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设置外国文学作品导读课的思考

2014-02-05吴少明廖晓梅谢芳敏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文学史课外阅读

吴少明,廖晓梅,谢芳敏

(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福建龙岩 364000)

关于设置外国文学作品导读课的思考

吴少明,廖晓梅,谢芳敏

(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福建龙岩 364000)

外国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基础课,是学生专业学习中的重要一环。由于课时少、学生阅读面窄、教师难以处理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内容等原因,导致目前该门课的教学困难重重。作品导读课的设置,具有特殊的意义。实施导读课应处理好教材的选择与使用、导读课与文学史、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外国文学;作品导读课;原因;意义;对策

外国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基础课,是学生知识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外国文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外国文学史的基本知识点,掌握外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时段、主要流派和重要作家作品,获得世界文学的整体发展框架和开阔的文学视野,提高阅读、分析、鉴赏作品的能力。教学任务里明确要求掌握文学史和文学作品,但由于诸多因素,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很好落实。

这次我院(指我校下属的文学与传媒学院)决定在培养方案里新增外国文学作品导读课(以下简称导读课),在大学一年级的上或下学期开设,每周2课时,总计36课时。这是课程设置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优化课程设置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设置原因

1.由外国文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和现状决定的

外国文学这门课程具有时间长、地域广、容量大等特点,在空间上,它横跨东方与西方;在时间上,它跨越从公元前5000年一直到21世纪长达几千年的历史,涉及东西方众多国家民族的文学,文学样式翻新,文学流派纷呈,文学思潮迭起,作家作品层出不穷,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因此不可能把这门课完整地上下来。从我校来看,现在只上西方文学,东方文学基本上未涉及。而西方文学中的20世纪俄苏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也只能串讲知识点,未能展开作深入分析。早些年,在课程设置改革中,该门课由每周4课时总计144课时调整为3课时总计108课时,课时不够的问题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本教研室(指外国文学教研室,下同)也曾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后来尝试着开设了选修课——西方现代派专题研究,为学生提供了深入学习的机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是不太理想,因为这样设置,在课时上没有可靠的保障,而且从文学史的角度看,20世纪之后的西方文学与之前的在某种程度上脱节,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因此,课时减少的后遗症并未从根本上解决。

2.由学生的阅读现状决定的

中学阶段已有外国文学作品(以下简称作品)的阅读要求,但基于高考指挥棒,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广泛和深入地阅读。进入大学后,不少学生并未养成阅读作品的习惯,他们大多从电子产品中,浓缩本中或文本介绍中获取作品信息,即使有兴趣去阅读,对于刚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也不太清楚应阅读什么书目,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本教研室的教师曾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做过调查,一个班级能阅读文本的大约占四分之一,而且仅指小说,能阅读诗歌、戏剧等作品的更是凤毛麟角;那些阅读小说的学生,也大多选择像《基督山伯爵》等的通俗读物,能阅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品的学生少之又少。因此,在大学三年级上外国文学课时,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讲解某部作品时,不少学生茫然不知,往往表现为麻木、默然、没有感觉,不能讨论与争鸣,不能形成观点的交锋、观念的碰撞,当然也就难以产生思想的火花。[1]中学与大学在某种程度上脱节,学生阅读数量少,对作品未能深入分析,这是大学教师不得不面对和需要认真解决的课题。

3.由教师在教学时的矛盾心态决定的

教师在教学时常常有这样的感受:面对庞杂的教学内容,如何处理教材、处理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关系,颇为踌躇,力不从心;想要重点讲解文学史,又顾不上文学作品的分析,想要快讲,担心学生消化不了,想要慢说,显然完不成教学任务,最后不得不草草收场。本教研室也曾为此进行过多次研讨,但由于教师看法不同,分歧较大,难于找到一条合理的解决之道而作罢。因此,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学内容作不同程度的取舍,但由于个人的理解不尽相同,导致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有重要内容遗漏或未能讲透的情况出现。

二、设置意义

1.解决课时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这是教师能真切感受到的。它能在最大程度上缓解因课时不够带来的压力,为教师灵活地处理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如教师在讲解作品时,可以不涉及或少涉及相关文学史的内容,而在讲授文学史时,对已讲过的作品只要点到为止即可,对未讲的,或未细致讲的,或重要的作品,可认真讲解。

2.养成良好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既靠他们自身的努力,也靠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当前,不少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急功近利,很难静下心来。设置导读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能阅读作品。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2]同样,博览群书能感悟生活,体味社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文本,有利于深入理解,有利于文学史的讲授,有利于论文的写作。

3.做好衔接工作,转变思想观念

中学和大学是两种不太相同的教学模式。如果说中学生更多的听从教师而具有依从性、盲从性,大学则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提倡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正如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所言:“人的自觉能力性,使人的发展具有创造性与超越性。”[3]大学一年级是学生转变思想观念的重要阶段,既靠学生积极参与,也靠教师努力引导,导读课无疑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4.建立合理区间,有利监督管理

