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舞蹈表演专业剧目课程与教学论

2014-02-05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排练剧目舞蹈

张 星

一、引 言

舞蹈剧目课是舞蹈表演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对舞蹈剧目进行课程建设并促其成为精品课程,是完善舞蹈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促进艺术人才涌现的关键性课题。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如果把它作为一个项目看待,那么,许多子项目则是既各具内涵又联系密切的概念,这些概念正是舞蹈剧目课程建设的要义。为了理解和统筹课程建设的诸多要义,应该把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课程教学目的、任务与内容,以及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要义的内涵与外延,尽可能清晰准确地加以陈述,使理念与实践之间形成一个既有整体的明确性,又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 “蓝图”,既可以提高课程建设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又能够避免认知上的混淆和表述上的错位,真正起到规范和指导课程建设的作用。

一、理顺课程性质,强化课程作用

众所周知,舞蹈剧目教学是将完整的舞蹈作品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传授于学生,通过优秀剧目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舞台知识,塑造独特的人物形象,刻画丰富的内心变化,合理运用舞蹈表演技能技法,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积累舞台表演经验,将应用性与理论性相结合,为实用和实力 “双实”人才的成长提供最为扎实和稳定的实践平台。

1.综合性是舞蹈剧目课的根本性质

舞蹈剧目是舞蹈表演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具综合性、实践性和表演性的专业课程。它的课程性质与其他专业基础课有很大的区别。根据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 “认知构建”的理论,舞蹈者的行为指向和舞蹈的实体构成,最初是一个没有分化的、完全整合的活动,正如他说,“从身体本身和外界事物之间的结束点开始,循着由外部和内部所给予的两个互相补充的方向发展”[1],因而,剧目课需要其他不同课程训练的有力支撑。首先,专业基础课程侧重于艺术形体、专业技能、舞种风格、舞蹈美感等方面的训练,相对而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非常单一,都只是为学生表演舞蹈作品最大可能地积累基础能力,而舞蹈剧目课则是在保证其专业规范的前提下,综合应用各门专业基础课教学训练成果,实现对作品内涵尽可能完美的呈现,而为表现好作品的内涵,还必须培养学生对作品立意的分析理解、对规定情境的认知想象、对表现对象的内在体验等塑造舞蹈形象的内在能力。因此,舞蹈剧目课既具有一般表演性,同时兼具综合实践性,它最鲜明的特点是表演,因而,舞蹈剧目课也是一门舞蹈表演心理训练课。

2.以剧目教学为中心,开发舞台实践平台

舞蹈剧目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课程的存在价值和教学意义,也就是它在人才培养中的特定作用。舞蹈剧目课程的作用不同于基本功课训练功能技巧,民间舞课解决灵活、协调和风格问题,身韵课解决律动法则和古典舞韵味问题;舞蹈剧目课是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其所学所练,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训练作用。[2]美国当代艺术批评者奥伯特·A.詹斯顿曾说过:“剧场性舞蹈就是为观念制造出一个特殊环境和气氛,创造一种源之于生命般律动形态的神秘力量……”专业基础课虽然都是以实训的形式授课,但均属于技能训练,只有剧目课才属于艺术实践,因而它具有无可替代的实践教学意义。此外,舞蹈剧目课的作用还在于它能够通过分析舞蹈作品内涵,感知舞蹈形式特征,进行舞蹈形象塑造,综合体现作品原貌来体现它培养学生表演能力的固有价值。

首先,基础课是相对稳定的,而剧目课相对多变。剧目课教材在作品表现的艺术形式上,涵盖了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当代舞、现代舞、流行舞等多个舞种;在作品体裁上,涵盖了群舞、三人舞、双人舞、独舞乃至舞剧。因而剧目课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舞蹈的表演难度、逐步提高其对多种舞蹈表演样式的适应能力和逐步增强其对舞蹈语言的驾驭能力。

其次,舞蹈剧目课与各门专业基础课之间由于存在着 “以舞带功”、“以功促舞”的逻辑联系,再加上舞蹈剧目教材在专业水平和技术难度上常常略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但又是 “跳一跳,够得到”,因而具有带动专业基础课教学进展的增效作用。由于教学剧目的选择多为国内近期涌现的优秀剧目,因而具有帮助学生在艺术上贴近时代、贴近前沿,在舞蹈观念、审美追求方面紧跟舞蹈艺术发展步伐的引导作用。

最后,由于舞蹈剧目课具有的表演心理训练性质,因而它不但能起到锻炼学生适应舞台表演环境和当众表演心理的作用,还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作品内含的理解力、对规定情境的想象力和对表现对象的感悟力;“舞蹈剧目训练有着很重要的实践意义,它能培养舞者从音乐刺激的敏感意识中找到舞蹈的规律,它能发展舞者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这样使舞蹈的表演水平和创作水平都得到提高”[3]。此外,舞蹈剧目课还有利于学生的内在体验,能够促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人物情感起伏变化的内心节奏,充分运用舞蹈艺术特定的时空观念,更完美地塑造和体现作品预设的艺术形象,进而最终能够担当独舞、双人舞、舞剧人物等难度较大的表演任务。

