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2014-02-05泳,张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沿河自治县土家族

王 泳,张 业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铜仁554300)

近十余年来,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了农村税费改革,增加农业投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稳定土地合同,提高粮棉合同收购价,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措施,这些措施对农业的发展、缓解农民的经济困难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重大作用,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也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有效地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其中最为典型的问题。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深山区多,人多地狭,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在贵州省贫困县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农民脱贫致富问题,任重道远。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农村劳动力现状及结构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处大娄山脉东南麓和武陵山脉西北麓之间,位于贵州省东北角,铜仁市西北部。全县辖22个乡镇、429个村、13个居委会、6个社区,总面积2468.8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人(常住人口45万人),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占61.2%,是全国首批国家级贫因县。1998年被认定为“革命老区县”和“对外开放县”。其中,农业人口55.32万人,少数民族32万人,有农业劳动力33.11万人。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目前尚有静态贫困人口5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9.6%,动态贫困人口12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20.7%。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现有农村劳动力33.11万个,其中男劳动力18.54万个,女劳动力14.57万个。目前农村劳动力的现状与结构概况为:

1.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结构。近几年来,虽然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狠抓以“普九”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为主的各项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作,农村劳动力文化结构有了较大改善,但文化素质仍很低。据调查,2009年,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占10%,小学文化占40%,初中文化占35%,高中文化仅占12%,中专以上文化占3%。

2.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据统计公开数据显示,在2009年全县33.11万个农村劳动力中,有20.46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的相关工作,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68%;2.3万人从事第二产业的相关工作,占总人数的7%;10.35万人从事第三产业的相关工作,占总人数的2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仍然占有较高的比例。

3.农村劳动力的城乡结构。农村劳动力城镇就业及乡村劳动力比重反映该地区工业化的城镇化水平。根据有关统计显示,2009年,在本县区域内工业企业和小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比例占8%,同期,在10.93万个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县内工业企业和小城镇接纳的转移劳动力仅有3万人,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29.5%,换句话说,走出本县乡村到外地就业的所占比例高达70%。通过对以上数据简单分析可知,沿河县城镇承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小,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就业结构存在极大的改善空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沿河县工业化程度不高、乡镇企业和非公企业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

二、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点

1.年龄特点

笔者对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调查发现,2002年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为33.4岁,其中:在乡外县内为36.8岁,在县外省内为30.6岁,在省外就业为28.1岁。2004年,外出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1.2岁,比2002年的平均年龄小2.2岁。2009年以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农村转移劳动力年龄分布在19至4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1岁,比2004年平均年龄小1.1岁。同时,在这个区间内,农村转移劳动力中35岁以下的比例上升,35岁以上年龄比例下降,其中25岁以下的年龄占农村转移劳动力的62%,35岁以下的占转移劳动力的85%。这可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外出就业的年龄在朝年轻化发展;二是越年轻的外出就业越远,流动性越大;三是40周岁以上转移就业难。

2.性别特点

笔者通过调查后分析相关数据还发现,在本县的一些贫困地区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存在,表现在分工上就是女性结婚后基本在家操持家务,很少外出;表现在教育方面就是很多女性接受中等以上的专业教育比例偏低。比如,2009年,男性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农村转移劳动力总人数中占47%,其余为女性,而在所有的女性农村转移劳动力中,30岁以下的女性所占比例高达65%,在这65%的比例中,20岁以下的女性却占了一大半,高达70%,按照现在接受中等教育的平均年龄计算,说明很多女孩在初中毕业后,没有选择继续深造或上高中,而是选择走出课堂,离开本县外出打工谋职。在调查中还发现,很多30岁以上的农村留守人口,女性占了很大比例,说明30岁以上的女性在劳动力转移大军中所占比例大大降低。可见,提高本县农村女性的文化水平,对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心理素质和相应的价值观念的引导,大力营造男女平等的观念,对加快贫困地区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流动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

3.受教育程度特点

据对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调查发现,在被受访的51人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97%,高中文化程度占8.82%,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53.9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35.29%。通过调查还发现,受文化教育程度越高,在城市的收入就越高,就善于适应环境的变化,受文化教育程度越低,在城市的收入就越低,就容易被社会所淘汰。

4.务工地区选择特点

城市的现代化、较高的收入水平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吸引着该县大量的农村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农业对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吸引力已经微乎其微。据对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调查发现,目前该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东部地区为主,占受访者的78%。究其原因,主要是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本地、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例较高,用工制度灵活,存在大量的就业机会,特别是近几年来开始出现民工荒后,待遇随之提高,各项福利政策也日趋完善,更是吸引了大批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

5.行业选择特点

随着工业化和城乡统筹的发展,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行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建设第一线和低层次服务业。在该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8.4%,从事第二产业的占54.1%,从事第三产业的占37.5%。在二、三产业中,从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的外出务工人员分别占外出务工总数的36.4%、17.4%和30%,且大都在生产第一线和较低层次的商业服务业。

