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运话语与国家形象建构
——从北京到伦敦

2014-02-01朱晓楠

长沙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福柯伦敦话语

朱晓楠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从传统语言学来看,“话语”(discourse) 是或书面或口头的语言文字,而话语分析则是针对话语在何种背景下、说了什么、如何说及其产生的效果进行的一系列分析研究。话语源于社会生活,是人与人在劳动生产过程中通过交际交流形成的产出,因此具有社会性。而法国思想家福柯则扩大了“话语”的研究范围。话语是人与人在特定环境下进行沟通的言语行为,包含了说者、听者、语境、沟通渠道等要素。话语不仅仅是语言,它超越了文字的范畴,是一种更加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符号,话语的所指高于话语的本身意义,有着丰富的外延。

国家形象有着广泛的外延,国家呈现出的形象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其中,文化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传承,又有新时期的文化创新,反映当代文化建设和人民的精神生活。它不仅渗透于国家形象的各个方面,也是一个国家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

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奥运会东道主国家在短期内宣传本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有效手段,蕴含着内容深刻的话语,本文将以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2伦敦奥运会为例,对两种不同的奥运话语进行对比分析,并挖掘二者对于国家形象建构产生的重要作用。

一 话语的构建

何为话语?在人们普遍认识中, 话语是文字化的语言。福柯提出了对于话语的定义和认识,话语不仅仅是文献(话语作为历史的遗迹成为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文献被称为档案),同时还是构成话语对象的实践。话语是用包括言语或者语言(文字、视听、图表)的可能的言说方式组成的网络, 抑或是维系社会常规的存在与占有和权力分配方式的网络。所有语言、话语、文本等并非自有其意义, 也不是被简单给予的, 而是在现代制度场景中, 通过大量的制度性实践被社会地建构的[1]。话语始终与社会制度和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话语就是作为社会实践的语言。即话语包含语言和实践两个要素。如此界定话语,实质上否定了话语是自足交流工具的话语工具观, 暗示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反映话语最基本的特质话语与社会实践具有复杂关系[2]。福柯式话语论的内核是一种建构主义,人们关于实在世界的种种认识和看法,相当程度上是经由语言交往活动而建构起来的[3]。由此看来,话语即实践,实践即构建。福柯指出话语“不仅仅反映并呈现社会的事物和关系,其本身也构建并构成它们”;“话语建构主题,界定并生产知识对象(object of knowledge),规定主题的谈说方式和个人行为的方式。”[4]回顾现代奥运史,不难发现,对于举办奥运盛事,各国家、地区在现代奥运文化中的话语权分配并不均衡,奥运会不仅仅成为体育盛会,也成了各国树立国家形象、体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5]。奥运话语中各国家各元素联系起来的集合在奥运会的举办中就被赋予了“话语实践”,也是本文论证的主旨。

二 奥运话语建构与国家形象建构

2008年8月8日晚8时8分8秒,第二十九届北京夏季奥运会以其震撼人心、气势恢宏的开幕式举世瞩目。四年后的第三十届伦敦夏季奥运会于2012年7月27日盛大开幕。两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仅代表了体育盛事的最高水平,其背后更隐藏着发人深思的内涵。如福柯所言, 话语同社会制度和社会实践密不可分。话语就是作为社会实践的语言,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实践都可以被当成是一种话语,而奥运会作为数千年前就已经存在的人类运动的实践,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话语,在此我们不妨将奥运盛会定义为奥运话语。奥运话语涵盖了奥运会的各个组成元素,下文将着眼于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2伦敦奥运会的各自特色,对比分析二者在奥运话语建构方面的异同,并挖掘二者如何通过建构奥运话语达到建构国家形象的目的。

(一)北京奥运会奥运话语建构

北京申奥标志是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的变体,变体采用了“中国结”的图案,展示了一个人正在一招一式打太极拳。太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被赋予了一种话语,以申奥标志的方式向世界言说太极文化,同时也深刻表达了太极拳作为一种普及的修身养性运动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里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博大精深。还寓意着中国的软实力正逐步攀升,中国的声音正在由远及近地响彻世界各个角落。

