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视域下的小学生错别字现象

2014-02-05运,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错别字字形生字

尤 运,粟 斌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心理学视域下的小学生错别字现象

尤 运,粟 斌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汉字错别字是小学生学习中最常见的语言文字运用不规范现象。针对小学生学习中常见的错别字现象,文章从学生感知和受干扰等方面分析其心理原因,从观察、联想、记忆等心理学角度提出了正确识字和纠正错字的方法。

错别字;心理学;原因;纠正策略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地规定了小学生到六年级时识字与写字的目标。要求学生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会写2500个字左右。从课标的规定可以看出,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提高小学生识字的效果,教育工作者们付出了大量努力,特别是在有效识字方法和有效识字教学方法上做了大量的探索。但小学生识字的现状仍令人担忧,小学生在书写和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别字。

一、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类型

小学生错别字现象非常普遍,就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般屡禁不止。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中有关错别字的定义,将“错别字”界定为:人们在汉字书写和运用过程中写错的字、写成别的字及写得不规范的字。

错别字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因音形义相近而导致的别字。如将“大逆不道”的“道”写成“到达”的“到”(因音近而致),将“已经”的“已”写成了“自己”的“己”(因形近而致),将“票券”的“券”写成“试卷”的“卷”(因音形相近而致),将“象征”的“象”写成“好像”的“像”(因音形义相近而致)。第二种是因部件相近而导致的错字。比如将“摘”写成“扌+商”(相似部件代替正确部件而致),将“旧”字写成“日+丨”(不明部件位置而致)。第三种是因增减笔画而导致的错字。比如将“抵”写成“扌+氏”。小学生的错别字千奇百怪,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意识地去分析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

二、小学生错别字的心理学原因分析

小学生出现错别字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汉字本身的原因,也有学生、教师、语文教材方面的原因,同时还受心理规律的制约。文章就小学生出现错别字的心理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感知笼统,缺乏精细辨别

儿童学习文字的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感知过程。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知觉是个体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和解释的过程。[1]p223心理学上指出小学生识记字形的过程有三个阶段:泛化阶段——初步分化阶段——精细分化阶段。[2]p144儿童进入学校时,知觉过程已有相当的发展,但是低年级的学生识字还处于泛化阶段,不能系统地分辨所知觉到的对象的特性和品质。儿童认知水平较低,感知较为笼统,缺乏精细的辨别力,因此容易漏掉字与字之间的细微差别,对相近的字容易混淆。再加上儿童倾向于整体感知字形,不善于分析字形的结构,特别是低年级段的学生,空间发展和知觉的分化水平低,对左右、上下等方位容易混淆,因此造成错字、别字现象较多。

第二,学生识字受多重因素干扰

1.无意注意干扰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标,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1]p271无意注意大多时候是一种新鲜的刺激,有趣的刺激,不管你是否愿意,都会吸引你的注意。低年级的儿童还没有有目的性的注意,他们注意的大都是直接感兴趣的事物,是鲜明而不寻常的东西。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集中时间短(低年级一般可集中20分钟左右),并且小学生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这就使得他们在课堂上难以对静态的、枯燥的文字保持持久的注意。课堂的前20分钟的学习效率是最高的,学生也容易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上。但一旦有新奇的外界刺激出现,他们就会非常自觉地转换注意,就很难再继续关注课堂上的字词了。

2.负迁移的干扰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异化和或干扰现象。负迁移则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多指一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状态。[1] 285负迁移是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一种抑制性的迁移,具体表现为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会在无形中干扰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如在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将“扶”写成“扌+失”,将“跃”写成“跌”。学生先学习“失”字,而“失”与“夫”、“夭”非常相近,之前学习的“失”字就对“扶”和“跃”字的学习产生了干扰,影响了学生正确掌握新字。

3.思维定势的制约

思维定势是指由刚发生的知觉而形成的一种准备状态,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2]p345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使学生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汉字的写法,以固定的方式来进行分析和记忆。一方面,小学生对于偏旁相近的同音字或者双音词中的两个字不容易区分,加上以前学过的汉字在脑海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新学的形近字或音同或音近字就容易与原来学过的汉字混用。如学生将“锻炼”的“炼”和“练习”的“练”弄混淆,将“湖畔”写成“湖泮”。另一方面,小学生对之前写过的错别字没有重视,就容易一错再错,一旦形成某种思维习惯就很难改变。这种固定思维,就容易使学生在头脑中一直保留着错字的字形。

4.遗忘规律的限制

小学生学习汉字也是受认知规律的影响和限制的。学习汉字一段时间之后,遗忘一部分是很正常的事,加上小学生本身对汉字的学习没有坚实的基础,遇到生字或记忆模糊的字时又没有及时查找资料去复习唤起关于正确的字的记忆。生字学过的时间越长,不去巩固,就忘得就越多,越彻底。如果之前学习汉字的字音、字形在大脑中没有清晰的概念,那么后学习的字就会改变之前学习的字在记忆中的字形。比如先学的“很”字,然后学习了“食”字,对“很”字记忆不清晰的学生,受刚学了的“食”字的影响,就容易写成“彳+良”。先学“琢”,后学习“逐”,对“琢”里面那点记忆不清的学生因学习了“逐”字,再重现“琢”字时就容易将里面那一点给略去。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揭示的遗忘规律是:学习后不同时间里的保持量是不同的,刚学完时保持量最大,在学后的短时间内保持量急剧下降,然后保持量渐趋稳定地下降,最后接近水平。[1]p365这种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直接影响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这就成了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之一。如学习“真”字,学生当时记住了里面是“三横”,可是过不了多久,学生只有一个大概印象了,把“真”字的里面写成了两横。

