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一种追求生命教化的文化

2014-02-02刘帅兵

浙江体育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太极拳身体人类

李 鸿,刘帅兵

(浙江财经大学 东方学院体育中心,浙江 嘉兴 314408)

0 前 言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它不仅具有实践活动的特征,又具有精神生产的特性。它的实践性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它的精神性可以内化为意识形态,它们共同推动着社会结构变革和价值观念更新。科学技术发挥着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为人类改变和征服了自身生存的自然环境。但是终究难逃过度地运用这种力量改造和征服自然环境所带给的生态破坏而遭受的惩罚。科学技术提高了人类生活水平,改善了人的生命质量。但丰腴的物质生活与贫瘠的精神世界背道而驰,精神空虚、人生意义迷失,致使漠视生命的珍贵,甚至践踏生命。科学技术满足了人类物质上的享受,解决了浅薄的人生问题,却不能解决是非善恶的问题,不能解决精神危机……。人类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再遭受科学技术带给的迫害;为了优化自身生命,从本能的生存意识中超越出来。于是寻找人文精神的涓涓细流,甚至诉求东方智慧的浓浓情怀,以此来慰藉生命存在的意义。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传统文化一样处处流淌着关乎人们生命的因子,它作为一种以东方古典行云流水的身体超越了行驱之身的简单意蕴。它是把自然实体的肉身,通过身体运动的精神体验,使人对动态的文化感觉有了一种“写实”的把握。并在“意在体悟”的过程中拓展人的思维意识,照亮并提升人的生命存在。而人的生命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阶段性递进,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复杂统一体。太极拳是否能通过身体活动的过程性而达到对习武者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相统一呢?如何实现人类的终极价值和优化人类的生存质量?种种疑问激励笔者进行探索。

1 健康:太极拳的身体生命

太极拳创立于明末清初,综合性的继承和发展了诸家武学技法;结合古代腹式深呼吸的吐纳术和俯仰屈伸以运动肢体的导引术;吸取古典唯物哲学阴阳五行和八卦学说;运用中医养生理论的经络学说等等。

1.1 生命整体观

中医学认为身体是由意、气、形三个层面构成。气是身体的生命支柱,能从大自然界获取自身所需的能量。它贯穿于形和神之间,通过聚形化神来运化小到个体生命,大到乃至整个宇宙的生成和发展以及演化。“‘气’是维持人体的能量和信息,是生命的基础;‘形’为人体生命之所载,它以脏腑为核心,赖以经络、骨骼、肌肉而维系。‘意’出自于‘气’而寓于‘形’[1]”。太极拳在习练中“意动形随、以意行气、以气运形”的畅通经络的锻炼方法,通过源动腰脊,缠绕圆转的螺旋劲运动,达于四梢。势势展现柔和缓慢、连绵不断、折叠婉转的身体技术动作,高度和谐的内外统一,完美地演绎出生命韵律的整体性。太极拳在习练中要求“节节贯穿”。节节贯穿主要体现在每一个运动部分顺畅链接、前后呼应,链条式滚动运行。在劲力的传导方面,则是“起于脚、主宰于腰、达于臂、形于手指”;在气的贯穿方面,体现在与有形的身体骨节运动相对应的无形气感,气感游走全身,一脉贯通,充盈于内脏和梢节。因此,太极拳注重整体全面的健身思想,不管从从训练形式、内容到方法、手段都是把人的精神、意识、呼吸等生命要素巧妙的融于身体运动之中,体现了整体全息式生命观。

