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太极拳文化对生命的感知与优化

2014-02-02马旭君

浙江体育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阴阳太极拳生命

马旭君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体艺中心,浙江 舟山 316021)

1 生 命

生命是非常宝贵的,但现实生活中总有许多人遭遇生命的困厄。每人出生的第一声啼哭展示出人本具的不同生命力,但是每个生命经历出生、成长与死亡的过程都不相同,因为它随着人固有的生命条件和生存环境而变化。对同一个人而言,在自身固有条件和存在环境不变情况下,生命力的自我意识决定着生命的长短和质量,一个能懂得时时化育自己、认肯自己的人,他的生命质量相对是比较高的。而不同人之间,其生命的长短,除生命力之外,还受着自身固有条件和存在环境的双重影响。

作为一个人,健康长寿而有意义地活着是一件美好圆满的事情。因此,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如何更健康、更有价值地活着,是每个人的追求和神圣使命。

2 感知生命

“欢娱嫌时短,寂寞恨夜长”的诗句非常形象地表达了不同情境下人对于客观时间长短感受在主观感知上的差异。不同的内心状态,导致感知世界的结果不尽相同。当人享受生活时或者全神贯注于所做事情而忘我时,生命是幸福美好的。相反,当人处于痛苦状态时,人无法更好接受和感知自己,从而认为生命是不幸的。柏拉图《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说到:“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生活”。他高度强调“认识你自己”,指引我们要对自己的生命进行认识感知和理解。在感知生命的历程中,中国医学古籍《皇帝内经》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如何认识生命,如何感知生命,如何保养生命。中医里“精气神”的概念就是人对生命三个不同层次能量的具体感知。

感知觉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知力。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其感知力是强烈和敏锐的。良好的感知觉是让人学会欣赏生命和珍惜生命。在现代生活中,由于社会休闲方式不断增加人的感官刺激,其结果导致神经敏感度日渐降低,人的感知觉日渐消退与麻木,很多时候人都没法安静地倾听生命疲惫的信息和呼吁。譬如当今“以酒为酱,以妄为常,醉以入房”的情形多有发生,很多人并乐此不疲。当生命的感知觉开始麻木消退的时候,整个人类的疾病朝着年轻化、高发和多发的态势走去,并愈演愈烈。如何让生命在浮躁焦虑的社会中得到更好养护,就必须恢复麻木的感觉为清醒的状态,就需要修养身心。静思帮助人“一元复始”,深化感觉,净化感觉,从而认识、体察自己的身心,觉察生命的问题,通过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意识提高生命力,及时调节与修复身心疲劳,以达到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和弘扬生命的目的。

生命的存在与延续,在认识自我过程中,依靠觉知、感通和体悟不断积累经验。当今许多人并不是为活着而活着,而是为活着以外的各种附加指标如成功、金钱等欲望活着,非常辛苦。由于他们不是根据自己内心的觉知活着,因此他们的身心经常处于割裂的状态而苦恼。在恢复人本有的敏感细腻的觉知下,我们可以在面对困惑时安然放下。人的感通更是触动心神的全息的一种本能,它让人窥斑而见全豹,让人见微知著,增加人的智慧,提高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而体悟更是生命智慧的高层境界,表现“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合一自然境界。

延续生命不仅是人类生命的自我发展延续,更是生命传宗接代的繁衍生机。在物竞天择的生物演化原则下,生命强而有力者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源,体现更强的生命力和生生不息的精神。通过感知的探求,体验生命的尊贵,人找到生命存活的意义。

3 太极拳文化与生命感知的吻合

太极拳在生命被不断感知理解的状态下,在儒释道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孕育,并在兵家、中医学、武术、气功导引等诸多文化的影响下,破土而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朵奇葩。太极拳用心法向内求自我意识的清明,用身体体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实践“太极”、“中庸”、“空灵”的思想,解释“中正不偏”、“无为而无不为”、“空而不空”的生命智慧。太极拳本身所特有的的意识与生命的自我意识悄然吻合,使得太极拳成为人们延年益寿、修身养性的最佳运动之一。