图1 北京与伦敦申奥会徽及奥运会徽

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一枚结合了中国传统技艺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颇具特色的印章。简洁的笔画,柔韧有力的线条,图画与篆刻的完美集合不仅勾勒出了一名急速奔向终点的体育健儿,也构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舞动的“京”字。中国印“书中有画,画中有书”,一方面体现了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另一方面也寓意了主办城市——北京。“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不是普通的印记,它在北京奥运中,成为国家和民族的代言,行使自己的“话语”功用,既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奥运盛事的期盼,和欢迎各方来宾的热情,又在小小印章之上,凝练着东方神韵和奥运主题。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的创作来自传统的祥云图案,“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话语内涵丰富。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祥云的概念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国符号的代表性元素之一。其次,火炬的设计创意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纸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再次,漆红色的火炬明显区别于往届奥运会火炬设计,银色和红色相映成趣,表现了汉代皇家的大气华美,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红色的崇尚。火炬的设计具有典雅脱俗的古朴气质,立体浮雕式工艺的祥云围绕着卷轴似乎将古老的东方故事娓娓道来。 奥林匹克火炬是奥林匹克圣火的载体。每届奥运会前数月,火炬手将手擎奥运会火炬将奥林匹斯山的火种传遍世界各地,圣火的传递也是火炬的传递,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的传递,更是奥运话语的传递和国家形象的建构。当火炬传遍世界各个角落,其作为奥运圣火载体的功能已经在无形中被弱化,反之中国国家形象话语得到极大的加强和放大,向世界人民展示着中国的古老灿烂的文明和悠久的文化积淀。

北京奥运会的奖牌——金镶玉, 其正面是国际奥委会的规定图案——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上的胜利女神,背面则镶嵌着来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的新疆和田玉,背面正中的圆形金属上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奖牌的挂钩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这是奥运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奖牌,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既体现了对高水平竞技运动的鼓励,也诠释了中华民族君子“温润如玉”和以“玉”比“德”的价值观,强调了重在参与、诚信竞争及反兴奋剂的奥林匹克运动道德观。金和玉的成功结合,促进了奥运会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是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又一次成功的“中西合璧”。

2008年张艺谋执导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给了全世界人民一场精彩纷繁的视觉盛宴。开幕式的方方面面都是中国特有文化符号的表征。其实2008年8月8日晚8时8分开幕本身就暗含了深刻的中国特性。数字“8”在中国文化中意味着大吉大利,这一时间话语即体现了对开幕式及整个奥运会顺利成功举办的殷切期望。晚会开篇以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唱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拉开序幕。上万名演员动作整齐划一也在一个侧面表现了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为贵”的儒家仁爱的民族品格。各种文化元素交织碰撞,由古老到现代,其宏大的场面、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了中国的作为大国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形象。古音、画卷、文字、戏曲、丝路、礼乐向世人娓娓讲述古老而灿烂的中国文化。声音、色彩、形态、图像构成了北京奥运话语的多模态范式,这一话语的构建极大促进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世界对神秘东方的偏见和态度。大国崛起的国家形象通过奥运话语得到了完美阐释。

(二)伦敦奥运会奥运话语构建

伦敦的申奥会徽采用代表奥运的五色彩条穿过“LONDON 2012”的字样。伦敦奥运会徽图案仅仅将简单的数字“2012”加以变形,结合以奥林匹克五环及英文单词London,即形成了寓意直观、线条大胆的奥运标志。毫无疑问,London代表着举办城市,又同时隐含了动作执行者。会徽中的大胆的线条与亮丽的撞色搭配,表现了张扬、活力、青春的英国人尽情释放着激情与热情,表达了“鼓励全世界的年轻人参加体育运动,体现奥运价值”的奥运宗旨。“2012”四个数字并非中规中矩,其中有着不拘一格的创新,不规则的图形组合配以明亮的色块带来活力、动感、阳刚、潜能无限的可能性,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精髓相契合。同时会徽也代表了一种多模态的话语,由数字、颜色、图形等基本元素构成了话语的多维性。同时也是一种对英国国家形象的构建:这种多模态的会徽话语表达了英国政府带给全世界一场体育视觉盛宴的期盼。正如伦敦奥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介绍,该会徽象征着“活力、现代与灵活”,展示了一个全新而多彩的世界,尤其是年轻人将不再处于止步不前的状态,而是用新技术和新媒体武装自己,投入工作。国际奥委会罗格主席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会徽的设计富有创造力,2012的几何图形伴随着伦敦奥运会的时代主旋律,激励全球年轻人参加体育运动,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与伦敦奥运会口号“激励一代人”相呼应。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将以“奇妙岛屿”作为主题,展示英伦三岛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风情,莎士比亚、田园风光、工业革命、披头士、《猜火车》、007、“憨豆先生”……一个个令英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一一登场,007与女王的空降更是将晚会推向巅峰。盛大的歌舞摇滚狂欢看似凌乱,却也自由奔放,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千人合做、整齐划一形成鲜明对比。不难发现,伦敦的奥运话语在于自由、奔放、活力与现代,这不仅体现在多样的表现形式,亦体现在演员的自由发挥,建构了英伦三岛独特的民族特性。

