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学术评析*

2014-01-26侯酉娟侯如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大辞典辞典本草

李 楠,万 芳△,侯酉娟,侯如艳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陈存仁(1908~1990),原名陈承沅,民国时期上海著名中医。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丁甘仁、丁仲英父子,1929年自设诊所,独立行医[1]。他曾创办国内第一份医药卫生常识报刊《健康报》,整理出版《皇汉医学丛书》,参与《国医文献》等杂志的编辑工作[2],其编纂的《中国药学大辞典》为民国时期中药辞典类著作的重要代表。该书内容丰富,考据详实,又注重实用,便于检索,为读者所喜爱,仅民国期间便再版27次,畅销海内外,1956年后仍有翻印,其影响力可见一斑。书中引用大量古代文献及当时最新研究成果,绘制彩色药图数百幅,极具文献与实用价值。

1 中医药科学化与辞典类著作之兴盛

民国时期,西方科技对中国之影响已极为深入,早期海外求学者倡导科学,从而使中国学术界出现众多变革[3]。在这一思潮影响下,传统中医药受到巨大冲击,以致酿成1929年“废除中医案”。中医药界奋起抗争,终于取得合法地位,但“中医药科学化”也从此成为中医药界不可回避的问题。

这一时期,中药作为研究对象,逐渐形成生药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等不同的分支学科,传统本草学逐渐解体,中药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学科[4]。辞典类著作由此而兴盛,代替大型综合本草而成为中药学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药学大辞典》成书之前,已有《国药字典》、《中药大辞典》等数种中药辞典问世。较之传统本草著作,中药辞典具有几大特点:首先,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化与条理化,通过词条下条目的设置,将传统本草著作中混述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内容分门别类,有序排列;其次,注重当时科研成果的引用,绝大部分辞典均设有药物有效成分、生理效应等条目;第三,便于检索,通过建立索引系统或采用笔画、音序等编排体例,使读者便于查找所需内容。可见,中药辞典较传统本草著作在科研、学习、临床应用时都更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民国时期中药辞典类著作的大量出版,亦是历史需求的结果。

2 《中国药学大辞典》之学术评析

《中国药学大辞典》是民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中药工具书,收词目约4300条,汇集古今有关论说。陈存仁在《中国药学大辞典·编辑例言》中亦说:“(本书)完全以科学方法整理删选,分条纂述。所有旧有药学之上科学材料及近世化验发明之新学说,尽量采入,而以辞典之方式编纂而成,故名中国药学大辞典。[5]”

2.1 资料丰富

陈存仁于资料搜集方面极下功夫,在编纂《中国药学大辞典》之前,已留意相关资料的准备工作。据言:“余于七年前,对此整理中药文献工作,有深切之注意,日以搜集药料为乐事。积之三年,得参考书籍近二百种,药学上有价值之论文凡一百八十篇,药物标本凡五百余种。[5]”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编修辞典期间多次赴湖北、广东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拍摄大量照片,收集大量新鲜原株药材的标本及药材价目单。即如四川等地未能前往者,亦请友人代为搜集资料。该书参考清代以前本草著作170余种,民国时期各种中药书籍50余种,国外中药著作40余种,此外各种杂志报刊相关文献不胜枚举,从某种意义上讲,本书是对民国以前中药资料的一次全面整理。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药图部分,唐《新修本草》首创药图以后,又有北宋嘉祐官修《图经本草》为最早的单行本中药图谱。自此图文并列的方法,成为中药学书籍的重要模式。陈存仁对于本书图画部分颇为注重,特意聘请两位绘图员绘制药图,为拍摄药物标本,又特地开办了一家照相馆,聘请两位摄影师。他将摄影、彩图与钢笔画3种药物图片结合使用,对于常用药品及重要药品绘为五彩图画,用三色版精印;次要药品及应以立体图形表示者,则以摄影为写真,用单色铜版印;比较冷僻而不常用之药品,则绘以钢笔画制成锌版,插入文字中,以便随时对照。对于个别药品,为详尽起见则彩图、摄影、画稿三者并见。正式出版时,书中彩图部分被单独编印为《中国药物标本图影》,但有所删节,颇为可惜。

