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绘画造型观

2014-01-28翟宗选三峡大学443000首都师范大学访问学者100048

大众文艺 2014年13期
关键词:艺术家绘画创作

翟宗选 (三峡大学 443000;首都师范大学访问学者 100048)

绘画是造型艺术,不同的艺术家对造型有不同的认识。写实风格的画家倾向写生,但并非是对现实的照搬,他们有一套从写生中掌握的有效表达形体的策略。何谓策略,面对对象他们知道该画什么不该画什么,甚至看不清的结构他们也知道怎样表现,从手的形态能推出胳膊的形体,从胸部动态推出盆骨的动态。还有一种非写实具象绘画,这类作品在造型上表现出较强的主观性,追求形体带来的意味,因而不能用写实的标准来衡量,他们更“写意”。两者的共通之处在于都要具备对形体结构深入的理解能力。不少人认为后者造型更容易,实则不然。“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作品《红色和协》中人物造型简练,但看似轻松的人物造型,却是画家花了很的大力气得到结果。人物身上的每根线都经过推敲,人物既是从写生中来又与现实拉开了距离。马蒂斯认为“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现实的真实,而在于对内在真实的表达,因而马蒂斯的作品造型是基于写生,同时强调形的平面化、夸张性、装饰性。根据上例,让我们看到不管哪种造型都要建立在对形体理解的基础上,这才是正途。

一、艺术家造型观与造型

凡成熟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的造型观,如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的造型就不同,达·芬奇重光感,造型优美、雅致;米开朗基罗的造型充满动感和力量,如雕塑一般有坚实的体量感。写实绘画在西方有300多年的历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成就的艺术家浩如繁星闪烁着光芒。在印象中,我们会认为写实绘画是从写生中来,以现实为依据,在造型上主观性的表现较少。在这里假使我们承认摄影与写实绘画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虽然写实绘画曾在照像技术出现以前担当了部分类似任务,不能否认的是我们脑海中会随着画家名字的出现而出现他们作品的面貌,前提是你了解这些画家和作品,你会发现都是写实绘画但面貌各不相同。差别的原因有很多,如色彩、构图、题材内容等,其中造型一定属于主要原因。敦煌莫高窟从南北朝时期到元代都有壁画面世,每个时期的造型特点一目了然,如唐代丰腴之美,南北朝粗犷和流动之美,元代工细之美等,这些特点主要通过造型表现出来。当代绘画以多元的面貌并存,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曾有的文化现象。造型上的差别是受造型习惯影响形成,每个艺术家在表现同一题材时在造型的组织、塑造上有一定的稳定性。如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的眼晴你可能会在这个时期作者其它的作品中看到。从宏观上看,艺术家的造型观是受社会观念、文化传承和绘画传统影响而形成;从微观看是受艺术家的造型习惯和趣味倾向影响形成。绘画的形式从单一的材料向多种材料发展,视觉经验受影视,摄影、网络等各种图像影响,单一的绘画面貌很难满足大众审美需求,求新求异成了当代绘画一致的追求目标。从造型看,无非是写实、非写实或者界于两者之间的三种形式,不管形式、材料怎么变,造型只有这三种倾向。就像红、黄、蓝三原色可以调出无穷无尽的色彩一样,造型的三种倾向也有无穷尽的可能性。

1.写生造型观与创作造型观

大多学习绘画的人都是从写生开始,从入学前就要写生,学习解剖、透视、明暗规律等。这个过程困难重重,但问题是一离开对象便无处着手,我们似乎忘了画素描是掌握造型规律,画长期作业是为了深入理解造型。常常会遇到擅长长期素描但不会画速写,拿着笔无法下手的画家,看看名字载入美术史的大师们一生画了多少速写,我们便知道他们为什能创作出如此优秀的作品。没有相机却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之作,这要归功于他们一生勤劳不辍的速写习作训练,使他们熟知造型的密诀,信手拈来便有神来之笔。速写成了他们记录生活的日记,一张张生动鲜活作品凝固着画家一瞬的感觉。速写是凭着对形的感觉来画的是对象第一感觉的直观表现,越整体越好。我们再谈谈创作造型,相信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离开照片就无法完成作品的尴尬时刻,面对一堆堆照片为找不到需要的动态而烦恼。创作中最重要的不是对具体单个型的塑造能力,而是把形体放在画面抽象结构中对形式抽象关系的把握,如背景与人物的对此关系,物与物各部分之间对比关系,人物之间的对比关系等等。此时的形不再是单个物体的形,是形与形在画面上组合的新形,是对原物体的解构和在画面上的重构,物体通过叠压、穿插、拼接在画面上形成了新的形体。这便是创作中需要的形,这种形要求有较好的想象力。有经验的老师在学生写生时就让学生加上自己的想法,把写生当成创作来完成。学画早期就教学生用“形式之眼”来观察物体,在写生与创作找到了互通的桥梁。写生解决我们造型观察和表现的能力是词汇,创作是把这些词汇变成语句,形成构思,在画面上实现自我感受的充分表达。

