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咳喘在《伤寒论》中证治探析

2014-01-24张兆玉张兆锦

中医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水气咳喘伤寒论

张兆玉,张兆锦

(1.武威职业学院,甘肃 武威733000;2.武威市人民医院,甘肃 武威733000)

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通常以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反应引起为主。炎性反应可使易感人群产生不同程度的可逆性气道阻塞症状,常见症状表现为咳嗽、呼吸气促、咳痰、胸闷、喘气,甚者可见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1]。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哮喘的研究无较大的突破,由于哮喘随季节性反复发作,抗生素及激素使用带来的副作用也日益突出,给患者带来困扰。中医治疗哮喘效果显著,尤其冬病夏治,减轻或减少了哮喘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伤寒论》一书中对不同原因所致的咳喘有精辟的论述和行之有效的治法。现将咳喘在《伤寒论》中的证治探析如下。

1 现代医学治疗哮喘概述

现代医学治疗哮喘根据其发病轻重缓急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其主要使用的方法为。①解痉平喘:氨茶碱0.25 g 加入25 mg/L 或50 mg/L 葡萄糖注射液20 ~40 mL 中,静脉推注10 min 以上,经过30 min ~1 h 后,50 mg/L 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氨茶碱1 mg/(d·g),进行静脉滴注,每日氨茶碱总量不超过1 ~1.5 g。②激素的运用:病情严重者可先在25 mg/L 或50 mg/L 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200 ~300 mg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效应期为3 ~7 d。第7 天哮喘可缓解,去除静滴前1 d 宜先晨起顿服泼尼松30 mg,以后根据病情逐渐撤除每晨顿服量,亦可用激素气雾剂辅助撤除口服量[2]。③抗感染:严重的哮喘发作患者,一般是由于病毒感染后继发了细菌感染。通过细菌培养明确有细菌感染后,应选用抗生素治疗;部分患者无法确定或者年老体弱者,均可选用抗生素。④祛痰:祛痰可以改善哮喘症状,不宜咯出的黏稠痰液是哮喘恶化的原因之一。临床上使用抗炎平喘药及雾化器雾化,痰液大多可自行消散或咳出,以减轻病情[3]。⑤吸氧:当PaO2低于6.67 kPa、氧饱和度低于70%可发生紫绀,为给氧指征;无紫绀者,一般不需要给氧。

2 中医治疗咳喘六法

2.1 汗 法

2.1.1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伤寒论》35 条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4]伤寒此证为外感表证,风寒束肺,肺气不宣,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临床以恶寒发热、无寒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2.1.2 调和营卫、降气平喘

《伤寒论》19 条曰:“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4]43 条曰:“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4]此2 条都为外感表虚的喘证。19 条平素患有喘疾,又感外邪的太阳中风证,风寒之邪,外束肌表,上壅于肺,致肺气不利,诱发喘息。43 条则为外感伤寒表证误治误下,肺气上逆,发为喘证。两者发病原因虽有不同,但证候病机相同,故治法相同,以风寒表虚证兼咳、喘者为宜,必见汗出恶风。

2.1.3 外解风寒、内化水饮

《伤寒论》40 条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41 条曰:“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4]小青龙汤为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素有水饮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故以小青龙汤解表化饮、止咳平喘。方中药量视患者体质强弱酌定剂量。

2.2 吐 法

《伤寒论》171 条曰:“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4]主治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证。症见胸中痞硬,懊不安,气上冲咽喉。《黄帝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病在上焦,应以吐法来祛除外邪。邪气一去,上焦通,中焦畅,病自愈。

2.3 下 法

2.3.1 峻下热结

《伤寒论》213 条曰:“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4]阳明腑实证,言腹满痛,腹满而喘,腹中转矢气。由于实热与积滞互结,浊气壅塞,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矢气、脘腹痞满疼痛;里热消灼津液,糟粕结聚,燥粪积于肠中,故腹痛硬满而拒按;热邪盛于里,上扰心神,故见谵语。四肢禀气于阳明,阳明里热炽盛,蒸迫津液外泄,则手足濈然汗出;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气机不降,肺气上逆,出现短气、喘等症。治疗使腑气通,肺气降,短气、喘等症方可痊愈。

