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县报评论敢于“亮剑”
———《渝北日报》加强舆论引导的探索与思考

2014-02-05李劲松潘德东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3期
关键词:渝北区县日报

□李劲松 潘德东

(渝北新闻社,重庆 渝北 401120)

区县报评论敢于“亮剑”
———《渝北日报》加强舆论引导的探索与思考

□李劲松 潘德东

(渝北新闻社,重庆 渝北 401120)

评论是党报的旗帜、灵魂、统帅。区县报的党报属性,决定了评论在发挥思想引领、抢占舆论高地、强化“喉舌”功能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两年,重庆市《渝北日报》积极激发评论在舆论引导中的“内生动力”,通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推出了一大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评论力作。区县报如何进一步提高评论的质量,扩大评论的影响,肩负起唱响主旋律、发出好声音、凝聚正能量、营造好氛围的重任?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冲击与挑战

网络冲击

当今,人类已进入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媒体多元化、舆论多元化、观点多元化。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信息超载”的受众,进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编辑记者、人人都是新闻媒体的全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和网络评论、即时微博,给包括区县报在内的传统媒体评论、传统意义上的评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

电视竞争

电视媒体的新闻报道评论化倾向越来越强。中央电视台最有影响的新闻节目,如“焦点访谈”、“新闻1+1”、“今日说法”等都是评论或评述类新闻;凤凰卫视的主打新闻节目是评论;地方电视媒体也在挖掘述评节目。电视新闻的评论化倾向,给包括区县报在内的纸媒评论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自身短板

从内容上看,“应景式”评论多,“个性化”评论少。不少重庆区县报只局限于服务“两会”、重大节庆、党委政府重要工作等指令性内容,同质化、公文化倾向严重,缺乏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回应。从形式上看,语言、结构固守老格式,有的照抄文件,图解政策;有的空洞无物,味同嚼蜡;有的居高临下,官腔十足。从数量上看,评论发稿量明显不足,比消息、通讯、图片少得多,有时甚至一期一篇评论也没有,影响了区县报体裁多样性。

机遇与优势

政治优势。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党报评论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到人民日报社调研时就曾强调,评论是报纸的一面旗帜,是报纸的思想导向。这也为重庆区县报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抢抓机遇、办好评论、加强舆论引导指明了方向。

发展优势。一方面,各区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区县报工作,特别是越来越重视区县报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领思想、凝聚共识等方面的作用,区县报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另一方面,在重庆市新闻出版局的有力指导下,重庆30多家区县报找到了“娘家”,呈现出突飞猛进、你追我赶、各显神通的良好局面。

自身优势。区县报在评论方面,比区县电视台、区县网站具有更强的人才优势、载体优势、受众优势。相对而言,纸媒的形式,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更方便阅读、更方便保存。2013年月11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刊文称,每1000名日本人中,报纸的拥有率是478份。《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两大报,分别普及到了18%和14%的家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报纸的信任度、权威性较高。

探索与思考

在此语境下,区县报评论如何“亮剑”?结合重庆《渝北日报》的探索实践,我们认为,应增强策划、创新、责任、精品“四种意识”,从系列化、专栏化、多样化三个方面下工夫,对评论进行冶炼、打造、淬火、磨砺。

增强“四种意识”

一是增强策划意识,不断提高区县报评论的议题设置能力。2013年以来,《渝北日报》先后策划推出了“转变作风服务发展”、“文明城区建设”、“中国梦在渝北”、“发展临空经济”、“办好渝北民生实事”、“半年回眸与展望”、“学习贯彻区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等一系列评论。通过这些有意识的“议题设置”,促使本报评论员、评论作者整合了资源,尽可能开发评论的思想深度、理论高度、知识广度,更能体现评论的系统性、科学性。

二是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区县报评论的思想张力。首先,要在立意上创新。以《渝北日报》2013年4月22日推出的“转变作风服务发展”系列评论为例。六篇评论分别是《常念作风“紧箍咒”》、《常打自律“预防针”》、《常照廉镜“正衣冠”》、《常惧纪律“高压线”》、《常敲警钟“不湿鞋”》、《常养正气“不信邪”》。这组评论单从标题上就可看出立意的新颖、独特。其次,要在表达上创新。再次,要在文风上创新。

