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州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实践

2014-01-29王利民刘吉贵马云峰

中国水利 2014年9期
关键词:德州市德州饮水

王利民,刘吉贵,马云峰

(山东省德州市水利局,253014,德州)

德州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实践

王利民,刘吉贵,马云峰

(山东省德州市水利局,253014,德州)

德州;饮水安全;城乡供水一体化;实践

一、基本情况

山东省德州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南靠黄河,东临渤海,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限制,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并存,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1 m3,仅为全省人均的61%、全国的10%。深层地下水氟高碘重,浅层地下水苦咸,83%的区域达不到国家饮水安全标准,群众饮水困难。地处德州市东北部的庆云县,临渤海,属典型的海侵区,由于长期受海水浸渍,水文地质条件极差,苦水区范围达242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8%,曾经是有名的“北十八苦村”“南十八苦村”。

为了解决群众饮水问题,德州市先后经历了饮水解困、村村通自来水、饮水安全三个阶段。1970年以前,主要是4 m左右的砖井、土井;1990年以前,主要为10 m左右的手压井;1995年后,随着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和水污染的加重,改为浅井和深井;2000年后则以深井为主,实施了联村供水工程。2005年,山东省政府启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使全省80%以上的村庄用上自来水。德州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把发展集中连片规模化供水工程作为主要建设模式,2007年年底,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有水喝”的问题基本解决。但由于大部分地区自来水工程都是以深层地下水为水源,水源含氟量高,即使安装了降氟设施,水质仍然难以保障。2006年国家发布了新的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质指标由原来的35项增加到106项,已建工程远远达不到新标准。如何做到从“有水喝”到“喝好水”,2008年,德州市把工作重点由“面的覆盖”向“质的提升”转变。在不断探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了一条符合德州实际的建设路子,即“以平原水库为依托,以饮水安全为前提,大力实施规模化集中供水”,大力开展平原水库建设和管网铺设工程。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建成千万立方米以上平原水库13座,在建5座,蓄水能力达到2.57亿m3;建成万吨以上集中供水水厂18处,其中50%的水厂日供水能力达到3万t以上,经化验,水质全部达到国家饮用水106项指标;铺设供水管网5.2万km,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到93%,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建设经验

1.坚持政府主导,顶层推动

德州市委、市政府连续6年把饮水安全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为民所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同时把城乡供水一体化率列入对各县 (市、区)政府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以考核为导向,促进工作落实。市、县两级都成立了工程建设指挥部,明确职责任务,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兴建平原水库,解决水源问题

德州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当地水资源紧缺,地下水不可利用,黄河水是唯一可利用的客水资源。由于没有蓄水工程,黄河水能引不能蓄,因此,建设蓄水工程成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龙头和关键。德州市因地制宜,确立了“以平原水库为水源,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路子,并制定了每建成一座千万立方米以上水库,市财政补助1000万元的奖励政策,大力开展平原水库建设。为提高水源保证率,2011年,该市又提出了每个县2座千万立方米水库的目标。经过市、县两级的共同努力,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建成平原水库13座,在建5座,水库蓄水能力2.57亿m3,年供水能力达到5亿m3。

3.统筹规划,整建制推进

在规划上,实行全市一张网,按照“一县一网,联网供水”进行布局,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实行跨行政区域供水。同时,坚持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和“两区”同建相结合,合理确定供水规模。现有18座水厂,日供水能力全部达到万吨以上,最高的达到5万t。在管网设计上,聘请专家“把脉会诊”,采用先进的“闭环式”设计,提高了供水保证率。在工程建设上,不搞平均分配,而是实行集中投入、重点突破,具备水源条件的优先建设,按照县域整建制推进。

