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对地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4-01-24霍影籍丹宁于丹��

关键词:高技术高技能耦合

霍影++籍丹宁++于丹��

摘 要:为定量测度区域人才培养投入与产业经济产出间的协调适配程度,以高技术产业为实证对象,通过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经济产出之间的耦合评价模型,利用2010年度截面数据对全国31个省区进行测度。评价结果表明:全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经济产出的协调适配度为0.478,处于濒临耦合失谐区间,整体表现不佳;除广东省以外,全国其他各省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都远领先于高技术产业的经济产出,总量规模上占优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并未能对区域高技术产业的经济产出产生同比例的促进作用;广东省和四川省对高技能人才具有较强的汇聚效应,值得其他省区借鉴;而湖北省和陕西省,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未能相应地有效促进本省高技术产业的经济产出,该如何加强其对高技能人才落地属性的培养,也同样值得关注。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高技术产业;人才培养投入,产业经济产出;投入产出;协调适配性;协调适配度;耦合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F22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4)01009508

一、引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是我国产业经济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等方面全方位协调发展的重要成长期;同时,也是我国人才战略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机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人才建设作为首要发展任务。《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确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但我国当前的人才建设工作还存在诸多协调性和适配性问题,尤其是体现在结构性和区域差异化层面,如人才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步调不一(李忠民 等,2008),区域三次产业间的就业偏离度差异较大(梁涛 等,2011),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现代工业人才和现代服务业人才严重匮乏(刘锋,2012),以及由于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缺乏而导致的人才不能有效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高子平,2010)等方面。以上研究反映出我国当前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协调适配性较低的现状。

霍 影,籍丹宁,于 丹:区域人才培养投入与产业经济产出协调适配性研究

但已有成果对于区域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间协调适配性的研究,多是基于单一维度内三次产业之间就业与产出数据的比对,并以三次产业之间的就业偏离度这一指标作为评价基础。然而,不同区域间三次产业的不同发展状况及由此导致的各产业就业人员的数量差异显著地与特定区域的地缘禀赋和城市化特征相关联。产业经济基础较好和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我国的东部各省),第三产业发展得较为迅速,因而其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也较高,以此为评价基础而折射出的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适配性也较好;反之,西部各省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适配性却较差。然而基于这样的研究前提,所得出的结论对于地方政府的实际参考价值却并不显著,因为地缘禀赋和城市化发展水平多基于历史因素,且其中不乏体制性因素,各地方政府实际上并不可能在地缘和城市属性层面实现较大的突破,因此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改变本地区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协调适配性的状况。此外,大多研究结论的给出是基于特定样本空间的时间序列数据,而对具有横向比较意义的截面数据的研究不足。

鉴于当前研究的不足,本文将从能够对“就业人员”产生一定落地影响的地方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投入角度着手,从人才投入与产业产出之间的关系层面来进行研究,以期能丰富和拓展有关研究,并尽可能增强研究成果的实际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为地方政府的有关决策提供借鉴。

二、区域人才培养投入与产业经济产出协调适配性评价模型

1.研究假设与方法

结合有关研究成果(李彬,2007;韩宝平,2010;郑彩莲,2010;霍影,2011;戴云龙 等,2012)本文做出如下3个假设:一是区域人才培养的投入与区域产业经济的产出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关联,且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和资金等手段对人才投入过程加以调配;二是区域高技能人才的产出主要来源于高等教育阶段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三是区域高技术产业R&D从业人员可以良好表征高技能人才的总量规模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其中,将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划分为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三种基本类型,而“鼓励类”中,无一不涉及高技术因素。因而,“高技术产业”及作为其重要智力支撑的“高技能人才”可以良好表征我国产业结构以科技为引领的基本调整方向和进化方式。 。

