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背景中的历史视角

2014-02-05顾玉杰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3期
关键词:历史背景背景历史

□顾玉杰

(周口日报社,河南 周口 466000)

新闻背景中的历史视角

□顾玉杰

(周口日报社,河南 周口 466000)

新闻界前辈穆青说过,没有资料,没有历史背景,新闻就很难写深入,很难有真知灼见。这话看似浅显,实则意蕴深刻。它揭示出了新闻与历史相通、新闻背景需要历史资料的道理。历史是过去的记录,新闻是现在的记录。多少年来,从革命导师到新闻大家,无不强调新闻工作者,要学点历史。新闻大家范敬宜在为庹震的《史街背影》一书所作的序中写到: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未来的历史。历史是新闻的积淀,新闻是历史的瞬间。遗憾的是,当前的新闻实践中,一些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年轻的编辑记者,往往容易忽略历史。他们的作品,缺少新闻与历史的交融,很难看到新闻中的历史之美。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就应该探究新闻与历史的关系,用历史服务新闻,把历史之美揉进新闻。

历史,既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前者一般是学术意义上的历史,后者则是生活中俗称的历史。无论哪种历史,均可运用到新闻中。新闻与历史的交融由来以久,新闻运用历史的手段多种多样。较多情况下,历史以新闻背景的身份出现,新闻工作者从历史中发现新闻,新闻作品靠历史背景而成功。历史背景有大小之分。新闻工作者能从历史大背景中,找到新闻线索,也能把历史小背景运用到作品中。历史大背景一般指具有全局性、整体性、长期性的发展过程,如社会发展大环境、大气候、大趋势。历史小背景,一般指局部的、个体的、短时间的发展过程,如某个事件、某个人、某个群体、某个单位曾经的发展经历。

大背景中寻新闻线索

大背景中找新闻。新闻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有经验的记者很会寻找新闻,他们懂得从当前的历史大背景中寻找。如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发展远景,某个阶段的中心工作、工作中的关键环节,甚至季节时令,都是历史大背景。所以,领导机关的重要文件,有重大影响的理论性、评论性文章,具有新思想的领导讲话,新近颁布的法律、法规等,都是新闻工作者需要认真琢磨理解的“大背景”。理解吃透其中蕴含的“精神”后,从历史大背景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中,找到丰富的新闻。没有对“大环境”、“大气候”的了解,记者就无法写出带有前瞻性、指导性的新闻报道。

新闻记者从历史大背景中找到线索,从历史背景中寻到新闻的最佳立意。对于记者来说,最佳的新闻是从纷繁复杂的历史大背景中寻到;对于新闻来说,背景成为佳作迭出的宝库。如果能找到历史大背景与现实生活最佳结合点,新闻作品就可能产生极大的影响,一篇美文就产生了。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作品,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新闻与背景的最佳结合。如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一文,便是这方面的成功之作。武汉大学的一位生物学教授,与人联合办了一家企业。生产的产品红桃K,连续三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而这位教授则以技术入股的形式,为个人带来亿元资产。编辑在处理稿件过程中,意识到要找到新闻与背景的最佳结合点。当时的大背景是:党中央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位教授的典型事例,正好体现了这一精神,是用事实宣传时代精神的生动题材。实践证明,这篇文章由于从大背景中找到最佳结合点,影响极大,不仅对其他科技人员起到引导、鼓舞、推动的作用,也被新闻界一致看好,并高票当选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

小背景衬托新闻之美

小背景衬托新闻。新闻写作中俗称的新闻背景,就是小背景。新闻背景并不只指历史背景,还包括与主要新闻事实有关的环境和原因的说明等等。历史背景是新闻事件的纵向背景,它指的是新闻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环境背景就是新闻事件的纵向背景,它指的是新闻事件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在新闻实践时,历史背景较多地应用在作品中。如果说新闻是红花,那么历史背景就是绿叶,用历史背景可以衬托出新闻之美。历史背景之衬托美主要有以下表现:

对比之美——凸显新闻的价值。每个新闻事件,首先是作为独立性的事件而存在的,但同时又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相关联的。如果孤立地看一个新闻事实,新闻价值并不明显。如果找来与新闻相关的历史背景相对比,就会增加新闻的深度,新闻价值也会即刻显现,有助于作者与读者对一个新闻事件给予准确定位,正确评价。新闻精品《今天火车登陆海南》一文,在讲述我国第一列跨海火车渡船载着火车驶向海南的现场后,穿插一段历史背景:苏东坡、海瑞等一批千古名臣,被贬海南,均无力将孤悬在海外的海南与祖国拉近。古今对比,新闻的主旨不言自明。

