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鼓灯艺术流派的继承与发展

2014-01-28王晓东蚌埠市剧目创作室233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3期
关键词:花鼓流派艺术家

王晓东 (蚌埠市剧目创作室 23300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灯,起源于宋代,是汉民族最完整、最系统的民间歌舞形式之一。它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舞蹈语言体系,是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舞蹈之一。

花鼓灯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不少深入人心,影响广泛的流派。流派是花鼓灯艺术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花鼓灯艺术流派的传承方式、发展方向,可以为前人的艺术作更为深广的宣传,同时亦可以为今人从事花鼓灯艺术提供前辈的经验。

花鼓灯艺术流派的产生,是在上世纪30年代开始的,主要流派是两种。一是地方流派;二是著名艺人的个人风格。地方流派分三大地区:蚌埠怀远、淮南凤台、阜阳颍上等,这些地区里又有一些著名艺人,他们身上既有地方流派的特色,又有个性化的创造。代表性的艺人有冯国佩、陈敬之、郑九如等。冯国佩(艺名“小金莲”)表演秀丽中含端庄,娴静里有活泼,温柔中露风流,腼腆时藏幽默,既典雅又不失质朴。典型动作有拐弯、斜塔、踢球等,其动作特点是脚下溜,韵律强,身姿美,情感真,神态媚。陈静之(艺名“一条线”),他继承和创造的扇子花和手巾花变化多端,非常出色,更有价值的是,他结合自己性格特点,情趣倾向、身体条件形成的“颤、颠、抖”的动作,风格十分独特,在花鼓灯各流派中独树一帜。他的绝技“颤抖步”跳得轻松自如,似悠悠丝线之提木偶,充满内在的精神活力,活灵活现地塑造出农村少女特有的活泼烂漫、稚气天真的形象。郑九如(艺名“小白鞋”)的花鼓灯舞蹈最大特点是动作干净利落,节奏感强。他能把花鼓灯的传统舞蹈动作加以变化,结合自身的身体条件和个性特点进行表演,艺术上颇有独创性。

人们常说,流派不是自封的,流派形成靠的是传播。关于流派的问题,不是今天才提出的新问题,在花鼓灯艺术的发展史中,艺术流派就一直存在并且不断地发展。艺术是反映生活的,是表现生活的各个不同层面的一个手段。在芸芸众生之中,总有一种地域上或时间上共同趋向的美好追求。一个好的艺术载体,如果只是短暂的、小范围的、小圈子的东西,就起不到影响某一人群、影响某一件事情的群众性的综合反应。艺术流派也是这样,标志着一个艺术流派的形成,大致应该具有如下几个条件:有稳定的、独创的艺术风格及个性,有得到观众承认并拥戴的代表人物,有能表现其艺术特点的节目,有薪火相传的弟子。艺术流派的本质,即是艺术美在多种形态上的表现。风格流派是花鼓灯演员艺术生涯的最高追求,也是其艺术魅力的最高体现。他们依据自身条件扬长补短,以巧补拙,对代表作、身段、指法、眼神、情绪等都经过了一个较长时期的思考与锤炼,表现出了或朴质、或高雅、或深沉、或平易的艺术风范,独擅其长,各领风骚。

花鼓灯艺术流派的形成,有着明显的受地域影响的特点,其地质、气候、物产以及民风、民俗等自然条件,人文环境都在其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花鼓灯艺术流派的形成,更多地依赖花鼓灯艺术家自身的艺德气质、禀赋个性、阅历学养及艺术创造能力。矛盾先生在1961年的一个题词中,曾就艺术流派问题作过精辟阐述:“艺术流派之创始与形成,非一朝一夕之事。最后是某一艺术家创造了独特的风格,这个风格在艺术实践中逐渐臻至完美和成熟,于是在群众中建立了威信——这时,所谓某流某派者是经过群众批准了的。艺术家之独到的风格所以形成,是一个艺术锻炼问题,然而不光是艺术锻炼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和艺术家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乃至世界观都有关系。同时,个人风格也不是向壁虚构出来的,而是艺术家在广博地观摩、钻研许多前辈和同辈艺术家的卓越成就以后,再融会贯通而创造性地发展之结果。”花鼓灯的艺术流派,与花鼓灯艺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每个艺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道路,从而有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形成了各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别林斯基说得好,艺术家总是“在思想和形式的密切融汇中按下自己个性和精神的独特印记”。这种独特的印记,将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人们便会从不断地观看到不断地熟悉,继而再从不断地摹习到有所创新的发展,这就是花鼓灯流派的发展模式。

笔者认为,流派是一种风格,是某一个表演艺术家所代表的一种独特风格。有成就的艺术家,在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将最能代表自己风格和特点的艺术加以总结,成为一种既有基本规律,有章可循的,又不是凝固的,可以灵活运用,不断创新、发展的“艺术模式”,而这种“模式”得到一部分人的摹习和推广,自觉地运用这种“模式”,并为之不断地革新提高,使其为更多人欣赏,这就是艺术流派。

怎样学习,继承艺术流派,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艺术的可塑性很强,它不是一种物质的东西,可以临摹产生。学习流派的方法,一种认为继承就把前辈所创的艺术原封不动地学下来;一种认为先把艺术流派继承下来,再创造性地发展,从而使艺术流派获得新生。笔者比较赞成后者,艺术是文化范畴中最为灵动的因素,不断开拓,不断突破,不断创新是艺术的本能。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毕竟有“规律”可循,梅兰芳有句“移步不换形”的名言,“移步”指的是创新;“形”指的是特质。就是说,我们必须改革创新,但不能消解自己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创新,才是花鼓灯艺术与时俱进,永远保持生命活力的保证。在这个继承和创新的辩证过程中,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各个流派的特点,把握其独特的风格,继承传统的精华同时,不断创新。“人类一切文化都是为满足一定群体生存、发展的要求,而产生、存在、继承和演变的。”(引自美欧达伟《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

花鼓灯是原生态文化、大众化艺术、先辈们的遗产、全民族的财富,欣赏花鼓灯是当代人的权利,保护花鼓灯是当代人的责任,发展花鼓灯是当代人的义务。

猜你喜欢

花鼓流派艺术家
姚锦新与《花鼓及其他中国歌曲》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俄罗斯藏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成就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百川何以争流
——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
当代诗词“实验体”流派与艺术风格的建构
花鼓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