3.1 太极拳文化与生命学说的吻合

3.1.1 与生命精气学说的吻合。古人通过对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和体悟,逐渐建立了“精、气、神”的理论,认为精气神是人身三宝。其中精是基础,气是动力,神是主宰,三者构成“形与神俱”的有机整体。同时强调不仅人体是个有机协调的整体,人与自然都是和谐统一的。《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指出宇宙万物都由精气构成,精气“阴阳和合而万物生”。《周易·系辞上》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指出天地阴阳二气交感和合推动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指出气是万物变化的动力。《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古人的探求和体悟确立了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统帅作用和最高地位。在生命的精气学说里,精气有“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有形”是精气凝聚而稳定的状态,一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其具体性状,即为有形的实体。“无形”则是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的状态,充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是肉眼无法看到的。无形之气通过凝聚变成有质之形,而形散质溃后有形复归无形之气。天地之中的气,随着“有形”与“无形”之间的转化始终处于运动中。气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升降聚散四种。气通过升降聚散等各种运动形式,维系天地之间的联系,使整个气成为一个整体,并在事物间相互感应、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吕氏春秋·应同》说:“类同则召,气同则合,声比相应”的相互感应作用,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精气不停地进行“气形之间的转化”、“形与形之间的转化”、“气与气之间的转化”,以及“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生命的生长壮老巳等变化,就是生命个体不断更新的气化过程。《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化”,是缓和的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类似于今之的“量变”;而“变”,是指气的剧烈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类似于今之的“质变”。不管是“化”还是“变”,都取决于气的运动状态。一旦气的运动停止,生命的各种变化就随之终止,生命也就终止。在宇宙中,气的运动及其所进行的各种气化过程是永恒的,不间断的,无止境的。

太极拳追求“精气神”合一的自然状态,通过“外练筋骨皮”,达到“内练一口气”的目标。太极拳在身形方面讲究虚领顶劲,周身中正安舒。陈长兴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强调“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内外相连,前后相需。”可见太极拳的习练是非常注重身体内外的合一。太极拳重讲气,“气沉丹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敛入骨”等的拳理都从不同的方面道出“气”对于练好太极拳的重要。太极拳对于神的表现,绝不容忽视。武禹襄在《十三势行功要解》中解析道:“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搏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海。蓄劲似开弓,发劲似放箭”,“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等所有这些对精神的要求都展示了太极拳修炼中用“神”的重要。正因为太极拳注重对神的修炼,才能做到“形于手指,妙手空空。无形无相,全体透空”,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忘我境界。因此,太极拳以生命的精气学说为基础,活动筋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充实脏腑、养精凝神、平秘阴阳、舒畅情志、涵养智慧,对人“精气神”进行很好锻炼。

3.1.2 与生命阴阳学说的吻合。“一阴一阳之谓道”,古人认为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黄帝内经·素问》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学说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其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互藏、阴阳消长与转化以及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的思想与原则,广泛用来说明生命产生、生命活动变化、疾病防治与正确养生等。《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适应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只要人们领会并顺应阴阳的变化之道,就能正确掌握修身养性方法,积蓄精气,集中精神,愉悦身心,使得形体不易衰老,精神不易耗散,寿命自然就长,生活质量自然也高。

太极拳理首在明阴阳。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开篇即提:“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太极拳所含的刚柔、动静、开合、沉浮、虚实、快慢、内外、呼吸、进退等无不遵循“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则与变化规律。《太极拳论》中的“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申。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这些论述都非常巧妙地运用了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和自和平衡的体用关系,明确指出了阴阳在太极拳修炼中的重要意义。没有阴阳,就没有太极拳。太极拳在阴阳相济理论的滋养下,通过动中求静、精神内守和顺用阴阳,实现了“柔以克刚”、“四两拨千斤”的神奇,同时也实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开启智慧的多重锻炼功效。

3.1.3 与生命的心物一元学说的吻合。人生的真相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何在?这些人生中最重大最中心的问题已经拷问了人类太久的时间,一切哲学、宗教都竭尽全力不断解答,可还是没能解释明白。人类在生命的历程中,因痛苦、烦恼、焦虑、不幸等而无所依的时候,精神上自然便产生心灵自由与解脱的要求。当人们通过超自然力量对生命本身价值肯定的时候,宗教获得了意义和价值。当人们对生命产生无常与困惑的时候,宗教通过信仰超自然的力量弥补心灵的空虚,给人精神上的寄托,心灵上的安慰,生命上新的信念。心物一元说就是宗教对于生命的解释。

