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宗教信仰对高校安全稳定的影响

2014-02-05王瑞成

镇江高专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信仰功能

王瑞成

(苏州大学保卫处,江苏苏州 215123)

近年来,受“宗教热”现象在国内蔓延的影响,高校内出现了大批的大学生宗教信仰者和追随者。2000年的“大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研究”调查显示,上海市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占大学生总人数的11.8%[1]。2004年对温州医学院、温州大学、温州师范学院大学生(不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17%的大学生信仰宗教[2]。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宗教信仰对高校安全稳定的影响,已经成为高校管理者应当重视的问题。

1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分析

1.1 国家宗教政策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大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大学生作为公民应享有的权利的一种体现,导致大学生信仰宗教人数上升。

1.2 宗教的独特魅力

宗教作为一种教义传承,具有一套论证其信仰的观念体系和完整的宗教世界观;宗教也有一定的文化和艺术底蕴,其思想的哲理性以及对世界的独特解释,对缺乏思辨能力的大学生本身就有一定的吸引力[3]。宗教倡导善心善事,信教者通过宗教活动和宗教行为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以得到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

1.3 周边宗教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宗教信仰容易受到周边宗教环境的影响,例如:家庭环境、宗教场所、宗教活动等。当大学生家庭成员中有信仰宗教的,他会或多或少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当大学生身处宗教圣地,参观宗教景点或者观瞻宗教活动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宗教的影响[4]。

1.4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

在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党团组织对大学生的教育途径、形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5]。当大学生处于思想空虚、价值观困惑、信仰缺失的情况下,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易被学生接受,不能有效地使大学生摆脱这种思想状态,从而使学生逐渐选择信仰宗教。

1.5 面临的各种压力

当前,大学生身上承载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种种期望,各种压力接踵而来,诸如: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等。当这些压力得不到正确的认识和解决时,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孤独、失落和焦虑,从而促使大学生寻求一种途径来达到心理上的慰藉和解脱[6]。部分大学生在这种心理状态下选择了信仰宗教。

2 大学生宗教信仰对高校安全稳定的影响

2.1 积极影响

2.1.1 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

宗教通过神灵、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个体和群体进行心理调适。马克思曾经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它指的是:第一,宗教使人超脱现实,在人们的意识中,创造出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世界;第二,宗教使人将希望寄托于幻想的世界,实现自我安慰。过去我们只注重其批判性而忽略了马克思在其中首先指出的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7]132。宗教能给大学生宗教信仰者带来幸福感,给其安慰和力量,缓解其对现实的不满、无奈和恐惧,稳定自己的不良情绪,从而达到内心平衡、安宁和谐的效果,避免因压力过大而造成的心理崩溃。

2.1.2 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

宗教对社会的整合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宗教对社会成员进行价值整合,把人类的价值规范神圣化,使个人愿望服从群体目标。另一个就是宗教对社会成员进行行为整合,把社会规范神圣化,敦促信仰者自觉遵守社会规范[7]135。宗教信仰使民众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增强社会凝聚力,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在高校中,宗教将宗教信仰者凝聚在一起,形成共同的价值规范,宗教信仰个体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自觉地遵守和维护共同的价值规范,从而实现宗教信仰者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8];同时宗教还鼓励个体追求群体的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实现大学生宗教信仰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凝聚力。

2.1.3 宗教的交往功能

宗教作为特殊的交际手段,在社会中行使自己的交往功能。宗教是一种共同的信仰,凝聚力极强,它用信仰的纽带把信仰者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彼此认同[9]。共同的宗教信仰促进了信仰者间的交往,在高校中相同的宗教信仰者紧密地凝聚在一起,实现彼此的认同,这种心理上的认同,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同时当某一信仰者处于某种亚健康状态时,更容易接受其他信仰者的帮助。

2.2 消极影响

2.2.1 宗教心理调适功能的消极影响

就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而言,宗教的宿命论容易使人安于现状,逃避现实,消极地去面对各种压力,不能正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缺乏与之斗争的勇气。学生在步入大学后渐渐开始独立地接触社会,承担责任,当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存在较大的差距时,思想陷入迷惘,无法领悟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这时宗教的消极宿命论一旦被信仰者接受,便会产生不稳定的因素。信仰者的这种自我麻醉,一方面可能导致无群体意识,脱离整体,封闭自己。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校和其他组织及时展开救助活动。马克思所说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既指出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也指出了它可能带来的后果和负功能,即只在幻想的世界中自我安慰,而不是去改造现实,改变命运。