2.2 实用性强

本书之实用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易于检索,使用方便;二是注重临床实际应用。检索系统为辞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出版的中药辞典多采用药名首字笔画排序,不列索引,或以目录为索引。以这种检索方式,想在320万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中查找某药,恐非易事。部分中药辞典从实际应用出发,减少著作篇幅,仅收录常用中药,虽然便于检索,但亦损失大量宝贵信息。陈存仁则于书后列“检图索引”,此索引为查找书中药图所列,凡附药图者皆为常用药,因而通过仅有的9页篇幅索引,便可迅速检出常用中药400余种。这些药物已足以应付日常学习、临床之应用,可以说“检图索引”的编纂是中药辞典检索方案的一种新尝试。

在细节处理上陈存仁亦独具匠心。如中药别名为沟通交流之障碍,尤其在编写辞典时,既要全面罗列以便读者掌握,又要考虑篇幅与查阅方便,使读者易于检索。传统做法是在正名之下列有别名1项,但这样一来,如果读者需要检索某药,仅知别名不知正名,则无从入手。陈存仁“博考药品名目,取其流行较广意义较正者,定为药品主名。所有该药之学说理论详列于此主名之下,其余名目或为古籍别名,或为处方用名,一概另立子目,检查者如查得别名,皆须另查主名为准”。如丁香为正名,公丁香为别名,有关丁香的内容全部列于“丁香”条下,而另有“公丁香”条,仅说为“丁香之别名”,具体内容查阅“丁香”条即可,这样既节省篇幅又便于检索。

中药文献之整理研究,终究需为临床服务,陈存仁通过条目设置,突出本书的临床实用价值。此前辞典药下至多列10余条目,陈存仁则兼收各家,设常规条目近20条,内容涵盖古今中外各家学说,除“成分”、“效能”、“作用”、“主治”等中药辞典固有条目外,另列“处方用名”、“配合应用”、“用量”等,这些条目从临床实际应用着眼,颇具参考价值。又自创“张仲景之发明”一目,对张仲景用药详加阐释。如“桂枝一味,经张仲景之实验,认为主治冲逆,旁治奔豚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身痛等症,兹考证如下”[5],后列含桂枝经方7条相互比较,以求明晰桂枝临床应用指征。

但陈存仁受当时中医药科学化风潮的影响,肯定中药的疗效与价值,反对阴阳五行等中医药理论。认为:“神农本经,记某药主治何症何症,均条列分明,试无不验者,在科学上确为极有价值之作。自后世掺入阴阳五行家言,以意向空论为理论根据,于是中医学术上大受浩劫,而为近世科学家所诟病。[5]”将阴阳五行学说视为“意向空论”,甚至是中医学术“浩劫”之原因显然不够客观,亦是其历史局限性的表现。

3 小结

《中国药学大辞典》是民国时期颇具影响力的中药著作,于体例等诸多方面有所创新。本书虽然存在不少谬误,对阴阳五行等中医药理论的认识亦有所偏颇,但作为早期大型中药工具书,存在这些缺点可以理解,同时该书的编著亦是中药辞典编纂工作逐渐进展的一个缩影。

[1]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75-476,250.

[2]沈伟东.陈存仁与民国中医药书刊出版[J].医界春秋,2008(5):23-25.

[3]万芳,钟赣生,黄齐霞.西风东渐影响下的中药变革[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7):437-440.

[4]尚志钧,林乾良,郑金生.历代中药文献精华[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118,122.

[5]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M].上海:世界书局,1935:1-21,959-960.

猜你喜欢

大辞典辞典本草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能甚深人智慧海——以《青藏辞典》“觉悟之旅”为中心的解读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敦煌藏文文献P.T.2第一部分译注
冯其庸的主编图书
亚鲁辞典
《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
谢亭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