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特色农业规划

2014-01-30蒋爱华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4年6期
关键词:条件农产品规划

蒋爱华

(湖北省国土测绘院,湖北 武汉 430010)

0 引言

特色农业是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特色农业的发展是适应当前社会消费需求、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农业市场细分需要的必然结果。发展特色农业是中国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要求,是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是中国农产品市场消费需求变化的大势所趋[1]。

1 特色农业规划主要内容

特色农业规划分为特色农业产业规划和特色农业产品规划。特色农业产品规划既可以是特色农业产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是独立的规划。农业产业规划、特色农业产业规划、特色农业产品规划的区域面积呈递减关系。

特色农业规划的主要步骤是:①区域情况分析;②拟选特色农业产品;③对特色农产品进行独特生产条件分析;④进行生产适宜性分析,并在规划区域内圈定特色农产品生产地块;⑤特色农业规划布局;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分析;⑦保障机制制定。

2 特色农业规划

2.1 区域情况分析

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它包括地貌、气候、地质和水文、人文风俗、物种、生态、交通、土地利用现状、经济发展现状等等。

(1) 地貌。分为山地(可细分为高山、次高山、低山)、丘陵(可细分为重丘、微丘)、平地和湿地。由于植物在不同海拔高度具有分带性,不同地貌区植物种群具有差异性、在景观上具有独特性,所以地貌对特色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气候。影响特色农业生产的气候分为宏观气候条件和微观气候条件。宏观气候条件主要有降水(雨、雪)、日照、积温、气温、风(风力、风向)等。微观气候条件主要是指受局部地形条件影响,在宏观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微观气候,如山的阴阳部的日照差异,山地的山风、谷风、对流风对局部微观气候的影响,有的特色农产品生产依赖于特殊的微观气候条件。

(3) 地质和水文。土壤和水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土壤的土质、厚度、酸碱度、孔隙率、矿物质成份(对人体的有益元素和有害元素含量)、有机物含量决定了植物生长的可能性和多样性。风化层是土壤的补充源,在地表径流的影响下,高地势处风化层矿物质和有机物被带到地势较低处,补充了低地势处土壤矿物质和有机物。在水文方面,除收集地表水资料外,还要对地表径流、包气带、饱水带的水位、水温、溶质浓度(或矿化度)情况进行调查,并应对规划区域的地下水局部流动系统、中间流动系统、区域流动系统进行分析[2],以期全面把握规划区域水文情况,评估地质和水文对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影响。

(4) 人文风俗。主要收集规划区域人文风俗的特色、禁忌、对其它区域影响力(吸引力、传播能力等),生活和对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存贮习惯,以便评估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规模和市场竞争力。

(5) 物种。对当地主要物种及其分布进行调查,为特色农产品物种种植的适宜性评价打好基础。

(6) 生态。指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动物、真菌、植物五大类)之间和生物与周围(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各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态系统,这些独特的生态系统很难(或不能)移植或异地复制,这也往往构成了特色农业生产发展和限制的条件。

(7) 交通。交通运输条件和特色农产品的保质期,决定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辐射能力。

(8) 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可规划为特色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

(9) 经济发展现状(主要产业及其规模)。如旅游产业可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加工业发达可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毗邻较大城市(或运输时间较短)使特色农产品具有较高销售潜力等。

2.2 拟选特色农产品

特色农业产品应按下列顺序选择:

(1) 优先规划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

这类产品有较高知名度,有一定市场潜力,由于是当地物种,其宜种性较强,扩种的可能性较大,开发成本较低。其特产的口味可根据所销地域的大众风味进行适当改进。

(2) 选择周边或相似地域的名优产品或受大众喜爱的新产品。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后进行试种,试种的产品符合要求后予以推广。

(3) 当规划区域内的土壤或水源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元素时,选择对这类矿物质或溶质有较高的萃取能力的农作物。该类产品附加值较高,有较多选择时,选取经济效益高的农产品。

(4) 有机农产品。从食品安全角度出发,通过环境冶理、生产流程改革、加强生产管理等科学种植措施,生产当地农作物中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产品也是特色农业产品的选择途径之一。

(5) 由于生态原因,通过套种、混种不同农作物方式能改良农产品产量或品质的当地农产品。有的地方已形成了合乎科学的产品布局,只要我们去发现和推广。

(6) 具有综合开发商业价值的配套当地农产品。

2.3 特色农产品生产条件分析

2.3.1规划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独特生产条件分析

规划区域内特有的名优农产品的形成均有其特殊的原因或不凡的背景,有的已成为历史文化遗产,需要有独特的生产条件。其生产的地块、种植方式、采用的原料、加工工艺、存贮方式都是名优农产品的有机构成的部份。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名优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剖析,科学地总结其特质的成因,有助于名优农产品传承和发展。