2.造型积累与造型观

造型的经验是可以被传承的,所以造型可以积累。一个艺术家的绘画风格的形成要花很长的时间,在各个阶段为了成长需要汲取各种营养。但就造型来说,需要向前人或同时代的艺术家借鉴。这里举两个例子:我们知道迄今为止多产且风格多变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绘画历程,在他的“七个阶段”创作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每次风格所受的影响。“蓝色时期”毕加索受劳特累克影响,笔下的人物多为贫穷、饥饿、疾病的形象。“黑人时期”的作品受非洲德兰面具的造型影响,人物出现棱角体面关系,成为将来立体画风的滥觞。另一个例子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大师拉菲尔,稍晚于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而成名,他是一位擅长学习的艺术家,面对两位大师,他学习达·芬、奇的构图技巧,学习米开朗基罗富有饱满大气的人体表现方式。所以面对拉菲尔的经典作品中我们惊叹他的画面控制能力又赞叹他塑造人物深入传神的高超技能,《雅典学院》《西斯庭圣母》等作品就是最好的例证。中国文人画传统本身就以程式化造型语言来代代相承,如树叶的画法,各种皴法等。十八描法从外在形式看是技法的称谓,但中国画是以线来造型的,所以是选型造型传承。是中国有上千年的绘画传统,曾经代表了东方文明的最高成就;而西方自文意复兴有三百多年的写实绘画传统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绘画传统,面对这些人类视觉宝藏,我们都可以根据需要去学习,将其变成我们积累造型经验的宝库。画画的人却知道,指导我们对造型的认识是源自内心的标准,这些标准正是建立在前人视觉体系的基础上。视觉语言是可以跨越时空和国界被感受的,只要可以用就可以成为艺术家用来盛开艺术之花的营养。艺术家心中理想的造型一定有源头,源头或是东方的或是西方的;或是具象的或是抽象的;或是再现的或是表现的等等,绝非空穴来风。造型是绘画的语言,艺术家不是要发明语言,而是人借助语言表达心中的感受。如果说前面造型积累是“师古人”,另一种方式则是“师造化“。大自然给人无尽的灵感,无论人、动物还是植物都是艺术家表现的对象。

二、审美与造型观

不可否认造型本身就具有美感,或唯美,或雄浑,或简淡,或险峻,或幽默等。不同的造型观带来不同的造型审美,因为造型不仅是对物象的外在表现,更多的是表现内在的精神,造型观为造型赋予丰富的内涵。

绘画艺术发展了几千年,东西方以不同的体系并驾齐驱,都达到了顶峰。东方哲学体系强调人的个体对大自然的感悟,从“物我合一”到“天人合一”;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哲学发展而来,崇尚理性思维,重逻辑性和几何性。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以平面的造型为主,中国画经历了绘画的本体发展阶段,文人画阶段,水墨中国画三个阶段。绘画本体发展阶段是宋以前的绘画,主张“以形传神”,遵守“六法”的旨要,“气韵生动”是最高的审美准则。代表作品有顾恺之《洛神赋》、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张萱《捣练图》、周舫《簪花使女图》等。文人画阶段,造型开始符号化,笔墨成了第一位,形在画面中仅仅是个载体,书写动作带来的笔与墨交相辉映的迹象成了追求的目标。代表作有徐渭《墨葡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沈周《庐山高图》等。水墨中国画继承了传统绘画的精髓,又吸收了西方写实绘画的造型语言开创了新中国画的发展之路。形式语言上各种面貌多元并存,画面在形而上的精神追求上仍是东方人的理想——意境。代表作有蒋兆和《流民图》、徐悲鸿《愚公移山》、周思聪《人民与总理》、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等。西方古典绘画以再现的方式来表现,提倡典雅崇高的精神,庄重单纯的形式,强调理性而轻视情感,强调造型的严谨、追求构图的均衡与完整,努力使作品产生一种古朴静穆而庄重的美。雕塑的体量和建筑的空间构成一种宏大的构图方式和庄重的的风格、气魄。

三、结语

造型作为绘画艺术的语言,从写生到创作需要艺术家不断锤练方能应用自如。每个艺术家都要保持语言的独特性,因为那是艺术家的个人标签,造型观正是获得语言独特性的基础。艺术家造型观的形成是一积淀的过程,是遵从内心的选择坚持的的结果。造型可以积累,可以传承,艺术家要擅于吸收和借鉴才能厚积薄发。审美与造型观密切联系,东西方美术的发展实际就是审美观发展,其内核是哲学思想的不断变化,带来造型观念向不同形态演变、发展。

猜你喜欢

艺术家绘画创作
《一墙之隔》创作谈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创作随笔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