基于以上的研究假设,有理由认为,以研究和发展为导向、以高等教育为载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将对区域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体现于区域高技能人才在数量上的积累,以及区域高技术产业在发展规模和效益产出方面的增加等方面。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可以用“耦合”(Coupling)的分析范式良好描述这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发展应因。基于此,本文建立如下耦合系统:“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与“区域高技术产业经济产出”耦合构成“区域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耦合系统,“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与“区域高技术产业经济产出”分别为“区域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耦合系统的子耦合系统,耦合维度为二维。

“耦合”分析范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分析经济学领域中的协同、协调和适配发展关系,定量研究层面,主要有几何平均法、加权平均法、变异系数法和方差法四种描述并计算协调适配度的方法(刘维林,2011;许高峰 等,2011;王海杰 等,2012;姚瑶 等,2012)。其中,几何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较多地被用于测度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间的协同适配关系,本研究所构建的耦合测度模型亦基于这两种方法。

2.评价指标体系

耦合系统分析框架下,“区域人才培养投入结构”与“区域产业经济产出结构”互为依托,并在高技术产业约束条件下构成具有投入和产出意义的耦合系统。依据上述研究假设和约束条件构建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经济产出协调适配性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基于截面数据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按照既定评价指标体系(表1)遴选基础数据,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1》《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1》《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1》《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1》《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以及《2011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功效函数的转换关系消除了不同类别数据原值的量纲差异,商值赋权的计算结果如表1最右的“权重”列所示。基于2010年度的截面数据,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经济产出所组成耦合系统的协调适配性进行实证测度,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参见表2所示的协调适配性评价等级与对应标准,由表3所示的评价结果(D列)可以看出,全国31个省区中,评价结果为“勉强协调适配”和“濒临耦合失谐”的各7个,评价结果为“初级协调适配”和“轻度耦合失谐”的各5个,评价结果为“中级协调适配”和“中度耦合失谐”的各1个,评价结果为“良好协调适配”和“严重耦合失谐”的各2个,评价结果为“极度耦合失谐”的1个(西藏)。

如果不将西藏纳入到考评范围,则全国其他30个省区中,处于“临界协调”区间的共有14个,而处于“协调适配”和“耦合失谐”区间的分别各有8个,总体上呈现出正态分布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总量上占有优势并处于正态分布波峰区间的14个省区处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经济产出耦合协调效率相对较低的得分区间。0.478的全国得分均值,说明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经济产出整体上濒临耦合失谐。即使在高技能人才汇聚能力较强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较好的东部地区,协调适配度均值也仅为0.605,处于初级协调适配的评价等级;而其他三个大区的总体评价得分(东北地区为0.519、中部地区为0.509、西部地区为0.346)均不同程度地处于耦合协调性失谐的状态。这也就意味着,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的经济产出未能产生应有的、良好的互动效应,即在高技术产业统计范畴内,我国区域人才培养投入与产业经济产出的协调适配性还相对较低。

1.全国维度的分析

虽然本文所构建的测度模型的静态评价结果在短期内具备动态可延续的评价预期,但在基于中长期时间序列的历史继承性和全局可预测性方面,本文所提出的静态评价模型却无法充分应对。这也是进一步研究值得关注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戴云龙,戴跃侬.2012.地方高校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1):137139.

郭显光.1998.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8(12):98102.

高子平.2010.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研究:以上海市信息产业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7):8487.

韩宝平.2010.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之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1):17.

霍影.2011.问地方高教效能:人才培养模式应如何嵌入区域经济发展[J].学术论坛(7):199202.

霍影.2012.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发展效率测度方法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7(10):7883.

姜达洋.201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领域:与海洋产业的结合[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1):2531.

李彬.2007.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8(8):6468.

梁涛,刘会贞,李乃文.2011.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匹配度实证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12):8085.

刘锋.2012.产业结构调整下的浙江省人才结构探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6 (1):13.

刘维林.2011.区域物流系统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耦合机理与实证仿真[J].经济地理,31(9):14931510.

王海杰,周毅博.2012.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新型城市的耦合机制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视角[J].当代研究(9):5863.

许高峰,薛白.2011.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耦合机制——以浙江舟山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6):120125.

