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谋求推进“六化”同步发展新突破

2014-01-24丽水市发改委课题组

浙江经济 2014年8期
关键词:丽水生态建设

丽水市发改委课题组

谋求推进“六化”同步发展新突破

丽水市发改委课题组

2013年11月4日,夏宝龙书记在省委专题研究丽水工作会议上指出,丽水的发展要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并提出对丽水不考核GDP和工业总产值两项指标。这对丽水来讲,不仅是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更将带来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发展举措的全新变革。把丽水作为浙江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导思想的先行区和试点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倒逼丽水必须在实践转型发展上闯出一条新路。丽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型发展能否实现根本性突破,关键要在推进“六化”同步发展上谋求新的突破。

产业绿色化:发展“生态经济”

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为突破口,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大力推进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构建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使“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

做精生态农业。以生产高品质的绿色生态农产品为重点,强化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生态精品现代农业,深入实施生态精品“361”工程。围绕农业八大主导产业,做好接二连三文章,培育百亿农业大产业,形成特色产业带、产业圈。培育有形无形两大专业市场,积极开发生态精品农产品网和淘宝丽水特色馆等无形市场。加快引进工商资本,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建设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农业综合体。

做优生态工业。按照“调强存量、培优增量”的发展思路,着力发展绿色环保、高端低碳的生态工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科技化、品牌化、低碳化引领机械装备制造业、不锈钢及制品、合成革等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实行更高的产业准入门槛,制定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严把产业准入关。以点状集聚开发促进面上整体保护,推动生态工业向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和10大省级工业园区集聚。

做大生态服务业。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坚持总量拓展和结构调整相结合、坚持平台构建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狠抓生态旅游业、休闲养生(养老)业、文化及特色文化创意业三大战略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科技、总部经济、现代商贸业等五大重点产业,推进一批生态服务业集聚区和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加快企业主辅分离改革,不断提高生态服务业占GDP的比重。

做强生态休闲养生旅游业。围绕将生态休闲养生旅游业培育成为第一战略支柱产业的目标,挖掘一批优势养生产品,加快培育养生(养老)医疗与健康管理业、养生(养老)用品制造业等八大相关行业和产业,着力打造食养、药养、水养、体养、文养等“五养”特色品牌,重点推进4A级和5A级旅游景区创建,大力推进一批养生(养老)基地和养生(养老)项目建设,把丽水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外知名的现代化休闲养生城市和养生福地。

投资有效化:建设“四大工程”

围绕战略要求,调整投资导向,优化投资结构,着力项目谋划,强化项目招商,不断激活民间投资,以“四大工程”建设为载体,提升投资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发挥有效投资对促进转型发展的推动作用。

以生态产业培育工程推动产业转型。围绕丽水特色的生态产业集群培育,紧抓“低丘缓坡综合开发试点”机遇,以“四区”建设投入为载体,努力推进工业生态化、集群化发展,以生态休闲养生项目为战略重点,推进千峡湖休闲旅游度假区、南明休闲养生城、云和国际生态休闲养生基地、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庆元香菇市场、龙泉青瓷文化创意基地、绿谷信息产业园、丽缙五金科技产业园等一批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项目,促进“3+3”生态产业集群体系加快形成。

以生态设施完善工程夯实发展基础。根据“适度超前、城乡统筹、低碳高效”的总体要求,围绕综合交通、绿色能源、安全水利、高速信息和生态保护等五大网络体系,加快推进金丽温铁路扩能改造、衢宁铁路、景宁至泰顺高速、缙云抽水蓄能电站、景宁大均水电站、瓯江治理、智慧城市、市区污水厂迁建等一批功能性、全局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构成安全便捷、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以美丽城乡建设工程推进集聚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围绕“1122”城乡统筹体系,着力推进城市路网、城市街景改造、公园绿化、城镇供水、老小区和城中村改造、城镇综合体、下山脱贫安置小区、历史文化村落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努力促进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和功能集成,促进区域城镇群的有机联动发展。构筑区域、城乡、经济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美丽丽水”。

以社会民生保障工程促进社会和谐。围绕建立覆盖城乡,全面、公平、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统筹推进教育、卫生、文体、社会福利等设施建设及安居工程实施,加快推进市博物馆、市体育馆、市图书馆、丽水学院扩建、景宁县民族医院、青田县文化会展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以及多层级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幸福指数,打造和谐丽水。

交通网络化:构建“立体交通”

以生态的理念加快推进“水陆空”各种交通方式均衡发展,构建“通达、快捷、经济、安全、舒适、绿色”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为生态经济建设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

完善公路网络布局。在县县通高速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丽水高速公路网,形成“两纵两横三支”的高速公路总体布局。进一步改造提升国省道,做好对外接口的衔接,完善普通国省道网络,提高对外联系和省内城际沟通能力。重点落实通景公路、通园公路的等级提升,以及农村公路等级提升改造,着力打通断头路,助推生态休闲养生旅游业发展。