三、剧目课程在 “双实”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双实”人才培养是学院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一方面,培养以校企合作建设为平台,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托,以职业共性教育为手段,“大而广”的一般性表演人才;另一方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发展规划为方向,以职业个性发展为突破,培养 “少而精”的拔尖表演人才,但无论哪种舞蹈人才的培养,都必须通过舞蹈剧目的学习、实践、演出和参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因此,学院舞蹈剧目课的设计理念与思路完全都是围绕 “双实”人才的培养而制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1.课程设计理念中的 “三实”原则

舞蹈剧目课程设计的理念:应当根据国内舞蹈表演事业发展和表演团体对高素质、高技能舞蹈人才需求,强调以表演能力培养为核心,遵循 “实训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原则,从分析舞蹈表演的必备要素入手,进行课程设计,精选课程内容,组织教学实施,不断探索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完善与就业接轨的能力评价与考核制度。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改善和舞台表演实践作为课程建设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积极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和要素,扎实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其具体表现为:围绕舞蹈表演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紧密配合并充分运用人文社科及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成果,通过舞蹈剧目课的教学排练,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和所练技能,准确体现舞蹈艺术形象的专业能力和符合时代发展的审美追求,成为专业技术规范、表演生动感人的合格的舞蹈表演人才。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本课程推向精品的高度。

2.强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

为了体现舞蹈剧目课程的设计理念,根据学院培养 “双实”舞蹈表演人才的总体设计要求,遵循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进性的设计思路,重新制订了剧目课程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充实表演心理训练内容,进一步细化考核标准,使课程教学大纲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本课程的特定性质与特定作用,成为进行多媒体教学以及教材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结合舞蹈表演专业的现状以及三年制高职与一贯制大学阶段剧目课程的训练时长,需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与时俱进,结合教学实际,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第一,要进一步丰富舞蹈剧目的传授手段,在继续保留身传口授的教学方法外,充分发挥数字化、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教学现代化。第二,必须突破课堂排练的局限,进一步加强舞台排练、剧场演出实践和各类社会演出实践。第三,要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强调运用确定性强的剧目教材,坚持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以传授直接经验为辅;在学生具备一定表演基础之后,适时投入新创剧目,以培养学生在编导指导下的艺术创作能力。第四,要特别重视参与高规格的舞蹈比赛,并以此为契机,形成一种具有特殊实践教学意义的激励机制,不断促进学生舞蹈技艺的提升,使其有效地激励拔尖人才的涌现。

(2)以剧目课程精品化为原则,加大精品的建设力度。

在体现课程设计理念的过程中,始终要把建设精品课程作为奋斗的目标,不断提高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4]舞蹈作为一种活跃的“力的意向”,或者说 “动态意向”,就是让观众去寻求画面、情节、音乐及人们随心所欲的想象的任何东西,只有在这种力的收缩和放松、保持和形成中,舞蹈才具有生命力。因此要切实加强教学研究,并将教研的重点放在作品立意与形式特征分析、情绪情感启发与表演分寸的把握、因材施教的教学安排以及怎样能够更好的出人才、出拔尖人才等的课题上面。

(3)提升剧目教学团队实力水平。

师资队伍是舞蹈剧目课程建设的核心,因此要给予充分关注与帮助。首先,安排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双师型师资担任专职教师,并有选择地聘请表演团体里表演经验丰富、具有一定教学排练能力的优秀演员任兼职教师。其次,进一步倡导师德规范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专任教师的职业行为,保持固有的教学文脉。再次,对兼职教师提出与专任教师同样的教学要求,以保证课程的正常进展和教学质量。通过系内教研和外出观摩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为了提升学生的实力水平,争取聘请国内知名教师和舞蹈家来校授课,并对专业上拔尖的学生进行高层次艺术点拨。

四、剧目教学是挖掘学生表演特质的催化剂

剧目教学的实质是在舞台上呈现完整的舞蹈,是舞蹈教学舞台实践的集中体现,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但对表演者提出很高的要求,对教学单位的教学效果也进行了很好的检验,舞蹈剧目的教学目的也就在此。

1.明确以 “人”为本的教学目标

舞蹈剧目课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有选择的舞蹈剧目教学排练、学程后期新创剧目排练和相应的舞台表演实践锻炼,充分应用各门基础课程所学知识和所练技能,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技能规范、作品理解清晰、形象体现准确、表演生动感人的合格的高等应用性舞蹈表演人才。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必要的教学措施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核心课的固有价值和特定作用,最大限度的满足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

剧目表演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并非喜欢表演、有表演热情和愿望就能完成好舞蹈剧目,长期的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对学生来说是另一堂必修的学习,因而,舞蹈剧目课以 “人”为本的特性就表现得比较突出,它贯穿教学始终,并在教与学的手段上做文章,给学生发挥和检验自己专业水平的舞台,通过反复的练习提高学生对舞台唯一性的认识,将自身的认知与最终的 “二度创作”相结合,将学生的实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适应市场对他们的需求和选择。