姚瑶,左斌.2012.产业位势与社会资本耦合——怎样给高创业导向企业带来成功?[J].科学学研究,30(10):15271536.

张胜冰,吉宇.2008.中部现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及策略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4):2830.

张延平,李明生.2011.我国区域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适配度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3):177192.

郑彩莲.2010.对接高校人才优势推进地方产业的转型与升级[J].教育发展研究(11):8184.

(编辑:南 北)

2.评价指标体系

耦合系统分析框架下,“区域人才培养投入结构”与“区域产业经济产出结构”互为依托,并在高技术产业约束条件下构成具有投入和产出意义的耦合系统。依据上述研究假设和约束条件构建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经济产出协调适配性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基于截面数据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按照既定评价指标体系(表1)遴选基础数据,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1》《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1》《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1》《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1》《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以及《2011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功效函数的转换关系消除了不同类别数据原值的量纲差异,商值赋权的计算结果如表1最右的“权重”列所示。基于2010年度的截面数据,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经济产出所组成耦合系统的协调适配性进行实证测度,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参见表2所示的协调适配性评价等级与对应标准,由表3所示的评价结果(D列)可以看出,全国31个省区中,评价结果为“勉强协调适配”和“濒临耦合失谐”的各7个,评价结果为“初级协调适配”和“轻度耦合失谐”的各5个,评价结果为“中级协调适配”和“中度耦合失谐”的各1个,评价结果为“良好协调适配”和“严重耦合失谐”的各2个,评价结果为“极度耦合失谐”的1个(西藏)。

如果不将西藏纳入到考评范围,则全国其他30个省区中,处于“临界协调”区间的共有14个,而处于“协调适配”和“耦合失谐”区间的分别各有8个,总体上呈现出正态分布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总量上占有优势并处于正态分布波峰区间的14个省区处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经济产出耦合协调效率相对较低的得分区间。0.478的全国得分均值,说明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经济产出整体上濒临耦合失谐。即使在高技能人才汇聚能力较强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较好的东部地区,协调适配度均值也仅为0.605,处于初级协调适配的评价等级;而其他三个大区的总体评价得分(东北地区为0.519、中部地区为0.509、西部地区为0.346)均不同程度地处于耦合协调性失谐的状态。这也就意味着,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的经济产出未能产生应有的、良好的互动效应,即在高技术产业统计范畴内,我国区域人才培养投入与产业经济产出的协调适配性还相对较低。

1.全国维度的分析

虽然本文所构建的测度模型的静态评价结果在短期内具备动态可延续的评价预期,但在基于中长期时间序列的历史继承性和全局可预测性方面,本文所提出的静态评价模型却无法充分应对。这也是进一步研究值得关注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戴云龙,戴跃侬.2012.地方高校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1):137139.

郭显光.1998.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8(12):98102.

高子平.2010.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研究:以上海市信息产业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7):8487.

韩宝平.2010.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之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1):17.

霍影.2011.问地方高教效能:人才培养模式应如何嵌入区域经济发展[J].学术论坛(7):199202.

霍影.2012.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发展效率测度方法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7(10):7883.

姜达洋.201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领域:与海洋产业的结合[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1):2531.

李彬.2007.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8(8):6468.

梁涛,刘会贞,李乃文.2011.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匹配度实证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12):8085.

刘锋.2012.产业结构调整下的浙江省人才结构探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6 (1):13.

刘维林.2011.区域物流系统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耦合机理与实证仿真[J].经济地理,31(9):14931510.

王海杰,周毅博.2012.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新型城市的耦合机制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视角[J].当代研究(9):5863.

许高峰,薛白.2011.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耦合机制——以浙江舟山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6):120125.

姚瑶,左斌.2012.产业位势与社会资本耦合——怎样给高创业导向企业带来成功?[J].科学学研究,30(10):15271536.

张胜冰,吉宇.2008.中部现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及策略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4):2830.

张延平,李明生.2011.我国区域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适配度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3):177192.