形成全域铁路路网。铁路发展重点是以金温通道、衢宁铁路为两纵路网主骨架,以衢丽铁路、温州至武夷山铁路为两横的“两纵两横”干线路网布局。通过实施金丽温铁路扩能改造,建设衢宁铁路、衢丽铁路、金台铁路、龙浦铁路、温武铁路,谋划规划杭广高铁,强化丽水市内外通道衔接,加快区域路网的构建,形成覆盖市域主要节点的铁路网布局,强化以丽水为中心的路网辐射,构建便捷、快速铁路网系统。

加快水路航运建设。重点建设瓯江航道,提高航道等级,对接沿海港口,构筑一条以丽水港为起点,以瓯江为连线,以温州港为跳板的出海通道,实现江海联运。同时大力发展水上观光旅游,开发游艇经济和丰富水上旅游。大力开发丽水青田港,推进温溪港区、腊口港区和风化港区建设。

构建空中交通走廊。充分利用机场建设带来的战略机遇,着力打造对外开放的空港门户,加快丽水机场项目前期,争取项目早日落地。做好空港集疏运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实现航空与地面交通有机便捷转换。积极开展通用机场布局谋划,结合丽水实际重点培育发展以航空旅游观光、飞行培训、娱乐飞行为特色的通用航空。

发展综合交通枢纽。科学合理布局交通枢纽,加强中心城市枢纽建设。除了一般客货运输站场、客货运输集散站点建设外,重点谋划水东公铁联运综合枢纽、腊口公铁水货物联运枢纽等项目建设。

环境生态化:保护“绿水青山”

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给子孙后代留下可永续发展的“绿水青山”。

大力推进主体功能区实施。根据《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莲都区为省级重点开发区域,遂昌县、云和县、庆元县、景宁畲族自治县、龙泉市为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青田县、缙云县、松阳县为省级生态经济地区的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国土空间开发方向,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根据不同区域空间的经济社会功能、资源环境承载力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的差异,细化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及发展导向,创造“金 山银山”的最适宜空间,确保“绿水青山”。

加快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全面实施《丽水市循环经济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化、规模化和特色化,推进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加快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项目和3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建设,着力推进10个省级工业园区循环化、生态化改造,积极创建省循环经济示范市县和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全面实施《丽水市低碳发展行动计划》,推进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城市、低碳技术和森林碳汇“五大行动计划”,积极争创低碳城市。

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以“治水”为突破口,狠抓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工作。通过全面治水,洁化净化水体,绿化美化河岸,不断提升城乡环境,将秀山丽水建设为可用、可赏、可游、可泡、可饮的“五可”水养福地。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和绿色交通物流工程。强化节能减排,确保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的完成。

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修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开发区域、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其他生态环境敏感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划入生态红线管制区,要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保护好生态空间。强化公益林、景观林建设,加大水系源头的湿地保护,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提升源头区的径流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构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

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幸福丽水”

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大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将丽水建成“居住环境好、公共服务优”的幸福民生大景区。

着力构建宜居城市。树立经济、社会、生态有机融合的新型城市发展观,优化中心城市空间布局,完善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突出特色理念,打造“美丽县城”,加快建设各具特色、各有亮点的“小县大城”和“小县名城”。强化城镇功能,加快培育一批特色乡镇、风情小镇和魅力名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导向,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管理提效和农民素质提升“四位一体”统筹布局,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社会文明等方面进行因地制宜的生态化设计。

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公务员“阳光工资”和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发挥好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线等收入分配手段的杠杆作用。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深入实施“农村发展六大行动计划”,大力创建农家乐综合体,积极扶持培育农村经济增长点,切实提升小城市和中心镇发展质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着力提升公共服务。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向社会民生事业的倾斜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为民办好事办实事,全面推进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打造“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公共服务体系,使全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程度不断提高。

制度创新化:开辟“转型之路”

以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为统领,以国家级“三大改革试点”为抓手,坚持有利于绿色发展、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先行先试;有利于变丰富资源为可用资产的经济模式先行先试,为从“绿水青山”中要“金山银山”开辟转型发展之路。

建立健全集聚集约发展机制。把城镇作为人口和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健全小城市和中心镇培育发展机制,把下山移民和退耕还林、土地整理结合起来,把安置小区建设和城镇居民小区建设结合起来,把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结合起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推动生态、土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坚持集中布局,完善工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机制,促进特色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推进生态资源资产化体制改革。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生态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加快生态资源资产评估、确权登记、融资担保等市场主体建设,推动农地、林地、林权抵押、担保、流转。推进碳汇工程,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贮碳能力,探索建立生态效益评估与碳减排交易机制,研究建立碳减排量折抵区域碳排放指标方面的体制机制。完善森林、水等资源环境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

深化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以瓯江源头区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水土流失防治、水生态保护和矿山生态修复的体制机制。强化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减排机制,建立差别化的环境管理及节能减排减碳指标分配制度,开展按生态容量和行业标准制定节能减排减碳考核机制试点。推进排污权交易,建立环境权益交易服务中心。严格环境准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新增项目环保审批前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课题组组长:邝平正;课题组副组长:蔡昉;课题组成员:厉亚萍、叶小弟、蓝卫宁

猜你喜欢

丽水生态建设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丽水发现新物种
浙江丽水邮储扶贫助古村美丽蝶变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浙江丽水:打好劣V类水剿灭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