1.2 形神兼备观

形神兼备,既讲究形准规整,又要求神情传意。太极拳对身体姿势的要求是历代太极拳大师根据实践经验认真归纳和总结的智慧结晶。先辈们根据习练太极拳的需要把“形”分为五个部分,即:头部(头、顶、项);上肢部(肩、肘、腕、手、拳、勾);躯干部(胸、背脊、腹、腰、臀);下肢部(裆、胯);关节。并对这些部位在太极拳定式和动势都做了相应的规格要求,如心静体松、不偏不倚、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坐腕舒掌、松腰敛臀、尾闾中正、屈膝松胯、虚实分明、上下相随等等。人们一般把“神”认为精神、意识、心法等心志活动。所以在心志支配下,“人的思想始终集中在动作上,排除了大脑其他思绪的干扰,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2]”。“神”是相对于外在“形”的内在表现,是神经系统活动的意识产物,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说的便是此意。在太极拳实践中只有用意才能练意,才能化僵为柔、化方为圆、化外为内。用意贵在自然,用意体现在要有技击意识、攻防变化意识,这样拳架有法、精神有度;用意还体现在功法练习上,拳论言“先在心,后在身”,就是运用意识,神意舒展,“以心行气,以气行身”使整个太极拳拳势处于自然、安静、轻松、灵活、内外合一的流动性状态。

此外,形神兼备在功法上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在技术法上体现“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与外达到高度协调统一。因此,形神兼备,“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关生命存在的重要命题,在传统武术训练中,形神兼备首先表现为对习武者的生命本体要求[3]”。

1.3 养练结合观

早在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功歌》中就言“祥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这已经为太极拳健身价值演化埋下伏笔。太极拳沿袭了“中国古代文化追求静极之物[4]”的根源,所以不管在技术实践上还是在养生理论上皆追求静和自然。这种静并非单纯追求静止不动,而是练拳首先入静,心静才能体松,体松才能追求自然而然。太极拳这种以主静贵柔的思维,体现在技术上是一种“势势均匀”的动,这种动有节奏上的静和感觉上的静。在意识上,思维和意念要守静,也就是要沉静,避免心浮气躁。太极拳以静为原则去演绎动,“动中求静,以静制动”。在武禹襄的《打手要言》中讲“身虽动,心贵静”一语道破天机。

中医要实现健康,就是通过调和的方法,使我们的生命状态达到和谐,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太极拳要实现健康,“以静养性、动中求静”的贵在养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和“视动犹静、视静犹动”的运动规律调整人体的阴阳结构。太极拳的养练结合是实现身体生命健康的大要,是以最小的能量消耗,高效率的利用获得无穷大的性命双修。反之,过度训练,对身体是一种摧残,一味的静,气血不能顺畅,活力不够。所以,太极拳“着眼于向内的‘养练结合’,而不是向外的演示和消耗,并产生某种‘视动犹静’和‘视静犹动’的视觉效果。这是一条着眼于生命养护和生命创造而不是让其无意义和无节制消耗的基本思路,具有明显的生态智慧[5]”。

1.4 择季择时观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观念的影响,在太极拳实践上人们十分注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变化的自然规律。首先,在穿着上,不仅要考虑服装的舒适程度,还要根据季节、气温情况来定,从而保暖避暑。其次,避风避热避寒。不可在盛夏高温、寒冬低温、湿热燥寒、狂风肆虐等处练习太极拳。最后,场地选择一般选择山间小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自然风景处。这些都是作为养生所必须注意的条件。其它方面,在《行功十忌》中,“忌早起科头、忌阴室纳凉、忌湿地久坐、忌冷著汗衣、忌热著晾衣、忌汗出扇风、忌灯烛照睡、忌子时房事、忌凉水著肌、忌热火灼肤[6]”。在时空方面,“行功时,寅时面南”,寅时就是现在的早上3-5时。在训练时机上,“四正时练功,先天阴阳与后天阴阳互补,天人合一,练功效果最佳。练功顺应天时,对人体阴阳平衡有一定作用[6]。”在训练密度上“传统的下苦功夫练法是一次连续练十遍,其中时间约为一小时至一小时二十分钟[7]”。因此,太极拳是非常注重时间特征的健康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和民族性格。

综上所述,人类对身体生命的认识以及优化手段与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互相牵扯。受到中国传统医学直接影响的太极拳形成了以生命整体观、形神兼备观、养练结合观、择季择时观等为理论的健身体系,它对生命本质,生命活动规律以及预防疾病的独特认识,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生态保健观。