郑彩莲.2010.对接高校人才优势推进地方产业的转型与升级[J].教育发展研究(11):8184.

(编辑:南 北)

2.评价指标体系

耦合系统分析框架下,“区域人才培养投入结构”与“区域产业经济产出结构”互为依托,并在高技术产业约束条件下构成具有投入和产出意义的耦合系统。依据上述研究假设和约束条件构建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经济产出协调适配性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基于截面数据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按照既定评价指标体系(表1)遴选基础数据,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1》《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1》《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1》《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1》《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以及《2011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功效函数的转换关系消除了不同类别数据原值的量纲差异,商值赋权的计算结果如表1最右的“权重”列所示。基于2010年度的截面数据,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经济产出所组成耦合系统的协调适配性进行实证测度,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参见表2所示的协调适配性评价等级与对应标准,由表3所示的评价结果(D列)可以看出,全国31个省区中,评价结果为“勉强协调适配”和“濒临耦合失谐”的各7个,评价结果为“初级协调适配”和“轻度耦合失谐”的各5个,评价结果为“中级协调适配”和“中度耦合失谐”的各1个,评价结果为“良好协调适配”和“严重耦合失谐”的各2个,评价结果为“极度耦合失谐”的1个(西藏)。

如果不将西藏纳入到考评范围,则全国其他30个省区中,处于“临界协调”区间的共有14个,而处于“协调适配”和“耦合失谐”区间的分别各有8个,总体上呈现出正态分布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总量上占有优势并处于正态分布波峰区间的14个省区处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经济产出耦合协调效率相对较低的得分区间。0.478的全国得分均值,说明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经济产出整体上濒临耦合失谐。即使在高技能人才汇聚能力较强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较好的东部地区,协调适配度均值也仅为0.605,处于初级协调适配的评价等级;而其他三个大区的总体评价得分(东北地区为0.519、中部地区为0.509、西部地区为0.346)均不同程度地处于耦合协调性失谐的状态。这也就意味着,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的经济产出未能产生应有的、良好的互动效应,即在高技术产业统计范畴内,我国区域人才培养投入与产业经济产出的协调适配性还相对较低。

1.全国维度的分析

虽然本文所构建的测度模型的静态评价结果在短期内具备动态可延续的评价预期,但在基于中长期时间序列的历史继承性和全局可预测性方面,本文所提出的静态评价模型却无法充分应对。这也是进一步研究值得关注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戴云龙,戴跃侬.2012.地方高校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1):137139.

郭显光.1998.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8(12):98102.

高子平.2010.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研究:以上海市信息产业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7):8487.

韩宝平.2010.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之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1):17.

霍影.2011.问地方高教效能:人才培养模式应如何嵌入区域经济发展[J].学术论坛(7):199202.

霍影.2012.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发展效率测度方法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7(10):7883.

姜达洋.201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领域:与海洋产业的结合[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1):2531.

李彬.2007.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8(8):6468.

梁涛,刘会贞,李乃文.2011.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匹配度实证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12):8085.

刘锋.2012.产业结构调整下的浙江省人才结构探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6 (1):13.

刘维林.2011.区域物流系统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耦合机理与实证仿真[J].经济地理,31(9):14931510.

王海杰,周毅博.2012.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新型城市的耦合机制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视角[J].当代研究(9):5863.

许高峰,薛白.2011.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耦合机制——以浙江舟山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6):120125.

姚瑶,左斌.2012.产业位势与社会资本耦合——怎样给高创业导向企业带来成功?[J].科学学研究,30(10):15271536.

张胜冰,吉宇.2008.中部现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及策略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4):2830.

张延平,李明生.2011.我国区域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适配度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3):177192.

郑彩莲.2010.对接高校人才优势推进地方产业的转型与升级[J].教育发展研究(11):8184.

(编辑:南 北)

猜你喜欢

高技术高技能耦合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
求解奇异摄动Volterra积分微分方程的LDG-CFEM耦合方法
非线性耦合KdV方程组的精确解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