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时代越剧文化的数字艺术展示思考*

2014-02-05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戏曲博物馆数字化

马 青 俞 伟

被誉为多媒体之父的加拿大学者哈威·费舍先生说:“数字化是一场温和的革命,在第一时间便渗透到我们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已经展示了其彻底和不可遏制的爆发力。”[1]随着信息社会的进步,云计算、智能化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等新兴数字媒体层出不穷,网络数字博物馆、新兴数字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行业进行改造。数字展示以数字图像为中心,表现形式从平面到三维、从界面到交互多样化发展,经过三维数字图像和触摸屏、红外线感应器、投影等硬件的结合,更强调展现、体验、互动的功能性。浙江省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被誉为 “中国戏曲的摇篮”,也是全国的戏曲大省。全球文化日益多元化、大众生活方式的改变、观众群体老龄化、舞台空间传播限制等现状,戏曲被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渐渐淡忘,新生代青少年对戏曲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戏曲在生存上受到巨大冲击。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数字媒体成为戏曲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戏曲与数字化结合,将拓宽传播途径、形式与群体,它不仅仅对符号信息技术采集和存储,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平台,通过网络、虚拟、交互等新技术对戏曲文化进行再现艺术传播,融入大众生活,普及戏曲文化符号记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戏曲文化在数字媒体时代传承的根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在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中应顺势而上,利用数字交互平台更好地展示戏曲文化。

一、越剧戏曲文化数字艺术展示现状

越剧作为嵊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嵊州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和区域特色,也显示了嵊州人的文化创作性和文化多样性,具有较高的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它所蕴含的传统思想、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极具研究价值。然而,在多元文化交织的今天,各种媒体十分发达,传播手段多种多样,越剧和其他剧种需要选择除舞台演出之外的发扬光大的方向和手段。

越剧博物馆为全国首家专业戏剧博物馆,1990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馆内置有越剧发展史展览,藏有大量越剧文物珍品、史料供参观和研究。展览分四厅一廊,第一厅为落地唱书、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三个时期;第二厅为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两个时期;第三厅为解放后繁荣发展时期;第四厅为越艺欣赏厅,侧重演唱体验和试听欣赏;展廊介绍艺术交流情况和唱腔艺术特色等。在开放初期的十年时间,平面媒体是主流,这种以展板加实物的展示方式能够较好地传播戏曲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下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较为传统的实物加展板的静止展示方式需要增加数字化交互的展示体系,借助数字化加大对越剧文化的推广力度以及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度。

目前越剧的数字化应用主要体现在网站建设,现场演出也利用数字化控制,达到较好的舞台效果。通过对越剧戏曲文化数字化推广方面的调研,被调查者认为数字交互设计能为越剧文化的传播带来影响,使越剧博物馆在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占75.66%;加强场馆和公众的交流方式,加深人们对越剧文化的印象占60.53%,有助于改变场馆内的展陈内容和形式,为越剧博物馆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占44.74%;能更加生动地还原历史的场景占30.92%。在对愿意通过哪些渠道收看或收听越剧节目的人们的了解中,认为参观戏曲博物馆的占54.61%,收看电视频道中的戏曲节目的占39.47%,收听广播中的戏曲节目的占26.97%,不会特意去收看或收听戏曲节目的占31.58%。喜欢越剧博物馆的展览形式包括互动游戏的占60.53%,解说音频的占62.50%,虚拟现实的占40.13%,场景复原的占41.45%,交互设计展示的占46.71%,影像和纯文字的分别占15.79%和3.29%。大部分人喜欢视音频的交互装置,包括互动游戏、解说音频等,说明人们愿意参观越剧博物馆,更加愿意以一种互动、体验的方式来学习接受越剧文化熏陶。