2.剧目教学的 “点”与 “面”

舞蹈剧目课程是解决肢体外形动态和内心情感的有机统一,尤其是在对情、技、形、韵的合理运用与体、心、神、境的实际表现上,剧目教学的作用十分突出,在高职剧目教学中,掌握好 “点”与“面”的练习,将剧目中人与剧完美结合,如此一来,剧目教学的作用才能真正显现。

第一,要将学生从基础课学习较为专一知识、练习较为专一技能的学习状态,顺利导入应用已学知识、已练技能,进行综合性实践教学的学习状态。并通过从较简单的群舞排练开始,循序渐进地演进教材,使学生逐渐熟悉舞蹈表演的一般程序和舞台表演区域,逐渐形成舞蹈表演特定的时空观念和良好的当众表演心理。同时也使学生在群舞排练中,熟悉群舞表演的一般要求,逐渐形成良好的群舞表演修养。

第二,通过群舞排练难度的提升和剧目教材的分析评介,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所学作品的理解,并通过启发比喻培养学生对作品规定情境的想象、对舞蹈意境的领会和对情绪表达的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群舞表演的画面感、整体形象感、风格样式感和舞蹈美感。并通过难度较大的群舞排练,促进领舞表演人才的涌现。

第三,通过单项舞蹈剧目 (三人舞、双人舞、独舞)的教学排练,帮助学生逐渐适应非群体性舞蹈形象的塑造,强化人物内心情感体验、人物情感的表达与交流;逐步增大舞蹈表演难度,并同时提高学生的舞蹈审美水平,锻炼他们独立塑造舞蹈形象和担任高难度表演任务的专业表演能力。此外,要通过单项舞蹈剧目的教学排练、实践演出和参加重大舞蹈赛事,促进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出现突破性提高。

第四,要通过示范、启发和要求,激发学生的表演激情,培养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全身心投入规定情境的表演品格,使学生能够达到 “专业技能规范、作品理解清晰、形象体现准确、表演生动感人”的本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后期新创剧目的编创排练,进一步发掘学生的艺术潜质,培养学生在编导指导下形象体现能力、接受不确定教材和不断增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艺术创作能力,以解决学生 “专业断奶期”问题,实现 “学用接轨”的应用性要求。

3.围绕 “精典”、“精细”、“精华”,严把教学内容关

舞蹈剧目课的教学内容以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为依据,教材以舞蹈剧目为主体。在此前提下,剧目教材以训练性强的作品为主,以新创作品为辅,以近期涌现优秀作品为主,以传统经典作品为辅。既要有选择地保留原有的优秀教材,又要积极选取全国性舞蹈比赛中不断涌现的贴近时代、贴近前沿、有教学训练价值的优秀剧目;同时,还需兼顾动态立体的视觉形式呈现。在内容的选择上,围绕“精典”、“精细”、“精华”的 “三精”原则,将作品与对象相结合,内容与精神相统一。(注:课程内容因涉及不同学制和不同对象,又因教学剧目的选取具有相对的机动性,因此具体的教学剧目选取及排序只能见诸于具体的课程教学大纲。故本文仅就课程内容的建构作一些原则性阐述。)

第一,在舞种风格上,既要配合基础课的进展,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拘泥于基础课的排序。英国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曾说过:“人类的技巧趋于比我们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更多的规则,而艺术表现的规则比其他形式的技巧所能表现的更多。”[5]因而,在作品体裁上,要兼顾群舞、三人舞、双人舞、独舞,也可视情况排练舞剧片断与选场。第二,在教材排序上,要关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考虑专业基础课的进展和学生的技术能力;又要在难度上保持一定的 “超前性”,着眼于促进学生专业技术和表演水平的不断提升。基本原则是先易后难,先群舞后单项,先成品后新作。第三,在表演训练上,要改变程度不同地存在的重传授轻分析、重动作轻表演的倾向,务必将作品选材立意与形式特点的讲解、想象力的培养、情绪情感的启发与体验等舞蹈表演要素,列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强化对学生表演感染力的培养。

五、结 语

综上所述,舞蹈剧目并非只是一门舞蹈作品的排练课,它的学习要比其他专业课更有条件给予学生更多、更大的接受和挖掘空间,它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观察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供了实践平台;从课堂到舞台,从模仿到创造,作为内涵丰富的核心课程,剧目课程对舞蹈表演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梳理清楚课程建设的诸多要义,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以精品课程的高度予以发展,从课程与教学两方面,提升舞蹈表演专业学生的综合实力,促使 “双实”人才的不断涌现。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 [M].王宪钿,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23.

[2]于平.舞蹈形态学 [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1999:377.

[3]贾作光.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75.

[4]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9.

[5]贡布里希.秩序感 [M].杨思梁,徐一维,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453.

猜你喜欢

排练剧目舞蹈
舞动未来
舞台剧目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学舞蹈的男孩子
两个大忙人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舞蹈课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