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安市“十二五”水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中期评估

2014-01-29方高干王道虎谢亚军

中国水利 2014年9期
关键词:十二五淮安市淮安

方高干,王道虎,谢亚军

(江苏省淮安市水利规划办公室,223005,淮安)

淮安 “居天下之中”“扼漕运之冲”,地理位置独特,区域优势明显,自然水资源丰富,治水历史悠久,水文化积淀深厚。

“十二五”以来,立足《淮安市“十二五”水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淮安市把水文化摆在水利全局发展的重要位置,以文化的理念丰富治水思路,从文化的角度谋划水利发展,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连续三年举办淮安水文化周(节),成功举办了四届职工文化体育运动会,实施了大清口记事碑亭、洪泽湖大堤起始点标志园、石码头记事碑亭拆建和提升总督河道部院等一批水文化工程,提炼淮安水利精神,唱响淮安水利之歌《淮水安澜》,出刊《淮安水利》,编写《淮安水利博览》,试行《淮安市水利行业从业人员行为准则》,举办淮水讲坛,通过组织一系列有影响、有分量、有层次的活动,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丰富独特的水文化,进一步延伸和放大水文化在推进水利发展中的独特效应,充分体现了水文化在“凝聚水利队伍、引领事业发展、树立行业形象、促进人水和谐”中的重要作用,为水利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为全面掌握淮安市 “十二五”水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执行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科学实施水文化工程,保证“十二五”规划目标完成,并为滚动编制 “十三五”水文化规划奠定基础,开展淮安市“十二五”水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工作。

一、规划介绍

1.规划目标

根据《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十二五”规划要求,面向“十三五”发展方向,围绕“安全水利、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的治水理念,坚持以“立足水利行业、挖掘水道文脉、彰显水貌特色、提升水城品味”为目标,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初成型、五年创特色”的要求,围绕物质水文化建设创精品,精神水文化建设上台阶,行为水文化建设出亮点,制度水文化建设见实效,水文化产业建设铸品牌等五大基本建设目标,推动淮安由“水在城中”向“城在水中”转变,把淮安建设成受人尊敬、令人向往、富庶美丽幸福的碧水生态历史文化名城。

2.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建设的内容着重体现在物质水文化、精神水文化、行为水文化、制度水文化和水文化产业五个方面。

物质水文化:规划形成“一区一线两河四地”的基本框架结构。一区指淮安主城区;一线指洪泽湖大堤;两河指运河、淮河;四地指洪泽、涟水、盱眙、金湖。物质水文化建设内容规划成“一廊、两道、三带、四湿地、五湖、六园、七馆、八经典”的实体空间结构。一廊指里运河文化长廊;两道指入江水道、入海水道;三带指古黄河风光带、盐河风光带、大运河风光带;四湿地指洪泽湖、白马湖、荷花荡、古黄河生态湿地;五湖指洪泽湖、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里下河湖区;六园指清晏园、樱花园、中洲公园、钵池山公园、水利主题公园、五岛公园;七馆指水利博物馆、漕运博物馆、水文化博物馆、淮水安澜展示馆、水利工程展示馆、淮河文化博物馆、洪泽湖博物馆;八经典指南船北马、清江大闸、镇淮楼、清江浦楼、镇水铁牛、码头古镇、河下古镇、盱眙龟山。

精神水文化:弘扬淮安水利精神、咏唱淮安水利行业歌、举办水文化高层论坛、开办淮安水文化节、开展文化体育运动会、设计淮安市水利标识、编写淮安水文化读本、保护非物质水文化遗产、拍摄水利系列专题片、创办淮安水行业刊物。

行为水文化:与水有关的行为习惯、民俗风情和生产生活方式,包括饮水、治水、管水、用水、亲水等内容,是改造人与社会关系的成果。

制度水文化:健全各项水利管理制度、水利操作规范、水行政执法制度等水利行业规章制度,加强完善学习考核、目标责任和监督检查等水利机关制度建设,建立水利新闻发布、水利对外交流和网络平台宣传等水利对外宣传制度。

水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搭建投资融资服务平台、建立水文化产业转化机制、与旅游部门协同开发水文化产业等。

