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奥康纳的生态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4-02-03李媛媛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奥康纳资本主义文明

李媛媛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 100091)

论奥康纳的生态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李媛媛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 100091)

詹姆斯·奥康纳的生态社会主义从制度批判的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其未来走向,阐明了只有将社会主义与生态学相结合,走生态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最终摆脱生态危机。社会主义生态问题的产生引发了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奥康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以及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启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重视全球性视角与地方性视角的相互结合;要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结构上的平衡;要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詹姆斯·奥康纳;生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生态社会主义是在20世纪下半叶蓬勃兴起的生态运动中形成的一股思潮。它试图把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当代生态问题,从而为克服人类生存困境寻找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当·沙夫、威廉·莱易斯、本·阿格、安德列·高兹、詹姆斯·奥康纳以及戴维·佩珀。与其他生态理论家不同,詹姆斯·奥康纳是从制度批判的角度来分析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其未来走向的。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决定了它的生产方式与生态保护是相互矛盾的,而社会主义与生态危机是不相冲突的,因此,只有走向社会主义才能解决生态危机。奥康纳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生态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关于克服生态危机的具体构想,关于全球性与地方性的生态保护运动联合起来的热切期望,以及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条件良性互动的详细阐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生态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现实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严峻现实,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汲取国外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并借鉴各国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基础上提出的。

(一)生态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生态问题,又称为环境问题或者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过程中所带来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及其对人类自身生产生活的破坏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引起生态系统破坏,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现实的或潜在的问题。”[1]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具体表现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发展。生态问题首先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这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消费理念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和利润,因此,为了满足这种无限制扩张的需求,资本主义的生产必然要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此外,资本主义消费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要,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人们自身的物质占有欲。这种无节制的消费需求及无限制的扩大再生产带来的后果终将是自然资源的衰竭,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破坏。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生态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光资本主义存在生态问题,社会主义也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压力。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需求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变化。具体体现在:人民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对农产品、工业产品及服务的需求,而且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对这种日益增长的生态产品需求的满足程度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也在进一步加强,但是,由于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可以说,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新世纪影响我国各项重大决策的重要议题。

(二)重视生态问题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1983年中央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1994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目标之一,并首次将人与自然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2]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系统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正确路径,明确要求要“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3]这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对美丽中国梦的实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是生产方式又是生活方式,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在文化、体制和政策上不断建设。”[4]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一个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同步进行、协调发展的崭新阶段。

二、理论图景:詹姆斯·奥康纳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的若干构想

奥康纳的生态社会主义实质上是为资本主义消除生态危机、顺利走向社会主义而设计的一种相对理想的社会制度模式。他认为,社会主义生态危机的产生既有外部资本主义的原因,也有社会主义自身的原因。在他看来,生态社会主义的使命在于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统一,最终实现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

(一)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生态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首先,奥康纳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一样,都在迅速地耗尽它们的不可再生资源,“它们对空气、水源和土地等所造成的污染即便不比其对手资本主义多,至少也同后者一样。”[5]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奥康纳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对社会主义国家环境问题的任何真正的理解都必须置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即自20世纪早期以来主要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所发动的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斗争的语境,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冷战的语境。由此看来,奥康纳是用一种辩证的思维对生态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的。他既看到了社会主义生态问题同资本主义的相似之处,也看到了二者的本质区别。首先,奥康纳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同资本主义是相似的。在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国家从西方引进技术、生产系统和劳动控制;第二,社会主义把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放在压倒一切的优先位置,这类似于资本主义“增长第一”的理念;第三,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把自己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中。社会主义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曾采取过同资本主义相同的价值理念,即“‘工业化的道路’、‘城市化的发展’、‘技术万能论’、‘庞大的官僚机构’、‘生产至上论’等”[6]。其次,社会主义国家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于资本主义。奥康纳认为,出现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政治体系。“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财产关系和法律关系是不同于资本主义世界的,所以,对于他们来说,环境破坏的原因和影响又是不一样的。”[7]

其次,在奥康纳看来,虽然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它们同生产条件的关系变种有很多,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如,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工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及控制权等。在此基础上,奥康纳总结出社会主义国家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于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在内部要承受物质资源匮乏的巨大压力,在外部要抵制资本主义世界的敌视与包围。因此,为了巩固自身的政权及维护主权的不可侵犯性,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首先发展经济,实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他们甚至机械地模仿西方的经济建设,试图竭力“赶上西方”,这使得他们在环境上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二是政治上的中央计划。奥康纳认为,国家所有制、计划和政党、官僚统治这三者的结合,意味着社会等级的相互隔离。如,那些受到训练去研究和处理生态问题的工人、农民、科学家和技术员都是几乎没有或者完全没有政治权力的,某些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与别的企业中的这些人在政治上是被相互分割开的。此外,中央计划鼓励进行大规模的生态上不合理的开采、建筑和工程活动,并将能源的生产和输送集中起来,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无疑是巨大的。三是大众“生态意识”的缺乏。这使得“对自己这个企业对于别的企业和‘下游’社区的环境影响漠不关心。”[8]

