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的番茄病害变迁

2014-02-01

中国蔬菜 2014年11期
关键词:灰霉病线虫病露地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097)

北京的番茄病害变迁

李明远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097)

北京地区近30 a(年)来,随着番茄栽培面积的增加和种植模式的改变,番茄病害的种类和发生情况也有了一些变化,如病毒病,由最早的TMV、CMV,发展到近几年的TYLCV,而且随着抗TYLCV品种的推广,一种新的疑似病毒病“黄化病”开始在生产中显现,目前尚无措施应对。

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北京设施蔬菜刚刚起步。笔者根据北京市科委资助的科研项目对北京市番茄病害进行了调查,历时5 a(年)(1981~1985年)。参与调查的人员最多达到7人,调查后撰写了《北京蔬菜病情志》。据《北京蔬菜病情志》记载,北京那时有番茄2 866.7 hm2(4.3万亩),其中露地2 400.0 hm2(3.6万亩),保护地453.3 hm2(0.68万亩);分布以近郊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为主,远郊菜地面积相对较少。

据《北京蔬菜病情志》记载,那时北京番茄病害28种。它们是:番茄早疫病 〔Alternaria solani (Ell. et Mart.)Jones et Grout.〕、番茄果腐病〔Alternaria alternata(Fries)Keissler〕、番茄灰霉病〔Botrytis state of Sclerotinia fuckeliana(de Bary)Fuckel(异名:Botrytis cinerea Pers.)〕、番茄叶霉病〔Fulvia fulva(Cooke)Ciferri〕、番茄炭疽病〔Colletotrichum coccodes(Wallr.)Hughes及C. phomoides(Sacc.)Chest.〕、番茄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Schl. f. sp. lycopersici(Sacc.)Snyder et Hansen〕、番茄干腐病 〔Fusarium solani(Mart)App. et Wo〕、番茄褐腐病(Phoma destructiva Plowr.)、番茄圆纹病(Phyllosticta lycopersici Peck)、番茄绵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番茄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番茄绵腐病〔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Fitzp.〕、番茄猝倒病〔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Fitzp.〕、番茄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番茄斑枯病(Septoria lycopersics Speg.)、番茄灰叶斑病(Stemphylium solani G. F. Weber)、番茄红粉病〔Trichothecium roseum(Pers.)Link.〕、番茄溃疡病〔Clavibacter mchiganense subsp. mchiganense(Smith)Jensen〕、番茄TMV病毒病〔Tobacco mosaic virus(简称TMV)〕、番茄CMV病毒病〔Cucumber mosaic virus(简称CMV)〕、番茄PVX病毒病〔Potato virus X(简称PVX)〕、番茄PVY病毒病〔Potato virus Y(简称PVY)〕、番茄茎线虫病(Ditylenchus myceliophzgus Goodey)、番茄真滑刃线虫病(Aphelenchus avenae Bastian)、番茄螺旋线虫病(Helicotylenchus californicus Sher)、番茄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incognita Chitwood)、番茄乌心果病(筋腐病)、番茄脐腐病。

30 a(年)后,北京的蔬菜种植面积和种植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整体上看在近郊已没有多少蔬菜种植。远郊种植蔬菜面积较大的有大兴、通州、顺义、平谷、房山、昌平、延庆等区县。随着蔬菜总面积的增加,番茄的种植面积也有较大的发展。从种植方式上看,露地番茄面积大幅度减少,有的区县甚至没有露地番茄,而设施番茄成为供应市场的主力。相应的番茄病害发生的种类和情况也有了一些变化。

但是这段时间,笔者没有对番茄病害开展过系统调查。只是关注了番茄病害的发生,留下了一些不完整记忆,经过了解,笔者认为近30 a(年)番茄病害的种类增加得不是太多,大约可以分为三类。

① 病原已基本搞清的病害。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简称TYLCV)〕、白粉病(Oidium sp.)、灰叶斑〔Stemphlium lycopersici(Enjoji)Yamam.〕、根肿病〔Spongospora subterranea(Wallr.)Lagerh.〕、灰斑病(Ascochyta lycopersici Brun.)、酸腐病(Oospora sp.)、番茄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capsici Leoian)、番茄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Schl.)f. sp. lycopersici(Sacc.)Snyder et Hansen〕。

② 笔者认为存有疑问的病害。番茄斑萎病〔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简称TSWV)〕、番茄黄化病(病原不详)、番茄钉头斑病〔Alternaria tomato(Cooke)Weber〕、细菌性髓部坏死病(Pseudomonas corrugata Roberts et Scarlett)。

