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4-01-31齐美怡

职教论坛 2014年10期
关键词:日本职业农业

□齐美怡 曹 晔

日本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

□齐美怡 曹 晔

通过对日本农业职业教育两大系统,即教育系统以学历教育为主,形成了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以及农业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农业系统以成人为教育对象,形成了成人学历教育、培训和农业推广教育的分析,总结出日本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五大特点,并提出了我国建立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日本;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特点

日本是一个人多地少,农业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国土面积37.8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66%,耕地面积2000年为490万公顷。二战以后,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日本农业劳动力人数从1960年的1766万人下降到1995年的907万人,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则从32.6%下降到6%。2002年日本农业人口为651万人,占总人口的5%。其中,60岁以上的人口293.2万人,占45%;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375万人,占57%。同年从事生产和销售农产品的农户为224.8万户,其中专业农户43.9万户,占18.5%;兼业农户180.9万,占71.5%。可见,日本农业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农业资源的不足和农业人口的老龄化,粮食自给率低,大量依赖进口,世界农产品贸易额的1/10是日本进口的。为了加强现代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大量商业公司和团体参与农业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另一方面重视农业人才和核心农户的培育。日本的农业职业教育以培养高质量的农业劳动者为直接目标,并建立起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一、日本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日本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包含两大部分:文部科学省(教育)系统与农林水产省(农业)系统。前者由初等学校教育、中等学校教育、高等学校教育组成,后者由农林水产省、各县所管辖的农业大学校和农业技术普及事业等组成。

(一)教育系统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1.初等农业职业教育。日本的义务教育包括中小学共9年,在这一阶段,学生学习初步的农业知识,被称为初等农业教育。

小学阶段,学生主要通过生活科、理科和社会科等课程来学习农业知识。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的农业知识逐步加深。一、二年级开设生活科,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儿童饲养动物、栽培植物等具体的体验性活动,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和栽培知识,从小培养儿童亲近自然、关心自然的感情。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通过开设社会课和科学课来学习农业知识。对于社会课,三年级主要让学生通过对身边常见动植物的观察、了解、比较,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态度,了解生物生长规律及生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四年级让学生观察一年四季中动物的活动和植物的生长变化,来了解和认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五年级让学生观察和了解植物从发芽到结果的过程以及动物的生长过程,了解生命的连续性,旨在让学生养成尊重生命的态度。六年级主要学习生物体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初中阶段,主要是以开设选修课的形式来传授农业知识。教学内容包括农业的特点、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地位、农业生产技术演变与进步、农村生活的特点等。此外,也有在艺术课和家政课传授农作物方面的知识,包括作物栽培的方法、种植生产技术、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环境保护等。

2.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农村劳动力和农业继承者,包括普通高中里的农科和农业高中两种形式。

普通高中的农业科教育,主要是为升入大学后继续学习农业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开展的预备教育。

日本农业高中是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日本是一个人均耕地资源非常少的国家,因而其特别重视农业生产。1960年,为了确保全国农业生产所需的继承者,农林省和文部省共同推进设立“培养自营者农业高中”,也就是通常说的农业高中。农业高中招收高中毕业务农者,致力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自信。教学重视实践教学,针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开设大量的农业实习课程。学生实行住校制,每周2天集中在学校学习,其余几天需要在自家的农场里学习实践。在学历教育的同时,学校还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学生根据需要可取得园艺、测量、装饰、造园等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

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例的下降,日本农业高中的比例也在下降。农业高中由1970年的679所减少到2003年的367所,只占全部高中的7.1%。农业高中学生人数由1965年的26.4万人,占高中学生总数的5.2%一直下降到2003年的10.6万人,只占全部高中学生的2.8%。而农业教育课程学生人数由1955年的20.1万人,占全部学生的比率为7.9%,到2003年农业课程学生人数为10.6万人,占全部学生的比率为3.8%[1]。

3.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日本的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在综合性大学设立的农学、生物资源学或园艺学等学部,这是目前日本高等农业教育的主要形式,这类学校全国共有53所。从形成来看,综合大学农学部有的是由独立的农学院合并到综合性大学的,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农学部;有的是综合性大学中新设立的农学部。二是在以农、农工或水产等命名的农科类大学中开展高等农业教育。这类院校共有7所,在日本高等农业教育中所占比重较小。日本的农科类大学主要包括国立的带广畜产大学、东京农工大学,公立的东京水产大学,私立的东京农业大学、酪农学院大学,以及公立的宫城县农业短期大学和石川县农业短期大学。三是短期大学的涉农学科。这类学校共23所,是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学校主要包括富山县立大学短期大学部的农业技术学科、秋田县立大学短期大学部的畜产学科、专修大学北海道短期大学的农业机械科等等[2]。