释疑之美——解释新闻产生的原因与环境。新闻的产生与发展,都有一定的条件与原因。消息写法中的五个W中,“为什么”就是重要的一项。对于这些疑问,读者非常渴望了解,否则,就不能完整地解读新闻。历史背景材料,恰巧能回答这些问题,解除读者心中的疑团。

思辨之美——表达作者的观点与情感。新闻报道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客观。但是,记者对自己采写的每一篇稿件,总要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巧妙地运用历史背景材料,就能自然流露作者对新闻事件的感情。发表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梁山伯”结婚了》一文,在新闻的主体部分报道荧幕上饰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演员范瑞娟与袁雪芬,都已建立起幸福家庭事件后,又特意补充了一段女演员们在旧社会种种遭遇的历史背景材料,用背景材料向读者暗示了新旧社会的差距,自然表达了作者对新社会的肯定赞美之情。

谐趣之美——新闻报道要增强宣传与引导水平,应在知识性、可读性与趣味性上多下工夫。我们所熟知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这篇新闻精品,毛泽东引用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引古证今,生动地揭示了南阳这个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战略地位,突出了我军占领南阳的重大意义。这篇文章可称为利用历史背景资料的新闻经典之作。新闻作品若能得当地应用历史背景材料,读者能在愉悦的情景中,完成对新闻的分析理解和受教育的过程。这样的历史背景资料较多,如历史典故、民间故事、谚语、名人诗词等,是取之不尽的背景宝库。

运用背景贵在精当

新闻作品中的背景,始终是陪衬地位而非主体地位。选取历史资料作背景,要遵循一个原则,切忌暄宾夺主。红花虽需绿叶衬,但是“动人绿色不需多”。为此,要恰当得体地选择。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材料,只能挑选最能揭示、深化新闻主题的背景材料。其次,选用的背景材料,要做到知识性、可读性。

运用历史背景资料,要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在一篇文章里,历史背景材料是详写,还是略写,要由消息的内容、作者的宣传意图、作品的表现形式来决定。既不能用大量的背景材料冲淡主题,也不能因材料的缺乏起不到衬托的作用,总之要详略得当。我们应该充分领会古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之道理。

运用历史背景资料,要处理好“此与彼”的关系。历史背景材料放“此”还是放“彼”,要讲究自然和谐,天衣无缝。从大量新闻作品现状及读者的阅读习惯来看,解释说明新闻事实原因与条件的历史背景材料,多集中放在新闻导语的后边。以定语或状语形式出现在新闻导语里的历史背景材料,多是用来凸显新闻的价值。烘托、深化新闻主题的背景材料,多是放在新闻事实后边,易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说服力。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写消息常把背景放在第二段或第三段,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是,如果选用的背景过长,缺乏典型性,则黑压压的一片,使报道的正文内在逻辑戛然而止。这种“信息阻塞”能很快地削弱读者的阅读兴趣。高明的作者善于把背景材料打散来用,或穿插于其他材料中,或干脆不用集中的背景段,把背景材料变成定语或状语来用。这样,既可增加信息量,又可避免成段采用背景的冗长与沉重。最近几年涌现的一些新闻精品,历史背景材料更加趋向散用。如第十七届中国新闻一等奖作品《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文中多处使用历史背景,如青藏铁路开工建设时的资料,未来10年发展远景,甚至还有孙中山先生修建青藏铁路的梦想,更有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进藏和亲的史料。众多背景与新闻现场穿插得当,融为一体,成为这篇消息的一大亮点。

历史背景之于新闻,烘云托月,具有衬托之美。缺少背景,新闻就有缺憾。但是,美在和谐精当,美在典型。再好的背景材料,运用不当,也只能是多余,于新闻毫无意义,甚至破坏新闻的整体美感;若是垃圾材料,于新闻则是一大诟病,是作者的败笔。新闻、历史背景、美三者之间,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奥秘。认真探究其间的联系,对于新闻工作者,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系河南周口日报社总编辑)

猜你喜欢

历史背景背景历史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新时代云南乡村绿色发展:历史背景·机遇条件·路径选择
黑洞背景知识
张圆满:《祭侄文稿》——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精神文化产物
浅析拉萨关帝庙修建的历史背景
湘鄂赣苏区红色革命歌曲的历史背景研究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