③ 以前可能就有,而在《北京蔬菜病情志》上未列入的番茄病害。绵腐病(Pythium spp.)、疮痂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 Dye)、软腐病〔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Jones)Holl〕、芽枯病(生理病害)、空洞果(生理病害)、日灼病(生理病害)、顶叶抽缩(生理病害)。

1 番茄病毒病害

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的设施面积有限,冬春蔬菜供应以大白菜为主。到了6月番茄上市,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那时新鲜水果还不是很多,番茄也填补了果品市场的不足。但那时缺少抗病品种,一场严重的病毒病,使得北京市政府也对番茄重视了起来,向我们提出“打一场番茄翻身仗”的口号。通过攻关研究搞清了病原(包括TMV、CMV病毒及其株系),培育出抗病品种,推广了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使番茄的产量大幅增加。但是,春播露地番茄病毒病发生并无好转,使露地番茄种植面积明显下降。

2009年北京的番茄又发生了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该病毒2006年即已在浙江、江苏、云南发生,逐渐波及到北京。一经发现来势凶猛,此后的两年该病迅速在北京传开,使番茄产量一度下降。在国家和北京市政府的资助下,通过攻关,采用严格控制传毒介体、利用抗病品种以及调整种植方式等措施,使该病害得到了缓解。其中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新品种的推广起重要作用。但是,抗TYLCV新品种的推广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对一些原有的病毒抗性不好。笔者将某抗TYLCV品种在5月初播种到露地,发现TMV、CMV的发生仍十分严重。同时,随着某些抗TYLCV品种的试种,在番茄的结果期会出现一种“黄化病”。有人认为是一种新的病毒病,目前尚无措施应对。另外有的抗TYLCV品种对番茄灰叶斑病比较敏感,可致此病严重发生。

番茄斑萎病毒病自20世纪80年代就被怀疑传入北京,一直到目前都可见到偶有发生。但是由于发生得较为零散,各院校研究得也不多,还未见到有关该病在北京的发生与防治的确切报道。

2 番茄的真菌病害

番茄病害中,以真菌病害种类最多。

2.1 番茄核盘菌类病害 番茄的这类病害主要有灰霉病和菌核病。番茄灰霉病应当是目前在北京发生面积最广,危害性最大的病害之一。该病自20世纪70年代末在北京即有发生。我们是1980年春天在四季青及太阳宫公社(即现在的镇)的保护地番茄上发现。80年代初是该病发展迅速的时期。到1984年该病已分布到近郊1/4的菜社,甚至在个别远郊(如房山)也有分布。只是在病区各地块发生的差异较大,一般被害果实为20%,严重地块可达80%。

由于番茄灰霉病对番茄的产量影响较大,农技部门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虽然也提出了包括清除病残体、提温降湿等一些农业防治措施。但是,发生后防治效果明显、起作用较大的仍是药剂防治。后来还提出了“局部二次联防”的措施(即在每序花开放及果实坐住时,分别用腐霉利喷洒1次花序和果实),对病害的控制起到了较好的防治作用。但是随着栽培条件的改变,病菌抗药性的产生,防治效果时好时坏。

近年来,随着单茬生长期的加长,番茄留果的穗数增加,番茄灰霉病菌对茎部的为害有加重的趋势;由于病菌抗药性的增加,使用的药剂从腐霉利开始,由乙霉威、嘧霉胺、咯菌腈一直更新到目前的碇氧菌酯。导致番茄灰霉病防治的成本加大,难度不断攀升。

在番茄灰霉病发展的同时菌核病也在发展。但是该病较灰霉病要轻,产生抗药性较慢,防治起来较灰霉病容易。

2.2 番茄疫病类病害 番茄疫病类病害在北京较多,最为严重的是番茄晚疫病。该病自20世纪50年代即有发生。1975年后随着北京保护地番茄面积的增长,病害的危害性有明显攀升。据记载北京1976、1977年及1979年曾有大面积发生,全市年发生面积曾达到1 333.33 hm2(2万亩),产量损失达到三成以上。特别是北京的一些远郊区县由于气候比较冷凉,盛果期正值雨季,造成的损失一般比近郊要严重。

有人分析那几年番茄晚疫病的加重和北京设施发展有关。过去随着露地马铃薯及番茄的收获,病原菌传染源会被切断。但是,设施番茄的发展,使其可以在设施内越冬。春节过后至4月,往往会出现一个番茄晚疫病发生的新高峰。

