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粪生草腐菌栽培技术

2014-01-23张凤英

中国食用菌 2014年5期
关键词:出菇覆土食用菌

张凤英,刘 洋,李 强

(1.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农业局,河北 张家口 076650;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粪生草腐菌栽培技术

张凤英1,刘 洋2,李 强1

(1.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农业局,河北 张家口 076650;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草腐菌多生活在草原或森林腐殖质中,是以腐烂的草质原料为营养基质的一类食用菌。目前人工驯化可分类两大类,粪生草腐菌是其中的主要一类,利用作物秸秆和畜禽粪等作为栽培原料,经过一次或二次性发酵过程,制成具有专一性的培养基质,并且覆土才能出菇。主要品种有双孢蘑菇(白色种和有色种)、四孢蘑菇(白色种和有色种)、姬松茸(又称巴西蘑菇),不同品种的粪生草腐菌栽培技术基本相同,主要有配料、预湿、预堆、建堆发酵、翻堆、播种与发菌管理、覆土和土层发菌管理、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9个环节。

粪生;草腐菌;栽培技术

草腐菌多生活在草原或森林腐殖质中,是以腐烂的草质原料为营养基质的一类食用菌。目前人工驯化可分类两大类,粪生草腐菌是其中的主要一类[1],利用作物秸秆和畜禽粪等作为栽培原料,经过一次或二次性发酵过程,制成具有专一性的培养基质,并且覆土才能出菇。主要品种有:双孢蘑菇(白色种和有色种)、四孢蘑菇(白色种和有色种)、姬松茸(又称巴西蘑菇),不同品种的粪生草腐菌栽培技术基本相同,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 配料

1.1 配料原则

一般按培养料碳氮比(30∶1~33∶1)计算,也可按培养料含氮量调节到1.5%来计算。如果没有畜禽粪而采用合成堆肥,一般按含氮量2%计算;姬松茸的配料通常按含氮量1%~1.2%计算。

1.2 粪草比例

依当地资源条件而定,粪草比例7∶3、6∶4、5∶5、4∶6、3∶7均可,在北方适当增加畜粪比例,有利于升温及优化基质理化性状,有利于高产。

1.3 配料数量

按干物质计算,一般每100平方米实际栽培面积用料为 250 kg~4 000 kg。用料厚,料温较高,播种宜晚不宜早,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发菌时间相对较长,出菇时间较晚;用料薄,料温较低,播种时间相对较早,单位面积产量低,但发菌时间短,出菇时间较早。

1.4 配料质量要求

1.4.1 秸秆类

小麦秸、稻草、玉米秸、燕麦秸等需干燥不霉烂。用前小麦、燕麦秸压扁,稻草切短、玉米秸切短打碎,目的是有利于吸水、发酵和改善基质物理性状。

1.4.2 畜禽粪类

马粪、牛粪、鸡粪等均要提前收集、晒干、粉碎、贮存好,坚决不能使用在养殖厂外长期堆积已经发酵的畜禽粪。

1.4.3 有机氮源

豆饼、花生饼、棉仁饼粉、菜籽饼、啤酒糟、麦麸等,用前都要晒干、防霉变。饼类需晒干粉碎。

1.4.4 无机氮源和矿质肥

尿素、硫酸铵、碳酸氢铵等氮肥,要防止潮解和失效,过磷酸钙、石膏、碳酸钙、消石灰(或石灰)等矿质肥,保存于低温、通风干燥处。

2 预湿

2.1 秸秆预湿

通常开挖一沟槽,内衬塑料薄膜,然后往沟里放水(若预湿麦秸可在水中加入1%石灰,进行碱化处理),并加入少量畜禽粪,搅拌均匀后,把秸秆放入沟内水中,并不断拍打,使秸秆浸泡在水中,浸泡时间约1 h~2 h,待吸足水后捞出,沥去多余水分,堆在另处。一般每吨干料应吸进水 1.5 t,以秸秆含水量达60%~65%为宜。检查方法是:抽出几根麦、稻草,用手绞扭,以能见水渗出为宜。