二、形势分析与存在问题

1.形势分析

“十二五”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挑战。2012年,江苏省编制完成 《江苏水利现代化规划(2010—2020)》,淮安市水利局根据省水利厅要求,组织编制《淮安市水利现代化规划(2010—2020)》,把水文化作为水利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把水利放在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并在水利宏观布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生态保护等方面作出了重要部署。2013年5月,省水利厅出台《关于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江苏省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对水生态和水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2013年6月淮安市水利局组织编制了《淮安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评估报告》,对“十二五”后期发展进行了安排,对工程建设进行了调整。为此,“十二五”后三年,淮安水利发展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江苏省水利现代化规划、淮安市水利现代化规划、淮安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评估报告要求,结合淮安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要求,把水文化工程建设作为创新水利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进一步调整水利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全市水利发展,确保实现水利的现代化总体目标,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2.存在问题

在“十二五”规划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增的里运河文化长廊、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洪泽湖退圩还湖等工作,加大了“十二五”后三年的投资需求强度。目前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规划项目推进不均衡

精神水文化、行为水文化、制度水文化等方面推进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于物质水文化工程,仅按规划实施了一批典型水文化工程,但因规划目标偏高,投资巨大,周期较长,制约因素多,进展不快。水文化产业没有形成品牌、没建立水文化产业的转化机制,总体发展较慢。另外,主城区水文化工程项目推进较快,县(区)水文化工程项目相对滞后。各县(区)之间水文化工程项目发展也不均衡,经济发展较好县(区),水文化工程进展明显较快。

(2)规划项目实施受政策资金制约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基础设施投资受到一定影响,筹集工程建设资金成为制约水文化工程建设的关键因素。另外受审批进度、征拆迁工作等影响,规划中部分水文化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进度相对较慢。

(3)规划的权威性不够

水文化规划应在市政府的主导下,协调规划、财政、文化、水利、旅游等部门及各县区政府共同实施。然而规划仅在市水利系统得到较好执行,与各部门的联动协调机制还不畅通,缺乏实际的联系与合作,降低了水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执行效率。

(4)水文化研究人才匮乏

淮安市水利局虽成立了水文化研究会,但目前没有专门的机构设置和专职的水文化研究人员,高层次水文化研究人才更是缺乏,水文化建设缺乏后劲。

三、总体评估

报告分别从工程完成投资、工程进度、项目可达性等方面,对物质水文化、精神水文化、行为水文化、制度水文化和水文化产业进行了分析,形成如下结论。

1.总体评价

通过近三年的规划实施,基本实现了“物质水文化建设创精品、精神水文化上台阶、行为水文化出亮点、制度水文化见实效、水文化产业铸品牌”的目标,初步达到了“一年打基础、三年初成型、五年创特色”的要求。

2.实施成效

规划的实施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行业效益,对进一步提高淮安城市化水平,增强区域竞争力,提升淮安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味,把淮安打造成为长三角北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社会效益:淮安市水文化实施,推动了淮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提升了市民文化素质,繁荣了社会文明,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依托淮安市丰富的水利资源和旅游资源,围绕淮安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目标,打造高内涵的水文化工程,创建高品位水利风景区,旅游业逐渐成为新的增长极,旅游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年提升,为淮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生态效益:在水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加强了淮安生态环境的保护,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突出城市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独特魅力,形成与区域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逐步把淮安打造成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园林城市,把生态资源转变成城市竞争力。

行业效益:鼓舞了行业的精神斗志,提升了行业凝聚力;加强了水文基础、水利科技创新、水利信息化、水利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水利专业化和法制化水平;提高了水利管理能力和水利行业自身建设能力;完善了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水资源保护、水利服务的保障措施;丰富了淮安特色水利现代化。

四、规划调整及建议

1.适时进行规划项目调整

及时跟踪省水利厅重大项目进展,将《淮安市“十二五”水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江苏省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淮安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淮安市水利现代化规划》等规划进行衔接,并结合“十八大”报告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增加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水文化项目,重点实施典型水文化工程项目,对规划目标过高的项目进行调整。