日本高等农业专科学校最早建立于1872年,办学形式和办学内容基本依据美国的农科大学。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加大了教育改革,以美国学制为范本形成了单轨制的6-3-3-4学制,实施一元化的高等教育改革,试图将旧学制中大学、专门学校、师范学校等高等教育机构全部纳入4年制大学的范畴,但大约50所左右的私立专门学校由于设施、设备和师资等尚未达到大学设置标准,而没有被批准升格为大学。这些学校引进了美国短期大学的制度和方案,被暂时认为两到三年学制的大学,即短期大学。这次改革形成了短期大学(2-3年)、综合大学学部(本科四年)、专攻科(1年)及硕士课程(2年)和博士课程(5年)[3]的高等教育体系。短期大学设立时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二年(或三年)侧重于实际性专业职业的大学教育,以培养优良社会人为目的。但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由于入学对象主要是女生,开设的学科偏重教养和人文学科,于是短期大学被认为是女子大学。1964年重新修订了《学校教育法》,短期大学的法律地位正式确立。

20世纪60年代,日本提出实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由于短期大学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为了解决经济腾飞过程中科技人员严重短缺的问题,1962年文部省通过了《五年制专门教育机构设置纲要》,重新创建了新的高等专门学校(N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修改后的学校教育法明确了高等专门学校是以专业教育为主,只能设置与工业相关的学科,即机械、电器、工业化学、土木工学、建筑学、金属工学等。高等专门学校的设立适应了当时日本发展重化学工业战略转移的需要,培养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中高级技术和技能型人才。

进入七十年代,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对实用性人才的大量需求,日本政府开始反思只重视学历教育制度的弊端,提出了从学校教育体系向终生教育体系过渡及大力发展职业资格教育的改革目标。经过数次审议,1975年7月第75次国会终于通过了以创立专修学校体制为内容的学校教育法修正案。决定把凡是修业年限在1年以上、学员人数在40名以上、每年授课总时数在800学时以上的各种学校升格为专修学校。随后,日本文部省于1976年1月颁布了《专修学校设置基准》。从此,专修学校(Special Training College)这类专门从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学校在日本教育制度中取得了与实施学历教育的正规学校同等的地位,并在政府的认可、扶持和资助下得以迅速发展。日本现行的专修学校按入学资格要求,可以分为专门课程、高等课程和一般课程三种类型。依据《学校教育法》第82条第4款,开设专门课程的专修学校称为专科学校,属于高等教育阶段的专门职业或技术的教育和训练;高等专修学校以初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历者为主要招收对象,是中等教育阶段的继续教育机构;一般课程的入学无任何学历和年龄的限制,进行一般的职业技术培训或文化教养教育。

截止到2003年底,日本高中阶段,与农业教育相关的高中一共有367所,占全国高中总数的7.1%;一共有10.6万名学生在学习农业、园艺、生活科学等科,占全部高中学生的2.8%。高等教育中,实施农业教育的大学有52所,总计学部数为53个;学生人数为6.9万人,占全部学生总数的2.8%。短期大学中有25个专业涉及农业教育,主要为农业科、森林科学科、农业经济学科等,学生人数为2611人,占全国短期大学学生总数的1.1%[4]。

(二)农业系统的职业教育

1.农业实践研修教育。农业实践研修教育包括农林水产省农业者大学校、道府县农业大学校、民间农业继续教育机构等。

(1)农林水产省农业者大学校。农林水产省农业者大学校是日本仅有的一所国立农民研修教育机构,它主要招收具有高中及其以上学历并有一年以上农业实践经验的人,学制三年,主要是培养地区农业核心人才和现代农业经营者,已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核心农户。开设的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经济、自然科学等,教学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有三大特色:一是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即: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具体而言:①入学前的农业体验,要求学生有1年或1年以上的农业实践经验;②前期集中教育,共15个月,主要学习基础课、农产、畜产、经济、社会、人文、综合生活以及特别讲义;③派遣实习,共6个月,到全国的优秀农户、经营体、试验研究所等处实习;④中期集中教育,共6个月,接着前期教育进行学习,同时深入学习有关专业的知识、理论;⑤在自己家里实习,共3个月;⑥后期集中学习,共6个月,除了继续前期、中期的学习外,还有国际经济和农政以及论文等。另外,还有1个月的国外农业研修。二是住校制。即通过集中住宿,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完美的人格。三是预定入学者制,即实行合格者体验1年的农业生产生活[5]。

