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区省域内城乡一体化多元模式探析

2014-01-24郭俊华刘奕玮

关键词:小城镇城市化城乡

郭俊华++刘奕玮

摘 要:宁夏北部川区、中部干旱区和宁南山区三大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北部川区比宁南山区和中部干旱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高出很多。北部川区依托首府银川、石嘴山等发达工业城市以及小城镇建设,利用“中心城市—小城镇”的辐射作用将城市与乡村紧密连接起来,并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特色化,发展特色工业和文化旅游产业,采取的是“以城镇体系建设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城乡一体化模式;中部干旱区和宁南山区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在退耕还林还草、治沙的同时,推行生态移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牧业,采取的是“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前提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城乡一体化模式。西部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但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城镇体系的建设还必须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在生态脆弱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应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前提。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模式;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体系;城镇辐射作用;产业结构升级;特色产业;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移民;农村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291.3;F127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4)01000108

一、引言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由于失衡发展而产生隔离的工业和农业、城镇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逐步进行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从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并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各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和现状存在很大差异,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要根据各地区的区域特点、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地选择相应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典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由于工业革命极大地推进了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19世纪末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基本实现城市化的国家。英国为了解决因大城市过度膨胀使得城乡发展差距过大而产生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采用“逆城市化”模式大力发展中小城市,通过转移政府部门、完善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带动各公共事业单位、企业和人口向中小城市迁移,进而缩小城乡差距,加快英国城乡之间融合(张计成,2007)。在英国的带动下,法、德、英、美、日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法国的“分散平衡发展模式”处理了人口、资源集中和分散的关系,克服了工业、人口过度集中于少数大城市带来的城市生活环境恶化和城乡及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问题(白永秀 等,2013)3842;德国“小城镇模式”(白永秀 等,2013)4347和美国“郊区模式”(孔祥智,1997)都是在已有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基础上,以大城市为依托,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城郊小城镇,使城乡迅速连为一体;同时加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保体系,建立完整的农业产业链。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采用了“以工带农”的工业反哺农业模式,通过对农业发展实施金融支持,保护和扶持农业发展,组织和引导农户发展,从而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提高其消费水平(于培伟,2007)。

郭俊华,刘奕玮:西部地区省域内城乡一体化多元模式探析

从我国各地区的发展实践来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城乡一体化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是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商品农业,为农村转移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黄伟雄,2002);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常州地区的苏南模式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施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措施,进而以小城镇为枢纽带动城市化发展(夏永祥,2011);上海模式以城市郊区化发展作为起点,逐步缩小工农间、城乡经济间、城乡基础设施间、城乡社会保障间的差距(安中轩,2007);青岛模式通过把城市工业向农村扩散、渗透与融合,发展新型工业并改造农村传统工业,工业支持与农业自身发展互动,大大加快了农村城市化进程(孙兆明 等,2012)。以上这些成功经验大都是结合某一地区的地理、历史优势或经济发展特点,通过农业与工业相结合、农村与城市相结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实现以小城镇带动农村、工业带动农业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然而,上述研究均是针对东部发达地区的,而在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也相对滞后。虽然也有学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如张葆珺等(2010)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阻碍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障碍,从政策、制度、产业三方面提出了适合当地的发展模式,但也是针对中西部相对发达的地区,缺乏专门针对西部落后地区城乡一体化模式的研究。由于城乡一体化模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西部落后地区既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地区已有的成功经验,也不能予以完全否定。同时,西部各省域内部的地区差异也十分显著,在一个省区内也不可能采取统一的城乡一体化模式,而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多元城乡一体化模式。因此,本文在吸取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宁夏全区城乡一体化的两种模式展开进一步研究,以丰富和拓展相关研究,并为西部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宁夏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气候具有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日照充足等特点。宁夏全区现有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5个地级市,下设15个县、2个县级市、8个市辖区。

1.城乡差距

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多样性,习惯将宁夏分为三个区域类型:川区(即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包括海原、同心、盐池)和山区(即宁南山区)。三大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2010年川区、中部干旱带、山区的人均GDP分别为36 781.12元、8 379.53元、8 187.07元。

猜你喜欢

小城镇城市化城乡
城乡涌动创业潮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