2.2.2 宗教整合功能的消极影响

宗教通过使个人接受宗教价值及信仰,参加宗教仪式,使自身价值得到实现,自身认同感得到肯定。但宗教作为一种相对“封闭性”的意识形态及其所具有的神圣性,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及时改变不适应社会的规则,就会处于相对保守的状态。这使宗教信仰者很难接纳新的信仰和群体,这也就使信仰者产生了较强的排他性格[10]。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者而言,一方面容易形成保守主义的价值观,偏离正常的社会规范;另一方面也容易排斥异教和同教其他教派,阻碍新的认同感产生,不利于高校的团结和稳定。

2.2.3 宗教交往功能的消极影响

一些国家通过宗教途径向其他国家进行渗透,尤其在敌对国家之间,在宗教神圣旗帜的掩护下,一些敌对分子利用宗教堂而皇之地在其他国家活动。“宗教热”在高校中流行,如果未能得到较好的管理和引导,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3 对策建议

大学生的信仰关系到个人成长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高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场所,高校管理者应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建议从以下方面加以努力:

3.1 建立防控体系

高校党组织要重视大学生宗教信仰给高校安全稳定带来的影响。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加强党团、统战、保卫等部门的配合,建立联动机制,对有宗教信仰或有宗教信仰倾向的学生及时掌握信息,平时善加引导,防止因宗教信仰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消极影响。同时高校应加强与公安、国安、宗教事务局等部门的联系,形成“上下沟通、纵横连锁、内外结合”的联动机制,建立长期有效的防控体系[11]。

3.2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大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努力消解大学生的压力和不满。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环境,切实解决大学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把高校建设成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使大学生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党团组织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新生心理测试中存在问题的大学生,要实行“跟踪”式帮助。对生活困难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群体给予特殊关注。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过网络途径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如QQ、人人网、微博、论坛社区等,将思想政治工作生活化、个人化。同时,改变思想教育“单打独斗”的局面,努力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主动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体系[12]。

3.3 充分挖掘宗教的正功能

对于宗教在高校中的传播,高校管理者在贯彻国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互适应”政策的前提下,要引导大学生宗教信仰者积极参与学校公益活动,如爱心募捐、关爱农民工子女读书等,在活动中传播行善止恶、爱心奉献的价值观,推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也要引导大学生群体正确看待大学生宗教信仰者参与的公益活动,不要刻意拔高或贬低其公益行为。

3.4 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管理

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但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活动,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不能以宗教自由为借口,脱离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面对宗教在大学生中的传播,高校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相应健全的管理制度[13]。首先,要在宗教自由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合法的宗教活动进行保护,引导他们在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正常的宗教活动,切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强迫大学生不信教,同时,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宗教的社会功能,培养正确的宗教观。其次,关注在大学校园内进行的传教、布道等宗教活动,打击校园内外的各种非法宗教活动。要全面地管理校园周边的宗教活动场所,谨防非法宗教势力对高校的渗透。

[1]赵斌.对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透视[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3-15.

[2]戴嘉宝.新时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90-92.

[3]廉花睿.试论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征、原因和对策[J].科教纵横,2011(12):246-248.

[4]左鹏,何进.大学生信教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55-59.

[5]孟祥玲.大学生宗教信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3):58-60.

[6]阮添辉.当代大学生信教现象研究:基于福州市高校的调查与分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21.

[7]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32.

[8]林雪珍.论和谐社会构建中宗教的积极功能[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1):39-42.

[9]杜仕菊.和合文化与我国的宗教政策[J].中国宗教,2008(Z1):116-119.

[10]吴妙琴.宗教在公共危机中的角色和功能[EB/OL].(2009-07-01)[2013-03-15].http://www.fjdh.com/wumin/2009/07/06015085408.html.

[11]田玉芬.高校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的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44-146.

[12]高红,屈凯.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思想教育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0(7):63.

[13]左鹏.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9):40-43.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信仰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基于PMC窗口功能实现设备同步刷刀功能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