2 娱乐:太极拳的精神生命

自然身体生命得到保障之后,人们开始向精神生命层面递进。具有浓郁农耕文明色彩的中国封建社会,以血缘家庭生活方式为主,使中国人生活相对封闭,社会流动缓慢,文化娱乐项目相对贫瘠。大量时间闲置无所适从,加上社会动荡,疾病横行,太极拳既可健身又可防身,所以在民间流传甚广。

2.1 竞技观赏

“娱乐活动从原本意义上说是人通过自己的身体活动所进行的一种自娱,是为了促进自我心情的表达或表演的自我释放或自我观照[9]”。太极拳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基因,“它讲究天人合一,通过‘神’的追求整合天的有无、阴阳和人的性情、志趣,由此达到参天地、赞化育、夺造化、合大道[5]”。“太极拳的‘圆美’、‘中和’、‘妙悟’、‘气韵’、‘心境’以及‘艺道’六个特性与中国艺术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9]”。因此,太极拳是凭借着身体的动态之美来演绎人们内心精神情感的文化艺术。

在农忙时耕田,闲来时竞技以求娱乐。这种竞技并不是非赢即输的结果性,而是在竞技上依他者为参考寻求自身技术的缺陷。太极拳技术以套路和推手为主,套路以“道法自然”为准则,通过“格斗”的意境,展现人体的内在秀美,是一种武技写意式艺术。整个套路编排都是经过精心琢磨,动静、起落、快慢、进退、刚柔、高低等等,从不均衡中求平衡,以“行云流水”为表现形式,彰显“形神气韵”的人体动态艺术。太极推手,摒弃野蛮搏杀的血腥格斗,双方在粘连黏随,不丢不顶的约束下,依靠运动部位的皮肤本体感觉来“听”对方的劲力,在“知己知彼、得机得势”的情况下,运用“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将对手推出或落空。太极推手实则是为了检验自己的拳架,将对手也只是推出或落空,并没致人伤亡,以他者之境获取自身缺陷,以免“谓毫厘之差,千里之谬”。

因此,太极推手满足了人们竞技娱乐的需求,与他者互动进行自我观照。太极套路则是通过自身的身体活动达到自娱内心情感为目的,这不仅释放自我的精神而且也供他者有身临其境之满足。

1.2 交流技艺

人类生活离不开族群,族群在民族学中是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聚合体。每个个体须和他者联系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和工作以及生活,唯有如此生命才有意义。因此交往是人类基本活动形式,使每个个体的人联结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太极拳作为技理相通的文化共同体,不仅为人类外在行为活动搭建交往的平台,而且为人类内在精神文化的构建起促进作用。

以太极拳为平台,把太极拳的爱好者聚集起来,相互认识、相互了解、交流思想、切磋武艺、增进友谊。通过举办太极拳交流大赛或学术论坛,为小到个人之间,大到国家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太极拳传承至今能从单一流派发展到多元流派与人类交往密不可分。在不同流派的技术和文化交流中,丰富了拳论拳理,促进了技术增值。随着太极拳在世界广泛地传播,国外太极拳爱好者通过习练太极拳,认识中国文化,成为跨国际的文化共同体。

太极拳为人类内在精神文化的构建起促进作用是因为,太极拳蕴含的文化精神,“不仅通过身体行云流水的姿态变化,演绎和体验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内心的自我反省,感悟和践行自强不息的道德追求[10]”。

综上所述,娱乐作为太极拳的精神生命是在保障身体生命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的张力。太极拳激发了人们的生命活力,它“作为人的一种直观感性活动,其丰富的、赋予变化的内涵给人提供了一种体验生命的方式,不断变化的运动体验使生命主体和对象融合为一体[11]”。而观看太极拳运动的人们从演练者精神上的美、造型上的美、节奏上的美、对称上的美、平衡上的美、自然上的美、意境上的美中受到感染,激发他们对美的向往,促使他们去参加适合于自己风格的太极拳运动,从而进一步优化人类生命。

3 智慧:太极拳的社会生命

中国文化注重修养,“中国文化的修养是什么?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不是读了多少篇古文之类的东西,是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触及深处的那种[12]”。