三是增强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区县报评论的引导能力。《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长期主笔“任仲平”评论文章,她指出,“不抓住机会推出评论版面,参与不了激烈的观点竞争,对不起党和人民给的平台”。随着信息来源的多元化、碎片化,随着网络表达空间的拓展和言论环境、公共话语平台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开放,越需要体现责任、敢于担当的权威话语平台。区县报在这方面具有政治上、传播上的独特优势,理应扛起主流舆论的旗帜,敢说话、会说话、及时说话,“唱响主旋律、发出好声音、凝聚正能量、营造好氛围”。

四是增强精品意识,不断提高区县报评论的传播能力。在上海一带,年纪大的人,无论手上拿着一份什么报纸,他们都喜欢统称为“申报纸”,因为《申报》在他们心里扎下了根。《申报》之所以成为品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新闻作品特别是评论的精品带动。《人民日报》署名“本报评论部”的系列评论,因精品迭出,很快与《人民日报》社论、“任仲平”文章、《人民论坛》、《人民时评》、《今日谈》等评论品牌一起,构成了一个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的精品言论方阵。如何体现精品意识?《人民日报》的做法很值得借鉴,他们要求,评论也要有优美的韵律,要有明快的节奏,要有个性化的文字,改、换、删之后,如时间允许,还要逐字逐句朗诵,直到大部分人满意为止。

下足“三化”工夫

一是注重评论的系列化。前面谈到,2013年以来,《渝北日报》推出了“文明城区建设”、“中国梦在渝北”等10余组系列评论。系列评论的优势在于,使评论由零散的言论单打独斗或称“散打”,变成集中拳头、抱团出击、打捆推出,形成了加强舆论引导的强大合力和持久声势,可整体提升评论的影响力、权威性。比如,《渝北日报》八篇“中国梦系列评论”,分别为:《中国梦,好日子》、《中国梦,在渝北》、《中国梦,民族风》、《中国梦,实干兴》、《中国梦,牛精神》、《中国梦,更开放》、《中国梦,贵创新》、《中国梦,变则通》,虽然没有注明“系列”字样,仍浑然一体,自成系列,极具气势;既相对独立,又风格统一;既重点突出,又主题鲜明。

二是注重评论的专栏化。为评论留足阵地,让评论发挥作用,是《渝北日报》近年来报纸改革的重头戏之一。目前,《渝北日报》已先后在不同版面开设了“时评”、“微言”、“影评”、“文明论坛”等言论栏目。特别是在头版右下角,相对固定推出“渝北潮”言论专栏,拓展了评论的空间,已成为该报的一个品牌栏目。“渝北潮”专栏每篇评论文章均短小精悍,短的只有二三百字,长的不过五六百字,可谓微言大义、惜墨如金,旗帜鲜明、有的放矢,单刀直入、一针见血,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三是注重评论的多样化。通过近两年的努力,《渝北日报》的评论作者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仍以“渝北潮”言论专栏为例,既有本报记者、编辑、评论员的署名文章,也有通讯员、网评员、新闻爱好者、文学爱好者的时评、短评、散论。作者的多元化,构成了评论的多样性、发散性,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基本达到了评论主流化、本土化、差异化的预期效果。

重庆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唱响主旋律、发出好声音、凝聚正能量、营造好氛围,充分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文化支撑作用,为“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和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区县报作为反映基层工作、基层生活、基层改革发展稳定的党报责无旁贷,必须敢于担当,有所突破。区县报评论前途光明,大有作为。

(作者李劲松系重庆市渝北新闻社社长、总编辑)

猜你喜欢

渝北区县日报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渝北:建设产业链上的经济大区
重庆渝北直播带货火热PK 新农人主播共助乡村振兴
泉州市各区县关工委亮点工作分布图
重庆渝北直播带货火热PK 新农人主播共助乡村振兴
PANEL AUDIO全宅影院+背景音乐解决方案 重庆渝北影院式住宅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北京:上游水质不合格 下游区县将收补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