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圣心源》论治泄泻的辨治特点探微

2014-01-26王德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中气一气四象

王德辉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脾胃病科,北京 100053)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1]。泄泻一病《内经》时期以“泄”称之,汉唐时期把“下利”包括其中,唐宋后才统称“泄泻”。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下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四圣心源》为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所著,是集其学术思想大成的一部代表作。他崇《内经》,法“仲景”,从《本经》著《素灵微蕴》、《伤寒悬解》等11部医学著作。最为经典的要数《四圣心源》,其“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学术思想自成体系。现就此书的学术思想做一简单介绍,并对其治疗泄泻的辨证和治疗特点进行探析,以飨同道。

1 理论根源

1.1 一气周流

《内经》云:“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即天人相应。《四圣心源》卷一即天人解,正是黄元御对天人相应理论的具体论述,首先阐述了天地阴阳的形成,“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升则为阳,降则为阴,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接着提出四象的由来:“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又曰“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可以说,此段文字是该书理论之根基,他认为气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质,这一气即为中气,一气周流,可变化为阴阳,阴阳可变化为四象,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这一气的运动。

紧接着黄元御给出其对人体阴阳五行的认识:“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是人之五行也。”此段文字是讲,人在形成具体形体前,也是一股混沌之气,因清升浊降而化生阴阳,阴阳运动继而形成人体五脏六腑,人体形成之后,正常的生理活动也符合一气周流,是动态变化。

1.2 土枢四象

无论升降还是浮沉都是中土斡旋的体现。人身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即“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四圣心源·劳伤解》中也说到:“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

2 疾病根源

人体以中气为根本,一气周流即为中气的升降浮沉,若中气虚衰则升降失常,百病丛生。如《四圣心源·劳伤解》曰:“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戊己升降,全凭中气,中气一败,则己土不升而清阳下陷,戊土不降而浊气上逆。”

3 饮食的消化、吸收和转输过程

《四圣心源》曰:“谷入于胃,脾阳升磨,精华归于五藏而化气血,糟粕传于大肠而为大便。水入于胃,脾阳消克,化为雾气,上归于肺,肺气降洒,化而为水,注于膀胱而为小便。”此段文字讲述了饮食入胃后的消化、吸收和转输过程,与《内经》中的论述一致。《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4 泄泻根原

4.1 水寒土湿木郁

《四圣心源》云:“阳衰土湿,脾阳陷败,不能蒸水化气,则水谷混合,下趋二肠,而为泄利。”黄元御认为,泄泻病因病机主要为脾阳虚,不能蒸水化气,水湿内停即脾虚湿盛。

《四圣心源》云:“谷贮于大肠,水渗于膀胱,而其疏泄之权,则在于肝。今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则乙木疏泄之令,不行于膀胱而行于大肠,是以泄而不藏也。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寒则生气不旺,而湿土郁陷,又复遏其发育之机,生长之意不遂,怒而生风,愈欲疏泄。”由此可见,泄泻与肝肾二脏亦密切相关,因人体大小便的排出均因肝之疏泄,而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则木郁而风生,风胜则动,遂导致疏泄太过,发为泄泻。另外,水寒则寒水侮土,而致土湿,故木郁、水寒,即肝郁、肾阳虚皆为泄泻之源。

综上所述,泄泻病机分而言之为水寒土湿木郁,合而言之则为清阳不升于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清阳不升于左为宏观解释本病病机,水寒土湿木郁可区别本病深浅层次,土湿、木郁为浅一层次,兼有水寒则为深一层次。

4.2 燥热

黄元御认为,泄泻病机虽以湿寒者多,然亦有燥热者,千百之中,偶尔见之。

4.2.1 上热下寒 木郁太过,可生风生热,然肝木虽为风热,而脾则是湿寒,即上热下寒。

4.2.2 上热 “少阳甲木从相火化气,其经本随阳明下降,甲木不降,上逆而克戊土,戊土壅遏,水谷盛满莫容,于是吐利皆作。胆胃郁迫,相火升炎而生燥热”。即少阳胆经本随阳明经下行,如少阳甲木不降,则克胃土,胃失和降,受盛失司,故见呕吐、泄泻;胆胃均不降,相火不降反升,虚火上炎而成燥热,往往可见喉舌生疮等症。

5 泄泻治疗法则及遣方用药

5.1 培土泻湿,疏木清风,或兼温补肾阳

《四圣心源》云:“泄利之原,率因脾肾寒湿,法宜温燥。”即治疗方面应温脾化湿,兼以疏肝,升左路,使阳气左升而泻止。《四圣心源·卷六》中的“苓蔻人参汤”为升达肝脾所设。原方:人参二钱,甘草二钱,白术三钱,干姜三钱,茯苓三钱,肉蔻一钱,煨,研,桂枝三钱,法以仲景理中为主,而加茯苓燥土,肉蔻敛肠。桂枝疏木,泄利自止。若兼水寒,即肾阳虚,则加附子等温肾,此即根据本病的深浅层次不同,处方用药也不同。

5.2 清热或清上热兼温下寒

少阳之利但有上热,方用《伤寒论》黄芩汤,方中芩、芍以清胆火;厥阴之利兼有下寒,方用《伤寒论》乌梅丸,以连、柏清上,而并以姜、附温下。“凡泄利之不受温燥者,皆此证也”。

6 结语

综上所述,黄元御继承了《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的基本理论,提出“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学术思想,这一气即为中气,而阳气是气机升降的根本动力。

对于疾病的产生,黄元御认为本质上讲都是这一气不能正常周流,或左路清阳不升,或右路浊阴不降,或二者兼有,治疗亦相应以重阳、调中为主,即“医家之药,首在中气”。泄泻一病即为左路清阳不升所致,涉及肝脾肾三脏,治法为升达左路阳气。具体言之,包括培土泻湿、疏木清风或兼温补肾阳,且认为亦有少数泄泻为燥热,包括但有上热及上热下寒,可见黄元御临床辨证论治之精微。黄元御熟读中医经典,触类旁通,遂成为一代名医,其学术思想和经验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45.

猜你喜欢

中气一气四象
下雨
下 雨
《四象》
闰年与闰月的由来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方向漫谈
浅析中气与湿温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大学生亚健康压力症状与朝医四象体质相关关系研究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