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B超早期诊断价值研究

2014-01-24蒋晓红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1期
关键词:淋巴结炎髓质肠系膜

蒋晓红

(江苏省宜兴市和桥医院,江苏 宜兴 214211)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B超早期诊断价值研究

蒋晓红

(江苏省宜兴市和桥医院,江苏 宜兴 214211)

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B超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54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应用B超检查观察肿大淋巴结的大小、部位、形态、纵横比以及血流信号等,结合临床表现对患儿进行确诊。结果54例患儿经超声检查,腹腔内均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多位于右腹部、右下腹及脐周,呈堆状、串珠状及散在分布,形状几乎为圆形,无融合淋巴结,L/S>2.0。39例表现为均匀低回声,占72.2%;10例表现为均匀等回声,占18.5%;5例表现为中心髓质高回声、周边低回声,占9.3%,均无钙化、液化回声。肿大淋巴结内有血流信号,阻力指数在0.51~0.69。结论应用B超检查,可清晰显示肠系膜肿大的淋巴结,其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B超检查;诊断价值;肠系膜淋巴结炎;小儿

在临床儿科中,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常见的儿童急腹症。由于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所以临床诊断的难度较大[1]。近年来,在超声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下,尤其是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让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水平大为提高[2-4]。为探讨B超检查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诊断价值,笔者对54例肠系膜淋巴炎患儿的超声检查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54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26例,年龄在1~12岁,平均(5.6± 2.5)岁。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经实验室检查,均符合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相关诊断标准:反复腹痛,经保护胃黏膜、驱虫、解痉治疗无效;伴有呕吐、发热、便秘或腹泻症状;有肠道或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腹痛部位主要为脐周、右下腹,无固定压痛点;白细胞计数呈轻度偏高或正常。经腹部彩超检查,所有患儿均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

1.2 方法

检查仪器:GE LOGIQ 400型彩超仪(探头频率2.0~5.0 MHz)、Philips IU-22型彩超仪(探头频率为5.0~12.0 MHz)。检查操作:患儿采取仰卧,应用探头对患儿腹部做斜切、横切、纵切扫查,对右下腹、脐周及右侧腹部进行重点扫查,对患儿主诉最疼痛部位做多切面扫查,通过逐渐加压,仔细查看淋巴结大小、位置、形态、回声情况、L/S(纵横比)及血流情况。根据国内外关于淋巴结肿大的判断标准,将淋巴结肿大标准确定为:肠系膜同一区域的淋巴结显像数目超过2个;淋巴结最大切面的L/S>2,L(长轴径)>1 cm,S(短轴径)>0.5 cm。

2 结 果

本组54例患儿经超声检查,腹腔内均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数目在2~6个,最大切面积在1.0~2.0 cm,其中12例>2 cm,36例在1.5~2.0 cm,6例在1.0~1.5 cm,肿大淋巴结多位于右腹部、右下腹及脐周。肿大淋巴结呈堆状、串珠状及散在分布,形状几乎为圆形,无融合淋巴结,L/S>2.0。39例表现为均匀低回声,占72.2%;10例表现为均匀等回声,占18.5%;5例表现为中心髓质高回声、周边低回声,占9.3%,均无钙化、液化回声。肿大淋巴结内有血流信号,阻力指数在0.51~0.69。

3 讨 论

淋巴结是构成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免疫器官,它主要由淋巴细胞所组成,形状为豆形或圆形。正常淋巴结一端稍隆起,其与多条输入淋巴管相连,而另一端则向下凹陷(称为门),其与血管、神经及输出淋巴管相连接。在淋巴结的表面有被膜包裹,被膜结缔组织长入淋巴结内部后形成小梁,成为淋巴结支架。在被膜下方是皮质区,在门部与中心部之间为髓质区。在皮质区有皮质淋巴窦、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节。髓质区有髓质淋巴结窦、髓索,其组成物质都为致密淋巴组织。在淋巴窦的腔内有大量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在人体中,淋巴结主要具有以下功能:过滤淋巴液;产生浆细胞、淋巴细胞;参与免疫反应,发挥免疫作用[5]。淋巴结疼痛或肿大,说明其所属范围器官发生了炎性或其他病变。所以,根据淋巴结在人体中的分布规律,对淋巴结进行检查,对于掌握、诊断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来说,肠系膜淋巴结炎是由于链球菌发生血行感染所引起的,寄生虫病、肠道炎症也与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6]。其发病部位以回肠末端最为多见,淋巴结表现为多发性肿大、充血,腹腔内可伴有少量炎性液体渗出。淋巴结肿大后,淋巴窦会发生扩张,通过小血管,中性粒细胞会进入到淋巴窦内对细菌进行吞噬,一些白细胞在吞噬作用下会发生变性,产生变性物质或细胞碎片。同时,淋巴结内的免疫母细胞、窦细胞也会发生增生,血管发生充血、扩张。

超声检查可对肿大淋巴结进行清晰的显示,包括淋巴结的分布、数目、位置、形态、大小、血流情况、回声情况等。其操作简单,方便易行,无创伤、无痛苦、可重复,容易为患儿所接受[7,8]。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应用B超检查,其超声表现为:腹腔内均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多位于右腹部、右下腹及脐周,形状几乎为圆形,无融合淋巴结,L/S>2.0。72.2%表现为均匀低回声;18.5%表现为均匀等回声;9.3%表现为中心髓质高回声、周边低回声,均无钙化、液化回声。肿大淋巴结内有血流信号,阻力指数在0.51~0.69之间。根据超声检查结果,54例患儿均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

综上所述,应用B超检查,可清晰显示肠系膜肿大的淋巴结,B超检查是一种无创、简单、准确的诊断方法,其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杨芙蓉.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 (4):701.

[2] 潘莹,叶迅.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交通医学,2013,27(1):84-85.

[3] 梁燕,李汉文,魏青,等.高频彩超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2):41-43.

[4] 阳倩.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辩证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

[5] 王金凤,何明.婴幼儿夜哭的原因初探-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4例分析[J].中外医疗,2010,29(9):74.

[6] 郭振香.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6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1(24):53.

[7] 张亚红,沈立飚.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表现及应用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5):122-123.

[8] 李晓东,崔燕,赵正莲.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9):1061-1062.

R445.14;R632.6;R574

B

1671-8194(2014)21-0167-02

猜你喜欢

淋巴结炎髓质肠系膜
增强CT评估肾积水患者肾功能受损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分析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肠系膜淋巴结炎”要治吗
血氧水平依赖MRI纵向监测亲体肾移植术后保留肾与移植肾血氧水平改变
时间-空间标记反转脉冲技术在肾脏皮髓质分离中的应用及时间参数优化
前瞻性人体移植肾急性排斥BOLD与DWI早期诊断价值*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