因此,通过对博物馆、网站、微信平台传播等数字艺术展示方面的调研,可以看出数字化时代背景下:1.博物馆数字展示欠缺,应较好地利用数字化交互手段,对展出实物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多媒体展现,提升博物馆的观赏性和时代性。2.戏曲网站建设不均衡,现有中国戏曲网、中国越剧网、越剧在线、浙江戏曲网等网站,因维护跟不上,有的网站内容陈旧,有的已经无法显示该网页,有的甚至已经被其他网站替代。一定程度上讲,戏曲网站建设缺乏规模性,运用网站模板较多,内容和手段比较单一,运用交互性技术的视觉效果呈现比较普通,吸引程度不高。3.新媒体应用传播需深化。2014年初,越剧博物馆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通过点对点的传播,加快越剧文化的传播。对于越剧戏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可更大程度地运用当今新媒体技术,加强戏曲动画与戏曲衍生产品的创新设计。

二、对戏曲文化数字艺术展示的建议

(一)数字戏曲形象与动画视觉创新

1.数字戏曲形象

数字戏曲形象是利用数字软件进行戏剧脸谱、戏剧人物形象等创作,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矢量图形是数字绘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用AI、Coreldraw、Indesign等软件可以表现具有数码技术对图形描述的 “硬边”表现风格、个性鲜明的视觉形象,运用矢量图形绘制的戏剧形象,无论是脸谱还是人物都具有图案化的特点,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有的数字游戏中借用戏曲元素进行动画形象设计、场景设计、包装宣传推广。类似《QQ三国》的游戏,将传统戏曲脸谱融入俏皮的三国世界,推出脸谱 “群英会”,让人享受国粹京剧带来的缤纷视觉。

2.戏曲动画与游戏

近些年各地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将戏曲和数字技术结合起来,如2004年复旦大学计算机系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合作开展 “中国皮影戏数字化研究”,对皮影戏数字再现与戏曲动画进行研究取得了成就;中国艺术研究院启动了建立 “中国戏曲剧种音像资料库”戏曲艺术遗产保护工程以及2007年 “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中国美术学院制作浙江省文化精品工程项目 《戏曲动画集萃》;2011年12月,北京工业大学在 “首都大学生创意节”中展现了数字戏曲交互平台,用计算机来模拟戏曲表演,用户可通过多种方式触摸设备来模拟表演戏曲节目,引起青年人关注和体验。

戏曲动画和游戏的开发面向年轻受众,将数字交互概念融入动画与游戏设计中,从视觉呈现的角度,研究戏曲符号再设计,通过美术造型、艺术风格与体验性加强视觉冲击和交互;加强数字交互创新,丰富戏曲文化推广成果,发展创意衍生产品。研究戏曲文化创意衍生产品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加强数字交互理念,以此增加戏曲文化传播的受众群。

(二)数字博物馆

传统越剧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在传播越剧文化,普及越剧知识方面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新的时代精神呼唤新的博物馆形式。数字博物馆的出现正是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不是对传统博物馆的取代,而是一种有力补充,它是博物馆在数字媒体时代的一种物化的发展。数字博物馆的服务理念从以展品为主到以观众为主,其展示内容通过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展示,能够吸引并掌握观众的注意力,并注意到观众对展品的心理反应、精神满足、知识获得以及经验累积,较好地产生教育效果。服务对象普及到大众,全球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文化的互联网用户,使得博物馆的潜在用户群从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极大的扩延。服务形式提倡积极参与和互动,增强观众对展品的兴趣进而达到更好学习的目的。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英、法、日等国家先后开始了博物馆的数字化时代。2005年10月北京故宫博物院的 “数字故宫”推出了关于故宫的虚拟现实作品 《天子的宫殿》,在部分展厅中设置了多媒体展示设备和电子画廊。这是我国当代博物馆进入数字化博物馆发展阶段的重要标识。2012年5月启动南越王宫博物馆REAL TOUCH三维互动展示系统,运用3D数字展示科技的新手段,融入导览系统、大屏幕液晶显示器、互动游戏系统,系统采用全触摸操作,人机互动交流非常方便,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博物馆参观体验。让人们感觉到游览博物馆不但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时尚的休闲活动,有利于历史教育的开展和提升。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相关戏曲文物进行数字化保存。戏曲博物馆主要不是阅读,而是多媒体观赏,通过观赏来学习戏曲知识和戏曲史。充实博物馆的数字化体现,通过多媒体、触摸屏、图像采集、用户体验等数字化交互技术的导入,活跃展示效果。以数字媒介为载体,强化虚拟展示交互,增强大众参与体验性设计,激发大众对戏曲文化的兴趣。

