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概论》趣味性教学策略谈

2014-02-05张海涛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概论文学作品趣味性

张海涛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云南 丽江 674100)

《文学概论》趣味性教学策略谈

张海涛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云南 丽江 674100)

《文学概论》课堂教学增强趣味性,是解决学生厌学,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根据心理学原理,教师要从三方面入手增强教学趣味性:一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变陌生高深的理论为熟悉的浅显易懂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听懂;三是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文学概论》有用,有价值。

《文学概论》;趣味性教学;策略

《文学概论》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必修课,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它高度抽象、相对玄奥的特性,又让学生常常抱怨其枯燥乏味,使其学习时没有积极性,厌学情绪明显,学过后印象不深,教学目标无从实现。广大教师也感到这门课难教难学。

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文学概论》的教学呢?不少从事这门课教学的老师,纷纷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国内外的教学理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相关成果就中国知网收录统计约39篇。这些文章中的一些提法和做法是对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比如,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石瑜老师主张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用活,把课讲活,把学生激活,使“腐朽”的理论课焕发出“神奇”的魅力[1]P60-61。南通大学文学院张小芳博士提出“三三三”策略,即深化·熟悉·了解:案例选择的“三三三”原则;分解·比较·溯源:理论讲授的“三三三”思路;哲学·美学·文论:知识建构的“三三三”要求。[2]P96-11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何明星博士则是主张在《文学概论》教学中将学生经验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3]P105-107……诸如此类的论述和研究应该说对于提高《文学概论》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笔者认为,要真正解决《文学概论》教学中的枯燥乏味,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这门课,从而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在教学的趣味性上下功夫。

趣味性教学的实质就是乐学,强调的是一方面教师要饶有兴味地讲,另一方面学生还要愉快地学。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早在春秋时期,就被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所重视,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也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他还指出,学生不乐意学习,应当先去检查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要先去责怪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增加《文学概论》课的趣味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趣味性从何来?这是我们着重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受职称评定和一些学校重科研轻教学导向的影响,一些高校老师注重对专业的科学研究,忽视教学艺术的探讨,致使课堂教学时学生昏昏欲睡,提不起学习兴趣。特别是《文学概论》这种理论课教学,如果授课教师不在教学艺术上下功夫,学生就更容易感觉枯燥乏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何谓教学艺术呢?教学艺术就是指运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4]P90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实际上指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和教法艺术。一个老师语言艺术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这位老师的课堂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富有情感和表现力,学生就会被他所吸引,反之,学生的精力就会分散。笔者在教学中对此就有真切的体会,状态好的时候,妙语连珠,侃侃而谈,激情四射,学生受到感染,惊诧羡慕于老师的学识的同时,课堂内容自然全部领会;状态不好的时候,言语磕磕绊绊,总是表达不到位,学生的热情明显下降,效果自然较差。在教法艺术上,除了传统的饶有趣味的讲授之外,还要注重采用其他灵活多样的方式,比如开放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辩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当然这些教学方式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要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内容适合哪种教学方式就采用哪种教学方式,不千篇一律,任何教学方式的采用根本目的都是为教学效果服务。

文学概论课教师要在教学艺术上下苦功夫,让学生形成对教师的崇拜感,对老师的教学魅力感到惊叹,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乐学。

第二,以学生为中心,变陌生高深的理论为熟悉的浅显易懂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听懂。

兴趣来自于哪里?张永忠、胡海青的《兴趣的心理学研究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发教学与管理》一文说:“兴趣来自于对事件的两种评价。第一个评价是事物的新颖性或复杂性,即事物具有新鲜的、出乎意料的、复杂的、难以处理的、令人惊奇的、神秘的或模棱两可的等特性。第二个是事物的可理解性,也被称为个体的能力评价,因为它关涉人们是否有技巧、知识和资源应付事件的评估。总之,如果人们认为某种事物是新鲜的或复杂的和可以理解的,他们就会认为该事物是令人感兴趣的。”[5]P17

就《文学概论》课程来说,它的新颖性和复杂性是不用说的,但是它的可理解性就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教师的功夫。如果每堂课上,学生对于文学的一些理论都是云里雾里,象听天书一样,久而久之,就会对这门课失去兴趣。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主张教学要“典、显、浅。”他的“典”是指讲课要有科学性;“显”就是显而易见,不拐弯抹角,不故弄玄虚;“浅”就是通俗易懂,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认为这门课程教学的趣味性的第二个来源,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变陌生高深的理论为熟悉的浅显易懂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听懂。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文学概论的理论来自大量的文学实践和作品,是在对众多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分析概括之后抽象出来的,是逻辑思辨的结果。因此讲课要紧密结合文学实践和作品,不要就理论讲理论。在学生掌握了一些理论或概念后还要加强逆向体验,也就是说从课本所给的结论开始,逆向思考结论产生的具体过程,和这个过程中所涉及的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比如,讲了意境的基本特征之后,我就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感受《雨巷》、《荷塘月色》中的意境,并写成论文。学生在品析两篇作品的意境过程中,对于意境的一些特征:情景交融,情为主导;虚实相生,境生象外;生命律动;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等就会把握得更准确,体会得更深入。文学的形象性和审美性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理论原理,而且避免了单调枯燥.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讲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文学的构成等与文学本体相关的内容主要结合古今中外各种文学作品;讲文学的创作规律主要结合一些著名作家的创作经验,自己和学生创作的亲身体会;讲文学接受的基本规律和特征主要结合名人和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大量的感性的文学现象、文学体会的支撑下,很多抽象的概念理论,学生不仅欣然神会,而且记忆犹新,教学效果明显。