心物一元说,就是心物不二。心具有分辨、了知、思维的能力,但心无形相。物由心生,物由心知,外境一切事物都必须依赖于心而存在,离开心,外境的存在就不能成立。有形相的外境与无形相的心相互不可分离,二者统一于一元。“心物一元”学说让人们通过了悟方式来认识体验世界的本质与实相:一切皆空。正如佛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心物一元”学说让人们接受所有的物质都有生命,都有意识,或者说有灵魂,这就让人们对宇宙万物产生敬畏平等的心态,也让人们产生博爱、自由、安宁、祥和等内心体验,从而使身体处于平衡、放松、宁静和健康的状态。当内心和身体共同合一处于祥和放松的状态时,生命就得到了更好的呵护和敬重。

太极拳是一种意识拳,它讲究“心法”的运用与体察,贯彻“用意不用力”理念。太极拳在“松静为本”原则下,坚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主张用意念引导动作,时时做到“用意不用力”,追求充实饱满一触即发的内劲,体验“无中生有”的自然空相,感受的“虚静、空灵”的意境,通过“见相破相”反复精进的修炼,最终达到“应物无方、阴阳不测、穷神知化”神话般的功夫。王宗岳在《十三势歌诀》里明确指出了太极拳用“意”的功效:“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可见,太极拳意念的正确运用,终将使习练者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让人益寿延年,学会敬畏生命、欣赏生命和弘扬生命。

3.1.4 与生命的五行学说的吻合。五行学说是生命产生、发展与变化的另一种生命学说,它在身体的健康保持、疾病诊断和康复治疗上有着积极的意义。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之气分化成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宇宙万物,它们的运动变化引起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五行学说把人体五脏根据内脏属性特征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来描述五脏的生理功能。生命的五行学说构建了天人一体的生命五脏系统,反映人体通过五脏的资生、制约和协调平衡,达到生命的健康和疾病自我修复的意义。

太极拳讲八门五步十三势。八门讲的是立体空间状态,表示三维空间的四方八面,拳谱上称为“四正四隅”。太极十三势中“四正”为棚、捋、挤、按,是太极拳最基本的手法,这四种手法无论身体的位置变化与否,都要求是正对前方,被称为“四正”。“四隅”为采、挒、肘、靠四种手法的运用,它们都是以身体的斜角为方向,被称为“四隅”。“五歩”:进、退、顾、盼、定,它们是指身体移动所处的方位和步法变换。十三势与中国传统哲学五行八卦结合,“四正”是棚、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隅”是採、挒、肘、靠即乾、坤、翼、艮。五歩: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太极拳的五行八卦理论,让太极拳在“守中”、“中定”的情况下产生“出圆成方、化方为圆、方圆相生”变化无穷的内劲,从而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达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功效。

4 太极拳对于生命的优化

4.1 太极拳延年益寿的养生功效

王宗岳《十三势歌诀》中写到:“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此言明确指出太极拳的养生意义。生命贵在动静相合,保持和谐统一。太极拳就是这样一种维持生命“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平衡拳。在太极拳运动中,它时刻讲究保持“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松胯、气沉丹田”的“立身中正”身形和“无欲则刚”静心沉气的气息状态,做到“节节贯穿”、“一动无有不动”、“内外相合”、“八面支撑”的形体与意识要求,反映身心整体协调的平衡能力。这种平衡能力在以“腰为主宰”、“形于手指”的四肢百骸运动中,不仅锻炼身体筋骨肉的意识,更是锻炼身体内部津血气神的意识。太极拳意识激发中枢神经系统的敏感度,活跃身体各个部位的神经控制能力,尤其加强内脏植物性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神经系统的相互平和制约的能力。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人的意识经常处于一种身心愉悦、气定神闲、天人合一的平和状态,这样从肉体到精神的放松,就能使人益寿延年。

太极拳是一种呼吸深长匀慢柔且一气呵成的静心慢练有氧运动。它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要求“汗流浃背不气喘”,重在调节气息。太极拳“尾闾中正神贯顶”的要求,非常有利于任督二脉经气的运行,更好地疏通经络气血运行,调节内气,培固元气,从而提高身体的自然免疫和康复能力。伴随持之以恒的太极拳正确习练,延年益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太极拳内功心法的修炼与太极拳桩功的配合,使身体更加容易获得神经的感知,更容易静心沉气,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身体出现的疾病和亚健康状态更加容易被感知,从而通过自我调养与医生的诊治,获得更快的康复。