(三)网络平台

1.网络数字博物馆

网络数字博物馆能够满足信息受众的需求,在观众与数字博物馆之间通过网络建立起交流平台。知识传递具有方向、密度、宽度等属性。观众可以对其进行选择、过滤等操作,自由取得想要的信息或博览馆内的各种展示,也可以通过网页上所设定的数据或利用电子邮件向博物馆提出问题并寻求解答,吸引年轻族群参与,改变博物馆与观众之间互动的机制。

经济发达国家重视本国文化资源保护,运用数字技术创造视觉呈现与互动形式,网络等数字化媒体是重点发展方向。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借助虚拟现实、3D技术将美术艺术作品数字化,将本国古城市风貌复原。美国纽约 “虚拟古根海姆美术馆”,利用计算机及数字媒体艺术将现实的博物馆珍贵文献、手稿、照片、影音资料等进行数字处理,通过鼠标点击进入相应的博物馆进行作品赏析,了解博物馆最新状态,体验其独到舒适的交互设计。加拿大以创建国家虚拟博物馆专业技术开发为主体,通过数字技术将全国1300多个博物馆和艺术馆串联起来,让全民共享文化资源。而浙江戏曲部门可以参考 “虚拟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做法进行虚拟戏曲博物馆的建设,全方位对戏曲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观众可以对历史的文物、视频、音频、文字等学习和赏析,体验交互设计,吸引年轻人参与。

2.网站传播

我国近年在数字化戏曲保护方面已起步。利用互联网平台,以网站为依托,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来传播戏曲艺术及其相关内容,网络兼容了戏曲资源的多种载体形式,网上戏曲文本信息的传播极大地方便了戏曲资料的阅读与研究。网上戏曲的音像传播,体现了网络对于戏曲电影、电视传播等形式强有力的整合作用,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使得戏曲网民的声音成为网络戏曲资源的新亮点。2000年6月25日,我国创办了最早的戏曲网站之一 “咚咚锵”中华戏曲网站,之后华夏戏曲网等一批知名戏曲网站涌现,受到广大戏迷网迷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在戏曲的网络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说明戏曲运用网络这种现代化传媒得到了认可。

对于网站媒介,需要创新戏曲网站的视觉传播设计,引领大众审美,增强文化内涵,注重精神结合,满足大众精神需求。戏曲人物往往有代代相传或同门同派的关系,网站上可以设计多媒体的时间轴,在这个时间轴上,鼠标停在哪儿,哪儿就会详细显示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可以是人物照片、声音和视频片段。鼠标放哪个人物上面,这个人物的前后左右的人物关系就会凸显出来,每一个人物,你都可以点点鼠标听一段他的唱腔。另外还可以进行商业化操作,票友是最有影响力的受众,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录音,票友在麦克风前唱一段,屏幕提示他是谁的风格和唱腔,仿真度是多少等等,让娱乐与交互体验融为一体。

结 语

越剧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综上所述,在数字化普遍应用的当今世界,数字媒体交互技术为戏曲文化数字艺术展示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借助数字网络、虚拟博物馆、动画游戏等数字技术,改变传统的展陈方式和形式;加强与受众的体验互动,最大限度的运用当今数字媒体,将浙江越剧戏曲文化数字艺术展示发扬光大。

[1]费舍.数字冲击波 [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52.

[2]焦福民.戏曲网站与戏曲的网络资源 [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5).

[3]李象益.数字博物馆建设值得关注的问题 [C]//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信息中心.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信息中心,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 [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5]陈晓英.对数字艺术演绎传统戏曲文化现状的思考 [J].四川戏剧,2013(3).

[6]杨洋.虚拟戏曲博物馆的设计思考 [J].戏曲艺术,2012(4).

猜你喜欢

戏曲博物馆数字化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博物馆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数字化制胜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