但是,有个别学者也反对这种做法,认为这样会损害文学概论课的理论性特征。我倒觉得只要把握一个尺度,明白讲课的终极目标,就不会损害这门课的理论特征。正如张小芳博士所说:“生动的案例可以拉近学生与文学理论的距离,帮助培养信心、增强兴趣,而案例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文学基本原理和规律;作品和文学事件的分析,绝对不能遮蔽和取代严谨专深的理论传授。”[2]P97

其次,作品举例要选择学生熟知的作品或能让学生感兴趣的作品。澳大利亚高校教学研究专家迈克尔·普洛瑟说:“在有效的教学中,一个目前经常被忽略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学生对学习情景的感知情况,并努力使学生所体验的教学的环境和教师的期望相符合。这需要把重点放在学生以及他们的体验上面,即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6]P28何明星博士说:“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首先必须重视学生自身的经验,也即“确定学生对学习情景的感知情况”。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们对事物的关注程度与这一事物和人们关系成正比:和对象的关系越近,关注程度就越高,反之,和对象关系越远,关注程度就越低,乃至完全产生不了兴趣。”[3]P105

但是《文学概论》教材中,支撑文学理论的材料却离学生很远,大多选用中西方文学史以及文论史上著名作家作品为例加以诠释说明。比如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阐述文学创造过程,主要以普鲁斯持、托尔斯泰、鲁迅、斯托夫人、王安石、茨威格、李渔、司汤达、伍尔夫、巴尔扎克、普希金、托斯陀耶夫斯基、毛泽东、颜之推、刘勰、黑格尔、恩格斯、王汶石等等经典作家和文论家为例进行说明。刘甫田、徐景熙主编的《文学概论》第六章文学作品的类型与文学思潮涉及到的作品有《红与黑》、《儒林外史》、《母亲》、《青年近卫军》、《青春之歌》、《高老头》、《邦斯舅舅》、《骆驼祥子》、《伪君子》、《翟迷尼·拉赛特》、《黑太阳731》、《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天狗》、《法律门前》、《秃头歌女》、《荒原》、《局外人》、《恶之花》等等。以上文学家、文论家和作品,按说中文专业的学生应该非常熟悉,或者至少应该知道。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的中小学应试教育一向把文学作品的阅读看做读闲书,为了升学,家长和老师都是禁止学生看闲书的,所以升入大学的很多中文专业学生并没广泛阅读过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他们读过的经典文学作品少之又少,缺乏学习这门课必要的根基。因此,这些材料并没有起到让抽象理论具体化的效果,相反是拉远了文学理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特别是当这些经典作家作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几乎没有联系的时候,就更难激起学生的兴趣。所以,笔者在这门课的教学中常常选用两类材料,一类是学生在中小学接触过的文学作品和作家诗人,一类是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作品。比如讲第一章文学的社会属性,主要选用了舒婷的《致橡树》、曹禺的《雷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鲁迅的《阿Q正传》、吴承恩的《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曹雪芹的《红楼梦》、王实甫的《西厢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关汉卿的《窦娥冤》、鲁迅的《药》、王维的《山居秋暝》等学生非常熟知的作品;在讲微型小说短、精、深、妙的特点时,和学生一起欣赏了美国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一句话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在讲巨大的政治压力也能使作家产生创作冲动时,除了举三国时候曹植的七步成诗外,还举了古代西方一个相似的传说:一个大臣为了不被皇上杀头,在十分钟内写出一篇不超过20个字包含爱情、宗教、政治等因素的微型小说:“啊,上帝!皇后怀孕了,谁干的?”这些作品虽然不被学生熟知,但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产生兴趣。

再次,在实际教学中,教材内容的编排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学生需要,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情况对教材优化处理。

