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音节形容词所搭配名词的义类特点

2014-01-29步延新

语文学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单音节义项词典

○步延新

(北京师范大学 汉语文化学院,北京 100875)

一、引言

“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早在1800多年前,刘熙就在其撰写的《释名》序言中提到了“义类”一词。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事物的名称具有“义类”的特点,虽然“能指和所指是任意的”[1],但是天地万物纷繁复杂,人们在认识新事物的同时总是“以新认识的事物与原已认识的事物的相似之点或相应关系为线索,比拟原已认识的事物的名称,选取其语义特征和语音形式为素材,为新认识、新创造的事物命名,从而创造出一个个凝聚着参照旧经验以解释新事物的智慧的新词语”。[2]这句话表明,相近或相似事物的名称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它们以义类的形式聚合在一起。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将这一观念运用到启蒙教育中。《仓颉篇》、《急就章》、《幼学杂字》等识字类的书,都是按照事物的类别进行编排的。《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语义分类词典。“古人之所以很早就按照义类归纳词,并且编成词典,说明汉民族的心理上,需要,或者说可以接受这样一个了解和把握词的观念。”(许嘉璐,2002)近年来,学者们编撰了一些义类词典,如王安节等编的《简明类语词典》,林杏光、菲白等编的《简明汉语义类词典》,董大年主编的《现代汉语分类词典》等。这些词典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此外,林从纲(2006)、张和生(2007)等学者也开始尝试将义类的观念引入到第二语言教学中。“义类”观念在语文教学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地位越来越重要。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不仅词是以义类的形式聚合在一起的,与某个动词或形容词搭配的名词也呈现义类的特点。了解并合理运用这一特点,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或第二语言教学都大有益处。下面我们就以单音节形容词为例,探讨一下其搭配名词的义类特点。

二、单音节形容词所搭配名词状况调查

单音节形容词是形容词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者们对单音节形容词的研究颇多(陆志韦1965,吕叔湘1966,张伯江1997,沈家煊1997,郭锐2002)。这些研究多集中于探讨单音节形容词的句法功能。学者们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对不同的语料进行统计分析,努力寻求共同的规律,结果却大相径庭。虽然目前就单音节形容词的句法功能问题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其修饰名词的功能是不可否认的。单音节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换句话说,单音节形容词可以与名词进行搭配,但这种搭配是否是任意的,在搭配过程中受哪些条件的限制,所搭配名词呈现什么样的特点,在搭配时有什么样的规律,学者们对这类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我们以义项为单位对249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单音节形容词与名词搭配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为了使统计结果翔实、可靠,我们选用了国家语委语料库。该语料库是大型的现代汉语通用语料库。语料库中的语料均是自然语料,且抽样合理、分布均匀、比例适当,能够比较科学地反映现代汉语的全貌。我们在该语料库中对249个单音节形容词(共计459个义项)所搭配名词的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这459个单音节形容词义项中有188个义项不能直接修饰名词,其余的271个义项所搭配名词的数量也有很大的差距。搭配名词比较多的单音节形容词义项为127个。我们将这类单音节形容词定为“高自由度”类。“高自由度”类单音节形容词搭配的名词均在10个以上,有的可达上百个。我们对这些可以与某个单音节形容词搭配的名词进行了穷尽性的描写。通过描写我们发现这些搭配的名词呈现出了“义类”的特点。如:“长(指空间距离大)”

表1 与“长(指空间距离大)”搭配的名词义类表

再如:红(像鲜血的颜色)

表2 与“红(像鲜血的颜色)”搭配的名词义类表

上述两个示例显示,“大(指空间距离大)”可以与身体部位、服装配饰、生活用品、自然环境等五类名词搭配,而“红(像鲜血的颜色)”可以与六类名词进行搭配。虽然上述两个形容词搭配的名词都涉及人体部位、服装饰品、自然环境等几个方面,但并不是所有形容词搭配的名词都具有这样的特征,都涉及这些方面,形容词修饰名词的“义类”特征与形容词的意义有直接的关系,不同形容词搭配名词的类别也有所不同。比如,“全(表示整个)”

表3 与“全(表示整个)”搭配的名词义类表

从这个示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全(表示整个)”修饰的名词主要表示范围,也有一部分表示群体或时间。形容词搭配名词的“类”取决于它的意义。

此外,我们在研究时还发现,同类形容词搭配的名词在类别上也存在共性特征。比如“白”、“黑”、“红”、“黄”、“绿”、“青”、“蓝”、“紫”等表示颜色的词,基本都可以与身体部位、服装饰品、生活家居、动物植物、自然环境等几类名词搭配,而一般不与抽象名词搭配,请看下表:

表4 颜色词与名词搭配示例表

一些反义形容词搭配的名词的“类”也具有共性,如“长(两点之间距离大,指空间)”和“短(两点之间距离小,指空间)”、“粗(条状物横剖面大)”和“细(条状物横剖面小)”多与表示身体部位、服装饰品、生活用品等类名词搭配,而“新(刚出现的或刚经验到的)”和“旧(过去的、过时的)”多与制度、观念、思想等抽象类名词搭配,“高(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和“低(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下的)”也多与抽象类名词进行搭配。