(2)道府县农业大学校。都、道、府、县立农业大学校以服务区域农业和农村发展为宗旨,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经营知识的人才。它是开展实践性的培训和进修教育的学校,主要开展农业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它是由农场实习室、农业讲习所合并形成的道府县农业大学校,每个县(都、道、府)均有一所,全国共47所。它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的学生,学制2年。专业设置根据地区农业特色来设置,教育教学突出实践性。实习场所具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规模较大的学校普遍都设有校内实习农场,主要供学生实习。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学校通过委托技术推广所选择与学生自家经营相似的指导农户中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3个月。校外实习基地一般在本县范围内,但也有跨县或海外短期实习的。学校根据农民的不同需求设置了培养科、研究科和进修科。培养科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高水平的经营管理能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经营环境变化;研究科主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方法等实践性的教育,主要培养农业生产经营者;进修科主要针对农业工作者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的需要而实施的短期教育。三者共同构成了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终身教育的场所,是农业大学校向社区延伸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农民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民间农业继续教育机构。日本主要有三个民间农业继续教育机构,即农业实践学园、八岳中央农业实践大学园和鲤渊学院。它们受国家扶助,在整个农业职业教育系统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是日本农业实践学园。它由日本国民高中协会举办,创立于1935年,前身是日本农民高等学校。学校由经营学部与生活学部两部分组成,前者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5-6年,教学方式是实践研修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是平原地区无农药、低农药等有机或绿色农业栽培技术。生活学是专门针对农村女性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农业实践能力的女性青年。学部有高中科、本科与研究科,分别招收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和短大、大学毕业生,学制为高中科为3年、本科为2年、研究科为1年。

二是八岳中央农业实践大学。该机构由农村更生协会举办,其教育目标是培养“更温和的人性,以独立自主为目标的农业承担者,能够适应新时代,能够为地区农业做贡献的领导者”。学校位于纬度较高的长野县,主要开展高寒地区大规模机械化农业为主的设施型农业教育。教学方式为实践研修教育,该校设有三种学制,即高中科2年制、专修科2年制和研究科1年制,分别招收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和短大、大学毕业生。

三是鲤渊学园。该机构由农民教育协会举办,学校设有本科和普及专科两个层次,前者招收高中毕业的学生,学制为3年,设有农业专业和生活营养专业两个专业。后者招收本科毕业生,学制为1年。该校突出实验与研究一体化方面的教育,配备有园艺、养猪、养牛等教育实习设施,在整个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除了这三个最主要的民间农业继续教育机构之外,还存在一些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如务农预备校,它是一种民间的农业培训机构,主要存在于首都东京和一些主要城市,主要对刚开始从事农业的各类人员开展最基本的农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并在农户家中开展农业实践、实习,使他们尽快能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2.农业技术普及事业。农业技术普及事业是日本农业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重点在于它的普及性,即所有农业从业者均能享受到此种教育,所以它对提高农业者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948年日本制定了《农业改良助成法》,为农业普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农业改良助成法》规定日本各都道府县必须从事农业技术的教育以及普及活动,并规定国家对此项事业予以资助[6]。1949年,负责农业改良和生活改良的普及职员开始在农村第一线开展农业知识和生活知识的普及教育指导活动。农业方面的普及职员以提高农民生产能力为目标,将农场或者是农协作为办公场所,通过电影、幻灯片、座谈会、讲习会、展示苗圃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品种栽培技术、病虫害的防治、肥料和农药的使用等多方面指导[7]。生活方面的普及教育主要从改善农民生活的角度出发对农民开展教育和指导,帮助农民树立生活意识,提高生活质量,其内容是指导农民如何在农忙时期保证营养均衡以及生活时间调整等生活方面的合理化指导[8]。农业技术普及事业机构主要有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农协、农业青年俱乐部等。

图1 日本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图

(1)农业改良普及中心。由农林水产省指导,都道府县的农业试验场、农业改良普及中心配备专门技术员与改良普及员,通过设置实验样板田、选定示范户、对农户进行巡回技术指导、提供农业知识信息资料等方式,直接为农民生产提供技术指导与帮助,普及农业知识。此外,农业改良普及中心还配备了一系列现代化的设备设施,如进修学习室、展示室、视听设备、实验室、会议室等,通过讲座、组织经验交流会和农闲期训练等形式开展农业普及教育。

