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五行到六合——有关中医理论的新思维

2014-01-24张爱忠

中医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四象中医理论厥阴

张爱忠

(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湖北 武汉430022)

中医学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发展是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保证。中医理论的形成源于古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深受祖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发展中医,不能脱离祖国的传统哲学。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五行学说是其哲学理论基础。因此,脏腑学说的研究亦应作为中医理论研究的核心,而完善和发展五行学说应作为中医脏腑学说研究的起点。

1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脏腑学说的哲学理论基础

五行学说是祖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五行学说属元素论的宇宙观,是一种朴素的系统论。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所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古代医家根据天人相应的哲学观点,把哲学思想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用五行学说的五行特性规定脏腑功能,用生克制化来阐述脏腑关系,用乘恶来说明病理变化,并用来指导制定治疗原则、方法和用药,推动了脏腑学说-中医理论核心的形成,促进了祖国医学的发展。

2 五行学说尚有一定的缺陷,需要发展和完善

2.1 五行学说的缺陷

五行学说毕竟是形成于两千年前的哲学思想,受历史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的缺陷。五行学说虽然具有一定的系统论思想,但若把五行作为一个系统,尚不完整。另外,五行学说对五行的定位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也有待商榷,以火土关系为例,古代哲学认为土为万物之母,能够孕育和承载万物,但按五行学说,火为土之母,火能生土,到底谁生谁?实在是一个矛盾。如此等等。鉴于古代哲学与中医理论的密切关系,五行学说的缺陷不可避免地影响和限制中医学的发展。因而一些学者提出中医应摒弃五行学说。

2.2 用六合学说发展和完善五行学说

恩格斯说过:“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怎样的态度,他们还得受哲学的支配。”。中医学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古代哲学渗透到了中医的各个方面,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摒弃五行学说就部分割裂了中医与古代哲学的关系,中医的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完善和发展五行学说,使之更好地为中医服务,才是中医自我发展的正确之路。

怎样发展和完善五行学说呢?既然五行学说“属元素论的宇宙观,是一种朴素的系统论”,循着宇宙的发生和发展,就可以重新认识五行定位及相互关系,纠正或弥补其不足。

古人对宇宙的起源很早就进行过探索,如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周易》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爻,六十四爻生宇宙万象”等。根据古人的认识,宇宙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种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即所谓的“道”“无极”。宇宙的初始为混元一气,即所谓的“一”“太极”;随着气的不断运动,“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降为地。”,即所谓的“二”“两仪”;有天地,而有四方,曰东、西、南、北;天地运行,阴阳消长,而生四季,曰春、夏、秋、冬,即所谓的“两仪”生“四象”;天地交合,万物化生,即所谓的"二生三,三生万物。"

可见,古人认识的宇宙系统不是仅仅所谓的“五行”,应包括天地、四象及其间万物。由此笔者想到了“六合”学说。祖国古代哲学早有“六合”之说,但缺少深入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言:“天地之间,六合之内。”王冰注:“六合谓四方上下也。”“四方”,即东、西、南、北,“上下”者,即“天地”。“六合”学说虽然亦嫌“朴素”,但较之“五行”却更具系统思想,若再结合“五行”“阴阳”学说加以完善,据此重新规划中医脏腑学说,必能对中医理论有所发展。

2.3 新六合学说的内容

基于上述思维,笔者重新阐释了“六合”学说,包括以下内容:

宇宙的起源为混元一气。随着气的不断运动,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降为地。有天地,而有四方,曰东、西、南、北。天地运行,阴阳消长,而生四季,曰春、夏、秋、冬。四方、四季合称“四象”;合天地而成“六合”。

天在上主动,其气宜降;地在下,主静,其气宜升。以天地分阴阳,则天为阳,地为阴;东春温升,南夏炎热,西秋凉降,北冬严寒,以四象分阴阳,则东春、南夏为阳,西秋、北冬为阴。

天地交合,万物化生。万物存在于六合之内。“木曰曲直”,随春气而生,其性生长、升发、条达,从于东春;“火曰炎上”,其性温热,盛于夏季,从于南夏;“金曰从革”,其性清洁、肃降、收敛,从于西秋;“水曰润下”,其性寒凉、滋润、向下,从于北冬。由于万物不断运动变化,故称为四行。五行学说把土亦列入“万物”,言“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土。然土即为地,有“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既然土与木、火、金、水母子关系,就不能与四行同论!

天地、四象及其间万物普遍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宇宙系统。四象因天地而生,其有序转化是天地正常交合的体现。四行生克制化,维持六合之内平衡。四行相生:火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四行相克:火性热为阳,水性寒为阴。火能温水,水能降火,水火和谐,则阴平阳秘。然火盛亦可竭水,水盛亦可灭火,二者太过或不及,皆可使阴阳失调,甚至离决;木性温升为阳,金性凉降为阴,二者和谐,气机升降有序。然木升太过,使金降不及,或金降太过,使木升不及,皆可使气机失常。

3 用六合学说规定脏腑功能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如同五行学说一样,我们可以用六合学说规定人体脏腑功能:就人体而言,手太阴肺纳天之气,为天,手阳明大肠为之腑;足太阴脾运水谷之气(源于地),为地,足阳明胃为之腑;足厥阴肝主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为木,足少阳胆为之腑;手厥阴心包主清洁、肃降、收敛等,为金,手少阳三焦为之腑;手少阴心主温热、升腾,为火,手太阳小肠为之腑;肾主寒凉、滋润,谓之水,足太阳膀胱为之腑。

为何手厥阴心包归于金?手厥阴心包首载于《灵枢·经脉》。《内经》以阴阳气之多少而分三阴、三阳。《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高士宗解释三阴:“由太而少,则节有厥阴,有太阳之阴,少阳之阴,两阴交尽,故曰厥阴。”足少阴肾之后为足厥阴肝,为阴极而阳生;手少阴心之后则为手厥阴心包,为阳极而阴生。肝在下,在下者宜升,故肝主温升,心包在上,在上者宜降,则心包主凉降,此自然之理也。

《灵枢·邪客》云:“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后代医家囿于经旨,作牵强之论,认为:“心包络,为心之宫城,能代心行令,代心受邪。”不知正是心包的清洁、肃降作用,使犯心之邪得以消散,而非代心受邪。少阳应厥阴,故手少阳三焦为之腑。

除以上六合脏腑之外,尚有另外两个重要脏器,其虽列于六合之外,但存在于六合之中,无经络、穴位,无腑相配,可名为“奇恒之脏”(仿奇恒之腑说)。一曰脑,“为元神之府”(李时珍《本草纲目》),为生命总司,主思想、意识,协调机体功能;一曰命门,为生命之门,原于先天,赖后天滋养,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4 用六合学说阐述脏腑关系

以肺脏为例,肺主气、司呼吸,随着一呼一吸,排出体内因的浊气,纳入自然界的清气。肺的正常功能有赖其他脏器的支持,如心包的肃降促进清气内敛,肝的升发促进浊气外散,心火的温煦、肾水的濡润有利于维持肺脏的阴阳平衡。在病理情况下,如肝升太过,或心包肃降不及,皆可引起呼吸异常;心火可引起肺阳虚,肾水可引起肺阴虚;正如《素问·咳论》所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亦即此意。对于肺病的治疗,在调理肺脏气血阴阳的同时,应兼顾它脏,方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四象中医理论厥阴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厥阴病篇再论
《四象》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方向漫谈
良渚玉琮反映天地观念的再思考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