对比北京和伦敦二者的奥运话语,两者有着不同的含义。北京奥运会意在体现的是中国悠久的文化,是中国的本土文化与奥运的结合,而伦敦奥运会则体现了潮流性、时代性和世界性。

三 总结

国家“软实力”的表现手段之一即国家形象,它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因此,通过举办大型国际盛会有意识地建构本国形象,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进行权力和利益博弈的新尝试[6]。其中,申办奥运会已成为建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有力工具。目前世界格局处于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发展阶段,各国为努力提升国家形象,争相申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功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体育、文化、政治、经济为一身的多维盛世,也成为了证明和发展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甚至硬实力的重要标签。刚刚闭幕的2012第三十届伦敦夏季奥运会以及在此之前的2008北京奥运会极大反映了奥运会的这一功能。限于篇幅和研究主题,在此我们仅仅讨论奥运话语对于国家形象在文化层面的建构。

不难发现,在2008北京奥运会中,导演张艺谋运用大量笔墨描绘了中国的过去,把古老拉往现代,迎合了西方文化期待之中的古老、神秘、充满东方情调的古代中国印象。京剧、太极、缶乐、编钟、青花瓷、孔夫子、兵马俑等复杂的话语符号组成了东方文化系统,而这些零散的文化符号的有机结合便组成了北京奥运话语的一部分,其铿锵掷地的话语声音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为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更重要的是,功夫、京剧、瓷器、风水、烹饪、孔子、兵马俑的表象背后隐藏了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之林优秀民族的深层意义。传统文化元素的建构整合了符号背后的思想、制度、道德、价值观。正如,功夫传达了内外合一、修身养性;京剧艺术以叙事的方式将脍炙人口的故事口口相传,传达的不仅是狭隘的唱念做打的形式,更有深入人心的善恶论、价值观;儒学作为主宰封建文化千年的思想体系,不局限于狭隘的之乎者也,而在于传播信仰和智慧的手段等等。

同样地,伦敦奥运会融合了包括莎士比亚、女王、工业革命、憨豆、苏格兰风笛、哈利波特、流行音乐等在内的文化符号集合,无一不具备鲜明的英伦特色,深入人心。尽管昔日老牌海上霸主、殖民大国已不复存在,伦敦依然以高姿态展现了自身文化中的最能代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元素,伦敦奥运话语的建构看似松散无形,却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自由的、开放的、历史悠久却不失活泼的世界强国形象。莎士比亚代表了世界文学和智慧的制高点,工业革命引领全球化发展和人类文明进入新纪元,女王象征着君主立宪的英联邦的最高权利,而她与邦德的“纵身一跃”,又表达了王权亲民的一面、大英帝国的自由、宽松的政治环境以及英国人民的娱乐调侃气质。伦敦奥运作为一种实践中的话语极力阐释了大不列颠的国家形象,昔日的日不落帝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塑造更加自由、开放和富有活力的现代帝国文明。

[1]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庄琴芳.福柯后现代话语观与中国话语建构[J].外语学刊,2007,(5).

[3] 周宪.福柯话语理论批判[J].文艺理论研究,2013,(1).

[4] 辛斌.福柯的权力论与批评性语篇分析[J].外语学刊,2006,(2).

[5] 詹锦平.软实力与中国在奥运文化中话语权的相关性分析——兼论中国武术进入奥运的路径之选[J].山东体育科技,2013,(6).

[6] 冯惠玲,胡百精.北京奥运会与文化中国国家形象构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4).

猜你喜欢

福柯伦敦话语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主体的黄昏:福柯视觉理论中的镜子与画
淘气大侦探暴走伦敦
去往伦敦
伦敦畅游记(一)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福柯美学视阈的贾樟柯电影研究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