2.2 畜禽粪预湿

畜禽粪预湿一般在平地上进行,可单独预湿,或把畜禽粪和饼肥混合预湿,也可先把畜禽粪、饼肥和石膏干拌均匀,然后边拌边喷入0.5%敌敌畏溶液。待覆膜 24 h 进行杂虫除螨处理后,再用清水将混合料的水分调节到手握成团、手开即散的程度(切忌成块),使含水量达55%左右,最后再在料周围喷洒0.5%敌敌畏,并盖好薄膜,转入预堆。

3 预堆

3.1 混合预堆法

把预湿秸秆、预湿畜禽粪以及有机氮源辅料,反复混合后一块预堆。这样便于湿度均匀、养分均匀,从而升温较快。一般到建堆时料内温度能达到50℃~60℃,预堆时间3 d~5 d。

3.2 分别预堆法

菇农没有场地和相应的机械设备不得已而采用的方法。

3.2.1 秸秆料的预堆

秸秆料预湿后,含水量标准达不到60%~65%,仍需用剩存的浸泡水或一定浓度的氮肥溶液继续喷洒;有多余水分则需将湿透的草料堆放 2 d~3 d,让多余的水分流掉,并使草料进一步润湿、润匀和润透,使附在秸秆上的有益生物得以萌发和繁衍,提高堆温,以加速建堆后的发酵过程。一般预堆期为 2 d~3 d。

3.2.2 畜禽粪的预堆

畜禽粪营养丰富,又含大量微生物,升温比较快,它的预堆期一般为 2 d~3 d。畜禽粪经粉碎后,料质较细,透气性差,可以掺进一部分切短的秸秆料。畜禽类的预堆过程,既是基质转化的过程,又是利用高温杀死害虫和螨类的有效措施,为秸秆酵解和转化培养了大量的高温型有益微生物(相当生物发酵剂),有利于促进堆肥发酵,提高堆肥质量。

4 建堆发酵

4.1 建堆场地

堆料场地要选择地势较高,靠近菇棚(房)和水源的地方。地面要平整、坚实、料堆周围开好排水沟,防止下雨泡堆,如有条件最好建成砖面或水泥地面。

4.2 场地消毒

建堆前,场地要用石灰粉或3%~5%石灰水消毒,必要时可做杀虫处理。

4.3 建堆方法

先在地上铺1层厚 30 cm 的麦稻草(以利底部透气),草上再铺上1层厚约 3 cm 的粪,粪上再铺1层约 8 cm 的麦草,草上再铺1层约 3 cm 的粪,这样1层草1层粪逐次上垛,各铺10层,直达堆高 1.5 m 左右。最上1层由粪覆盖,堆高四边尽量上下垂直,顶部呈龟背形。整个料堆宽 1.8 m、高 1.5 m。

4.4 建堆技术要点

4.4.1 水分调节

建堆时的水分调节是原料预湿操作的后续和补充。一般从第4层草料开始,或补水、或补无机氮源水溶液(无机氮源总量的一半,另一半待第1次翻堆时补进)。将水喷到草料上,水量逐渐增大,以建堆后底部稍溢水为宜,以麦草含水量达65%~70%为准。

4.4.2 无机氮源补充

4.4.3 料堆方向

以南北为宜,若东西向,往往造成南北两面干湿不均,冷热不均,尤其北风直吹堆腰,不利保温。

4.4.4 料堆松紧度

堆垛时尽量做到外紧内松,底部透气。

4.4.5 料堆覆盖

建堆后,外围应覆盖草帘或无纺布,以便于保温、保湿、透气、防晒。也可覆盖塑料薄膜,东西两边各覆1块,顶部留出 20 cm~30 cm 的裂缝,下端与地面留出 30 cm~50 cm 的隔离区,以利于料堆的通风换气,促进好气性微生物的发酵。