我校采用的文学概论教材是刘甫田、徐景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学概论》,该教材章节安排如下:绪论、第一章文学的社会属性、第二章文学的审美特征、第三章文学作品的审美构成、第四章文学作品的体裁、第五章文学创作、第六章文学作品的类型与文学思潮、第七章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第八章文学风格和流派、第九章文学的起源与发展、第十章文学欣赏、第十一章文学批评。按照文学这一事物的认知逻辑来说,这样编排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这种编排顺序也有其明显的缺点:一是不利于学生接受,没有遵循学生的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先从文学本体论讲起,进而讲文学创作理论,这两部分内容应该说是学生最陌生、最难接受和掌握的内容,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二是把创作论放在文学本体论和作品构成论中间,使全书的章节显得不够紧凑,略显混乱。为了便于学生学习,笔者把教材的内容作了以下调整:第四章文学作品的体裁(第一章)、第六章文学作品的类型与文学思潮(第二章)、第七章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第三章)、第八章文学风格和流派(第四章)、第一章文学的社会属性(第五章)、第二章文学的审美特征(第六章)、第三章文学作品的审美构成(第七章)、第九章文学的起源与发展(第八章)、第五章文学创作(第九章)、第十章文学欣赏(第十章)、第十一章文学批评(第十一章)。经过这样调整以后,学生学习起来就显得比较轻松,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文学现象入手,逐渐探讨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创作、文学的接受等问题,层层深入,一些抽象高深的理论也就比较好接受。

另外在一些章节的内部,笔者也按学生接受的需要和方便讲课的需要进行调整。比如第一章第二节文学的社会特性,教材的编排是一、文学的真实性,二、文学的倾向性,三、文学的民族性,四、文学的人民性,五、文学的阶级性。笔者在讲完第一、二个社会特性之后,后面的三个特性则从文学的人性讲起,并引用高尔基在1931年7月发表的《谈技艺》中的观点“文学即人学”,之后以此为线索讲这个观点的三个层次的表现:文学作为人学的起点——展现丰富多彩的人性世界;文学作为人学的集中体现——在复杂的阶级性中追求人民性;文学作为人学的理想结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这样文学的后几个社会属性就有了一种有机的联系,而不是很散乱。

何明星博士说:“有效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必须把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生命体验上。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增长学生的知识,只有让学生产生喜爱、好奇等对教学具有积极意义的情绪,教学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3]P105做到以上三点,《文学概论》课堂教学就真正把学生作为了中心,抽象枯燥的理论不再显得高深难学,就会使课堂教学充满趣味。

第三,让学生感到学习《文学概论》有用、有价值,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的发动机。

美国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从意义维度把学习分成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达到自己目的有关时,学习积极性高,效果也好。[7]P14那么,如何使学生明白该课程的实际意义?

笔者认为途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文学理论,要能解决学生平时文学作品阅读鉴赏和创作中的问题和困惑。比方说,有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听老师讲一些文学作品时,总是有一些疑惑,有时候甚至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但是通过在大学阶段学习文学概论,把郁积多年的疑问解开了,学生就会有种恍然大悟的感受。二是对于同类型的作品或文学现象,要让学生把学习理论前和学习理论后的认识和感受相比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通过理论学习,已经不是停留在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表层,被一些五颜六色的表象迷惑,而是用一种理性的目光、理性的思考来看待、研究作家作品、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并能探究出一些本质的东西时,该课程的价值自然体现出来。三是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实际相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毕业后,相当一部分人要做中小学语文教师,而中小学语文教师授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如果《文学概论》课堂上能结合这一实际,经常教学生一些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学生就会感到该门课很实用。比如,每篇文章讲授主题思想的分析概括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作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再比如,一首诗或一篇散文,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赏析鉴赏,从哪些方面入手等等问题,如果通过文学概论课的学习,学生能明白该怎样做,那么,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会非常浓厚。

当然,《文学概论》的趣味性教学方式方法不一而足,可能不同的老师对此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会,但是解决这种理论课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兴趣的根本途径,还是要在趣味性教学上多下功夫,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1]石瑜.“文学概论”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探索与实践, 2005,(6)上半月刊.

[2]张小芳.论文学概论教学中的“三三三”策略[J].语文学刊,2010,(4).

[3]何明星.简论文学概论教学中接受者经验的引入[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4).

[4]盛忠兴.教学中的趣味性原则[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

[5]张永忠,胡海青.兴趣的心理学研究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发[J].教学与管理,2011,(2).

[6](澳)迈克尔·普洛瑟,(澳)基思·特里格维尔.理解教与学:高校教学策略[M].潘红,陈锵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林乐星.文学与医学教育[J].中等医学教育杂志,1997,(10).

On the Interest-oriented Teaching Strategy about“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ZHANG Hai-tao

(Chinese Dept.,Lijiang Teachers’College,Lijiang 674100,China)

Making the course“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interesting is a very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tudents’being tired of learning and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According to psychological principle,teacher makes teaching interesting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the first is to boost teaching ability;the second is to make the teaching content easier and be accepted by students and the third one is to make students think that the course is pragmatic and valuable.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interest-oriented teaching;strategy

G642.0

A

1009-3583(2014)01-0103-04

2013-10-13

张海涛,男,河南安阳人,文学硕士,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王 林)

猜你喜欢

概论文学作品趣味性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增强小学数学教学趣味性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