近些年来全市范围内的番茄晚疫病大流行已不多见。但是在局部地区还时有发生,在苗期和结果期造成惨重的损失。由于它的流行性极强,一旦出现,用栽培措施防治往往已来不及。生产上比较有效的措施,仍然依靠药剂防治,特别是一些高效低毒的农药不断问世。如:霜脲锰锌、恶唑菌酮(抑快净)、氟菌·霜霉威(银法利)等,只要用药及时,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绵疫病:也曾是北京番茄重要病害。20世纪80~90年代在露地番茄上发生较重。主要为害果实,每逢高温多雨的季节便有发生,严重时果实落得满地都是。特别是在延庆等远郊区县,结果期和雨季相遇,发生得更为严重。随着露地番茄减少,上述为害情况已很难见到。但是该病成了番茄的重要根部病害。目前的番茄疫霉根腐病就是由该菌引起,高温多雨的季节在管理不善的设施内常有发生。

绵腐病:北京高温多雨的季节在果实上偶有发生。但它和绵疫病都是番茄上重要的苗期病害。常见的猝倒病即由它们引起。该病随着工厂化育苗技术的兴起,已得到较好的控制。

3 番茄真菌性叶斑类病害

属于这类的番茄病害较多。包括早疫病、斑枯病、叶霉病、白粉病、灰叶斑病等。

发生历史较长的是番茄早疫病,该病在北京以露地番茄为主的时期发生较重。特别是远郊菜区(如延庆)的露地番茄,每年6月开始发生,7月上旬病株率可达100%。远郊菜区的番茄采收期一般在7、8月的多雨季节,适合该病发生,对果实的生长影响极大,严重时损失可达一到两成。随着北京露地番茄的减少,因番茄早疫病发生成灾的情况也渐少。但是,该病目前仍是保护地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只是受害程度有所下降。

对番茄早疫病的防治目前多以化学防治为主。而且,只要用药得当,一些保护剂也会有较好的效果。使用保护剂,病菌一般不易产生抗药性。不像防治灰霉病要不断地更新药剂种类。

在北京远郊发生较重的叶斑病还有番茄斑枯病,主要发生在露地。该病发生严重时也会引起下部叶片干枯,有时被误认为是早疫病。随着露地番茄面积的缩减,该病已较少发生。

番茄叶霉病:据说在20世纪50年代北京即有发生,也是一个随着北京设施发展而日趋严重的病害。笔者是1980年在海淀四季青公社(目前属于四季青镇)的设施内初见,但发展迅速,很快成为番茄的主要病害。尽管该病一般不为害果实,但会引起大量的叶片变黄,造成减产。进入90年代,随着对叶霉病免疫的品种不断被育成,番茄受叶霉病为害的程度大幅度下降。目前仅在一些新引进品种上发生。因此,药剂防治仍是防治叶霉病的重要措施。一些常用的杀菌剂,如百菌清、氟硅唑、苯醚甲环唑等对此病都有防效。

笔者在80年代初调查北京蔬菜病害时,尚未发现番茄白粉病,是引起注意较晚的一类病害。已知的番茄白粉病主要有两个种:二胞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 DC.)及鞑靼内丝白粉菌〔Leveillula taurica(Lev)Arn〕。由于我们没有找到它们的有性世代,仅能写出无性世代(Oidium sp.)。目前番茄白粉病的发生没有瓜类白粉病严重,仅少数地区在番茄叶片上发病,个别棚室发生严重。

番茄灰叶斑病:是笔者1980年 4月首次在北京卢沟桥发现。根据文献当时鉴定为由茄匐柄孢(Stemphylium solani G. F. Weber)引起。并著文发表在《北京植病》第1期上。该病多在5月中旬设施内发生,露地一般7月中旬发生。为害时仅在叶片上形成零星小斑,个别情况病株率可达46%,为害不严重。

近些年来生产上发现番茄灰叶斑病在抗TYLCV品种明智上发生较重。但是,笔者在明智上见到的番茄灰叶斑与以前见到的有些不同:一是为害的叶斑较大,有轮纹;二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的顶端细胞不是尖的,和大葱黑斑病的孢子形态较接近。有可能是已报道的番茄匐柄孢〔Stemphlium lycopersici (Enjoji) Yamam.〕为害所致。