导读课的设置比单纯在原来3课时的基础上增加1课时好得多。因为增加1课时仅仅回到过去的课时安排,并没有新意,而导读课的设置,能在与大学三年级上文学史之间建立有效的缓冲期,学生能根据教师阅读书目的要求,尽可能地多看;而且,一般上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教师是同一个人,能在缓冲期内对学生进行有效监管,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

5.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素质

导读课的设置,有利于最终实现外国文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即通过阅读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写作论文。这是基于以上几个环节的落实,是在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基础上达到教与学目标的实现。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将来写作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设置导读课的对策

1.处理好教材的选择与使用的关系

选择一本合适的教学用书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作为教学用书,它应具备合理性、前瞻性、实用性。教材应面向新兴本科院校,切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切合学校定位后教学发展的方向。它不应只是传统的作者、情节、人物、艺术特点等的简介,应该具备新颖的观点、精辟的解说、恰当的剪裁等特点,在同类书中设计新颖,思想前沿;它既适合教师教学,更适合学生学习,有利于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依靠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减,对某些观点提出异议,对某些不合理的内容弃之不用,不宜被教材的某些说法所左右。

2.处理好作品导读课和文学史的关系

导读课设置的一个目的是为讲授文学史做铺垫,它与文学史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导读课重在讲作品,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思想、创作手法等,欣赏作品带给我们的美感;文学史课重在讲史,介绍文学的发展过程,主要思潮,重要作家作品。由于任何一部作品与作家的思想经历、所处的时代等密切相关,因此上导读课时,应有作家背景材料的介绍,只不过背景材料是为更好地理解作品服务。它不同于文学史课上的作家生平与创作介绍,而应是作品创作时,作家的社会立场、情感经历、社会现状、艺术取向等的介绍,还可以介绍文学史中未提及或未深入分析的内容,而这内容又与作品有关联。在文学史课上,作品仅是对文学史的补充,一般不宜过多展开,除非教师认为作品对学生理解文学史有更好的帮助。

3.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学生均是主体,教师应是主导,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课内有限,课外无限。教学内容有限,教师应努力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要质量;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4]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方法,调动他们的独立思维活力,提高他们阅读和分析作品的能力;应采用灵活的手段与行为方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5]。教师可以采用切入法、诵读法、串讲法、比较法、层层设疑法等形式灵活的方法来教学,举一例加以说明,其余不再一一赘述。

课外时间无限,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课外阅读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的成果,又能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把对课堂的影响力延伸到课外,要不时地把控学生阅读的方向,要“使学习者自己能够承担起矫正任务”,[6]即学生在不依赖教师的情况下能自主阅读,自行分析,有所收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堂教学促进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反哺课堂教学,最终达到整体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如何把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及有效地评价课外阅读呢?我们以为演讲、表演、征文、交流、观或读后感等都是不错的形式。以表演为例加以说明。

表演即以某一部作品作为蓝本,在忠实于原著精神的基础上,根据表演的需要,截取该部作品的某一情节,进行适当增减,编成剧本,以适合舞台表演。

步骤一:编剧本;步骤二:舞台表演;步骤三:综合评价。

效果:学生的阅读力、理解力、表演力等综合能力得到充分提高。

四、结语

导读课的设置,是基于教与学的现状而做出的,是我院课程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该课程教师多年探索、教学经验积累的结果。可以说,此时设置导读课水到渠成,对于我院外国文学学科建设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2003,(3).

[2]孔子.论语[M].郭竹平译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01.

[3](德)米切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228.

[4]刘合群.现代教学论新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58,167.

[5]徐继存,赵昌木.现代教学论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7.

[6](美)布鲁纳.教学论[M].姚梅林,郭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47.

Some Thoughts on Setting up Reading Guide to Foreign Literature

WU Shao-ming,LIAO Xiao-mei,XIE Fang-min

(literature and Media Institute,Longyan University,Longyan 364000,China)

Foreign literature,a basic course for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Chinese major and for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is a very importantlinkfor major learning of students.There existmany difficulties about thiscourse due to thelackofclass time,student’s limited reading and teacher’s difficulty to deal with the content of literary history and literary works.Therefor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et up Reading Guide to Foreign Literature.And we shoul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oice and employment of textbooks,between Reading Guide to Foreig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of Literature,and between class teaching and amateur reading.

foreign literature;reading guide to foreign literature;reason;significance;countermeasures

G642.0

A

1009-3583(2014)01-0107-03

2013-11-14

吴少明,男,福建莆田人,福建省龙岩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王 林)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文学史课外阅读
重视课外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