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习的特征及有效教学策略

2014-02-05范星佑李福灼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文本

范星佑 ,李福灼

(1.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2.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遵义563002;3.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目前,我国语文教育学者和中学语文教师开始更为广泛地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机,希望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能更好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让语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研究语文学习的特征更是了解语文和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对语文学习的结果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习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开设语文课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是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范例和实践,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在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以及将来在各种不同工作领域里,运用好语言文字。

二、语文学习呈现的特征

(一)交往性。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而在语文的学习中交往也是一种普遍的过程,这种过程的关系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与语文课程中的具体内容之间的学习交往过程,这种交往也是学生与作者之间的间接交往关系。二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这种交往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教师对文本的理解间的相互交流过程。三是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这种交往则体现在学生的合作学习、探讨学习中,这个过程的交往更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生生间智慧火花的碰撞再次点燃学习的激情,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合作意识。语文学习的交往性使学生在一种宽松、友爱的和谐人际氛围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动机和情感因素进行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交往过程。

(二)体悟性。体悟指的就是体验与感悟。二者是学习者自身心理活动的产物,是学生探求的结果,学习是“内省”的过程,体验与感悟正是这一原理的体现。情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的社会需要能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和感悟。语文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学习能力和方法,还要有审美情感的培养。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选文优美、蕴含人文情调和丰富感情的文本,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充分体验其感情,语文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和感悟。

(三)习得性。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语言习得,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获得语言知识,养成语言运用习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语文活动本身就是言语活动,它具备一般言语活动的各种特征。语言本身是人类社会性的工具,人在生活中习得与运用语言,任何言语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并形成特定的语境。语文学习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运用和理解言语都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语言接触并不限于课堂、学校,其实很大一部分的语言学习是发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之外的。可以说,单靠学校语文课堂学习语文是很难学好语文的。课外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社会交际活动,以及丰富的文化传播媒体,都是语言学习的广阔天地。张志公先生曾认为,语言学习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有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实践证明,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是“习得”的,即必须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尤其社会实践),方能提高语言能力。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这是对语言习得基本规律的总结。

三、正确把握语文学习特征,提高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阐述的语文学习的特征,在教学中应有的放矢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人文关怀的教育,在教学中无不体现着它的人文性。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景创设就是有效交往的关键。情景创设必须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一,学生可以提前预习由教师设计的导学案,知晓下节课教师要讲授的课文及相关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然后提出质疑再在课堂上进一步解决。这样就有了学生和文本的交往。第二,在课堂上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则是师生之间基于教学内容的对话交往。这样的对话交往既有教学的预设又有课堂的生成。第三,创设学生之间活动的情境,如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教师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知道的、感兴趣的情境创设,使学生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和抒发,这样就有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往。

其次,品味传统文化,解读文本材料,积累语言文学知识,继而发现语言文字的美。语文教师要主动指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情和意境,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本的中心思想。第一,语文教师可以先让自己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然后再通过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让学生体悟文本情感。特级教师韩军在上《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先不作任何的文本分析,而是一上来就声情并茂地把整首诗背诵了一遍,随着两行真情之泪的自然流淌,在座的每一位学生都不禁惊愕了,甚至有一些也泪流满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感情、主题、人物形象的把握都变得顺理成章,不废吹灰之力就领悟了诗歌的精髓。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老师的所为,如果他没有对课文倾注极大的热情,(下转)没有用真心去透视课文,没有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的话,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在语文课堂上产生这样的效果的。[1]另一个案例是,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老师开始范读,学生很认真地聆听,当学生听得入情入境并感动得热泪盈眶时,老师再引导学生反复自己朗读,后来老师问学生还需要讲吗?学生回答:我们懂了,不用讲了。毋庸置疑,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学生与文本会产生更深层次的碰撞,就会使学生深入理解、体悟出文本内在的情感和意义。可见体悟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把握了语文学习的本质特征,让学生从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生成。第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性,把自主阅读的权利交给他们,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阅读、自主欣赏、自主体悟文本、互相交流心得,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并与大家分享。

最后,新课改提出将语文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可见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一个人即使不经老师的指导,只要有实践的机会,就会习得语言,甚至会成为语言运用的能手。于漪认为:“语文应和生活相联系,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活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又怎能学好语文呢?”[2]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可见一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这样语文才不会脱离实际,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特点才会凸显。例如,李镇西老师上《反对自由主义》一课,在解题后,老师引导:“如果让你写一篇《反对×××》的文章,你准备反对什么?”学生回答:“反对贪污腐化”、“反对向学生滥收费”……由此可见学生也发现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踊跃地表达出来,李老师马上赞扬了他们观点的正确和提出观点的勇敢。当李魏老师分析文章的每个层次时,都要问如果写《反对×××》的文章,你们在这一层准备写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课后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这样使学生既有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有了对现实的思考,语文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就达到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联系生活实际多表达、多交流,以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语言文字的美。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特征的多样性、丰富性和时代感。正确把握语文学习的特征,针对性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会引导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1]何忙全.在情感体验中教学语文[J].科学教育,2011,(3).

[2]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文本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