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田水库大坝及库区渗漏处理

2014-01-22李通平贵州省黔东南州水利电力勘察设计院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4年4期
关键词:库水蓄水溶洞

□李通平(贵州省黔东南州水利电力勘察设计院)

0 前言

格田水库位于凯里市大风洞乡,距凯里市城区43km。属小I型水库,四级建筑物。上坝公路直达库区,交通方便。水库位于长江流域沅江水系清水江支流的二级支流白水河上。

1 工程运行管理现状

库区出露地层为上寒武纪白云质灰岩,溶沟裂隙发育,水库上游右岸距大坝约800m处出露8条溶沟,1983,1984,1985年三次发生漏水,每次发生漏水后用浆砌石局部封堵,未作彻底处理。

地震波检测报告指出:浆砌石重力墙下部16m处,砌筑质量居中,上部质量较差,蓄水至正常高水位时,将发生浸水,堆石体质量随坝高上升而明显下降。

坝身ZK2#钻孔资料表明:浆砌石胶结差,岩芯获得率为45%,座浆不满,浆内孔隙最大达3cm。大坝防渗墙、基础接触面有明显水痕。

坝基漏水。根据实测资料库水位为970m时,坝基漏水量为5L/s,库水位升至977m,漏水量增为17L/s,由实测点作图推算,当达到校核洪水位时,坝基漏水量将达24L/s。坝体渗漏问题亦日趋严重,影响了坝体的安全。

2 坝体、坝基、坝肩及库区渗漏与处理

2.1 渗漏分析

2.1.1 岩溶含水层的分布

测区内强岩溶含水层共有三层:即P1q+m、D3y和D3ω1。相对隔水层与水库渗漏有关的仅D3ω2。

P1q+m:岩溶发育下限受P1l控制,在其接触带常有岩溶泉出露,如格田寨S10,大风洞暗河出口。但由于P11局部较薄而被击穿,导致P1q+m含水层与D3y含水层产生水力联系。如ZK4附近(连通试验)。该层位出露高于正常高水位,与水库渗漏无关。

D3y:岩溶发育下限受下伏D3ω2控制,地下发育有大型管道。如K76、K5、K1,地表溶缝、溶沟与地下管道直接联系。水库库盆落于此层,岩溶发育最大深度低于库盆6~15m,是水库唯一的渗漏层。库区D3y地下水主要集中排泄于KS8。

D3ω1:岩溶发育下限受下伏S2-3ωn控制,大型岩溶泉常在底部出露,如S2、S10,该层下伏于库盆下40~60m,D3ω2岩溶发育微弱,经坝顶ZK2揭露,其地下水在库区承压,承压水头近100m,承压含水层之隔顶板即是D3ω2泥灰岩,D3ω2相对隔水层组成水库库盆“盆底”,阻隔D3ω1与D3y的水力联系,该层不会导致水库渗漏。

2.1.2 水化学特性

S4、S5、S6、S7、S8、S9、KS8等泉水同属 D3y岩溶含水层,D3y岩性较均一。分析结果表明,上述泉水仅S6、KS8与库水主要离子含量接近。其余相差较大,说明S6、KS8与水库有联系。

就上述水库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性,大致划分为2个渗漏区,分述如下:

2.1.2.1 I#渗漏区:包括坝体、坝基、坝前及左坝肩

F3断层自库内于左坝肩单薄分水岭(高程1000m)通向库外,该断层为压性,破碎带宽0.80~1.50m,胶结良好,为阻水断层。库外沿断层无泉水出露,水库蓄水至979m,库外低于正常高水位部分未发现新的泉水。左坝肩裂隙发育,部分被溶蚀扩大,但并未延伸出库外,蓄水979m下游均未见新泉水。据了解,坝前曾产生渗漏,处理后经979m水位考验,未发现渗漏;坝后泉S6流量变化与库水位有一定关系。据ZK2钻孔揭露表明,坝体及与基础接触面与S6相通(ZK2连通试验,投放孔段30~40m,10minS6染色),大坝防渗墙、基础接触面单位吸水量均>10Lu。S6流量5~16L/s,对应于库水位958~974m,1988年12月水库蓄水观测,该区未见渗漏迹象。因此,此区渗漏不影响水库正常蓄水位。

据本次探孔(ZK7、ZK8)压水试验,右岸981.87m以下,右岸972.41m以下,岩体透水率均<5Lu,为相对隔水层,由此可推断,坝址区渗漏主要发生在建基面附近(3~5m深度),仅右岸972.41m以上高程有少量渗漏(26~42Lu),可采用帷幕方法处理。