4 番茄真菌性土传病害

这类病害中主要包括番茄枯萎病和番茄疫霉根腐病。番茄枯萎病在北京发生的不重,属于偶发性病害。

5 番茄的果实病害

为害番茄果实的病害很多,前文提及的灰霉病、菌核病、晚疫病、早疫病、绵疫病、绵腐病都可以为害番茄果实。此外,还有两种仅在果实上发现的病害。包括番茄炭疽病和一种由交链孢属真菌引起的果实病害,拟为番茄钉头斑病。在正常的管理下,这两种果实病害在北京发生的不多。前者有时在露地番茄上可见,后者在成熟过度的番茄上可见,一般都不需要防治。

6 番茄的细菌性病害

番茄的细菌性病害种类较多。最重要的是番茄溃疡病。该病在北京是1980年6月14日首见于朝阳区十八里店。1981年7月,在同一地区又发现此病,发病面积扩大为0.2 hm2(3亩)。1986年确认了病原后又在延庆县大栢老镇有较大面积发生,此后丰台、海淀、大兴、平谷等地陆续有发现。

番茄溃疡病:为种传病害,据说是通过补偿贸易随种子传入北京。长期以来发生的面积都不大,而田间发生时比较集中。该病有一种特异的症状,即在果面形成许多“鸟眼斑”,更为严重的是造成髓部腐烂中空,引起整株枯死。又因其初发时比较隐蔽,发现时往往都是发病后期,防治效果不佳,引起的损失十分严重。随着补偿贸易的结束,近年来该病在北京的发生渐少。

但是近些年来在北京设施番茄上常见到一些早期发病的植株叶片黄枯,茎中、下部出现黑褐色病斑,最后全株枯死的一种病害。一般称其为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该病有点像番茄溃疡病,也可造成髓部坏死,但是在果实上不形成“鸟眼斑”。一般为种子带菌,也比较难防治,如不加预防,当见到发病时再防治已晚。

番茄疮痂病是露地番茄上常见的细菌病害。除为害叶片外,在果实上形成疮痂状病斑。由于远郊的露地番茄结果期和雨季相遇,病害发生比较重。但是随着近几年北京露地番茄的减少,该病也逐渐减少。

番茄软腐病应当说是一个老病。多由棉铃虫为害的伤口灌入雨水而引起。一旦发病,发展迅速,最后使番茄变成一兜臭水(果肉腐烂,果皮完整,并散发恶臭味)。该病的发病情况和棉铃虫发生有关。因此,防治时一般是从防治棉铃虫入手。

7 番茄的线虫病害

据1980年的调查,在番茄上发生的线虫病共有4种。即:番茄滑刃线虫病、番茄茎线虫病、番茄螺旋线虫病及南方根结线虫病。但是当时为害都不严重。

线虫病的严重发生始于20世纪末。那时北京一些区县从我国南方引种芦荟,南方根结线虫也随着芦荟的种苗一起被带到北京。据北京市植保站当时在北京远郊93个点调查,有根结线虫病的发病点占比从2000年的6.5%,增加到2005年的65.5%。发生最多的是顺义、密云和通州。受害的植物有38种,其中番茄是最主要的寄主之一。此后,根结线虫通过各种途径,几乎传遍各郊区县,成为困扰北京番茄的主要病害。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促进了抗根结线虫番茄品种的研究。目前市场上畅销的仙客系列番茄,就是在此期间推出的抗根结线虫的新品种,满足了各栽培季节番茄生产的需要。此外,还研发出多种防治根结线虫病的方法。其中包括使用石灰氮、垄鑫(棉隆)、大扫灭(二硫代氨基甲酸钾和二甲基噻二嗪)、阿维菌素、噻唑膦(福气多)、丁硫克百威和辣根素消毒土壤,使番茄根结线虫病得到一些控制,但番茄的生产成本有较大的提高。

8 番茄的生理病害

北京番茄生理病害数量较多。《北京蔬菜病情志》中记载的只有番茄乌心果病(筋腐病)、番茄脐腐病两种,实际上发生的比较多。特别是随着设施面积增长,反季节番茄种植,生理病害明显增多。比较常见的还有芽枯病、空洞果、日灼病和顶叶皱缩。大都为管理中应变不及时及力度不够引起的。

李明远,研究员,E-mail:lizhendlmy@126.com

2014-05-05

猜你喜欢

灰霉病线虫病露地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番茄灰霉病巧防治
我国启动松材线虫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
露地甜樱桃雹灾前后的管理措施
家畜类圆线虫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
甬城园林景观中露地花卉的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松材线虫病生态灾害督办追责办法》出台
散叶莴苣灰霉病药剂筛选试验
瓜类灰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浙闽两省联防联治松材线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