4.多渠道筹资,破解资金难题

资金是影响工程建设的关键。为破解资金难题,主要采取“上级帮一块,市县拿一块,群众出一块,融资筹一块”的方式。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累计完成投资53.8亿元,仅管网工程就达到17.3亿元,在国家投资的基础上,市、县两级和群众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在社会融资上,平原县利用农发行贷款9400万元,建成了相家河水库;夏津县通过BOT模式,吸引企业投资1亿多元;山东水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在武城、临邑融入股份资金3600万元、5200万元。

5.多措并举,确保建设进度

一是落实责任。通过倒排工期,明确责任,将任务分解至每一个人,将计划细化到每一天,全力投入工程建设。二是实行销号制度。一县一张图,将所有村庄全部标注图上,解决一个,销号一个。三是坚持规范化管理。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四制”管理,对主要设备、材料实行统一招标采购,保证质量,降低造价。四是实行现场督导。水利部门专门抽调技术人员,组成4个现场督导组,进村入户现场督导,核实工程进度。五是建立定期通报制度。以《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简报》为平台,总结交流经验,定期向市、县主要领导通报各县(市、区)工作进度,督促项目县常抓不懈,一抓到底。

三、管理方法

建设是基础,管理是根本。德州市始终把加强运行管理作为农村供水工作的中心,在搞好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完善管理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全面推行水务一体化改革,将县自来水公司统一划归县水务局管理,充分发挥自来水公司的人才、技术、设备优势,像管理电网一样管理水网,把每一个村庄当作一个社区,把每一个农户当作一个居民点,实行管理一条龙,从水源头管到水龙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 “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二是实行建管一体。让管理者参与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在建设中考虑管理的问题,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解决了建后管理、运行维护等难题。三是强化政府监管。制定出台了《德州市实施〈山东省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法〉细则》,市、县成立农村公共供水专管机构,代表政府行使指导、监督职能。联合卫生、环保等部门,对各地水质实行“飞检”制度,并将检测结果在媒体上公布,让群众、社会来监督供水工作,使群众真正喝上“放心水”。四是强化服务。各县(市、区)均成立了专业供水维修服务队,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电话,方便及时解决各类供水问题。宁津县还组建了供水116服务队,闯出了一条“专群结合,快捷服务”的供水服务新路子,被评为“2012年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之一。

四、体 会

1.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基础

2009年,用水最困难的庆云县,在全市第一个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十八苦村”的群众喝上甘甜的自来水时,无不欢欣鼓舞,他们敲锣打鼓地贴出一副对联:“告别千年苦水,迎来万代甘甜”,充满了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夏津县苦水马庄,曾是典型的苦咸水村庄。2012年,供水管道铺到了这个村庄,昔日的“苦水村”变成今日的“甜水庄”。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实现,大大改善了德州人民的生活状况,原来由水质造成的氟斑牙、氟骨病、甲状腺肿大等地方病,不再有新增病历,被群众称为 “救命工程”“德政工程”。

2.国家政策支持是关键

自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出台10个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特别是2011年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制定了一系列含金量非常高的措施,提出了“到2015年基本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目标要求,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近3年,国家投资占到了德州市全部投资的1/6,为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德州市也把大量资金投入民生水利事业,以“小财政”支撑了“大民生”。

3.坚强的水利干部队伍是保障

全市各级水利部门在时间紧、任务重、难题多、压力大的情况下,不讲条件,不惧困难,想尽千方百计,强力推进工程建设。充分体现了水利干部队伍是一支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坚强队伍,充分体现了 “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为建设幸福德州、实现中国梦做出了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 江 芳

S277.7

B

1000-1123(2014)09-0042-02

2014-01-16

王利民,研究员。

猜你喜欢

德州市德州饮水
德州大陆架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简易饮水鸟
德州市市场监管局赴济宁市学习观摩
德州鲁源货场信号联锁设备关键技术的应用
怎样做到科学饮水
【大照片】上帝视角看德州
饮水
平凡的岗位 非凡的业绩——记德州市关工委名誉主任蔚立臻
德州市2014年旱灾应对措施与经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