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现状

2014-01-28孙小华郝春燕李凤山

城市地质 2014年4期
关键词:北京地区遗迹北京市

南 赟,孙小华,郝春燕,李凤山

(1、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120;2、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 100195;3、北京鹏盛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北京 100021)

1 北京市地质遗迹资源概况

(1)地质遗迹研究历史与现状

北京市地质调查和科研工作已有130余年的历史,北京西山是我国地质工作开始最早的地方,素有中国地质工作“摇篮”之称,其地球演化是华北地壳运动和演化历史的缩影,经过近30亿年的地壳运动和沧桑变迁,遗留有丰富的地质遗迹。北京的地质遗迹资源调查研究史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1922年,美国人葛利普(A.W.Grabau)研究了南口灰岩中的叠层石;1929年,中国地质学家裴文中等在房山周口店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同时有大量古动物化石和旧石器出土,洞穴中还发现古人类用火的遗迹,这些重大发现震撼了世界科学界。建国之后,北京市在开展系统的1:5万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灾害调查等研究工作过程中,积累了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地质构造、矿产矿床、地貌景观、水体、岩溶地貌、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地质遗迹资料。

北京市专门针对地质遗迹的地质工作始于1988年底,北京市地质矿产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公司根据地质矿产部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要求,对北京地区比较珍贵的、有较重大地质研究意义和保护价值的自然地质景观以及旅游地质资源进行科学考察,并进行地质自然保护区区划和旅游地质资源开发规划,于1990年完成了《北京市地质自然保护区区划和旅游地质资源考察报告》及相关图件,首次全面、系统地考察了北京山区地质自然资源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地质自然保护区区划和旅游地质资源分区,提出国家级保护区(点)2处,市级保护区(点)14处。1996年,由北京市地质矿产局联合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共同开展“保护北京地区若干重要地质遗迹的调查”项目,对北京地区17处重要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专门调查,提交完成《保护北京地区若干重要地质遗迹的调查报告》,《报告》对北京地区17处重要地质遗迹资源的特征进行了论述,并提出这些地质遗迹资源遭受破坏的情况。2006年,由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开展的“北京市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现状综合调查”项目,第一次针对北京市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北京市地质遗迹的家底,调查共发现7大类31个亚类170处地质遗迹点(区),编制的调查报告还对地质遗迹分布情况、保护现状及资源价值等进行了评述,提出了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建议,为全面深入开展北京市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地质遗迹类型及分布

根据2007年最新调查资料,北京市的地质遗迹有170处,可划分为7大类、31个亚类(见表1)。统计结果表明,地质地貌类遗迹在全市地质遗迹资源中所占比例最大,达到48.24%,其次是有特殊意义的水体资源和矿物、岩石、奇石及其典型产地,分别占总数的15.29%和11.76%,这3类地质遗迹占全市地质遗迹资源总数的75.29%(见图1、图2)。

表1 北京市地质遗迹分类表

图1 北京地区地质遗迹资源分布略图

图2 北京市各区县地质遗迹分布情况统计表

北京地区的地质遗迹资源绝大多数分布在山区,170处地质遗迹点中,西山地区90处,北山地区76处,平原区4处。从地质遗迹类型上看,地质地貌遗迹类中的花岗岩景观地貌主要由昌平碓臼峪一带至密云的不老屯地区沿北东向展布,集中分布于怀柔-密云交界的云蒙山地区;岩溶地貌及溶洞景观主要集中分布于房山的十渡-石花洞一带;反映山体隆升特征的夷平面集中于门头沟的斋堂-清水地区;从1.8~50万年的古人类化石及遗址集中于周口店地区;北京地区著名的潭和瀑布有近一半分布于北部云蒙山周边。从区域分布上看,表现出相对集中的特点,集中点主要在:西山的周口店-河北镇一带、十渡地区、圣莲山地区、斋堂地区;北山的千家店地区、云蒙山地区、黄松峪地区、长陵地区,这些地区集中了全市70%以上的地质遗迹资源。从各区县分布情况看,地质遗迹资源分布在全市11个区县,包括怀柔、密云、延庆、房山、门头沟、昌平、平谷等7个山区县及顺义、海淀、丰台、石景山等4个近郊区(见表2)。

2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现状

(1)地质公园、保护区申报建设工作突飞猛进

为了加快对北京地区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挖掘有价值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北京市积极投身地

质公园申报建设工作,2000年~2014年间,成功申报并建立了2个世界地质公园、5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省级地质公园和3个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见表3)。10余年时间,地质公园的建设使得北京地区沉睡了几十亿年的地质遗迹以新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表2 北京市各区县地质遗迹分布情况统计表

表3 北京市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一览表

各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在申报前期都对园区进行了翔实的实地考察,按照申报要求编制了各公园的《综合考察报告》,对园区内的地质遗迹的类型特征、分布状况及遗迹资源价值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园区的社会经济、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等也进行了叙述;在取得建设资格后按要求编制了公园的《总体规划》,准确勘定了园区的界线,并提出了园区未来建设的整体布局和蓝图,对园区内地质遗迹的保护及开发利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科教宣传、博物馆建设及展陈等都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划。

(2)保护管理体系趋于完善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土资源部提出的地质遗迹保护要求和管理框架,北京市已经把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纳入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明确了管理者的职责与权力。由市国土资源局主管,各地质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成立了管理委员会,以政府职能为主的地质遗迹分级管理体制初步形成,相关的管理办法、技术规范趋于完善。

(3)公园环境和管护设施全面改善

地质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建立为北京市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北京市地质公园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各公园通过申请国家财政专项经费、地方自筹、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开展公园的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地质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的管护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截止2014年,全市各地质公园共获批国家财政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资金6697万元,主要用以建设博物馆展陈设施、改善管护基础设施、整治园区环境、编制园区规划、完善园区科普解说系统和编制科普读物等;地方自筹资金10亿多元,主要用以建设园区博物馆、道路、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开展园区地质环境治理、小流域整治和绿化造林等生态修复工程,建立园区科普解说体系及信息化网络等。

(4)摸清资源家底、制定保护规划

自2007年以来,由中央及地方财政支持开展的北京市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现状综合调查、北京市门头沟区地质遗迹资源调查、北京市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华北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北京)等项目,基本摸清了北京市地质遗迹资源的家底,在全面掌握北京地区地质遗迹资源分布及其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了保护规划,规划除了强调地质公园范围内地质遗迹保护的重要性,还对地质公园以外地质遗迹的保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方案。

[1]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北京市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现状综合调查报告[R].2007.

[2]李烈荣,姜建军,王 文.中国地质遗迹资源及其管理[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

猜你喜欢

北京地区遗迹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明清北京地区传统色彩嬗变与成就探析
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古桥研究概述
歌华发布
方外观遗迹旧照
沉船遗迹(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