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医病因学说初探*

2014-01-26莫清莲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壮医山歌壮族

莫清莲,林 怡,戴 铭

(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南宁 530001)

病因即引起疾病的原因,《医学源流论·病同因别论》云:“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壮医病因学说“毒虚论”认为,“毒”邪和体“虚”是导致一切疾病的原因[1],与中医“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等不内外因”的病因学说相比较,壮医“毒虚论”病因说缺少了情志致病因素。究其缘由,笔者认为与壮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壮族的人文因素有关。本文试撰文对之进行探讨,以期对壮医学的理论和临床有所补充。

1 重视毒虚致病

壮医重视毒虚致病与其所居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环境和炎热多雨潮湿的气候有关,壮族地区素有“蛊毒之乡”、“瘴气之乡”之称,恰如《岭外代答》描述的“广西妖淫之地,多产恶草”。

1.1 毒因论产生于多毒环境

壮族先民自古在华南珠江流域生息繁衍,此地区属亚热带,多高山丘陵,山峦叠嶂,丘陵延绵,山岭之间河流纵横,气候炎热,多雨潮湿,植被茂密,动物繁多,瘴雾弥漫。因为生长着大量的毒物,如毒草、毒树、毒果、毒虫、毒蚊、毒蛇、毒矿等,人们日常饮食中常误食毒草毒虫,生产生活中常被毒虫毒蛇咬伤;炎热多雨的环境下,植物落叶和动物尸体极易腐烂而产生瘴毒,污染环境和水源而造成中毒事件频发;壮族在狩猎和战争中利用毒草、蛇虫毒、焦铜制作的有毒刀剑易引起中毒事件等等,严重威胁着壮族先民的健康和生命。

在多毒环境中引发的中毒致病甚至死亡的实例使壮族先民对“毒”有直接深刻的感受,对“毒”邪形态的认识,由最初具体的有形毒物延伸到自然界里的无形之毒如热毒、火毒、风毒、湿毒等。认识到毒邪侵犯人体,会引起机体气血紊乱,脏腑不和[2],发生疾病。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掌握了“毒”的丰富涵义,指出凡是能导致人体生病的因素皆称为“毒”,以对人体是否构成伤害以及伤害致病的程度为依据和标志,泛指除精神情志外所有的病因。在长期救治中毒致病的医疗实践中,壮医了解了毒邪所致种类繁多的毒病,总结出诊断是何种“毒”致病的方法,并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各种毒病解救治疗方法。

1.2 虚因论源于炎方地卑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阐明了地域环境、气候特点决定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及体质特点。《岭南卫生方》描述壮族居处岭南“既号炎方,而又濒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阳燠之气常泄;濒海地卑,故阴湿之气常盛”;“四时放花,冬无霜雪,一岁之间,暑湿过半,穷腊久晴,或至摇扇,人居其间,气多上壅,肤多汗出,腠理不密”。此地区炎热多湿气候持续半年或更久,人们在这种环境下劳作起居,腠理汗出多而耗气伤阴。受湿热气候的影响,人们喜食生冷冻等物和长期饮用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消暑功效的药膳和凉茶,致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炎热潮湿的气候及固有的饮食习惯造成了壮族人气阴两虚、脾胃虚弱、内虚外实、上盛下亏的体质特征,这种正气偏虚弱的体质使人体内的运化能力和防卫能力相应减弱,抗毒或解毒能力较弱,遇到毒邪侵袭容易发病。如《镇安府志》记载:“天保县……气候多戾……居此者,多中虚,四时均易感冒。”

1.3 毒虚致病论

壮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毒”邪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体“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毒虚论”认为,“毒”邪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其致病的机理有二,一是因为毒性本身与人体正气势不两立,正气可以祛除毒邪,毒邪也可损伤正气,两者相争,若正不胜邪则导致疾病;二是某些邪毒在人体内阻滞“三道”(谷道、水道、气道)、“两路”(龙路、火路),引起道路的1个或多个环节不通,使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致病。

“毒虚论”认为,体“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感受毒邪毒物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人体内正气的强弱,即人体对毒的抵抗力和自身解毒功能。正气虚受到毒邪侵袭容易生病,而导致虚的原因有2方面:一是先天禀赋不足,父母羸弱,孕期营养不良或早产等;二是后天过度劳作,或与邪毒抗争气血消耗过度而得不到应有的补充,或人体本身运化失常、摄入不足而致虚[1]。