表1 钻孔压水试验成果表

2.1.2.2 Ⅱ#渗漏区:位于右库尾,距大坝800m,K76洞口附近,满库水深22m

该区渗漏层D3y,岩溶发育,正常高水位(983.50m)以下,地表有K75、K76、K79三个倾斜溶洞。比较集中地发育八条NW向溶蚀隙(洞)(宽一般0.50~1.50m,最大者数米),据物探资料,地下有数条NWW向异常带,分析为该宽缝向深发育之故,宽一般0.10~0.30m,最大者0.50m,溶洞实测,浅井证明,上述地表洞、隙与地下K76主管道紧密联系,并在管道0~140m洞段内汇入K76(自洞口起沿洞线140m,即洞底低于河床4m);洞底平均比降实测部分为10.74%,140m之间数条支洞有明显近期流水痕迹及新的泥、沙堆积(流水带入)。

2.2 渗漏型式与途径

Ⅱ#区渗漏地表发育有溶洞、溶缝、覆盖层零星分布,且多不起隔水作用,库水通过溶洞、溶缝、覆盖层下渗,造成库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库水下渗后沿纵深发育的溶缝、裂隙汇入主管道K76,再由主管道K76排向库外(右岸邻谷)KS8,这样就导致了库水漏失,Ⅱ#渗漏区,库水由纵横+数条溶缝,倾斜溶洞及松散复盖层入渗,经一定距离于140m之前汇入K76,然后沿此管道排向3.20km以外的KS8;库水穿坝排于坝后泉S6,S6流量5~15L/S,对应于库水位958~974m。

2.3 渗漏水量分析

KS8暗河系统有两个入伏点,即Ⅱ#区K76及坝下游K5,现根据长期观测资料,选择1988年元月1日至7月15日时段,扣除K5入伏量,对KS8流量变化与水库水位进行对应分析。KS8流量在966m以下与水库无明显关系,其流量变幅40~97L/S,增值57L/S以内,受气候影响,KS8较稳定。966~974m,KS8流量47~335L/S,最大增值为288L/S,而此时段观测仅发现Ⅱ#区不在水面以下,KS8流量趋于稳定,不受库水位影响。

根据长期观测资料,选择1987年12月8日至19日、1988年7月2日至3日、1988年9月18日至19日、1983年水管所资料,连续6天以上无降雨量,同时忽略蒸发量,对KS8流量进行分割。因对KS8控制的地下集雨面积暗河分布未能详尽了解,只能作近似计算。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KS8流量与库水位变化关系表

综上所述,库水不向左岸渗漏,而向右岸渗漏(即F3断层为界)。经蓄水979m检验,I#渗漏区及800m库右岸在979m以下所可能产生的渗漏不致影响水库正常蓄水,但I#区坝体及其与基础接触面渗漏对大坝安全有威胁。在979m以上,I#区及800m库右岸是否有危害性大流量渗漏,因限于工作量及勘测手段,目前尚无足够证据加以定量分析,留待今后蓄水观测再作定论。

Ⅱ#渗漏区:地表溶缝、溶洞入渗,均于地下汇于K76,然后集中排泄于KS8,导致库水在该区大量漏失(约占水库总渗漏量的70%以上),严重影响水库正常蓄水。

2.4 防渗处理意见及其工作量

在坝迎水面浇一道混凝土墙,然后在墙上布置帷幕灌浆孔,帷幕孔向左、右岸延伸各10m,采用PO.32.50水泥灌浆,防渗标准以岩体透水率<5LU为合格。

该项施工帷幕线长117m,共计40孔,帷幕灌浆进尺约1600m,按单耗80kg/m计,共需水泥128t。

于K76溶洞145~160m洞段内用混凝土封洞,此段洞底水平,洞径1~1.2m,附近洞内垮塌之堆积物可取砂、石料。同时封闭地表入渗集中范围及对KL24、KL27、KL29三条溶缝作局部处理。

3 结论

经勘探查明,库区渗漏带集中在库尾右岸,高程为966~982m,渗漏途径为由垂直向溶隙(孔、洞)渗入,然后集中汇入岩溶发育的K76溶洞,最终于KS8处排入岩庄小河,坝址区渗漏主要为建基面上浅层风化裂隙(溶隙),主要出露点在坝下游S6泉点上,流量5~15L/S,且随库水位升高而加大。除上述两大工程地质问题外,该工程无其他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坝址区(I#区)防渗处理采用帷幕灌浆方法,库尾渗漏区(Ⅱ#区)先用混凝土封堵K76溶洞,然后在地表按划定的范围(2000m2)内的溶沟、溶槽及溶隙(孔、洞)作帷幕灌浆,最后作土工织物防渗铺盖。

[1]傅杰民.小型水库渗漏原因分析及灌浆技术在防渗处理中的应用[R].奉化:奉化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06.

[2]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溶研究组.中国岩溶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左东启.水工设计手册(第四卷)土石坝[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库水蓄水溶洞
三峡库区旧县坪滑坡变形机理及稳定性
库水升降对新疆阿勒泰地区某土石坝渗流影响的研究
库水可压缩性对重力坝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的影响
西藏在建大型水电站工程通过蓄水验收
出发吧,去溶洞
形成蓄水对彩色透水沥青路面性能影响的研究
妙梦巴王国历险记 七.中保村和百丈山溶洞24
库水渗流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神秘的溶洞
隧道特大溶洞处理施工技术