三、单音节形容词所搭配名词义类特点分析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义类”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范畴化的结果,范畴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对事物的分类。人的大脑具有将事物分门别类的基本功能,也就是说,大脑会将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划分为同一个类别。人对事物的认识,以概念的形式储存在大脑的心理词典中。这种储存不是无序零散的,而是有关联有组织的。大脑中的词以各种大小不等的范畴形式类聚在一起。彼此联系的词在心理词典中形成了具有网络状的词义组织。这个网络中的各个节点词代表着词或词携带的概念,它们通过各种网络的联系连接在一起,形成层次网络模型。在词义网络上有些词处于同一层,而另外一些词处于更高的层次或更低的层次,词与词之间有明显的层次性。(王文斌,2002)这样,在某一个词被使用时,与之相关的词就可以更便捷、更经济地从记忆中被激活、被提取。当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被激活时,它会带动一串属于同一范畴的词。上面的示例显示,与某个单音节形容词搭配的名词不仅呈现出“义类”的特点,而且这些名词在意义上呈现出这种网络层次性,与人脑中的心理词典模式极为相似。与某个单音节形容词搭配的名词形成一个“类”,这个“类”中的词都由某种共同的意义联系在一起,每一大类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细分成若干小类,如与“红”搭配的名词中有一类表示动物植物,这类词可以进一步进行细分,如图:

如上图所示,与“红”搭配的名词当中的动物植物类可以细分为“动物类”、“植物类”;“动物类”可以进一步分成“兽类”、“鱼类”、“昆虫类”等;“植物类”可以进一步分为“树木类”、“水果类”、“鲜花类”等。这样,与某个单音节形容词搭配的名词就构成了一个具有上下位关系的层级系统。

此外,从意义上说,上述名词涉及人体部位、服装饰品、生活用品、自然环境、餐饮食品、动物植物等几大类。认知语言学认为,“自然语言作为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它在本质上是人类感知、认识世界,通过心智活动将经验到的外在现实加以概念化,并将其编码的结果;换言之,自然语言是人类心智的产物。同时,由于心智活动和语言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也由于心智本身难以独立地观察到,自然语言又是观察人类心智的一个重要窗口”。(张敏,1998)人类对于范畴的认识及头脑中最终形成的范畴体系主要来自人类的生活经验。人们在认知世界时,一般是由近及远,由自身到周围的环境,逐步进行的。人们首先感知的是自己的身体,然后是服饰,之后是所用的工具以及周围的环境,再后是将具体的东西抽象出来,形成抽象的概念。这一点也体现在词语搭配上。

将词语搭配的这些特征合理地运用到词汇教学中,是提高词汇教学效果的良好途径之一。不管形容词搭配的名词可以分为多少类,总的来看,这些名词都以一种层级网络的状态存在。这个层级系统与第二语言学习者头脑中的心理词典在某种情况下是吻合的。正如前面所说,人脑有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功能,词义以网络的形式存在于人脑的心理词典中。第二语言学习者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太完整的心理词典。我们可以利用学习者的这一认知特点以及形容词搭配名词的“义类”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词语搭配的教学。首先我们把可以与某个形容词搭配的名词按照一定的意义分成小类,小类中的名词以频率的高低为依据先后排列。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程度,举出最常用的搭配形式。如讲解“全”的时候,可以列举三类搭配形式,分别表示范围(全市、全城、全国、全省等)、表示群体(全班、全年级、全公司等)、表示时间(全年、全月、全天等)。首先学生可以了解“全”可以与这三类词进行搭配,教师所举的例子可以激活学生心理词典中相关的词语,学生可以通过类推的方法了解更多的搭配形式。不过,在运用这一方法时也要注意过度“泛化”的问题。某个形容词并不是与某一范围内的所有名词都能自由搭配,如“全”可以与表示时间的名词搭配,但是不能说“全星期”、“全小时”,所以教师要灵活地运用这一方法。

四、结语

“利用义类观念进行汉语教学,可能会让学习者更快、更多、更好地掌握汉语词汇(主要是理解深刻)。”(许嘉璐,2002)不仅词是以“义类”的形式类聚在一起的,而且与某个动词或形容词搭配的名词也具有“类”的特征。这种特征与人脑中的心理词典吻合,认识并将这一特征合理运用到教学当中,对我们的教学会大有裨益。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2002.

[2]王文斌.词及词义心理研究——对心理词典论的考察[J].现代外语,2002(4).

[3]王泽鹏,张燕春.语义韵律理论[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4]许嘉璐.未了集[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5]周光庆,王一军.汉语义类的形成及其哲学意义[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4).

猜你喜欢

单音节义项词典
语文单音节词教学初探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米沃什词典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在农村小学语音教学中提升学生认读拼读能力初探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穆斯林的葬礼》中单音节动词重叠考察
漫画词典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