三、预防和纠正小学生错别字的有效策略

第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正确感知字形

因为小学生的感知具有整体性、笼统性,所以他们自身很少能够做到去主动分析字的结构以及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之间的细微差别。学生添笔、漏笔,换偏旁或把左右结构写成上下结构,把上下结构写成左右结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有意识地去仔细观察。在教授生字时,教师要站在小学生的角度设想他们可能哪些字会出错,可能会在哪个部位出错等等。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自己说出字与字之间的差异。比如经常出错的“己、已、巳”,乍一看都长得一样,如果老师不加以引导,大部分学生都会忽略掉他们的区别。对于这种太相近的字,如果直接机械记忆,用不了多久就会记混淆。如果用顺口溜,不但简便还容易记牢。“开口己,半开已,闭口巳”,“有点读戍,有横读戌,既无点也无横的读戊”。

第二,利用直观实物,形象语言吸引学生注意

低年级儿童感知客观世界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有具体的形象来支撑所学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在教生字的时候,可以借助实物、图片、图画以及形象化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过多倾听老师的言语描述容易提不起精神,但是偶尔给予一些视觉上的刺激,会使学生主动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在初学汉字时,这种形象的方法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可以强化他们的记忆。通过猜字谜、讲故事、展示实物等方式使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汉字自身的直观形象性,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素材。比如“灭”是“火”上有一横,就可以形象地理解为火上加盖的防范措施。“饭”字民以食为天,无食充饥就要反的道理。通过这些形象的解释,学生就不容易把“灭”字的“一”给写掉。因此,语文教师可设计一些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所学汉字在头脑中形成明确的影像。

第三,积极联想,促进正迁移

联想是联系原有的认知结构,寻找生字与熟字的相似性,以熟字为凭借和参考求得认同。汉字集形、音、义于一体的特点以及它的构字方法,启发小学生在认识生字时,可以借助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从汉字的原型出发,展开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联想,以求得汉字字形、字义的理解。[3]p35联想法是识字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正确地运用联想法,可以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并主动摸索出汉字的构字规律。例如,学习“绑”字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相同部首的字,找出这些字的共同特点,学生通过对这类字的思考,对“纟”也会有更深的理解。通过部首的联想可以巩固已学过的字,同时音近字、形近字也可用联想的方法进行记忆。

联想可将将生字纳入认知结构,由生变熟,从而内化达到正确理解、书写、运用自如的地步。认知汉字容易引发人的联想的心理活动。以“朱”字为基础,可以想到“侏”(身材矮小的人),“诛”(言语责备),“茱”(一种植物),“珠”(珍贵的有光环的小圆体),“蛛”(一种虫),“铢”(古代的重量单位)。由最基本的“朱”字,根据偏旁部首的不同,联想到代表不同意义的相似的字,这样既容易记忆,也容易分辨相似字之间的差异。因此老师可结合语境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在学习新字的时候充分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作用。这样已学过的字就不会阻碍新字的学习,而是促进新字的学习。科学运用迁移规律,促进正迁移的大量产生,可防止负迁移的干扰,提高识字的正确率。

第四,打破定势,创新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纠正错字时,机械地识记正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只能保持较短的时间。因为机械记忆属于短期记忆,它只是感觉于事物的表象,所以容易遗忘。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源头上找出错误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把这次的错误纠正过来就不管了。对于一些高频的错别字,老师应进行个别的、重点的辅导。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音近字、形近字、义近字就会增多,学生出错的概率也会增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觉对其进行比较、归类,主动找出区别所在。对汉字的构形属性、构形理据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帮助学生减少并纠正错别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切实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

第五,理解记忆,及时复习

小学生缺乏精细的分析能力,因此短时记忆占有优势。为减少错别字,应经常性地复习巩固,以便达到长时记忆的效果。长时记忆,是基于对事物内在本质的理解、分析、推理,记忆时间久,不易遗忘。在心理学上,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而对汉字的长时记忆是追求的目标。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小学生学过的汉字,遗忘速度也是先快后慢的,这就需要小学的语文教师们在组织小学识字教学时,遵循记忆规律,及时合理地引导小学生对学过的汉字进行复习,这也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办法。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练习题中复习学过的字,在阅读课中穿插着复习旧字,学习新字。同时教师要纠正学生的错别字,不要有错别字不影响理解就不去管的想法,培养学生自主改错的意识很关键。教师可采用在活动课中安排汉字主题游戏、有一定的间隔时间的复习方式、增加复习汉字的趣味性等多种汉字复习方式来复习所学汉字,可以使学生喜学爱学,有助于减少小学高年级学生错别字现象的出现。

小学生错别字的产生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牢固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教师应引导小学生自觉观察,辨别,提高小学生对正确字形的有意注意;积极联想归类,并及时复习、巩固,力求保持长时记忆;将错别字现象与心理学的规律相结合,探索更多更科学的、更有效方法,减少错别字直至消灭错别字。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On the Phenomenon of Wrong Word by Pupil in the Horizon of Psychology

YOU Yun,SU Bin

(School of Literature,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0,China)

Phenomenon of wrong word is relatively popular in pupil’s study.As to this phenomenon,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reas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upil’s perception and disturbance,and put forward ways to get to know word and to correct wrong word in the light of psychology.

wrong word;psychology;reason;correcting strategy

G633.3

A

1009-3583(2014)01-0078-03

2013-11-10

尤 运,女,四川内江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粟 斌,女,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徐国红)

猜你喜欢

错别字字形生字
读儿歌识生字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生字辨识大闯关
诗嘲错别字
错别字的自述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添一笔变个字
生字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