4.2 太极拳防护生命的安全

太极拳是武术的一个分支,攻防格斗技击作用是所有武术内容的基本属性,但太极拳从不主动进攻,相反,太极拳攻防格斗的技击主要用在人身受到攻击被动时的防身技击。太极拳尊重对方,“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舍己从人,沾连粘随,后发制人,达到护身防卫的目的。《太极拳拳论》中说:“斯技旁门甚多,虽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可见,太极拳技击不是比力,而是比巧。太极拳充分利用杠杆原理,采用“引进落空”、“避实就虚”的战略与方法,达到“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借力发力和四两拔千斤”的技击效果。另外,通过太极拳的锻炼,可以使肢体灵活,反应迅速,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应变能力,可预防突发的意外事故,故能在关键时刻能起到救已于危难之中,更好保护生命。

4.3 太极拳提高生命体的人格修养

拳著云:“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练拳必先学会做人才能学艺。因为太极拳是意气运动,所以它的学习特别注重言传身教。若习练时不敬老师或对太极拳抱怀疑态度,则必与太极拳精粹之处失之交臂。在学拳练拳过程中,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明心见性”,儒家的“中庸之道”,艺术的审美观等渗透到拳论中的思想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练拳者的性情,促进其思想的进步,促使其人格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太极拳其修养之道,将个体生命立于天地之间,提携勇气,吸收修养之道,变化气质,光辉生命,点化人生,最后将至善至美的人生价值统会于生命之中。

4.4 太极拳启迪生命的智慧

4.4.1 开启文化的智慧。太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是儒家、道家、佛家、易家、医家、武家、兵家、墨家、法家等诸多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命脉。而要学好太极拳,必须明白太极文化的道统渊源。因此,学习、传承和体悟中华传统的文化精髓,使习练者得到“苟日新,日日新”的惊喜,体悟“生生不已”的人生和天地之道。

4.4.2 开启美的智慧。太极拳具备通往生命心灵自由的内在精神美,使得太极拳的内容、气韵表现和习练者的修养内涵都带给人们悦目、悦志、悦心的快乐享受,激励人们不懈追求生命质量,提高生活境界和意趣,不断体验心灵神往自然的历程,直至实现人的和谐与自由之美。与此同时,太极拳自身所携带的和谐、平衡、空灵等美学思想也让习练者得到最大的实惠和受益。

4.4.3 开启思维的智慧。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太极拳理,感知身体筋骨皮的放松和意气的流动,愈练愈精后便能融会贯通文化精髓,特别是触类旁通的智慧就容易被开启。借助太极拳“中正”、“支撑八面”与“舍己从人”等思想,解答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就能作更恰当的选择。经过对太极拳的持续揣摩,容易让人形成太极拳特有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想象思维,从而有助于思维的开拓、智慧的增益。

5 结束语

在生命生老病死的过程中,生命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心物一元学说、五行学说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生命的变化做出不同的阐释和解析。不管生命的解析如何,变化如何,太极拳自创始以来始终像个益友伴随在生命的身旁,给予生命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太极拳独有的运动形式和运动文化铸就了生命益寿延年的养生功效、防护生命的安全功能、提高生命个体的人格修养作用,并开启了人思维的智慧,所有这些生命智慧都将给生命带来丰富而有意义的收获。

因此,用太极拳文化所特有的智慧来优化人生,应当成为当代人的一个重要选择。通过太极拳之理的体悟,太极拳之相的锤炼,太极拳之用的实践,由内达外,从而开启真正的大悟性、大智能、大光明,并在潜移默化中,让身心性命得以获得真正自我感知、超越和优化。

[1] 余功保.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 上善若水[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 余功保.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 盈虚有象[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3] 余功保.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 随曲就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 祝大彤,薛秀英.自然太极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5] 王壮弘口述,杨云天等整理. 上善若水[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

[6]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7] 谢华.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

[8] 解守德.太极内功心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9] 林正范.大学心理学[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4.

[10] 刘力红.思考中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 蓝晟.国学与太极拳[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1.

[12] 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阴阳太极拳生命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42式太极拳
书法与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