5 翻堆

5.1 翻堆目的

改善堆料的空气环境,排除废气、吸进氧气,以利于好气性高温有益微生物的继续活动,改善和提高堆肥质量,通过翻堆,促使养料混合均匀、发酵均匀。

鲁西的微生物菌剂长期使用,会在农田形成有益菌群,分泌促生代谢物,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维持根际微生物区系平衡,降解土壤中的化肥、农药残留,维护土壤健康。

5.2 翻堆方法

翻堆时,先把表层干冷料扒到两边,将中间湿、热料抖散后放在底层和堆周边,再将干冷料放在中间,最后将原底层厌氧湿料放在上部。如此几翻后,便可使堆肥受热一致、发酵一致。切忌搬家式翻堆。翻堆速度要快,防止料热过多散失。

5.3 翻堆技术要点

5.3.1 室外一次性堆制发酵

一次性完成培养料的堆制发酵,一般翻堆次数为4次~5次,各次的时间间隔为 7 d、6 d、5 d、4 d、3 d或 6 d、5 d、4 d、3 d。

(1)第1次翻堆

调节水分是本次翻堆的重点。通常在翻堆前 1 d 补足水分,待翻堆时再适量调节水分。堆肥的干湿程度以紧握料,指间有间断性4滴~5滴水为度;再把所有剩余氮源加入进去;然后把配方中的钙镁磷肥和石膏加进去;堆温应达到70℃~75℃。若过低或过高,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提前翻堆。

(2)第2次翻堆

适当调节水分,切忌过湿,以紧握料,指间可挤出3滴~4滴水为宜。

把堆宽缩减 10 cm,同时中部每隔 1 m 造1个通气孔(先埋放1根木棒或竹筒,堆后再扒出即可),以利于堆内外空气交换。

(3)第3次翻堆

适当调节水分,以紧握料,指间可挤出2滴~3滴水为宜。

调节料的pH值,要求达到pH7.5~8,通常三翻时加入碳酸钙;料堆宽再缩减 10 cm 并留透气孔;三翻后在料周围喷0.5%敌敌畏,边喷边盖膜,覆膜杀螨虫 6 h~12 h,并在翻堆过程中拨出鬼伞。

(4)第4次翻堆

一般不再调水分,若料干必调,一般配喷洒0.1%多菌灵或克霉灵溶液,严防用生水,料的干湿度以挤出1滴~2滴水为宜;然后加入过磷酸钙;将堆宽增扩 10 cm~20 cm,并造透气孔;翻堆前要喷药杀虫除螨。一般四翻过后,再堆 3 d 即可散堆入棚。

5.3.2 二次性堆制发酵

通常分成前发酵和后发酵2个阶段。

前发酵往往采用1层草1层粪的建堆方法,再加上前期预湿的预堆技术不到位,致使建堆后不能马上进入高温发酵状态。所以前发酵时间一般为 14 d~18 d,翻堆次数3次~4次,间隔时间为 6 d、5 d、4 d、3 d。前发酵的主要目的混合是混合原料,软化秸秆,调节适宜的含水量,通过高温(70℃~75℃)杀死害虫和病菌,积累微生物菌体蛋白,消除原料中和发酵过程产生的可溶性有机物,所以料堆的最高温度能否达到70℃~75℃,是判断前发酵是否正常的主要标准。前发酵结束后,堆肥必须成暗褐色,含水量达65%~70%,pH7.8~8.2,秸秆仍有一定弹性,并可看到有零星的放线斑点,还能闻到氨味(含氮量约在0.15%~0.4%)。

