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个性化的乡土元素『跳』出来
——略论地方传统产业报道的深度挖掘

2014-02-05尤薇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3期
关键词:日报苏州传统

□尤薇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江苏 苏州 215006)

让个性化的乡土元素『跳』出来
——略论地方传统产业报道的深度挖掘

□尤薇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江苏 苏州 215006)

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新媒体的冲击,加剧经济领域“大众题材”的同题竞争,地市级媒体在寻找“全国一盘菜”式的经济新闻本地落点、二次加工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另辟蹊径,通过开拓本土个性化题材领域,寻求个性化操作模式,以深挖本土特色的原创经济新闻“跑赢”网络等新媒体,是一条突围途径。

出新——深挖地方产业市场新卖点

鲁迅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地方传统产业、传统产品、民族品牌等,以其鲜明的历史文化沉淀、品牌内蕴独树一帜,渗透在当地市民的日常消费生活中,既与读者的兴趣点吻合,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一方水土优势。

近年来地方传统产业在改造提升中不断发展,也为地方媒体寻求个性化经济新闻、强化经济报道本土化特色提供了丰富土壤,地方媒体在信息源、人脉资源等方面,具有做出原创经济新闻的“近水楼台”优势。《苏州日报》在选材中注重让本土个性元素推陈出新“跳”出来,不少报道成为独家新闻,在网络等多媒体竞争中拔得头筹。

选材重点瞄准“三大类”,传统中突出时代亮点。《苏州日报》注重选择既具传统优势、又具新意、关注度高的产业领域,重点瞄准传统特色行业、老字号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保护项目三大类。

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以物产丰富市场繁荣著称,清代苏州画家徐扬所绘《姑苏繁华图》中,行业就有50余个。近年苏州成为“中华老字号”会员的品牌商家,占江苏省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全国地级城市中名列前茅;苏州有众多传统技艺列入市、省、全国非遗保护项目。

“三大类”传统领域中既有引人入胜的历史传承,也有新时期起起伏伏的命运变迁,《苏州日报》重点突出“三大类”的市场新卖点。2013年10月,中国烹饪大师、市非遗苏帮菜制作技艺传承人汪成传承“苏州一碗面”技艺,开卖体现苏帮市井小吃文化底蕴的“大师阳春面”,《苏州日报》独家报道后,电视、网络等多家媒体跟进,不少读者还通过微博等形成互动。

大市场的眼光,立足本土延伸空间。本土传统产业经济新闻具有乡土气息浓郁、贴近当地读者的优势,也有受地域局限、题材小视野窄的弱势,将其放在全国大市场空间中,才能增强本土经济新闻的张力。上海世博会餐饮服务商征集中,中华老字号苏州得月楼入选,《苏州日报》选取了中国八大菜系同台竞技的视角,在世博会大背景中强化“苏州元素”。《武汉新俊得月楼商标侵权苏州得月楼获赔10万元》等报道,将本土传统产业报道触角延伸到武汉、上海等城市。

研究本地读者口味,传承中注重实用。本土传统特色行业和本地市民日常消费密切相关,根据读者现代口味注重实用性,才能更好体现贴近性。在对苏州传统食品等产业报道中,《苏州日报》采取动态报道、传承技艺介绍,以及市场新动向、市民选择要点等组合方式,为读者提供立体式的实用新闻信息。

出彩——深度跟踪注入研究思辨色彩

全媒体时代海量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地方媒体单纯追求动态性新闻“独家报道”,其作用正在弱化。经济热点题材操作中注入思辨色彩,关注、研究蕴藏在经济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发展规律走向,将动态性报道提升到对地方产业的深度报道、研究性报道,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是地方主流报纸凸显影响力、打造本土经济报道专业性、权威性品牌的有效途径。

经济新闻热点事件和社会新闻相比,在发展过程、时间延续长度上往往更长,把动态性经济消息做成研究性“长线产品”,需要有长期跟踪的韧劲,选准把握节点切入的最佳时机,以及主动策划积极参与推动的意识。《苏州日报》近年来在对传统行业经济的报道中,探索从动态性报道到研究思辨性报道的延伸,尝试运用消息、通讯、评论、深度报道等多种体裁组合,将市民关注的本土经济消息,延伸为新闻聚焦式的原创个性系列,实现叠加效应。