在特定条件下,毒邪在发病中可以成为主导作用,如感受的毒邪猛烈,体质无论强弱触者即病,此时正气的强弱只能决定发病的程度及疾病的预后。

根据“毒虚”致病理论,壮医确定了相应的“解毒、补虚”的治疗原则,临床上摸索出许多有效的内服外治解毒法,丰富多彩的食疗食补方,临床治疗时善于将药攻与食补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治疗热证使用苦寒药时,为防止耗伤正气,除方中加入扶正补虚的药物外,日常还食用一些有扶正祛邪作用的食物。这种临证上攻毒与补虚的有机结合,祛毒而不伤正的治疗原则,正是毒虚致病论特点的体现。

2 忽略情志致病

情志致病是中医病因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太过或不及而导致的疾病。笔者认为,酷爱唱山歌使壮族很少罹患七情所致的病证,是壮医忽略情志病因的主要因素。

2.1 唱山歌是良好的社交活动

壮族是一个在歌海中生活的民族,唱山歌是壮族交际和表情达意的方式,山歌是壮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众多汉文史料对此都有记载,如《岭外代答》:“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郭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在壮乡,人们逢事必歌,习惯以歌代言,用山歌表达他们喜怒哀乐的情感和对生活的要求愿望;用山歌来结朋交友、寻找意中人、记录历史文化等,形成了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择偶的风俗。

唱山歌为人们搭建了良好的社交平台,在壮乡各地都有规模宏大的定期歌圩,在歌圩阵阵欢歌笑语中获得彼此的敬意与友情,获得自我实现和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和提高了自我评价度。

社会的认同和自我肯定是良性刺激,可以使人产生正面的情感或情绪,可促进身体的气血流通,有利于身心健康[3]。现在很多医院和机构运用歌唱疗法来治疗抑郁症[4]。

2.2 山歌是古代壮族祛烦怡情的方式

《岭表纪蛮》云:“蛮人生活痛苦,居地荒凉,工作繁多,若不以唱歌宜其湮郁,则绝无祛烦怡情之余地。”古代壮族居住之地有“瘴乡”之称,是历代朝廷被贬官员的流放地,自然灾害和人生困境时有发生。壮族人以山歌来笑对种种艰辛和苦难,化解烦恼:“炒菜无油菜不软,煮茶无糖茶不甜。做活唱歌驱疲倦,欢欢乐乐过一天”;“出门用歌来走路,睡觉用歌当床铺。结亲用歌当彩礼,过年用歌当食物”[5]。

“饭养身,歌养心”,“只有家中断茶饭,哪有人间断歌声”!壮族把唱歌看得与吃饭同等甚至更重要,人们将在生产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感悟到的随编随唱出来,常常你一问我一答地进行对唱:“迭相歌和,含情凄惋……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6],使貌似单调的生活和劳动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散发着乐观活泼向上的气机。

2.3 山歌吟唱的形式利于调畅气机,宣泄不良情绪

情志病发病的机制为内脏气血,尤其是五脏气机失调[7]。《素问·举痛论》指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忧伤、思虑、惊恐等不良情绪憋屈在心里会导致人体气机升降失调,进而引起脏腑气血失衡,伤及内脏,导致疾病发生。而山歌吟唱的形式具有通达血脉、畅通人体气机、振奋精神、疏通不良情绪、防治身心疾病的作用。如《乐书·第二》所言:“音乐者,动荡血脉,流通精气,而正如和心也。”恰如清·吴尚先所言:“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

唱歌不仅可以消愁解闷还能陶冶性情。如孔子言:“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现代因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等致情志疾病高发,世界各地如芬兰、德国等组织了“发牢骚合唱团”,合唱团的宗旨是“把烦恼写出来,将牢骚唱出来”,牢骚歌唱完后,情绪得到释放,人们感觉心情愉悦,天空开阔,性情平和。

3 结语

壮医的“毒虚”病因学说重视“毒”邪侵袭、身体“虚”弱两端,缺乏对情志致病因素的考虑有其历史与文化的原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的城镇化建设,壮族生活区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抑郁症等情志疾病,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命质量和安全。壮医要与时俱进,及时补充所缺失的情志致病理论部分,可对民歌调整情志的内容进行挖掘整理并运用到临床治疗中,完善壮医病因学的治疗内容。

[1]黄汉儒.壮医理论体系概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6):3-7.

[2]班秀文.壮族医药学的防治特点[J].中国医药学报,1986,1(3):28-29.

[3]徐中环,王承平.社会及自我认同因素在情志致病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7):486-487.

[4]周为民.歌唱疗法对老年抑郁症干预作用的研究综述[J].中国音乐,2005,22(3):109-111.

[5]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7,441.

[6]周去非.岭外代答[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88.

[7]孙理军.情志致病的藏象学基础及其与免疫的相关性[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0):17-18.

猜你喜欢

壮医山歌壮族
山歌还要妹起头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山歌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苗山歌
壮医敷贴疗法文献记载及应用概况
壮医平衡气血原则临床研究进展
壮医对腰肌劳损的认识的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