后发酵是提高堆肥质量和蘑菇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一般可增产30%左右。

(1)床架式后发酵

前发酵结束后,马上趁热把料搬入菇房(棚)内床架上,一般料层厚度 20 cm~25 cm,堆放时要求疏松,原料混合均匀,厚度基本一致,也可铺成垅状。如果菇房内设有空气内循环装置,通常只铺中间床架,上下两层床架不铺(原因是上层温度太高,底层温度较低),铺完料后地面打扫干净,转入后发酵。

自然升温和温度平衡阶段,培养料上床架后,关闭门窗,利用自身热量让料自然升温,室温控制在40℃~45℃,同时开动空气内循环装置,使上下层料温基本平衡,历时大约 1 d~2 d。

巴氏消毒阶段,当室温40℃~45℃,堆肥温度55℃左右时便可通入活蒸汽,尽快把室温升到57℃,料温控制在58℃~62℃,并维持 6 h~8 h。杀菌过程不必通风换气,以免热量损失,巴氏消毒的目的是杀虫除杂菌。

控温发酵腐熟阶段,消毒结束后,停止加热供气,并通过送风换气按每小时降低1℃的速度,将室温控制在40℃~45℃,料温控制在46℃~53℃,在此条件下维持 4 d~6 d或 3 d~5 d,以堆肥温度的持续性而定。

降温整床阶段,控温发酵阶段到达后,如果已经闻不到氨气味,料温已降到接近43℃应立即通风降温,在 12 h 内把料温降到30℃以下,转入整床播种。姬松茸培养料的床架后发酵,相对比较简单,只要控制室内温度55℃~60℃,相对湿度80%~90%保持2天即可。

(2)太阳能式就地简易后发酵

利用太阳能式就地简易后发酵,成本相对较低,也简便安全。其做法是第3次翻堆结束后,将半腐熟的培养料堆在下设通风道上边,(通风道可做成纵横交错沟并上覆竹排的形式;或者在中间放置一个与堆等长的三角架;或用空心砖垒成槽,上搭竹排)。堆的宽度 1.5 m~2.0 m,料的厚度 50 cm~100 cm,长度随料而定。拱膜距料间隔 30 cm。进行后发酵时,先靠自身热量升温,周围薄膜要盖紧,使其不漏气。当发酵2 d后,于上午或下午揭去向阳的草帘,让阳光暴晒,以提高棚温和料温,晚上和中午把草帘盖上,保持发酵温度相对均衡,控温在50℃~60℃,不低于45℃,不高于63℃,并注意通风换气,一则调节棚内温度,二则满足好气性发酵菌的氧气需要。一般每天通风2次,每次 20 min~30 min,超过60℃要增加通风次数和时间,约经过 5 d,发酵即可结束。

5.4 堆肥质量标准判断

5.4.1 室外一次性堆制发酵料的质量要求

培养料的颜色呈深棕褐色;秸秆料柔软而有弹性,秸秆料和粪料混合均匀;料的含水量约为60%~63%;培养料的pH值为7.0~7.8;无虫害、无粪块、无臭味;培养料的含氮量为1.3%~1.8%

5.4.2 后发酵料的质量要求

料呈深棕褐色;腐熟均匀而富有弹性;在料内表面应有1层白色长毛菌,料内应有大量灰白色嗜热性微生物菌斑;料疏松,秸秆类轻拉即断;含水量约为65%左右;pH值为7.5~7.8;有料香,无氨臭等异味;无病原菌和害虫;含氮量为1.8%~2.0%。

5.4.3 太阳能简易后发酵质量要求

培养料呈暗褐色,无氨臭和粪臭味,秸秆富有弹性,疏松柔软,料内有较多的白色菌斑;含水量60%~63%,pH值为7.0~7.5,无病虫害和致病菌;含氮量1.5%~1.8%。