2.加强现有水文化工程的保护

水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保护水文化遗产和遗址的重要形式,根据淮安市水文化工程类型、地域特色、历史积淀等,提出第一批水工程保护名录,并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确保水文化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物质水文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将先进的文化元素融入水工程之中

要抓好规划、设计和施工三大环节,一是在水利规划中体现水文化工程相关内容;二是在设计中增加水文化章节,进行专门论证、设计;三是实施过程中要精心打造水利工程中的文化工程。将今后的水工程打造成为集一般水工程和个性文化工程于一身的、极富文化内涵和高品位的水工程。

4.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

建议尽快编制印发《水工程文化规划编制导则》《水工程文化评价标准》《水工程文化旅游项目综合影响评价标准》等,在有关水利工程管理的法规中,提出增设水工程文化、水工美学、水利景观等内容。建议在淮安设立水文化建设示范区,国家和省市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解决水文化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和示范效应。

5.建立相关部门联动机制

水文化建设不是水利部门单独的任务,关系城市特色文化的发展、人水和谐氛围的营造、市民生存环境的优化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全局性、综合性的特点。水文化规划应在市政府的主导下,协调规划、财政、文化、水利、旅游等部门及各县区政府共同实施。相关部门应主动介入、积极参与,支持水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工作,树立水文化建设的主人翁意识,把水文化建设的实施纳入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和业务范围之内。

6.扩大宣传范围

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精神的家园,淮安在长期治水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水文化,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通过水情教育,加大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宣传,开展水文化交流活动,倡导社会参与,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形成一致的水文化认识理念,在全社会创造共同水价值观的氛围。

7.成立水文化建设管理处

加强水文化建设组织领导,是推进水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建议成立水文化建设管理处,集中处理水文化建设相关事务,保障水文化建设的规划完整、组织有序、集中管理、权责明晰,落实有力,促进水文化建设顺利发展。

8.加大水文化产业培育

近年,淮安市水利局建设了一批水文化工程、创建了多个水利风景区。今后,淮安市水利局应深入挖掘水文化工程,重点打造几个水利风景区,进行组团开发,与旅游部门合作,纳入市大旅游发展战略,作为重点旅游景点向社会推介。与重点企业合作,开发旅游产品,在旅游景点、度假区开拓旅游市场。创建淮安水文化产业品牌,加快研究水文化产业的转化机制,使水文化产业建设绽放出独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淮安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新支柱产业。

五、后续推动规划实施的工作安排

1.落实淮安水文化规划保障措施

水文化规划的实施不仅需要有详尽的计划和强大的执行力,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不可或缺。只有切实转变观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水文化规划实施的组织、队伍、制度、经费和社会保障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才能够确保水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实现预期目标。

2.“十二五”后期工作安排

近期仍是淮安水利工程建设的高峰期,应抓住时机拓展水工程文化内涵,提升水工程文化品位,确立人水和谐的理念,发挥水工程的生态效应。让更多的水文化研究人员参与到水利工程的规划与设计当中,力争使“每一处新建水利工程都成为富有内涵的水文化景观”。重点推进里运河文化长廊、黄河故道地区综合开发、水利主题公园建设、水利博物馆等建设,并在白马湖风景区、里运河控制工程、古黄河水利枢纽等工程中融入水文化元素。

同时,水文化建设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水利基础设施完善、水文化理念深入人心的基础上,需要持续加强物质水文化的建设,挖掘精神水文化内涵,倡导“亲水、爱水”的行为习惯,完善制度水文化的内容,扩大水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紧抓物质水文化这个重点,全面建设精神水文化、行为水文化、制度水文化、水文化产业,挖掘保护水文化,把淮安市水文化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1]淮安市水利局.淮安市“十二五”水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Z].2011.

[2]淮安市水利局.淮安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 [Z].2011.

[3]淮安市水利局.淮安市水利现代化规划(2010—2020)[Z].2011.

[4]江苏省水利工程科技咨询有限公司.淮安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R].2011.

猜你喜欢

十二五淮安市淮安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淮安市加强对泗州城遗址的建设引导
淮安市强化“三个一” 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对淮安市城区河道生态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