3.1 阴阳五行的哲理观

阴阳思想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这种朴素的辩证法,人类利用《太极图》使其化抽象为具体进行世俗化。《太极图》中有一条S形曲线,并把一个圆形分为“黑白双鱼”,并且“白鱼”中有“黑眼”,“黑鱼”中有“白眼”。这很形象的阐释了两种因素的运动变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也正是阴阳向对方转化的内在根据。五行思想则强调金木水火土五种运动物质相生相克,这显然是朴素的唯物思想。

太极拳源于太极之理,并使其理贯穿于拳势之中,即掤、捊、挤、按为阳,採、挒、肘、靠为阴,进、退、顾、盼、定为五行。太极拳在阴阳彼此对立和消长的运行规律牵动下,衍生出在其运动形式中有左与右、上与下、开与合、降与升、顺与逆、起与落、屈与伸等等;在技击法中有动与静、刚与柔、虚与实、俯与仰、引与击、入与出、蓄与发等等;在养生观中有呼与吸、血与气、内与外、心与身、性与命、养与练等等。这些即对立又统一的因素都是在中和恒动论的条件下,诉诸于人的意识并按照自然身体活动规律来进行运化。太极拳在练法上要求外五行带动内五行,后由内五行之气而达于外。外五行指迎、合为土;上、出为火、下、入为水;开、进、抵为金、领、落、退为木。内五行指心为火,肝为木,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因此,这些充分反映出了太极拳的形成是以古代朴素辩证思想为理论根基。

人们借助形象的《太极图》以及实体的肢体运动,来解读和延伸阴阳思想。大千世界,物极必反,强弱盛衰并非一成不变。所以,阴阳思想所蕴含的人类智慧是人类应具有居安思危的意识,绝处可以逢生。强盛者谦虚谨慎,坚持韬光养晦;弱衰者奋发崛起,自强不息。五行思想则给予人类的智慧是“世界上绝没有任何事物或力量能够驾驭于其他一切事物与力量之上而独霸天下;谁想独霸天下必然狼狈不堪。而且,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生或克,做过了头都会引发生或反克[13]”。

3.2 以体修魂的思想观

纵观太极拳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历程,无论是其属性还是功用都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观。它以特定的拳理、独特的演练手段锤炼了人在意识上守元抱一、舍己从人,在体魄上温尔文雅、柔弱带着刚毅。并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传统教育方式来诉诸于外在的身体运动重溯了人的思想,以套路的“内修”来服务于推手的“外治”,进而反观自省。所以长期习练太极拳可以将道德内化为人的自觉意识,尔后外化于行为规范。程式化的套路艺术演练,程序化的推手竞技较力,通过行云流水和随曲就伸的身体演绎,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普及。也就是说“太极拳用身体体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用身体实践‘太极’的道家思想、‘缘自性空’的佛家思想和‘中正’的儒家思想,追寻‘无为’、‘无我’和‘仁爱’的人生智慧[14]”。太极拳以外在身体运动去修炼内在的精神意志,学习了太极的阴阳辩证,领悟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太极拳的舍己从人、和合的思想更是体现旨在不战的真诚、礼让、谦逊等中华民族性格最为珍贵的文化思想精髓。

3.3 以和为贵的生存观

“和谐”理念是中华各族群、各民族在长期融合中形成的民族性格。“和”是万物产生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宇宙万物运化规律的理论阐释,同时也是中国人接物、应世、待人、树己的行为规则,反映着中国人的生存观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它影响着太极拳发展及演变的基本流向,它“通过进行天人和身心的平衡调节,强调性命双修,心身并育、内外结合、动静相生、阴阳消长,谋求人同外界在和谐中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以获得人体功能的整体优化[4]”。太极拳受到内向型思维方式的影响,从天人合一的整体模式、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为出发点,来着重探索人类主体的精神世界,形成了一种自我反观的思想。所以,它发展至今已是一门关乎“人与自然、人与民族、人与人、人与自身”的精神文化,或直接或间接地映射着中国传统文化和谐价值观念。