对热点动态消息冷观察,从喜讯中跟踪出行业类似现象。《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摄制组到中华餐饮名店同得兴,重点拍摄“苏州一碗面”枫镇大面的制作工艺,《苏州日报》第一时间刊出了消息。按照常规思路,这样的动态消息已经“功德圆满”,然而记者经过近一个月的跟踪,发现了蕴藏在“热闹”背后的问题:火爆生意中同得兴居然每天下午就关门。深入调查中传统餐饮小吃产业规模小、经营分散等深层次软肋浮出水面,记者采写了《枫镇大面为啥“越火越烦恼”》的研究性跟踪报道,不仅深化了动态经济消息的厚度,也受到业内重视。

加大个性策划聚焦,从点到面“长线跟踪”。苏州观前玄妙观小吃是全国四大小吃群之一,近年日渐萎缩消亡。2007 年12月,观前鸡鸣八宝粥店因房租高撤离,以这条独家动态消息为切入口,在《苏州日报》团队的策划下,先后刊登了《观前街就容不下“一碗粥”》等深度报道评论,受到多方关注,苏州市政协常委、人大代表专门就打出苏州小吃城市名片提交议案,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人员赴上海、南京等取经,《苏州日报》作为唯一一家媒体全程跟踪,推动市民、行业、有关部门共同继承创新本土传统行业。

2009年11月,众多玄妙观特色小吃重新集群;2013年9月,苏帮小吃广场首次开进大学校园。在这一连续6年的本土“长线”独家系列跟踪中,《苏州日报》共推出现场消息、评论、深度报道等20多篇,对热点话题进行个性化深度聚焦推进,凸显本土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出故事——细致生动讲述本土“经济故事”

行业性经济报道专业性较强,容易出现数字罗列堆砌、见物不见人的枯燥乏味,在专业性和通俗性之间找准切入点,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能更好抓住当代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读者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经济新闻。苏州作家陆文夫在《向评弹学习》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枯燥乏味大多是由于缺少对生活的细致而生动的描写引起的。借鉴苏州评弹讲故事的长处,采用细致生动的方式,讲述经济报道中的本土故事,是强化经济报道本土元素的有效手法。

引入本土民俗故事。地方传统行业和当地人文环境、民俗风情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拿来主义”可以让经济报道更活。被称为“江南卤菜第一灶”的苏州陆稿荐,相传吕洞宾化身乞丐到陆姓肉店求宿,留下一条破草荐放入灶堂,烧出来的肉异香扑鼻,从此店名改为陆稿荐。2013 年5月陆稿荐350年大庆举行技艺传承,《苏州日报》在采写这一动态消息时就引入这个民间故事,使报道显得生动活泼。

把经济报道包装成故事版本。重理性分析少形象表达,是不少经济报道的通病,把经济报道“包装”成故事版本,能让经济报道好看起来。在采写国内第一条“中华餐饮名街”太监弄多家老字号撤离的深度报道中,记者以同室操戈、张冠李戴,多数老字号成“铁拐李”等小故事展开,并在引题上开宗明义讲一个“离奇故事”,将本来枯燥的老字号群体有形无形资产错综复杂,生存发展受到严重挑战这一深层次经济现象,通过故事形式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这一稿件获得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一等奖。

运用本土方言等画龙点睛。通俗生动的地方方言、充满韵味的古典诗词等运用到经济报道中,往往会画龙点睛,让本土经济新闻更具感染力。传统叫卖是姑苏市井商市的一大特色,在采写姑苏叫卖申报市非遗保护项目的报道中,记者引进姑苏方言,不仅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还唤起不少读者的兴趣。苏州得月楼起名是由“近水楼台先得月”而来,在采写得月楼入驻上海世博园中借用这一典故,以“得月楼上海世博先‘得月’”为标题,获得苏州新闻好标题奖。

猜你喜欢

日报苏州传统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灵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