考作文命题介入现实的方式是可以的。事实上,作文讲究的是“有感而发”“我手写我心”,现实生活永远是作文的本源,也许今后一段时期将是现实主义大旗高举的时期。

2.3 重视立意的思辨色彩,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度”

孙绍振教授认为在作文命题上“西方的不足表现在审美价值方面,我们的不足表现在实用理性方面。”[3]的确,前几年高考作文中,“感性”文题屡见不鲜,如2008年浙江的“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安徽的《带着感动出发》等都偏于感性的抒情,弱于理性的分析。“我们可以采取渐进方式,让我们的题目也增加些思辨色彩。”[4]有目共睹的是,这种“渐进式”改革步伐已经开始迈出,高考作文题的深度,往往应该表现在立意上有着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辨色彩,如2013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更重要的事”,福建卷根据《忧天》作文等均包含了丰富的哲理,需要考生有强烈的思辨色彩,能对生活进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分析评价,很能代表一个阶段内的命题方向。

3 教学启示

3.1 立足教学实践,拓宽学生个性化写作空间

从高考命题形式力求“立意多元化”、命题内容立足“熟悉”和“公正”的角度看,单一的、涵盖面狭窄的文题难以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写作欲望,一线教师在呼吁高考命题能顾及学生个体特性的同时,更应立足日常教学实践,给予学生更多个性化写作空间。中学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由此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却是“随意而强权的命题”“形式化的作文指导”“单一的评价体系”“封闭式的学习空间”,这一切又如何能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各尽所能进行写作呢?蔡元培曾言:“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5]所以建立一个积极互动的写作机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从体裁不一、话题不一的语境中体验写作乐趣,才能轻松应对高考作文。

3.2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倡导“生活作文”观念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读千赋则善赋”“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至理之言均道出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其次,还应该考虑怎样把客观生活带入学生视野,“目前,世界各国写作教学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就是向生活靠拢,”[6]我们的作文教学自然也不例外。具体操作方法有许多,如创设“阅读课堂”“阅读角”,指导学生系统阅读名家名篇和报刊时文,并有相应的摘抄和点评,要求学生收看一些经典电视栏目,取得家长配合,尽量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随时动笔写记录式、点评式片断文章,培养“非正式写作”习惯。但是,知易行难,我们缺失的不是方法,而是实践精神。

3.3 立足教学实践,培养高中生理性思维品质

高中生主要是写议论文,“理性表达”是其重要特征,而且,我们相信“思维能力,不仅是应试作文所必需,而且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7]。可是遍观学生作文,“不说理、说错理”现象比比皆是,“用事例代替说理”“粗糙稚嫩的五段论”成为高中生议论文的“沉疴”“痼疾”。改变的途径有许多,首先教师要勇于改变陈旧的课堂模式:语文课堂应少一些“写作背景、文章结构、主旨、语言特色”类面面俱到的知识性的技法分析,应多一些学生的声音,应当择要,应当辩论,应当让学生介入对文章、对生活事件的思考评价,进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有了思考的习惯,有了思考的能力,学生的作文就将不只是“存在的文字”,而会是“活着的思想”。

总之,当前高考作文的命题改革与中学作文教学改革应当并驾齐驱,命题的完善需要通过写作者的检阅;写作者能力的高低也反过来影响着命题的质量。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和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体制改革的深入,高考作文题将朝着思想性、融合性、公平性的方向不断发展完善,中学作文教学也将更加多彩,更加科学,更加有活力。

[1]胡勤.让思想有点力度[J].语文学习,2009(7/8):41-42.

[2]赵媛,高冬丽.王立群点评2009年河南高考作文题:拿分不易[EB/OL].(2009-06-08)[2013-07-25].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9 -6/08/content-11505703.htm.

[3]孙绍振.分值和题型:静悄悄的实质性的突破[EB/OL].(2009-12-08)[2013-07-25].http://www.sxiky.com/zxywl/ShowArticle.asp?ArticleID=5000.

[4]詹丹.开放中的价值取向:我们应有怎样的高考命题和作文[J].语文学习,2008(12):58-59.

[5]朱永新.中外教育思想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02.

[6]夏京颖.打开写作教学的另一扇窗:借鉴美国麻省之经验重视非正式写作[J].语文学刊,2009(14):72-74.

[7]邓春江.以高考为纲,以“练人”为本: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思考[J].语文月刊,2010(6):57.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作文题审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三招”学会审题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缜密审题,准确建模,学以致用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解读
七分审题三分做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