(二)对于生态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历史使命的界定

在奥康纳看来,生态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构想,而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方式和发展趋向的科学分析基础上提出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他所憧憬的生态社会主义是这样一种社会模式:在生态上合理而敏感;以对生产手段和对象、信息等等的民主控制为基础;以高度的社会经济平等、和睦以及社会公正为特征。他给生态学社会主义的定义是“它们希求使交换价值从属于使用价值,使抽象劳动从属于具体劳动,这也就是说,按照需要(包括工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利润来组织生产。”[10]他认为,生态社会主义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生产和再生产,生态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影响或建构生产力的方式的批判,在实践上,则是对这些生产力和再生产力的批判。因而,生态社会主义理念的提出,目的在于批判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和再生产力,取而代之以一种替代性的技术、劳动关系、交通模式等,从而使利润导向型的生产从属于需要导向型的生产,使交换价值从属于使用价值。

生态社会主义的建构,目的在于化解生态危机,顺利走向社会主义,这实际上也是它的历史使命。奥康纳之所以提出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想,原因在于:第一,他认为资本主义具有反生态的本性,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制度。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片面的经济增长,结果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第二,他看到了传统社会主义的发展弊端。传统社会主义关注的是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突出强调的是社会解放(“红色革命”)。“在逻辑上来讲,传统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应该导向‘生产性正义’。但事实上,它却导向了分配性正义的要求。”[9]第三,奥康纳认为,在西方国家内部正在兴起的各种激进的绿色思潮和环境运动过分强调的是“绿色革命”,过分关注自然而忽视了社会。基于上述分析,奥康纳得出结论,要想既能解决生态危机又能走向社会主义,必须将生态学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走生态社会主义的道路。首先,生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满足需要(包括工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而不是获取利润。其次,生态社会主义的理念是“保护第一”,即“运用劳动力与原材料、技术与机器、知识与社会组织以及其他一些生产要素去斗争、修复和保护对自然生态条件的保护、对劳动者生命的保护和对人们生产生活条件的保护。”[11]这实际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再次,生态社会主义关注的对象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就普遍性而言,在关注自然环境的同时还关注人类的居住环境、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资本市场的运行等等;就特殊性而言,它关心某些特定社区的污染问题、某些特定工人群体的健康问题、某些特定行政区域的分区问题等等。从根本上说,生态社会主义的使命在于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统一,最终实现自然解放和人的解放。

三、现实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包容与借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观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是有契合之处的。如,生态社会主义强调生态整体性原则,这与社会主义的集体原则是一致的;生态社会主义强调生态利益的代际与代内平等的原则,这符合社会主义的平等、公正原则。

(一)全球性及地方性地思考与行动

奥康纳认为,大多数的生态问题,仅仅在地方性的层面上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大多数生态问题的原因和后果,甚至它们的解决方法都是国家性的和国际性的。”[12]因此,在处理生态问题时,需要将国家和国际置于优先地位,并制定区域性的和国际性的计划。换句话说,处理生态问题,既要从地方性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也要从全球性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按照奥康纳的说法,不仅要“全球性地思考,地方性地行动”,而且要“地方性地思考,全球性地行动”,最终“既是全球性又是地方性地思考和行动”[13]。

所谓全球性的视角,指的是在分析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时,既要看到全球环境恶化对我国的影响,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化以及资本的全球权力关系是产生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也要看到中国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首先,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成本的不断外部化基础之上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向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扩展。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资本主义首要的选择是一方面从发展中国家大量地获取自然生态资源,从而造成自然资源占有上的不公平;另一方面还要将本国的经济、生态危机转嫁到发展中国家,这破坏了相对落后国家的生态系统。可以说,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与它的全球殖民掠夺是分不开的。“当前资本的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本所支配的权力关系的全球化,资本利用其制定的不公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和国际分工,进一步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并通过国际分工将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转嫁生态问题。”[14]认识到了我国生态问题产生的外部原因,有利于多角度观察,增进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合作共赢,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危机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必须从全球的范围来促使人与自然的平衡。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全人类的共同课题。其次,正因为人类同处于一个地球中,任何地方性的生态行为必然会影响到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奥康纳希望“每一个地方”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对全球生态环境做出贡献。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达则兼济天下”、“天人合一”等思想是相符合的。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加强自身修养以有益于社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不例外。胡锦涛在中共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各国共处于一个世界,只要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好了,就能为全球的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所谓地方性的视角,是指在分析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时必须考虑到自身的因素。即反思我国在发展方式、生态保护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发展方式上,我国通常采取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结果是在取得经济增长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建国初期,我国为了在经济上追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盲目追求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结果在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的同时也高强度地破坏了生态环境。20世纪70年代以来,虽然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是在实践中,由于急于发展和急于享受发展成果,一些人仍然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把“发展是硬道理”曲解为“增长是硬道理”。受这种发展观影响的人,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所带来的生态破坏。毋庸置疑,我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负有一定责任,必须主动担当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只有正确认识了我国生态问题的原因与实质,综合考虑国际与国内两个背景,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进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向前推进。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构平衡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从而形成了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构成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指单纯的保护环境,而是要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主旨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持续发展与良性循环。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协调处理好经济、社会中的各个因素,从根本上说是要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但是,在奥康纳看来,资本主义存在着双重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只是资本主义的第一重矛盾,而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条件的矛盾则是资本主义的第二重矛盾,也是最重要的矛盾。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第一重矛盾是涵盖在第二重矛盾之中的。他这样区分的依据在于对生产条件的理解。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奥康纳将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划分为三种:一是外在的或自然的条件;二是个人条件,即人的劳动能力;三是一般的公共条件,以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空间为代表[15]。在这里,奥康纳将自然因素融入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社会劳动之中,丰富了生产力的内涵,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与经济发展理念。