2.3.2 泻热逐水

《伤寒论》138 条曰:“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4]大结胸证由邪气与阳气互结,不能分解,气不通,壅于心下,为硬为痛,是邪正结于胸中,非虚烦膈实之所同,与胸中素蓄之水饮结成,纵有客气上干至于动膈,肺气通降不利,则发喘证,以大陷胸汤逐水泻热,邪去正安,则肺气通利,气喘之症自除。

2.3.3 攻逐水饮

2.4 和 法

2.4.1 和解少阳

《伤寒论》63 条曰:“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心烦喜呕……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4]后注曰:“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4]程郊倩曰:“咳者,半表之寒凑入于肺,故去参枣,加五味子,易生姜为干姜,以温之。”[5]尤在泾曰:“咳者,肺寒气逆也。故加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干姜之温以却肺寒,参枣甘壅不利于逆,生姜之辛,亦恶其散尔。”(《伤寒贯珠集》)[6]因此,伤寒邪在少阳,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治之,可使邪气得解,少阳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汗出热解之功效。少阳为表里阴阳顺接之枢纽,掌内外出入之途,司上下升降之机。凡邪气侵犯少阳,使少阳经腑同病,可致肝胆疏泄不利,气机不舒,气血津液不行,内外上下不通,诸病生焉,肺寒气逆咳嗽,和解少阳,温肺止咳治之。

2.4.2 疏肝解郁

《伤寒论》318 条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4]方后注曰:“咳者,加五味子、干姜。”本证主要为肝气郁结,加上肺寒,木不疏金,金气不降,肺寒肝气气逆,佐以干姜温上焦之阳,五味子温肺止咳,四逆散疏肝解郁,咳喘可治之。

2.5 温 法

2.5.1 温阳利水

《伤寒论》316 条曰:“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4]本证为阳虚水泛,少阴阳虚,水气不化。若水气上逆犯肺,则见咳喘等症状。肾阳虚,聚水从其类。终至水寒之邪由下而上,由内至外,浩浩乎泛滥成灾,或上凌于心而悸,或上射于肺而喘。以真武汤温阳利水,肾阳复,水之下源已通,水气则除,上源则治,咳喘病证则消。

2.5.2 温阳散寒、祛风除湿

《伤寒论》180 条曰:“风湿相搏,骨节烦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4]本条文属风则卫伤,湿流关节,风湿相搏,两邪乱经,湿胜则水气不行、小便不利,或身微肿。湿气内搏,水气上犯,上逆至肺,肺气不宣,出现短气、咳喘等症状。

2.6 清 法

2.6.1 清宣肺热

《伤寒论》98 条曰:“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4]以上是发汗太过或误治后,外感邪气化热,热邪壅遏于肺,肺失宣降,故喘。论中“无大热”之喘治宜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使肺气肃降有权,喘急可平,故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6.2 清热止痢、兼以解表

《伤寒论》34 条曰:“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4]本条文为太阳病表证尚在,医反误下,邪入阳明之腑,其汗外越,气上奔则喘,下陷则利,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专治阳明之表,加芩、连以清里热、甘草以调胃气,不治利而利自止,不治喘而喘自止矣。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清热止利,兼以解表,肠热得清,气喘亦可得愈。

3 小 结

咳喘属于中医学的一个病证,五脏六腑皆可引起喘,非独肺也。在临床上需要把握主证,不可把兼证作为辨证的主线;否则舍本求末,将会影响治疗效果。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对咳喘病的治疗也有很多论述,因很多学者讨论诸多,故本文仅讨论了《伤寒论》对咳喘的治法。笔者认为:要真正理解仲景治疗咳喘的完整辨证论治体系,必须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对咳喘病的条文结合起来,才能不致于有所偏废。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2008,2(1):3 -12.

[2]叶晓芬,蔡映云,吕迁洲. 支气管哮喘的雾化吸入治疗[J].上海医药,2009,30(4):45 -46.

[3]Belvisi MG,Hele DJ. Soft steroids:a new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airways disease[J].Puhn Pharmacol Ther,2003,16(6):321 -325.

[4]张仲景.伤寒论[M]. 杨鹏举,杨延巍,整理.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5]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6]尤在泾.伤寒贯珠集[M]. 杨世民,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水气咳喘伤寒论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海上边水气藏利用试井资料确定水侵状况研究
特低渗透油藏CO2 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水气交替注采参数优化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蒙古“活肺”秘方现身快速治疗咳喘
蒙古“活肺”秘方现身快速治疗咳喘
浅谈老年咳喘病的临床护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小儿咳喘灵口服液中微量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