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分析

2014-01-24郝晓苏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5期
关键词:体外循环

郝晓苏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6)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分析

郝晓苏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6)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行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50例患者作为分析研究对象。结果通过对50例患者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体外循环的时间为50~225 min,主动脉阻断的时间为42~170 min,心脏停止跳动时间为40~170 min,手术中的灌注压为50~82 mm Hg;50例患者采用重症心脏瓣膜术体外循环管理后,死亡的患者有3例,病死率为6.0%。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由于病程长,心功能差,术中辅助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故对体外循环(CPB)的管理要求较高,专业的体外循环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重症心脏瓣膜术患者的救治有效率。

【关键词】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护理管理效果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较为复杂的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以及心肌保护对手术的效果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大多数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由于患病的时间长以及体质弱和心肌功能较差等,再加上患者本身的身体状况差,这就使得在进行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必须给与较好的体外循环管理,就目前行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来看,由于心脏外科具备高超的心脏手术技巧以及体外循环设备的改善,大多数重症心脏病患者都得到了有效的救治[1]。为了更好的分析研究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的管理效果,现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行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50例患者作为分析研究资料,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的50例行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43~71岁,平均58.7岁,体质量在40~70 kg,平均体质量为56.5 kg。这些患者中,联合瓣膜病变患者14例,主动脉瓣病变患者6例,二尖瓣病变患者30例。其中,曾行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次换瓣6例,曾发生过脑梗死12例。术前心功能Ⅲ~Ⅳ级,其中Ⅲ级42例,占84%,Ⅳ级8例,占16%,心胸比0.58~0.81。另外,50例患者中,经检查,合并左房血栓17例,术前肝肾功能异常者18例,左房血栓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有3例,另外,肺动脉高压、糖尿病以及高血压患者各1例,主动脉瓣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有2例,采用麻醉诱导心停跳边复苏边紧急建立体外循环而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有4例。

1.2 方法

对选取的50例患者均采用中低温体外循环办法进行体外循环管理,然后采用Jostra人工心肺机,选择希健膜式氧合器、Medtronic膜式氧合器及鼓泡式氧合器,并对50例均采用无血预充,预充液为乳酸林格氏液及贺斯,晶胶比为1∶0.4~0.6,对术前HCT高,体质量偏大的患者均于转流前从上腔静脉放血10~15 mL/kg,为保持循环稳定,同时从主动脉插管补充液体,采用中度低温,红细胞比容(Hct)稀释后为22%~26%,灌注压维持在50~80 mm Hg。选用2.5~3.0 mg/kg肝素全身肝素化后,建立体外循环,对于部分出现合并升主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股主动脉、单房插管主动脉或者是股动静脉插管灌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要求在转流前插入左心引流管[2]。值得注意的是要根据血气以及电解质来调节氧浓度、氧流量以及碳酸氢钠和氯化钾的量。根据持续混合静脉氧饱和度调节灌注流量的大小,等待心脏复苏后进行血管活性药物,保证心脏从机械辅助循环逐渐过渡到药物辅助循环,保证生理循环的有序性,一般情况下,操作主要是:①二尖瓣置换者在进行主动脉根部灌注混合高钾(20 mmol/L)冷氧合血的比例为1∶4,之后即可进行持续低流量灌注;②主动脉瓣或者是双瓣置换者,可以直接切开主动脉行左右冠状动脉灌注,之后每隔30 min即可进行再次灌注。一般情况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控制在50~75 mm Hg是最适宜的。

2 结 果

对50例行重症心脏瓣膜术的患者进行体外循环管理后,体外循环的时间为50~225 min,主动脉阻断的时间为42~170 min,心脏停止跳动时间为40~170 min,手术中的灌注压为50~82 Hg。50例患者在进行重症心脏瓣膜术后,出现术后肺部感染死亡的患者有1例,瓣膜损伤致死的患者有1例,心脏功能衰竭而死亡的患者有1例,其余47例患者治疗效果表现良好,有效率为94%。

3 结 论

对于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由于病程长,心功能差,术中辅助时间长,术后容易出现多功能器官衰竭等,故对体外循环(CPB)的管理要求较高,而体外循环是非生理性过程,血液过度稀释或者是转流时间过长,都会使得血液成分受到破坏,所以对于血液的保护也是重症心脏瓣膜术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的关键,并且还要尽量的缩短心肌阻断的时间,减少缺血性损伤,待瓣膜病变消失后,心排血量会有所上升,便可以使用扩血管药来减低心脏的后负荷,保护心肌功能[3-5]。

对于行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的患者中,有效专业的体外循环能够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从而有效地减轻机体损伤的可能,保证了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管理的有效率,降低重症心脏瓣膜术患者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徐美英,于布为.重症风心病二尖瓣主动脉置换加三瓣成形术的麻醉处理[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0,15(1):70.

[2] 龙国粹,程群之,李中学,等.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95例[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1,8(1):17.

[3] 褚衍林,吴英渝,张长春,等.重症心脏瓣膜替换175例报告[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0,20(3):139.

[4] 俎志勇,刘树合.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11,3(22):46.

[5] 肖斌,吕凯明,陈志慷,等.危重瓣膜病外科治疗[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1,2(6):440.

中图分类号:R65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15-0139-01

猜你喜欢

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标准》
——体外循环质量控制的基石
心血管外科的发展需要更安全的体外循环
围术期血清胆红素水平对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
七氟醚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肌保护的作用研究
建立我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规范刻不容缓
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效果对比分析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2016年学术会议及培训计划
中国体外循环教育的现状和思考
完善体外循环继续教育与培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