三、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输出的盲目性大

该县由于人员、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乡(镇)劳务输出管理工作开展不规范,造成劳务用工信息不畅、使外出务工人员有较大的盲目性。据统计,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每年有组织劳务输出在1000人左右,仅占年劳务输出数的10%左右,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在转移方式上,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多数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靠亲友介绍、“带路”,依托传统的血缘、地缘和人际关系,从组织化程度上看,有组织输出少。

2.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据调查统计,许多人的文化程度达不到企业用工、用人的最低要求。虽然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党委、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岗前职业技能培训比较重视,但总的还是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一是培训内容单调;二是培训内容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三是“订单培训”、“定向培训”不多。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些农村劳动力出去后找不到事干,而一些岗位又找不到人干。

3.转移成本的制约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需要一定的前期资金作为最低开支保障。但部分农民因家庭贫困,缺乏资金,影响外出。并且目前外出务工前期费用相对较高,报名费、中介费、培训费、交通费、生活费加在一起,少则三、五百、多则上千元,一分工资没挣就要拿出这么多钱,许多农民心里不踏实,纯农户和困难户更是负担不起。这就加大了动员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的难度。

4.劳动力之间的就业竞争

目前我国城市有两亿多人口,一亿多劳动力,待业人员上千万,多数工厂企业人员过多,下岗待业或“隐形失业”比较普遍。实行劳动合同制招工后,城市剩余劳动力问题已经暴露,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很难进城。即使现在劳动力市场允许农民自由向城市迁移,但由于农村劳动力受社会关系、就业信息及自身素质等问题的局限,在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许多农民工岗位遭遇替代,被迫重新回流农村。农村劳动力“低素质屏障”成为制约他们获取更高收入的最主要因素。

5.转移的不彻底性

目前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不是完全的转移,大多是中期的转移,对于以后返回农业还留有很大余地。这一方面是由于对故土的依恋,另一方面也是政策上的不完善,制度上的不允许。这种不彻底性,就为转移出去的农业劳动力以后又重新回到农业,从而引起农业劳动力在数量上迅速膨胀埋下伏笔。同时,也会使一些转移出去以后遇到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劳动力(如有重大疾病、患上职业病等)重新回到农村,迫使农业来承担劳动力转移所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损失。据调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在外打工者的时间一般在2年以下,而且季节性劳动力转移较为明显。

6.权益得不到保障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在私营、个体、外资企业中就业的劳动者人数已经超过在公有制企业就业的劳动者。由于劳动力市场体制不规范,员工处于弱势地位,大多数情况下根本不能提出自己的合理权益要求,导致许多企业程度不等的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和加班工资标准,不为员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不注意执行安全生产和改善劳动环境,不尊重人格等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促进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对策

1.把劳务经济作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产业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较差,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普遍落后,因此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劳务有序的向本县企业、工业园区及广东、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输出,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近期来看,发展劳务经济可以迅速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民纯收入增长和脱贫致富的有效途经;从长远来看,发展劳务经济将有力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城镇化进程。所以客观地分析和研究贫困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劳务经济现状,巩固取得的经验,找准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2.深化农村教育制度改革,抓好基础教育

首先要继续深入持久地抓好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确保九年义务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保证每一个适龄孩子都能上学,都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要把农村的普教工作提升到新水平。其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把基础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使大部分中学毕业生能掌握一两门致富技术,每一个农村孩子都有一技之长。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农业内部就业数量

实践证明,发展才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关键。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应树立大农业、主体农业的观念,念好“山”字经,唱响“山”字歌,在“山”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畜牧业、林果业、药材业等要形成规模,打造品牌,形成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

4.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从业素质

无论是异地输出,还是就近就业,都要对劳动者实行上岗就业培训。根据农民意愿,县级有关部门要分级分类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中短期实用技能培训、岗位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各类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群众创业就业能力。用人单位要结合岗位需求和工作需要,组织农民参加岗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

5.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大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这样就可以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政策、市场、科技、就业等方面的信息,帮助农民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实现科学决策、,拓宽市场渠道,实现增产增收。让农村信息化建设真正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1]。

6.要加大农民创业培训,优化创业环境

通过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和后续跟踪服务,使农民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促进农民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建立经济合作组织、创办农业企业,培养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企业家,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7.加强权益保护

依法规范农民工的劳动关系,指导、帮助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及时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行为,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深入开展工伤保险面覆盖行动,推进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农民工健康服务,落实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2]。

综括全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它关系到国家安定和社会文明进步,全社会应给予高度重视,这样才能实现党和政府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张勇.新农村建设中的传统与现代博弈——关于铜仁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调查及思考[J].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7,(4):68.

[2]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50.

猜你喜欢

沿河自治县土家族
辽宁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首次并网发电
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完成首次核燃料组件装载
土家族情歌
跑起来
九九歌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以青海省海西都兰蒙古族藏族自治县中小学传统音乐教育为例的应对构思
土家族房屋花窗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美——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加快推进马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