(2)农协。农协是由农民携手联合进行互相帮助、相互协同,旨在提高农户经营农业的能力和生活水平的农民自我管理的合作组织,也是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全国农协系统设有中央协同组合学园,负责进行农协职员的本科教育和农协骨干职员的继续教育;各县的农协设有教育审议会,负责审议农协的教育基本事项;基层农协设有农业管理中心,配有指导员,对农户开展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生活方面的指导,并积极组织农民开展学习与交流。

(3)农业青年俱乐部。它是一种以市町村为单位的群众性组织。俱乐部主要举办文化活动、农村青少年交流活动和研究学习活动等,为了鼓励开展活动,国家和所在道府县往往给予大力支持。但随着日本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少年人口的大幅度减少,俱乐部规模也在不断缩减。

3.国内外留学制度。日本农业留学制度包括国外和国内两种形式。国外留学制度是派遣务农青年到先进国家进修、学习,该制度始于50年代初,由国际农业者交流协会与农村青少年教育振兴会组织实施。派遣的种类有3种:第一种为农业进修生,派往美国的学习期为2年,每次120名,派往德国、瑞士、丹麦、荷兰的学习期为1年,名额不等;第二种为农业研究短期生,派往北美、欧洲、大洋洲、东南亚等国家,学习期3周,每次25名左右;第三种为农村妇女海外农业进修生,派往美国、欧洲国家和新西兰,学习期10天,每次25名左右[9]。

在总结国外农业留学制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日本于60年代初开展国内留学制度,由政府设立专项经费给予补贴,全国农村青少年教育振兴会负责组织实施,选配未满30岁的务农青年或即将务农的青年,到具有“指导农业户”资格的农户或先进农业企业或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等进修和学习。主要学习形式为传、帮、带,在实践中学习掌握先进的生产经营技术和经验,大约为期3至6个月。为了亲身体验生产生活经验,研修时要求学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据粗略统计,每年国内留学约600人次。

二、日本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

(一)形成了二元化的农业教育行政管理体系

日本的农业教育分属于文教科学部(教育部)和农林水产部(农业部)两个部门。在工业化初期,日本农业职业教育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但随着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并出现了老龄化,农业职业学校毕业生离农现象严重。因而,逐步加大了对成年农民的教育,农业系统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随之快速发展,形成了二元化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模式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但教育系统的职业学校难以做到农、科、教的有机结合,难以培养出实践性强的应用性人才,因此所占的比例在逐渐减少。

(二)形成了多层次的农业职业教育结构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本农民职业在不断分化,农业经营出现了产业化和多样化,农户经营规模和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农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层次性,形成了多层次的农业职业教育结构体系。农业职业院校教育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农业部门和农协系统形成了能够接受多个学历层次的农业教育和培训,能够满足从农业部门和农协管理人员、核心农户、普通农户和农业工作者等多个人群的需求。

(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现代农业是一个由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种养、产后农产品流通(包括加工、贮藏、销售等环节)组成的一个庞大的体系,任何单一的教育组织或机构都不可能满足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需要,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多方参与才能有效开展农业职业教育。通过多年的建设,日本形成了农业部门和农业职业院校为主体,农协和私人机构共同参与实施农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形成了农业职业教育主要从事学历教育,农协主要开展会员教育和培训,农业部门主要开展核心农户和农村妇女的教育和培训等,既要保证广大农民能够接受教育和培训,又避免了职能重叠,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四)重视自营者培养

日本为了解决农业职业教育毕业生的 “离农”现象,缓解农业继承者不足的问题,农业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大力提倡培养自营者,1964年日本文部省开始实施以自营者养成为主的农业职业教育的扩充和改革,并对以自营者养成为主的农业高中实施国家财政补助。围绕着自营者养成问题,各都、道、府、县教育部门加强中学生的升学指导,改革高中入学选拔办法,扩充和完善大型自营者养成高中,调整自营者养成高中的课程结构,改善自营者养成高中的农业实习和生活指导方法,加强农业职业学校教师的在职培训等,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五)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拓展服务面向