首先,依据传统观点,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16],这是一种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对立起来的思维,将人类置放在自然界征服者的位置上,使得人类毫无顾忌地开发自然资源与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一种人与自然界不平衡的存在状态。将自然因素纳入到生产力之中,有利于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随着对自然认识的加深,人们对生产力的理解也越来越科学,认为生产力是人类通过一定的手段创造财富的能力,这种观点仅仅把生产力看作获取物质财富的手段。生产力产生的前提与载体是自然生态资源,自然生态的良好与否是衡量生产力是否先进的一个重要标准。此外,人类社会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破坏了生态的根基意味着人类社会的根基将会被损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决不能损害生态根基,要积极维护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

其次,在奥康纳看来,生产条件是在一定的财产、法律及社会关系中被生产和再生产出来的,这些生产关系有可能与生产条件相矛盾。奥康纳甚至认为,就生产条件本身而言,它们的内部及相互之间也是有矛盾的,它们靠自身无法处理这些矛盾。那么,靠什么来处理这些矛盾?奥康纳认为,有一个中介机构能够调控资本对自然、城市空间、土地及劳动的获取,这就是国家。“是它在促使着人类劳动力、自然界、社会的基础结构以及空间等因素,以资本所希望得到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在资本看来是恰当的时间和地点,把自己呈现给资本。”[17]因此,国家总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生产条件进行控制与调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之一,就是在保护生态环境时必须依靠制度。制度的设计者与制定者是国家这一主体,因此,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管理与调控者,也是监督指导者。对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国家有能力调节,能够使它们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稳定状态。

(三)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西方的环境运动中,产生了一些比较有影响的绿色思潮,如环境主义、生态主义及可持续发展观等,它们都致力于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其中,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是一对相互对立的价值观,它们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截然相反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宇宙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社会存在物,除人类以外的其他任何存在物只具有相对于人类的工具价值,自然资源存在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需要。受这种价值观指导的人必然会带来生态系统的迫害。生态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一样都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只是地球中的普通成员,并没有特殊的地位,而地球相对于人类来说则具有一种优先性。这种价值观实际上是倡导一种激进的环境保护运动。由此看来,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生态中心主义都是将环境保护与人类的经济行为对立起来,将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建立一种辩证综合的思维方式。“只有以辩证综合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人生态度和价值态度,才能摆脱狭隘功利的实用态度,才能克服人与自然的分裂,才能抗拒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高度同化能力,保持人类思维和价值评判的否定和批判向度”[18]。这实际上是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向。从生态文明的本质来看,它并不反对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相反,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推动。生态文明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它是比工业文明更高级的新型文明形态,蕴含着更高的生产力与社会财富。首先,只有经济发展了,人们才不会为了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而任意开采自然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其次,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与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9]。换句话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体目标在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统一。在生态环境方面,要使中华文明永续发展,努力做到天更蓝、地更绿、山更青、水更净,从而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好家园;在社会发展方面,努力做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最终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格局。●

[1]杜向民,樊小贤,曹爱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

[2]马凯.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求是,2013,(9).

[3][1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

[4]胡振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若干趋势[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3).

[5][7][8][9][10][12][13][15][17](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07,409,412,514,525-526,434,476,486,236.

[6][11]解保军.社会主义与生态学的联姻如何可能?——詹姆斯·奥康纳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5).

[14]王雨辰.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高校理论战线,2011,(8).

[16]闫新丽.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04,(3).

[18]穆颜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路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4).

曾经沧海

B712.5

A

1009-6566(2014)02-0018-06

2013-10-30

李媛媛(1986—),女,安徽阜阳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发达国家马克思主义、国外社会主义。

猜你喜欢

奥康纳资本主义文明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请文明演绎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漫说文明
“感觉再也不会跟以前一样了”:奥康纳《异乡客》中的“危机瞬间”
大法官奥康纳:做出决定,就绝不回头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弗兰纳里·奥康纳文学作品的多重审美空间解读
浅析奥康纳《好人难寻》的创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