6 播种与发菌管理

6.1 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6.1.1 整理料层和料面

料层薄厚不均,料面高低不平是造成发菌程度不一、菌丝上土速度不一,出菇不均匀的首要原因。必须防止“料不平,土找平” 的做法。

6.1.2 检查料中有无氨气和螨类

由于氨气杀菌、螨虫吃菌,氨气和螨类是播种前必须除掉的2大祸害。

6.1.3 由于菌种准备

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菌种保藏好,防晒防高温;二是种瓶外壁消毒;三是菌种块不能搓揉,检查内部有无杂菌污染和螨虫;四是盛放菌种的容器要消毒。

6.2 播种要点

6.2.1 播种方法

通常采用上半部混播加面播或整层混播加面播的方法,也可采用草料种穴播加撒播的方法。

6.2.2 播种量

适当增加播种量有利于早发菌、早出菇、产量高,姬松茸栽培尤为显著。播种早者以每平方米1.5瓶~2瓶(500 mL 瓶)为宜,播种晚者以每平方米2瓶~3瓶(500 mL 瓶)为宜。

6.2.3 菌种的分布

菌种分布尽量均匀,有利于出菇一致。切不可把菌种集中在表面。以防产生球菇、密菇和葡萄菇。

6.3 发菌管理

播种后 2 d~3 d 内为萌发期,以保湿为主,微量透风为辅;播种后 4 d~6 d 为菌丝吃料期,应以换气为主,风量递减;播种后 10 d~12 d 为发菌旺盛期,进行一次撬料操作,利于增氧促长;播种后 14 d~20 d 为菌丝增量、积氧、壮菌期。当菌丝生长到料层23或接近料底,即可覆土。

7 覆土和土层发菌管理

7.1 覆土的选择

覆土材料的性状,直接影响到出菇和产量高低。泥炭土应选择成熟度高、植物残渣少,黑褐色,颗粒直径 0.5 mm~5 mm,持水力强,湿润时疏松、不粘结,pH值5.6~6.0,没有病原体的,此类泥炭土较为理想。自然土以土质含有5%~10%腐殖质类、有团粒结构(土粒多孔)粘壤土最好。这样的土壤,透气好、持水力强、干不成块,湿而不发粘,喷水不板结,水少不龟裂。

7.2 覆土的酸碱度调节

主要是把pH值调到中性偏碱,以pH值为7.0~7.6为宜,pH值的调节物常用消石灰、石灰粉和碳酸钙,以碳酸钙最好。若覆土悬浊液pH值在6.0以下,一般混合2%~3%的碳酸钙或1%~2%消石灰,石灰的用量一般在1%左右。

7.3 覆土的水分调节

目的在于预湿。既利于喉舌,又利于覆土后补水。干性覆土易使粉性土漏到下支,喷水后形成泥面而影响气体交换,或者造成上湿下干,湿度不均,或者水漏料层,伤害菌丝生长。而覆土过湿则不易散开操作,以水分调节到手握成团轻碰即散程度为宜。

7.4 覆土的消毒

7.4.1 暴晒消毒

将覆土摊于清洁、干燥而坚硬的地面上(最好水泥地面),经阳光曝晒若干天,翻动若干次,也可基本达到消毒目的,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实践表明,阳光曝晒后,既可杀菌、杀虫,又有土壤的活性作用,利于菌丝爬土。

7.4.2 巴氏消毒

方法是在60℃~65℃的蒸气温度下消毒30 min即可。目的是既要杀灭线虫、有害杂菌,又要保护利于菇蕾形成和生长发育的有益菌群。

7.4.3 药剂消毒

通常采用甲醛消毒,使用浓度一般为2%~3%,每立方米覆土用福尔马林 500 mL~1 000 mL,并用薄膜密封 2 d~7 d。揭膜后,每隔2 d拌翻1次,共翻动3次~4次,才能使用。消毒土的保存期一般不超过 3 d~5 d。

7.5 覆土方法

可采用一次覆土法,土厚 3 cm 左右,也可采用二次覆土法,先覆粗土再覆细土,或先覆2.5 cm散土,待菌丝长到接近土面时再覆 0.5 cm~1.0 cm 的散土。姬松茸栽培的覆土,还可以采用“埂槽相间”法,以增加出菇面积,促进空气交换。