这种人类以和为贵的大智慧,通过“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的外在身体阐释了人与自然的“道法自然”;通过“外示安逸,内宜鼓荡”的刚柔并济阐释了人与民族的“刚健有为”;通过“随曲就伸、舍己从人”的两两推手阐释了人与人的“共生共融”;通过“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形神合一阐释了人与自身的“性命双修”。太极拳的“道法自然”恰是人类追求人的天真、质朴的自然属性;“刚健有为”实则是人类抵抗思想腐蚀和物质追求的精神属性;“共生共融”正是人类寻回人的友谊和善良的本质属性;“性命双修”刚好是人类急需的修身和养性的健康属性。这就是东方文化的智慧,至始至终造福着社会、兼济着天下、以实现整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生命生存观。

3.4 不欠不贪的处事观

练太极拳讲究“不偏不倚”,“不欠不贪”。在具体操作上要求“虚灵顶劲”、“含胸拔背”、“尾闾中正”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达到“立身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的技击思想。不管是太极拳的定式,还是太极拳的动势、式势均要端正。不欠是指动作不到位,或缺失;不贪则是不超过。太极拳定式多要求静态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等外在三合。其动势也要求动态三合,在运动中追求外在三合,倘若违背这一原则,就是欠和贪。另外立身不正,则气不顺畅、劲力不顺达、圆转不轻灵。所以,身形正带动内气正,内气正促进意念正。身形、内气、意念则是链带关系,身形正了,就把精神提起来了,也就是所谓的“尾闾中正神贯顶”。太极推手,则是两人交手比试,点到为止,做到打拳人不知,出手不伤人,以切磋教艺、相互提高怡悦身心。众所周知,人体重心在一定运动范围内才能保持自身的平衡性,才不至于失势。在推手中就是尽量破坏对方重心,使其失重。不欠不贪便是检验自己不失势的外在客观标准,这也是太极拳至始至终的习练原则。这种不欠不贪运用在自然学科的养生体现中展现为,“慢练为养,快练为伤;柔练为养,刚练为伤;舒练为养,缩练为伤;圆练为养,方练为伤;中正为养,歪斜为伤;心静为养,心乱为伤;和练为养,怒练为伤;练意为养,练力为伤[15]”。

综上所述,这四种阴阳五行的哲理观、以体修魂的思想观、以和为贵的生存观、不欠不贪的处事观是继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更为终极的意识层面。它在最终“以技载道”完美地留给人类对事物的基本看法、对自然和社会的基本认识、处理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的基本态度、重溯自身并实现价值的基本方法。

4 小 结

太极拳通过意识和肢体相结合实现了体验生命的状态。因为在这个肢体运转、意识活动的过程中,感觉到了丰富的、层次的、递变的文化因素。这是先贤们用智慧解析与编制了一个外化成肢体程序动作,内在通过“静中生慧”顿悟生命密码,两者相合优化生命的本体。太极拳作为生命的活态教化,不仅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智慧,而且是能直接体验动态的生命现象,更能接近生命规律。健康、娱乐和智慧这三者在太极拳追求过程中依次递进教化,从而实现了人类的终极价值追求。

[1] 徐伟军,李英奎.太极拳理论与方法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9):1-4.

[2] 顾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2.

[3] 周伟良.传统武术训练中形神兼备和内外相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252-255.

[4] 邱丕相.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5,104.

[5] 阮纪正.传统太极拳的三项基本原则[J].中州学刊,2007(4):167-169.

[6] 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M].大展出版社,2005:279,229.

[7] 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58.

[8] 薛有才.体育文化学[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3:37.

[9] 王岗,吴志强,吴松.太极拳:中国艺术元素体现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3):11-15.

[10] 冉学东,刘帅兵.从国家软实力视角看中国武术的价值使命[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3):251-253.

[11] 但艳芳.体育教育:生命教育的本源回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78-81.

[12] 余功保.太极密码[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8.

[13] 新华文摘杂志社.新华文摘精华本(文化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374.

[14] 马旭君.太极拳的智慧观[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2):120-124.

[15] 龚建新.太极正道:《中华武术》精粹丛书之《名家信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11.

猜你喜欢

太极拳身体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人类第一杀手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