生产的地块条件分析:包括地貌情况。耕作层土壤的土质、厚度、酸碱度、孔隙率、矿物质成份(对人体的有益元素和有害元素含量)、有机物含量、微生物情况。耕作层土壤的温度及其变化。耕作层土壤补充源的酸碱度、矿物质成份、有机物含量、微生物情况。全年降水量及时间分布,地下水潜水面高度及变化。影响耕作层的水源(包袱灌溉水源和地下水)的水温、酸碱度、溶质浓度、有机物含量、微生物情况。生产期积温,日照时间和气温、空气湿度、风(风力、风向)变化情况等等。

种植方式条件分析:包括栽培方法,其它生物对其生产的影响,农产品生产期与土壤涵养期地块管理,相关农作物种植方式及其与名优农产品地块关系(山上与山下,上风位与下风位,灌溉方法与顺序等)。

名优农产品特性分析:根、茎、叶、花、果的成份及其对人体健康、味觉的影响。

加工分析:包括加工环境、原料(包括水)、工艺流程、配方。

存贮方式:包括存贮环境(空间、湿度、温度、微生物等)、容器、压力、时间等。

2.3.2拟选的其它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条件分析

其它优势特色农产品是根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在充分考虑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效益最优化的角度出发选取的。这类特色农业产品生产条件分析主要是调查规划区内现有的农产品种类及其布局、产量、特质等。在进行生产的地块条件分析、产品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植物不同部位对人体有益元素的萃取能力和对人体有害元素的抑制能力进行评估,并制定科学的生产技术方案,确保所生产的农产品质量达到优质标准。

2.3.3制定特色农产品生产条件样本

根据上述特色农产品生产条件分析结果,制定生产地块条件与种植优质农产品品种之间对应关系的样本数据库。

2.4 圈定特色农产品生产地块

对规划区内的所有生产地块按生产条件分析的要求进行调查,并将调查成果数据化,利用数据平台的分析功能,参照特色农产品生产条件样本数据库,按照本文2.2条顺序,圈定各特色农产品(一般选2~3个品种,排列在后的为备选)生产地块。圈定各特色农产品生产地块时,宜将能通过采用工程措施、生态措施改进生产条件的生产地块纳入改造后的生产地块等级中。再根据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化耕作要求进行地块合并。

2.5 特色农业规划布局

特色农业规划布局分为规划空间布局、农产品生产布局、工程布局[3]。

规划空间布局:也就是特色农业规划的功能分区,根据总体目标要求,规划区域内一般应有建筑或管理区(办公、接待、仓储运输、产品展示销售等)、农产品生产区、农产品加工区、观光休闲区等。

农产品生产布局:在农产品生产区内,参照圈定特色农产品生产地块,在充分考虑生态平衡或生态效益的情况下,安排设施农业用地和各生产地块种植品种、耕种制度。

工程布局:包括道路工程,灌溉与排水(包括水循环利用与排污治理)工程,防护林工程,土地平整、地貌重塑与土壤改良工程,生态保持、景观改造与提升工程。

2.6 效益分析

(1) 经济效益。计算实施规划所需投入的总费用、年增加的收益、投资回收率、投资回收期等经济效益指标数据,评价投资可行性。

(2) 生态效益。从生态保护、耕地质量变化、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环境污染等生态角度评价规划的合法性、可行性。

(3) 社会效益。社会生产效率提高,经济、生产组织形式的辐射效应,人文景观改善,丰富文化、教育,食品安全等角度分析受众生活质量的提升、对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

2.7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应涵盖规划编制、实施、监督、评价和后续维护全过程。在规划编制阶段主要有规划宣传、专家和当地群众意见收集、方案评审等三个方面内容。规划宣传是规划前期的重要工作,当地群众对规划目的的了解和支持程度是规划执行的前提。专家和当地群众意见收集有助于规划编制人员对规划区的现实和历史情况的全面掌握,这些意见有时会导致规划方案、方向、甚至是规划目标的改变。方案评审包括规划的合法性、合规性评审,与当地相关规划一致性评审,村民对工程项目的确认,(当地)专家评审等环节。

2.8 制定保障机制

(1) 政策。增强法制观念,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切实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作用。规划一经批准不得擅自修改,明确规定规划实施的主体、客体、责任和义务。

(2) 技术。尽可能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如施肥、用药配方,生产流程科学化,质量管理标准化,产品品种系列化等。

(3) 组织。管理机构有权威、构架完整,管理团队专业齐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

(4) 管理。完善规划实施的激励措施。有疑问,先试点,后推行。积极开展规划实施评价,按规定修改和完善规划。灾情应急制度化。

3 结语

随着农业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生态文明、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正在加速,土地流转的政策和制度正在完善,社会资金对第一产业的投入在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的组织模式正在由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向现代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集体生产模式转变。这必然导致对不同尺度的农业产业、产品发展规划的需求增大。地质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地质资料也是现代化农业生产者进行科学生产的必备资料,民生地质是湖北省地质局三项重点工作之一,地质为农业服务也应成为地质工作者的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1]Paul F.Hudak.水文地质学原理[M].郭青海,王知悦,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W.L.Chameides,E.M.Perdue.生物地球化学循环[M].张晶,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杨胜天.生态水文模型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条件农产品规划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排除多余的条件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选择合适的条件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