7.6 土层发菌

覆土后,必须在2 d内以“一次三回水”的方法,把土层调到手捏能扁、手搓能团、又不粘手的程度,切勿让水渗到料层。在适湿、适温和适当通风换气的条件下,菌丝通常5 d之内便可爬入土层。此后可适当增加通风换气,防止菌丝徒长,使菌丝在土层中发足发好。土层发菌仍属营养生长阶段,但在菌丝接近土层表面时,由于营养落差和温差的原因,便进入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过度和转化期。即进入了菇蕾形成和出菇管理期。

8 出菇管理

出菇管理阶段重点是水分调节,其次是通风换气和温度调节,三者相辅相成,互为关联。

8.1 水分调节

喷水的原则是出菇前重喷。土层适湿是喷水的关键,以水不渗到料层为准;秋菇管理上,前期重喷,后期轻喷,其原因是气温越来越低,菌丝的活性也越来越低,要干干湿湿。所谓干是指菇体上不能长期积水,空气相对湿度过大,所谓湿是指土的湿度,喷水到位,这样有利于菇体生长。切莫天天喷雾水于土表和菇体表面上;要做到五不喷,不喷关门水、不喷高温水、不喷采前水、不喷寒流水不喷农药水。

8.2 空气调节

蘑菇属好气性菌类,姬松茸对氧需求更高。在设施栽培条件下,让它在一定面积内大量出菇、出好菇就必须满足空气需要。通常说的通风结菇、通风转潮、通风促长即是其中道理。所谓空气调节,并不是单指何时开门、何时关门、何时堵孔、何时开孔,而是通气孔的分布、数量、大小和设置。一般讲进气孔设在下方,排气孔设在上方,通气孔除钉防虫网外,还必须钉挂湿草帘或湿麻袋片,让棚(房)内昼夜不间断地均匀通风换气。

8.3 温度调节

温度是蘑菇生长的第一环境要素。秋菇前期温度高,应多注意降温,秋菇后期温度较低,应多注意升温。春菇管理期的走势正好相反,即先低后高。专业栽培则可自动调温。季节栽培如何让蘑菇适温生长,对于菇农来讲,关键是适时播种、适时出菇。同时建造保温菇棚(房),如增厚墙体、加厚覆盖物、双膜覆盖、合理利用光能等。

9 病虫害防治

9.1 常见病害

鬼伞类、褐腐病、球毛壳等病害,主要通过菇房严格消毒、栽培料曝晒、栽培料pH值调控、栽培料二次发酵等措施来加以预防。

9.2 常见虫害

菇蝇、菇蚊、螨虫、线虫等虫害,主要通过安置纱网、黑光灯诱杀成虫、废布条蘸糖水诱杀螨虫、栽培料堆制场地及菇房定期消毒等措施防除。

除本文所述粪生草腐菌栽培技术外,另一类是草生草腐菌,可直接利用作物秸秆、禾本杂草等基质,经过短时间(一般 6 d~8 d)的简单发酵就可用来栽培的一类食用菌,如草菇、大球盖菇。

[1]眭浑金,王辉琼,马一鸣.草菇反季节高产栽培技术[J].食用菌,2010,29(5):61-62.