针对农业职业教育“就农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加大了专业和课程的改革力度。如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农业信息处理、环境科学科、生活科学科、环境控制、生产科学科、食品科学科、生产流通科、蔬菜、生活园艺、生物资源学、农学生命科学等课程应运而生。各级农业学校紧密结合区域农业经济开设了“地区紧密结合型课程”,直接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服务。农业专业知识不仅仅局限于面向第一产业的耕田、畜产等农业直接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增加了农业管理、农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知识。农业高中普遍增设了普通课程和专业课程,涉及了更广泛的农业相关领域,供学生从更宽的范围选择所修科目。

三、给我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启示

(一)充分发挥农业和科技等多部门或组织在农业职业教育的作用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创造了“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的经验,通过政府统筹安排,使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得以综合利用,形成科教兴农的强大合力,以取得最佳的整体效益,有效地振兴了农村经济,推动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日本不仅形成了教育部门和农业部门共同参与农业职业教育的格局,而且社团组织也广泛参与,尤其是重视农协和农业推广部门在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今后我国应进一步发挥农业等部门在农业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农业成人教育方面,充分发挥其科技人才和科技推广网络的优势,在科技推广过程中加大农科教结合的力度,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使农民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接受教育、提高素质。

(二)重视专业或核心农户的培养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的比例不断提高,专业农户或家庭农场在农业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同时,随着我国学龄人口比例逐年下降,职业学校招生人数也在不断减少,也需要从重视职前教育向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转变。因此,我国应借鉴日本的做法,加强对在职核心农户的培养。2009年以来,河北省等地积极开展“送教下乡”,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工程实施以来,使农村的大批基层党员干部、专业户、复转军人等有志青年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特别是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针对各地返乡的农民工开展正规的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掌握生产经营技术,使其成为具有一定技能、可自主创业或再就业的新型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人才,其中的优秀分子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带头人和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三)重视农业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建设

近些年来,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农村职业学校的建设力度,先后开展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项目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但受益学校有限。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职业学校、尤其是涉农专业的建设力度。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对农民文化图书室、农家大院、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农民成人学校建设,改善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日本农协在农民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要不断重视农民合作组织对农民的教育的作用,国家对农民合作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应给予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国家对全日制职业学校农村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了免学费和助学金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但对农民接受全日制教育却没有相关制度,也要像日本一样重视对在职农民的培养和培训,加强对农民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四)不断拓展农业职业教育的服务领域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分工和农民职业分化加深,无论是农业结构还是非农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从传统的种养业发展为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产后的贮藏、保鲜、加工、营销等环节,并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体制,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需要不断拓展农业职业教育领域,专业设置需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从传统的农业领域向非农领域拓展,从生产领域向生活领域发展,从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延伸,从重视职业准备教育向职业岗位教育转变。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建设,尤其是要处理好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农村职业学校也应把培训转移农民与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统一考虑,通过发展非农专业,使培训后的农民大量进城变成新市民,土地就可以集中,发展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培养现代农民也就有了用武之地,必将促进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五)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普通教育布局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基本分布在县城,初中分布在乡镇,小学几个村合并成一所学校,农村中小学的合并、减少,使得一些依附农村中小学的成人学校也随之减少;与此同时,农村职业学校也在合并,许多县合并成一所县级职教中心,农村“三教”的减少,服务“三农”的能力在减弱,在新的形势下使得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发展起来的“三教统筹”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需要创新发展思路,国家有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县级职教中心能力建设,真正发挥其在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心和中心的作用,引导县级职教中心加强对成人学校和农村中小学的辐射带动,形成以县级职教中心为核心,农村成人学校为骨干,农村中小学为辅的县域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1]李文英.日本农业教育的现状、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63-68.

[2]张松,刘志民.日本高等农业教育发展道路及模式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1):25-28.

[3]戴本博.日本农业教育史(中)[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15.

[4]李文英.日本农业教育的现状、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63-68.

[5]王慧.日本的农业教育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1(3):92.

[6]李协京.日本农业技术的试验研究、教育培训和推广普及体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5(8):97.

[7]赵芳.日本农业教育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现代日本经济,2000(6):44.

[8]战后日本的粮食·农业·农村编辑委员会.战后日本的粮食·农业·农村:农学·农业教育·农业普及卷[M].东京:农林统计协会,2003:315-318.

[9]赵芳.日本农业教育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现代日本经济,2000(6):45.

G719.313

A

1001-7158(2014)10-0085-06

齐美怡(1986-),女,山东德州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曹晔(1963-),男,内蒙古丰镇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经济。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当代中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研究”(编号:DJA090270),主持人:曹晔。

责任编辑 王春桂

猜你喜欢

日本职业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日本元旦是新年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探寻日本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黄金时代》日本版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