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雾霾两种天气现象危害及防御

2014-01-31马金霞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年4期
关键词:天气现象灰霾能见度

马金霞

(平罗县气象局 宁夏石嘴山 753400)

1 雾和霾概念

雾是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 km。高纬度地区也会出现冰晶雾。

轻雾是微小水滴或已湿的吸湿性质粒所构成的灰白色的稀薄雾幕,使水平能见度大于等于1 km至小于10 km。

霾是指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2]。

2 雾和霾区别

2.1 形成气候条件不同

雾霾是雾和霾和组合词,雾和霾是两种天气现象,在一天当中随着相对湿度的变化有时会相互转化。雾形成的气候条件是空气相对湿度接近100%,多出现在日出前后。

霾形成的气候条件是气团稳定且相对较干燥。多出现在上午。

2.2 主要颗粒物粒径、成分不同

雾是悬浮在贴近地面的大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的集合体。霾指大量极细微的颗粒物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

颗粒物粒径小于10 μm的称为PM 10即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小于2.5 μm的称为PM 2.5,即可入肺颗粒物[1]。霾天主要成分PM 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部分,但它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粒径小,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影响更大。

2.3 造成危害不同

雾是自然天气现象,雾天主要使能见度降低。而霾这种天气现象目前已经升级为环境事件,也常称为灰霾。霾的成分及粒径决定了其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危害更大。

3 形成灰霾天气原因

3.1 燃煤、机动车、工业等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量大,是造成空气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

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冬季取暖烧煤等排放的有害物质难以扩散,导致污染。

3.2 气象条件不利

水平方向风力较小,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扩散和稀释,相反,容易造成污染物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垂直方向气层比较稳定(逆温),不利于空气上升运动的发展,从而形成污染物扩散阻挡层,使近地层污染物质不容易穿透逆温屏障向上扩散,只有在逆温层下部有限的空间内聚集,形成高浓度污染。

4 灰霾对人体健康危害

毫无疑问,频繁的雾霾天气,给我国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电力供应等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而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其对灰霾中含有大量PM 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1],随着医学、医疗技术的进步,更加暴露出灰霾恐怖的一面。

4.1 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从而影响血液的输送

灰霾中PM 2.5会与身体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从而影响血液的输送,这对患有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4.2 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研究表明,粒径在2.5 μm以下细颗粒物,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刺激呼吸道,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从而引发咳嗽、呼吸困难、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的疾病。其中,老人、小孩以及心肺疾病患者是PM 2.5污染的敏感人群。灰霾中高浓度NO可使动物的中枢神经发生病变[1],NO2会引起肺水肿或慢性支气管炎,特别是吸附了NO2的漂尘最易侵入肺部,其沉积率极高,可导致呼吸道和肺部病变,出现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癌等病症。

5 雾霾防御

目前,气象和环保部门为了更好地进行重污染天气预警,制定了相关标准、法规和应急预案;医疗卫生部门将通过3~5年时间,逐步建立覆盖全国的空气污染(雾霾)健康影响监测网络[3],掌握空气污染暴露水平与人群健康影响变化趋势,为采取有针对性地预防对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治理雾霾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系统工程,在雾霾天气真正得到改善之前,学会保护自己,尽可能地减轻雾霾的危害。

5.1 关注天气和环境预报、预警信息

首先,要关注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重污染(雾霾)预报、预警,以便我们提前做好防御准备,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5.2 居家和出行防范措施

得知有霾出现时,居室应关闭门窗,暂时使用空气净化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等到霾散天晴之时再开窗换气;尽量减少出门;取消晨练等户外运动,雾霾一般在早上比较严重,到了下午和傍晚则会逐渐减轻、消退。

出门最好戴上医用防护口罩;外出归来,应立即洗手、洗脸、漱口、清理鼻腔及清洗祼露的肌肤。

5.3 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蔬菜水果

防护雾霾天气的饮食宜选择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A、β-胡萝卜素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山药、白萝卜、雪梨、橙子、百合、莲藕、银耳等具有清肺功效的食物能增强肺的自我清洁能力。对于抵抗能力弱的老人和儿童,还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1]胡毅,李萍,杨建功,朱毅编.应用气象学[M].气象出版社,2005(1).

[2]中国气象局编.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2003(11).

[3]中国气象局编.气象知识 [J].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2013(6).

猜你喜欢

天气现象灰霾能见度
《奇怪的天气:关于天气的50个秘密》
能见度仪在海陀山的应用
天津市东丽区低能见度事件特征分析
与龙卷风共舞
新巴尔虎左旗常见天气现象分析
合肥市灰霾时间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天气现象的隐喻化方式分析
低能见度下高速公路主动诱导技术的应用
低能见度下高速公路主动发光诱导设施设置
专家称灰霾将取代吸烟成肺癌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