《中国食用菌》投稿指南

1 《中国食用菌》简介

《中国食用菌》是由中国食用菌协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全国食用菌科技情报中心主办的国家级科技期刊。为中国第一个对国内外发行的食用菌科技期刊。1982年创刊,至今已发行33卷186期。期平均发行量超过7 000册,并呈逐步上升趋势,具有稳定的读者和广告客户市场,国际上知名已逐渐扩大和提高,杂志面向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公开发行。

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中国食用菌》已发展成为国内食用菌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期刊,为全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受到国内外食用菌学者,专家的认同,同时多次被新闻出版机构授予“改革创新奖”、“优秀栏目奖”、“优秀主编奖”、“优秀编辑奖”等。

《中国食用菌》栏目有:综述、资源开发、育种与驯化、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生理生化、贮运与加工、菇农之友、信息荟萃等。

2 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2.1 来稿要求

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精练,每篇论文(含图、表、摘要等)一般不超过8 000字,内容包括(按顺序):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英文题目、英文作者单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菇农之友栏目的文章可不写英文)、正文、参考文献。首页地脚处请注明该项目来源(具体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职称、研究方向、邮箱);通信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职称、研究方向、邮箱)。

2.2 中文题名

一般不超过20个字,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及结构式和公式。

2.3 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用第三人称叙述,不用“本文”、“作者”等作主语。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不出现图表、冗长的数学公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缩写词语及参考文献号等,字数在200~300为宜。关键词3个~8个,选取请参照《汉语主题词表》。

2.4 正文

正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有理有据,行文简洁,言之成理。

文内标题一般不超过3 级。一级标题的序号冠以阿拉伯数字1等,顶格排, 序号后空开2个汉字位,单独成行。二级标题冠序号为1.1等,顶格排,序号后空开2个汉字位,单独成行。三级标题,冠序号为1.1.1等。序号后空开2个汉字位,单独成行,如文稿内容层次较多,尚需编序码,则可在序号的左右加圆括号如(1)、(2)等,缩进2格起排。

计量单位,采用国际符号,如重量用g(克)、kg(千克)、t(吨)等;长度用mm(毫米)、cm(厘米)、m(米)等;面积用cm2(平方厘米)、hm2(公顷)等;体积、容积用cm3(立方厘米)、L(升)等;时间用s(秒)、min(分)、h(时)等;光照单位用lx(勒克斯);溶液浓度用mol·L-1、mg·kg-1;压强用Pa(帕)等。并实行双单位制,如3 g~6 g,数字与单位之间空一格。

2.5 图表

只附最必要的,表格采用三线表格式,要求有表(图)题、表头清晰,层次分明,图中文字、数字符号与文中一致,并标出中文表(图)题,表(图)应按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表(图)须具有自明性,需有相应的文字阐明观点。

2.6 参考文献

稿件中引用论点、公式、图、表均需注明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顺序编码,在右上角用小方括号标出)。正文后则按编码次序依本刊要求的编排格式列出相应的参考文献。文献编排格式如下:

期刊:[序号]作者(外文姓前名后,名可缩写,均用大写,列至3名).题名[J].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专著:[序号]作者. 书名[M].版次(初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页码(可不写).

3 来稿如不符合上述要求,将退请作者修改后再送审。

4 针对刊用的稿件一般在2个月内通知作者,发送刊用通知,请作者留意邮箱。

5 本刊编辑部对采用稿件将作必要的文字性修改、删节,来稿一经发表,赠送正刊2本,本刊对刊用论文收取版面费及审稿费。

6 来稿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如摘引他人已报道工作及成果,务请在参考文献中予以著录。欢迎引用本刊已发表文献。

7 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单位、真实姓名、详细通讯地址、联系方式(电话/手机、传真、E-mail)等,如有变更请及时告知。

《中国食用菌》编辑部

张凤英(1971-),女,高级农艺师,从事植物保护及农技推广工作。E-mail:kbnyjzfy@126.com

2014-07-29

S646.9

A

1003-8310(2014)05-0073-04

猜你喜欢

出菇覆土食用菌
旱地绞龙式精准覆土装置的设计
苗盘输送、取苗、投苗、栽植、覆土、压实、苗盘回收全过程自动化——全自动蔬菜移栽机 破解种植难题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秋栽香菇养菌出菇管理顺口溜
不同温度和覆土厚度对粳稻出苗的影响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香菇白棒出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棉柴覆土栽培双孢菇高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